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和漢服都是中國服飾,為何旗袍被認定為中國的國服
旗袍是在民國時期產生的,是新時代的象徵。旗袍是這些民國女子追求新思想的載體,具有非常大紀念意義。因為在漢代之後,古代人民認為只有男性才能穿袍服。但是當時這些民國女子接受了那些外國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開始主動提出抗議說女人也可以穿長袍。旗袍其實更能展現出民國時期女子追求新思想的理念。要知道古代女子受傳統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往往都是比較保守的。但是到了民國時期,那些女性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逐漸追求平等自由的權利。在一開始其實只有男性才能夠穿長袍,所以在那個大環境下那些自由女性就開始提女性其實也可以穿長袍,於是就產生了旗袍這種服飾。漢服當時之所以不是國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清朝的時候漢服斷層了。
Ⅱ 旗袍在何時被國民政府定為「國服」
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Ⅲ 中華服的中華服-國服沿革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中山裝雖然在建國後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制服。直到現在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李延聲委員認為:孫中山先生在當時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於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東方美學神韻,因而也就不能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而曾經被西方嘆為「世界上最性感的服裝」的旗袍淪為了娛樂大眾的「工作制服」,也難以重新被國人認同。
李延聲委員提案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對外交往空前頻繁,國服問題的重要性開始日益凸顯出來。2001年上海舉行的國際峰會(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身著「中式唐裝」集體亮相。這使得唐裝在海內外華人中迅速流行開來。然而新唐裝由於設計不夠理想,雖然華麗,但顯得不夠莊重,有點俗氣。在迅速流行之後很快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06年3月17日,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以「和諧·時尚·國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最近幾年,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要求國家正式確立國服。有鑒於此,李延聲委員特提出建議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的提案。
Ⅳ 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旗袍最早出現於民國。
旗袍不是中國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出現於民國,由滿族傳統服飾旗裝女士袍子結合西式立體裁剪而成的新式服裝。
被譽為國粹是因為旗袍滾邊採用滿族傳統滾邊工藝,滿族廠字領,滿族盤扣,結合漢族的傳統吉祥紋飾,和各類傳統綉工(蘇綉、蜀綉等)。
Ⅳ 中國國服是什麼旗袍,還是漢服
中國國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裝簡潔、精煉、大方,中間一排中式綉花使其更加禮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塊口袋巾,是借鑒西方元素顯示貴賓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場合表明對對方的尊重。
與傳統中山裝不同,中國國服把慣常的明門襟改為暗門襟,襯托本人大方、沉穩氣質。以中山裝為基礎的改良中式服裝場合適應性好,既「上得廳堂」,也能作為便服。
只要在顏色上稍作變化即可,還可用新式面料體現時尚感,年輕人穿同樣好看,老少皆宜,推廣性好。中式服裝比西裝更有特點,在國際舞台展現更加鮮明的中國符號和中國色彩,中國人看到也會感覺十分親切。
(5)什麼時候中山裝和旗袍被譽為國服擴展閱讀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後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 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中山裝雖然在建國後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有人認為孫中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於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東方美學神韻,因而也就不能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
Ⅵ 可以說旗袍跟中山裝是民(國)服么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Ⅶ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國服
中山裝 孫中山先生親自創導的中山裝,是在尊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穿短衣長褲的習慣的基礎上,指示奉幫裁縫吸收了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為上衣基樣而設計的。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造型美觀大方,突出表現在領口是閉關式八字型,與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西服領有明顯的區別,從而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山裝在後背有被中縫,並且在後背中腰有腰節省,穿起來收腰挺胸,舒適自然。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把中國傳統的抿襠褲改變為前後各兩片組成,腰圍有褶襇,褲腳帶折邊,結構合理,有莊重、嚴肅、朴實的美感。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新的時代精神。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20年代初期,旗袍的款式與清末的旗袍並沒有很大的區別。20年代末期,受歐美服裝造型的影響,吸收了西洋服飾的裁剪方法,減短衣長,收緊腰身,在腰線處收省,是旗袍的輪廓一概以往的直線式為收腰曲線式,式女性的身體曲線美在穿著中自然的表現出來。40年代,旗袍基本上完成了從寬體到緊身的輪廓變化後,將樣式變化的重點落在了領、袖、衣長、下擺等具體的款式細節方面,這種改良的女裝襯托出了東方女性含蓄、典雅、端莊、秀美的風姿。
Ⅷ 旗袍唐裝中山裝就是國服
民間定義的國服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是我們漢族的服裝。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滿清風格的服裝,是少數民族的服裝。不能代表五千年的漢族服飾文化。
兩種解釋
1.最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即漢服,也就民間定義的國服
2.另外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唐裝旗袍等滿清服裝
後一種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西方國家稱「中華街」為「china town」英文發音很像「唐」於是譯為「唐人街」,於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唐裝旗袍等中式服裝叫做「唐裝」。這種現代偽唐裝:是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范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
誤區: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唐裝旗袍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是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所以從時間和式樣上看也不能叫做國服。
國服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就像韓國人的韓服、日本人的和服、蘇格蘭高地男子的褶襇短裙和東南亞一帶馬來民族的沙籠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載著這些元素。現在世界各國大體上都以穿西裝為主,但在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然而,當瓦傑帕伊穿一身潔白的印度長袍翩翩而來,小泉純一郎著一襲寬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時候,中華民族,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號稱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明歷史,卻沒辦法擁有一件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中國官方還沒有定義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