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怎麼定型
擴展閱讀
黑色皮帶靴怎麼搭配 2025-07-07 22:14:07

旗袍怎麼定型

發布時間: 2023-01-05 12:38:44

Ⅰ 旗袍的起源

現在的旗袍,並非滿族民族服裝(從當初的旗袍演變而來),也非中華傳統服飾,實乃滿族旗袍於民國容入西方元素經改良後所製作的一種時裝。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旗袍的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特色】

特徵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冰天雪地穿旗袍 如此浪漫凍人..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

Ⅱ 真絲絨旗袍怎麼洗怎麼湯熨

本篇文章:來自旗袍會商城
一、清洗
1.、織錦緞面料的旗袍不宜水洗。
2、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未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熨燙的作用。
3、如果選擇自己手洗,洗前應全面檢查衣物,標記重點污染部位,入水前先對嚴重污染部位
進行預處理,可根據污漬種類採用濕毛巾沾不同的洗滌液輕輕擦拭以去除或者減弱污漬,去污後可在溶解了洗滌液的水中進行短時浸泡,時間不應超過5分鍾。
4、需要提醒的是,應使用絲綢專用洗滌劑或其他偏酸性的洗衣液,切不可使用通常的洗衣粉、肥皂等。因為常規的洗衣粉、肥皂等偏鹼性,而桑蠶絲纖維不耐鹼。
5、洗滌液應均勻溶解在水中後才可放入衣物。洗滌時水溫應控制在30℃以下,採用輕柔手法,小心抓洗,對污染嚴重部位可小心揉搓,切忌大力,也可使用軟毛刷順著面料紋路輕輕刷洗。
6、洗滌時間應控制在10分鍾以內。顏色鮮艷的旗袍還可在洗滌時加入少許食鹽,做固色用。洗後用清水進行漂洗,一般應至少漂洗兩次,直至將洗液漂清為止,最後一次漂洗可加入少許食醋,以保持旗袍的絲光。整個洗滌過程中應防止戒指、手鏈、指甲等刮擦衣物,引起勾絲。
7、漂凈後的衣物可擠壓脫水,不可大力擰絞或用機器脫水。去除多餘水分後的旗袍應簡單整形,然後在陰涼處平攤乾燥或懸掛晾乾,切不可暴露在陽光下或者烘乾。乾燥後的旗袍如有褶皺,可進行整燙。熨燙溫度應控制在165℃?185℃之間,可採用反面干熨或者墊布熨燙,切不可直接向衣物噴霧。熨後衣物應在通風處放置,直到濕熱散盡,否則易引起霉變。
8、化纖面料和棉布面料
既可選擇乾洗,也可水洗。一般來說污染嚴重或採用了提花工藝的面料最好乾洗,其他產品手洗即可。採用40℃以下水溫,常規洗衣粉或肥皂,揉搓洗滌,清水漂洗,擰干或機器脫水,然後懸掛晾乾、中溫熨燙即可。
三、熨燙
1、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熨燙所需溫度也不同。
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
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
2、區分面料,有針對性熨燙。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
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
燙溫度來確定。
3、應考慮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
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4.、注意熨燙的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
濕、膨脹伸展、較快進入預定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
進行定型。
5、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
6、
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Ⅲ 旗袍禮儀知識

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那麼你們知道旗袍的 禮儀知識 是怎樣的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旗袍禮儀知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旗袍禮儀知識
穿旗袍時,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領口封閉較嚴,購買熱天穿的短袖、無袖旗袍時,最好選擇吸汗透氣的舒適面料。

2、選擇旗袍時,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前衛風格的無肩無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滾邊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會格外出眾,卻不適合保守行業

工作人員日常穿著。

3、旗袍的領圍、領高、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會感覺很不舒服。

4、穿著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

時紐扣不會脫落。

5、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長及腳踝的高開衩旗袍,其風格和坦胸露背長及腳踝的西式晚禮服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或賓館、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裝的場合,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的旗袍

開衩不要高於膝蓋上緣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時搭配的絲襪最好是連褲襪,這樣就不用擔心襪口從開衩處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選擇不與絲襪起靜電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與旗袍風格相配。

9、內衣不可外露。與旗袍相配的內衣在款式和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10、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旗袍保養 方法
一、服裝的洗滌方法:

清洗前必須考慮到被洗服裝的性質及其要求,合理地選擇洗滌劑的種類。(對於棉、麻服裝來說,其耐 鹼性好,選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鹼性洗滌劑,不僅不會損傷纖維,而且有助於去污。

對於絲綢或毛呢絨服裝來說,因蛋白質纖維不耐鹼,洗滌時應選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鹼性洗滌 劑,這樣可避免纖維損傷,影響手感。

對於有奶漬、肉汁、醬油、血等斑漬的服裝,還應選用加酶洗衣粉,利用鹼性蛋白酶將斑漬分解去除。

二、服裝的保養方法:

棉、麻服裝的保養

棉、麻服裝一般不怕晶曬,但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會降低穿用的堅牢度,尤其易使服裝褪色或泛黃,因 此應忌暴曬,並晾曬反面。穿著過程中應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蝕破損。

燈心絨和平絨服裝要盡量減少肘、臂、膝、臀部的壓、磨,防止軋光、脫絨,沾污膠糊類物質後不能幹除,以免拔掉絨毛,平時最好經常刷理絨 面。棉、麻服裝洗凈、曬干、熨燙後,要疊放平整,深、淺色服裝分開存放。棉、麻服裝易吸濕, 收藏 時要避免潮濕、悶熱、不通風以及衣櫥、箱、櫃不潔引起的霉變。

