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絕大多數穿旗袍的都是中老年女性
為什麼年紀大的人喜歡穿旗袍:
其實說起旗袍,總會讓人想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想起那個年代的那些旗袍佳人。一襲旗袍加身,傳遞出女人的知性,端莊、典雅。,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流露出的萬種風情定格在那個遠去的時光里。
旗袍那獨特的魅力才能讓你與眾不同,才能展現最真實的自我。穿旗袍的女子不僅是外在的美麗加分,更是對內在氣質的提升。穿上旗袍可清麗婉約,亦可風情萬種,可端莊優雅,亦可新穎 時尚 ,千般姿態皆由你而定。
愛上旗袍的女子,一生都是寧靜致遠的,任憑歲月縱橫,有著心中的淡泊安然。年華歲月只是經歷,不但不會讓她們蒼老,反而讓她們越發的氣質出眾,渾然天成。畢竟女人本來就不應該是硬邦邦的,女人的美就應該如旗袍的曲線一般行雲流水的溫柔
為什麼年輕女人不愛穿呢?
旗袍很能表現中國女性的美,因為旗袍造型非常修身,不方便穿著者活動,而且其分開的下擺也不方便,現在的中國女性和男性一樣工作,所以現在的旗袍不再是日常服裝,多作禮服。
看禮儀小姐穿得那種很垃圾面料 感覺人的檔次很低 一般要高級面料才能做出高雅氣質的旗袍 而這種旗袍價格就非常高,普通家庭對花幾千乃至幾萬買一件旗袍感覺太奢侈了 所以很少有人買比如你要參加高級宴會 看到服務生穿的旗袍 那你也穿旗袍肯定不會高興 而旗袍服務生打扮很多 所以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肯定也不願意穿旗袍,穿大街上 會引來怪異的目光 中國人中庸文化的體現 穿得和別人不一樣 自己心裡也不舒服。現在出現兩種極端 一個是極端追求漢文化 就是反對旗袍轉穿漢服 一個是對傳統文化的極端不追求舉例:日本韓國的孩子的成人禮要穿傳統服飾 而中國絕大部分人根本不重視這個 ,再加上傳統文化的淪喪。
Ⅱ 中老年人穿旗袍怎麼穿出時尚
旗袍是最能體現體型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
穿旗袍時要特別觀察自己「三圍」是否貼體舒適。
其次,必須檢查領子、衣身、袖子、紐扣等細節之處是否一絲不苟,不然就會失去旗袍的獨特魅力。
2、穿旗袍體型不能太瘦
現在的人追求以瘦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減肥。
但是過度減肥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從美觀上來講,太瘦的人反而只有骨感了。
穿旗袍就適合稍微圓潤一點的身材。
3、旗袍的選擇要與年齡相符
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
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
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
4、穿旗袍要淡妝
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
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妝色清淡典雅,自然協調,是對面容的輕微修飾與潤色。
5、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
著裝的搭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一定要記住,旗袍的飾品搭配千萬不要「喧賓奪主」,當你身穿一件有特色的旗袍時,主角永遠是旗袍本身。
其餘的配飾也只能是綠葉,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點綴作用,否則會失去旗袍的韻味。
如手提包盡量選小包包,顏色最好要取旗袍中的一種單色。
鞋子可穿白或黑 純色細高跟的船鞋,不要露出腳指頭。
項鏈、手鐲、耳環(墜)、胸針、披肩等也要根據旗袍所定,注意整體的「配套、和諧」。有時配飾少反而能突出旗袍的美麗。
適合夏季穿的旗袍
1、復古民族風刺綉旗袍連衣裙
這款現代流行的復古風,修身顯瘦的七分袖,改良中長款,精美的刺綉,讓你雍容華貴。
劉詩詩穿起旗袍也是滿滿的復古女人味,很有中國風,讓你有不一樣的美。
2、新款金絲絨旗袍
這件旗袍看起來很有年代感,這不正符合現在流行的復古風嘛。
同時,現代的製作工藝讓這件旗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對質感的要求。
Ⅲ 為什麼年輕人很少穿旗袍老年人卻總穿
因為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時尚,而老年人追求的是復古,就是比較傳統的美感
Ⅳ 各種民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包括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等等)
