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第一件旗袍是什麼
擴展閱讀
毛茸茸睡衣人什麼面料 2025-07-08 17:57:37
品牌女裝怎麼運營 2025-07-08 17:50:59

第一件旗袍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31 22:57:01

1.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2. 旗袍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始於清代,旗人婦女習慣穿長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

旗袍是清宮歷代沿襲的服裝。旗袍原是寬身窄袖低領直筒式,兩側或四面開衩,便於馬上活動。最初的旗袍袍長一般不過腳,但是姑娘出嫁時穿的旗袍衣長過腳,貴族女子和宮廷里的嬪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長也過腳。

旗袍的特點

旗袍的特點是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多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3. 「旗袍」起源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4. 我的第一件訂制旗袍

近來搬家,整理打包衣物,發現最不捨得扔掉的東西,除了書,還有旗袍。

習慣於把我的旗袍們喚作「愛妃」,每當換季整理衣櫃,總有一種坐擁「後宮佳麗三千」的感覺,哈哈,其實也沒有三千件這么多啦。在這些「愛妃」中,我最喜歡生命中第一件訂做的旗袍。掐指一算,這件旗袍竟也有十一年的歷史了,這些年間,大大小小的重要紀念日我都會首先想到她,大學畢業典禮拍集體照時也一定要穿著她。

但我喜歡旗袍已然不止十一年。這也拜我家母後王阿姨所賜,雙魚座的她常常痴迷於瓊瑤劇,於是年幼的我也跟著看了一些,《婉君》《梅花三弄》《新月格格》,等等。盡管很討厭瓊瑤劇里歇斯底里的劇情,但我卻莫名地喜歡上女主角身上的衣服,嗯,就是那種優雅的民國旗袍啦。

高中時過得很壓抑,總有難以名狀的「孤獨」。不僅要面對時不時挫傷學習積極性的數學考試,還疲於應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痘痘,以及周圍同學對我的「冷嘲熱諷」。這種壓抑常常只有在文學作品中得以解脫,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也許是瓊瑤劇里優雅的旗袍成為埋在心裡的種子,以及古典文學的意境與旗袍千絲萬縷的聯系,使我暗暗決心一定要做一身旗袍。

其實去商店買一件旗袍來得更簡單,只是我身材並不標准,肩寬大於一般姑娘,而腰圍比例又顯小,所以買不到合身的。於是在高二下半學期,我訂做了人生第一件旗袍。

媽媽對於「旗袍計劃」的大力支持超出了我的想像。她一直覺得高中時的我太不愛打扮,在家裡套著我爸的藍色工作服居然也能怡然自得,於是,當下就帶我去布料市場買布。

事隔十一年,當日的董家渡布料市場,與今日可大不一般。那時的市場更大,還有米黃色的頂篷,夏天去逛也一點不覺得曬,門口還有常年賣棒冰的大叔。每次陪媽媽逛完布料市場,一手拿著布,一手一支冷飲,一路吃回家,有一種滿載而歸的幸福感。

可是要買到合適做旗袍的布料真不容易呢,出於人生中第一次訂做旗袍的慎重感,我們基本上把整個布料市場的每一個攤位都逛了一遍。至於選什麼樣的布,一開始我就想好了,千萬不要做成一件織錦緞布料的禮服旗袍,而要一件日常生活就能穿的布旗袍。禮服旗袍固然華麗,可是對日常生活並不實用,尤其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能用到的場合也太少了。

一路走一路逛,我們基本上都在看格子條紋棉布和小碎花棉布。這樣的料子看起來很多,可是仔細辨別才發現,適合做旗袍的布料並不多。我一直喜歡淺藍綠的色系,就算是花朵也偏愛「文氣」的小花朵,而不喜歡花團錦簇的那種。旗袍一旦做得太花,就會有一種電視劇里風塵女子甩著手絹說「大爺,你來啊」的感覺。但這種淺色系的布料,它的質地往往比較薄,織布時的密度不夠,洗過幾次之後,上面的顏色就不鮮亮了,因此媽媽不推薦我買這樣的棉布料。她選中的質地厚實的布料,顏色花紋卻總顯得或深沉活艷麗,一點都不小清新啊。

於是,我們兩人繼續一個個攤位地尋找,媽媽還說,如果這里找不到,我們就去十六鋪布料市場再看看。正說話間,一眼瞥見進門左手第二家賣牛仔布的店家,門口正斜躺著一匹布,不是牛仔布,而是白底深藍漸變色葉子紋的萊卡彈力布。顏色花紋都是我喜歡的素凈,布料質地也是媽媽認可的厚實。問老闆價錢,25塊一公尺。作為棉布料不算便宜,但真心喜歡,也就爽快地買下了一公尺7。