呢絨服裝的保養

呢絨服裝宜選擇陰涼通風處晾曬,暴曬會引起褪色和光澤、彈性、強度的下降。較厚的深色服裝晾曬時 間可以長些,較薄的淺色服裝晾曬時間宜短。呢絨服裝穿著時不要與尖銳、粗糙的物品和強鹼性物質接觸,防止鉤紗、起毛和腐蝕。縮絨加工的粗紡呢絨服裝還要注意盡量減少摩擦,以免絨毛脫落,露出底紋。呢絨 服裝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曬,待衣物充分乾燥、涼透,再疊好收存。

高檔呢絨服裝最好懸掛於衣櫃中勿疊壓,以免變形,影響外觀。收存同時,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櫃內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或樟腦片 以防止蟲蛀。收藏過程中應適當打開箱櫃,讓其通風透氣。在高濕高溫的夏季還應晾曬幾次,防止生霉。長毛絨服裝不能重壓,不然會使絨毛倒伏。

絲綢服裝的保養

絲綢服裝屬於高檔服裝,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曬,以免褪色和強度、手感、光澤變劣。穿用時,注意不 要與粗糙、鋒利物品接觸,防止鉤絲起毛,也不要與鹼、酸等物質接觸,防止纖維受損。柞蠶比服裝還應避免沾污水漬,否則較難去除。絲綢服裝收藏時,應先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放於箱櫃中。 用衣架掛放,往往使某些絲綢服裝因自重而變長。白色或淺色絲綢服裝收藏時不宜放入衛生球和樟腦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則會泛黃。

化纖服裝的保養

化纖服裝一般不宜長時間日曬,否則會老化變硬,強度下降,變色或褪色。化纖服裝收藏時應洗凈、熨 燙 、晾乾後,疊放平整,不宜長期吊掛在衣櫃中,以免使衣物懸垂伸長。由於化學纖維一般不蟲蛀、霉變存放時可不放衛生球或樟腦片。如存放其混紡織物服裝時,應放入少量衛生球或樟腦片,但要用紙包好,避 免直接接觸衣物,因為這些葯劑會使化纖溶脹變形,發粘及降低強度,甚至使服裝遭到損壞,以致無法穿用還應適當通風晾曬,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燙要素:

熨燙溫度熨燙是熱定型,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因而熨燙所需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達不 到熱定型的目的,而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裝的熨燙需要一定的溫度控制。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燙溫度來確定。服裝 的熨燙溫度的選擇還應考慮其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濕、膨脹 伸展、較快地進入預定的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定型。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Ⅳ 旗袍是經過哪些變化而成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它的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矮等,這些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其中的青布旗袍最受當時女學生的喜愛,一時間盛行全國。旗袍的誕生幾乎成為上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如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開始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

Ⅳ 中國旗袍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的發展演變過程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們穿的所謂「旗袍」,不能確定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它是中華多個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編人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統稱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後來則將婦女的家居之袍稱之為「旗袍」,「旗袍」成了專用名稱。
旗袍在近現代的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它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取捨」、「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它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並演變出東西合壁的現代旗。無論從其外形塑造還是內部結構來看,無不蘊涵著東西方服飾風格的雙重特點,旗袍的基礎形制源自中國傳統服飾,而緊身的外形強調著形體的存在,突出表現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這種適體的造型是以相應的結構處理為基礎的,特別是胸、腰、臀圍上相同數量的放鬆取值,更是鑒於東方女性的體形特點而設置的。這種純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那樣,主旋律是越劇調兒,但整個感覺又是現代的。

Ⅵ 民國時期旗袍的改良與演變過程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為是從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30年代後期的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
"旗袍"顧名思義是由清朝時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飾演變而來,19世紀中葉,許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華洋雜居受西風影響更甚,旗袍便是當時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裝裁剪方法不斷改進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蘊含著中國文化、花鳥、圖繪、手工刺綉,可謂是藝術的結合產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聽到旗袍,都會令人聯想起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中國女性特質。並且在世界服裝時尚潮流不斷的創新變換當中,旗袍依然有其獨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來,旗袍服飾在時裝世界的舞台上,也成為中國女性文化特質的代言

Ⅶ 穿旗袍應該梳什麼樣的發型

Ⅷ 旗袍領型都有哪幾種樣式你喜歡穿旗袍嗎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旗袍的領子多種多樣,可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年齡、不同臉型的人的需求。

鳳仙領旗袍

方領的形狀中規中矩、方方正正,領角的包邊又方中帶圓,十分精緻。這種領型,給人端莊大氣的感覺。

Ⅸ 穿旗袍應該梳什麼樣的發型

穿旗袍可以扎以下發型:
一、俄羅斯頭
1、先扎個馬尾,要扎底。
2
、頭發不夠長,可以分了兩股辨起來,
3
、辨好後
要交錯繞著盤
(我用的橡皮筋比較粗
應該用細一些的,交錯後會
遮蓋住橡皮筋)
4
、用發卡固定。
二、花籃頭
1、首先從頭發右邊分一股出來
開始辮。
2
、每辨一次
就從下面的頭發中挑一股辮進去。
3
、一直挑辮到左邊圍繞一整圈,注意梳到左邊的時候要把頭發拉起來
貼著辮。不然很不平服。
4
、最後一直把頭發辮到發尾
然後繞起來固定。
5
、梳理的時候
要用摩絲或者定型水。這樣才平服
也顯得頭發光亮,
效果會好很多。
三、最簡單,
暫時用筷子代替
1、扎個低馬尾
(高的也好看
會活潑些)將簪子橫插在橡皮筋下。
2、分開兩股頭發
向上圍著簪子交錯環繞。
3、把頭發繞完,(注意要繞得形狀好看
飽滿)用黑發卡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