東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著傳統的節 日習俗, 這些習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這些民族的歷史積淀, 並以巨大的傳承力頑強地制約著本民族的行為和意識。舉凡東北地區的民族節 日有: 滿族的添倉節、 蟲王節、 葯香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黑灰節、 打鬃節、 列印節; 朝鮮族的回甲節、 回婚節; 回族的聖紀節、開齋節、 古爾邦節; 達斡爾族的阿聶、 抹黑節; 錫伯族的抹黑節、 回遷節; 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節、 燒包袱、 烏 日貢; 柯爾克孜族的諾魯孜節、 掉羅勃左節, 等等。 2東北世居民族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節, 在每年農歷的「 九月九」 舉行。活動以祭祀虎神為中心。節日當天全村人要跟著薩滿跳鹿神舞, 故稱鹿神節。鹿神節的形成與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關, 活動的目的是求神驅鬼, 消災祈福。古代赫哲人認為萬物有靈,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們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鰉魚都專I ' l N制了神偶供奉於家中, 鹿神節慶是漁獵民族生產與生活的生動寫照。 3抹黑節是東北錫伯族、 達斡爾族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雙手沾滿油和鍋底灰, 你追我逐, 爭著往對方臉上塗抹。被抹者不但不惱, 反而分外高興。即使老年人不參加追逐, 也要在額頭抹上一點黑灰, 以示吉利。此節 日一說是為了預慶豐收, 一說是當日為「 鬼日」 , 臉上抹黑是為了不讓鬼怪認出自己。這一節 日以參與性強而極富特色。 4回甲節是朝鮮族一個很有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歲) 生 日時, 子孫親友及全村都來為老人祝壽, 活動十分隆重熱鬧。來祝壽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 , 過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長子夫婦開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壽。席問載歌載舞, 盡情歡樂。回甲節既反映了朝鮮族尊老敬老的傳統, 也體現了朝鮮族擅長歌舞, 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 蒙古族歷史上被稱為「 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節與列印節就充分體現了草原文化的這一特點。打鬃節時間不一, 當馬駒長到一周歲時, 要進行首次剪鬃, 屆時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儀式上首先聘請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詞,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馬駒潑灑奶酒, 在馬駒的腦門塗抹奶油, 然後開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後開始一匹匹地打馬鬃。直至所有馬都打完鬃後就在草地上舉行歡宴, 祝福馬群興旺。列印節一般在青草發芽時舉行, 列印節- -N, 人們從遠處把馬、 牛、 羊趕到指定的草場上。通常由一位騎藝精湛、 烙技嫻熟、 通曉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執印。執印者要在印具上塗抹奶油並在印把上拴一條哈達。參加套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燒紅, 主持人便宣布列印開始。此時, 眾騎手早已急不可待, 個個策馬揮桿, 把馬群團團圍住, 爭先恐後套馬。草原上頓時人呼馬嘶, 蹄聲雷動, 煙塵蔽日, 場景極為壯觀。騎手每套一匹烈馬, 執印者便 在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記, 列印的目的最早是用於計稅, 後來普遍用於辨識。每個部落、 每個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記, 從不重復或混淆, 極易識別。在節日當天, 人們雲集而來, 觀賞套馬。姑娘們則趁此良 機選擇意中人, 而小夥子則盡力在姑娘面前表現自己套馬的技藝。列印節這一種古老的記憶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傳至今。 6東北民族雖各有其節慶習俗, 但隨著歷史發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現在節慶習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別是一些人E l 較少的民族, 在現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其節慶風俗正處於消 失的邊緣。 7中原漢文化節慶節俗傳人東北約在遼金時期。洪皓《 松漠紀聞》 中記載, 女真人初興時, 「 皆不知記 年」 , 「 是以草一青為一歲」 。但是至與遼、 宋發生戰爭以後, 卻「 浸染華風」 , 了解了元旦、 元夕等節日。 《 松漠紀聞》 中曾記載道: 「 女真舊不知歲月, 如燈夕皆不曉。己酉年( 1 1 2 9 ) , 有中華僧被掠至其闕, 遇上 元, 以長竿引燈球表而出之以為戲。女真主吳乞買見之大駭, 問左右日: 『 得非星邪? 』 左右以實對…… 後數年至燕, 頗識之, 至今遂盛。 」 這表明是北遷僧人首先傳播了上元節張燈的習俗。隨著東北地區漢 族移民的增多, 漢民族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 因而漢族節慶風俗也自然成為東北地區主要節慶 習俗。元旦、 上元、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 重九、 除夕等歲時節日不僅漢族過, 其他民族也逐漸加入其 中。但由於自然環境的不同, 這些中原節日傳人東北後其習俗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8,,首先, 受東北特殊氣候的影響, 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移民逐漸掌握了農忙、 農閑的生產節奉。