買好了布料,「旗袍計劃」立馬推進了一大半,我和媽媽便繼續在布料市場看款式、選盤扣。布料市場里不僅賣布料,還賣輔料和紐扣,有好些大型攤位還會掛出樣衣,都是時下最流行的款式。媽媽若是看中了某個款式,便叫我帶上小本子畫速寫,然後再拿給裁縫看式樣。當我唰唰唰畫完之後,媽媽就很開心,說,小時候送你去畫畫果然沒白學啊。

我們看了不少款,最後選了最基本的滾邊右開襟款。一來是因為第一次嘗試,還不知道裁縫水平如何;二來,我們也希望這件旗袍平時也能穿,所以不會選太過另類的款式。不過到了選盤扣時,我又面臨「選擇恐懼症」啦,因為這么多好看的盤扣,簡直要挑花眼的啊!數得出名字的盤扣就有:直盤扣(也叫一字紐)、琵琶扣、蝴蝶扣、鳳尾扣、菊花扣、梅花扣、扇形扣、壽字扣、囍子扣,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但是花形無比漂亮的盤扣。

媽媽和我拿起盤扣一一在布料上比較,卻發現之前覺得好看的盤扣在這塊棉布上卻顯不出來,倒不如深藍色一字紐,簡潔大方。真的只做簡潔的一字紐嗎?還是略復雜一些的蝴蝶紐呢?內心的兩個小人開始打架了。最後實在不捨得,除了買好深藍色一字紐,還買了好幾個其他好看的盤扣,美其名曰,留著以後做衣服用嘛。

一切原材料齊備,和媽媽坐11路到老西門,當時我們還不認識小趙師傅,只是打聽到老西門有個專門做旗袍的裁縫,就找過去了。小趙師傅頭頸里掛著皮尺,仔細地給我量著衣長、頸圍、袖長、手圍等等,一邊量一邊在一張尺寸紙上記著數據。量到腰身時,我一再強調不能做得太緊身啊,裁縫師傅只得特意放寬了腰身。

可是試樣衣時才發現,所謂合身的旗袍,最應該合的便是腰身啊。回想起當年鏡子里的自己穿著件沒有腰身的旗袍,就像《麥兜響當當》里的情節,小朋友指著麥兜說,老師,她沒有腰。

幸好,訂做衣服的好處不僅在於量體裁衣,還在於試衣修改。請裁縫師傅重新量了腰圍,在縫紉機上把四處腰線都往裡收了好多寸,才終於有了腰身的模樣。想來也許是當時的自己太自卑了,害怕穿太過緊身的衣服,卻忘了旗袍的本質就是呈現你身體本來的樣子。

就這樣,我有了人生中第一件旗袍,萊卡彈力棉布料,素色葉子紋,配上藏青色滾邊和同色一字紐,最簡單的右開襟基本款。

做完這身旗袍,我仍然沒敢穿到高中里去,害怕同學們會「嘲笑」我。直至讀大學,我才第一次穿上它,在沒有校服的限制的大學時代,以及往後的若干年,她都是我重要的衣服之一。

大學時,隔壁新聞班的同學說,哦,你們廣告班有個喜歡穿旗袍的姑娘;回高中母校參加校慶看望美術啟蒙老師,老師說,這件衣服挺適合你的;要好的同事說,我也喜歡旗袍,可是只有你有勇氣穿出來了;習慣了我著裝風格的朋友,也漸漸了解旗袍未必只是宴會裝,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著。

與其說這一件旗袍改變了我的著裝風格,不如說從這件旗袍開始,我漸漸找到了讓我「成為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的方式。

作者簡介:

蔚蔚,轉基因白羊座,非典型上海姑娘。

愛美愛吃愛笑愛旗袍,但最愛的還是文字的力量。

曾經的美術編輯,現在學著成為會設計的好編輯。

輾轉騰挪之後,體悟人生重要的不是身份的界定,而是你真的做了什麼。

立志成為「設計師里最像編輯的,編輯里最懂設計的」創作者,並為之努力著。

5. 旗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回答: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延伸: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6. 我的第一件旗袍

      說起我的第一件旗袍,那還是我在上大學期間買的。錦棉質地,白底綠格,中長款,剛好在膝蓋以下。

      那時20芳齡,還梳著兩個麻花辮,一次在回民巷陪外地來的朋友遊玩,突然發現了有家賣手工旗袍的小店,和朋友一起進去轉了轉,老闆娘倒是很熱情:「小姑娘,試試我家旗袍吧,你們穿上肯定好看。」於是,她給我們倆各挑選了一件。我的就是這件白底綠格,朋友是一件花色的,比較絢麗。

        當我倆從試衣間走出來時,看到彼此都驚訝了。朋友說:「哇!太好看了,就像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我說:「你也好看,就像民國時期的軍閥太太。」我朋友是位性格開朗的四川妹子,聽我這么說她笑得合不攏嘴,在鏡子前照來照去,自言自語到:「的確像個姨太太,還是個大姨太!」老闆娘走過來說:「我給你重新拿一件吧!這件你穿是有點老氣。」我朋友直接說:「不用啦,不用啦!穿這個別扭死我啦,我還是適合穿牛仔褲。」

        「李菁啊,你就買這件,太適合你啦!你看,哪哪都剛剛好,就像是給你量身定做的一樣。」我轉頭看向鏡子,那個梳著麻花辮,留著齊劉海,穿著素雅旗袍的姑娘也在看著我,我對她微微地笑著,她就靜靜地站在離我一米的地方。這不就是我喜歡的自己最美的樣子嗎?買啦!

        穿著新買的旗袍去和我倆的男朋友會和,我們約好去吃紅紅家的酸菜炒米和烤肉的。走到店門口時,他倆看到了我倆。我男朋友就淡淡地說了一句,買新衣服啦!朋友的男朋友把我上下大量,調皮地說:「這是從民國穿越來的大小姐嗎?」我不好意思的低頭笑。他繼續說:「這么好看的旗袍,我家芳芳怎麼不買一件?」朋友笑著對他男友說:「誒呀!你不知道,我也試了一件,那簡直就是上海灘的名媛,我怕穿了你配不上我。」兩人說說笑笑地便走在了我倆的前面。這天生一對最終結為伉儷,我們二十多年的友誼之樹一直常青。

          晚上回到家中,爸爸媽媽也都誇我買的旗袍好看,媽媽還說,「以後工作了,就多給自己買幾件,我女兒特別適合穿旗袍啊!」提起美衣是多麼讓人開心的事啊!然而一想起那個從小就把我打扮漂亮的媽媽就會悲從中來,因為當我有能力打扮她時,她已離我遠去。那件旗袍唯一的缺點就是愛皺,媽媽每次幫我洗了衣服都會用熨斗把旗袍燙平掛在我的衣櫃里,我穿它的次數並不多。幾次搬家收拾衣物都會處理掉很多不穿的,然而這平生第一件旗袍我卻一直沒捨得丟棄,因為每每看到它,就會想起自己年輕的樣子,戀愛的樣子,以及被寵愛的時光。

        一件衣服,一件旗袍,真正做到了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啊!

                                                    2021-7-13

7. 旗袍最能體現東方女人的美,最早的旗袍是怎樣誕生出來的

服飾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象徵,中國經歷那麼多朝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飾。中華民國時期女性最常穿的衣服旗袍,展現了東方服飾的美,也把東方女性的美展現出來。那麼就會有人問旗袍最能體現東方女人的美,最早的旗袍是怎樣誕生出來的?旗袍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那時候出現明立領的衣服,後來又移交到滿族女子的長袍上,因為滿族被稱為旗人,所以這件衣服就叫做“旗袍”。現在旗袍不僅僅活躍在國內,還走出了國門,受到了很多外國人的喜愛。旗袍是東方氣質東方美的體現,上海女人能穿出旗袍的韻味,害羞中帶有清新恬靜,充分展現出東方的氣韻,秀氣之美。

8. 旗袍是由誰發明的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

9. 旗袍是誰發明的

旗袍發明者是「黑娘娘」
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實是滿族人的發明。傳說當時滿族有一

個皇帝到東北來考察民情,在臨走的時候,當地人告訴他,當地東北方向

有一個女人「騎龍抱鳳」,可以選為娘娘。皇帝就向著東北方向前行,後

來在路上恰巧看到一個長得臉黑俊俏的姑娘,當時她正好是左手抱著一隻

雞,右手正好拎著一塊豆腐,看見皇帝來了,她就蹦到一座土牆上躲了起

來。皇帝就把她認為是傳說中的娘娘,後來就召進了宮,並封為黑娘娘。

進宮以後,她看到女人們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長又肥,邁步的時候腳蹬

鞋踩,於是她就給剪開了。形成了後來的旗袍,變成了更合體的服裝。旗

袍也顯示了中國婦女獨特的風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個國家婦女的

歡迎。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長到肚臍的對襟短褂。

10.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