並根據 生產節奉對歲時節慶活動做了調整, 遇到農忙季節的節日就淡化一些, 而農閑季節則加重了節日的分量。如春節, 在東北雖然從形式上也是掃塵、 貼春聯、 貼窗花、 倒貼「 福」 字、 貼年畫、 守歲、 放爆竹、 拜年、 回娘家、 祭祖等, 但整個春節的節日氛圍要更為濃烈 , 更具「 年味」 。在時間上, 從臘八開始就拉開了過 年的序幕。正如民諺: 「 小孩小孩你別哭, 過了臘八就殺豬;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 每家殺都要廣請親朋好友。往往一頓酒席過後, 一頭豬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 俗稱一角肉) 。從這一天開始, 各家就開始包餃子、 蒸饅頭( 俗稱干糧) , 忙著過年的准備了。各家包餃子都請親戚鄰居幫忙, 這既是一個勞動的過程, 也是一個社交聚會的難得機會, 進而溝通信息, 增進親情友情。 9 其次, 從春節的飲食方面上看, 東北與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氣候, 東北人春節食品是以凍品、 乾菜、 漬菜為主, 如凍餃子、 凍饅頭、 凍肉、 凍魚, 豆角干、 茄子、 酸菜和腌雪裡紅等, 還有凍梨、 冰糖葫蘆, 等等。寒冷的效能讓東北人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月期間, 親戚無論遠近, 進門上炕就開始盡情享用。對兒童來說過年就意味著可以盡情地打爬犁、 抽冰尜、 打雪仗、 堆雪人, 冰雪給他們以無盡的歡樂黑龍江木蘭正月十五的滾冰節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開拓意義。大人當然有大人的樂趣, 那就是看二人轉、 扭秧歌、 踩高蹺。這些習俗凸顯了東北人慷慨、 豁達、 熱情、 爽朗的性格特徵。 比較南北春節的習俗, 雅俗之分十分明顯。南方的「 雅」 體現著儒家禮教的約束和對程序的尊崇而東北的「 俗」 與「 野」 則是人性的張揚和對自然的親和。 東北節日習俗是一種寶貴的人文資源, 特別是對於發展旅遊事業, 具有重要價值。因此保護、 傳承好東北節 日習俗不僅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不在於單一的項目, 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態環境。正所謂「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 這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終極意義。 滿族服飾 白山黑水之間是滿族發祥地,吉林省滿族服飾,帶有滿族正統著裝特色。清代迄今百餘年來對漢族服飾也有深刻影響。首先值得重視的是馳名中外的旗袍。旗袍滿語曰「衣介」,其樣式特點是圓領、捻襟,右衽,長身束腰,四面開禊(後改兩禊),窄袖(有的帶箭袖),適於騎射、保暖。游獵時可將干糧用具裝入前襟。箭袖又稱馬蹄袖,是袖外後加的馬蹄形部分,騎射時暖手背,平時挽起,行禮時將馬蹄袖撣下,然後叩頭請安,表示尊敬。 婦女旗袍無開禊,不扎腰帶,一般更適合體形美,衣襟、領袖常沿有較寬的花邊,所謂「大鑲大沿」者。經過多年的改革演變,女式旗袍向緊身細腰發展,更能突現婦女的曲線美,至今為各族婦女所喜愛,甚至傳至國外。@@@ 馬褂是套在長袍外的外上衣,園領、對襟、扣絆,四面開禊,適於馬上活動,故雲馬褂。春秋用夾,冬用皮棉。亦有大襟、琵琶襟(帶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長袖之分。一般「身長齊臍,袖長及肘」。後期長袖對襟者較為普遍。長袍馬褂在清代及民國時期曾被用作禮服。 坎肩俗稱背心,滿族亦稱馬甲。對襟、無領、無袖。有對襟直翹,園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圖魯(滿語、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著方便,套在長袍外面有護心背及裝飾作用。如今亦習慣於穿在外衣裡面,作內衣用。@@@ 皮大哈是滿族皮大衣的俗稱,裁剪簡單,長及膝蓋,一般不掛面,毛朝外穿。後來為貴族精製,成為皇家親王外出時的行服。 @@@ 為了適於騎射,滿族男人鞋子以靴為主。有錢人多穿「蹚蹚馬」。「蹚蹚馬」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製的,有的半皮半布,即從腳脖以上是青大絨的。里子絮一層薄棉花納好,顯得挺棒。穿「蹚蹚馬」裡面要穿氈襪。鞋麵皮子多為青色,底是黃色皮子。在鞋幫和底縫接處的前臉抽上褶,底稍上翹,做得結實,不僅滿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漢族軍警、財主也穿它。 @@@ 與「蹚蹚馬」相類似的一種鞋,叫「蹚蹚牛」。長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全為皮製,有的是翻毛前臉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臉抽褶。牛皮最好,也有用馬皮、羊皮、豬皮的。皮子熟得很薄,多為紫色,以其做面。「蹚蹚牛」鞋底和鞋綁縫合在一起,和「蹚蹚馬」樣式差不多,只是全為皮製,顏色不同,皮子薄些。 滿族發式與漢族迥異,清代男子,前額頂剃光,顱後留發,梳成單辮,垂於腦後;女子幼時挽抓髻(雙髻),婚前梳辮(用紅絨繩系辮根、辮梢),婚後於顱頂挽髻,梳「兩把頭」。上插扁方、簪子、絨花。長春地區的旗裝,亦同全國一樣。 @@@ 所謂「兩把頭」是貴族婦女旗裝不可缺少的特有發式。即滿族婦女頭上裝飾扁若牌坊狀的絲緞製做的假發頭飾。兩把頭有「緊翅兩把兒頭」與「拉翅兩把兒頭」兩種,皆下面有座,固定於發髻上。所謂翅者,即兩把頭上部兩端擴張下垂之點。青年婦女喜梳大拉翅兒兩把頭,老年婦女或晚清時期,常梳緊翅兒兩把頭,亦即收縮的小翅兒兩把頭。年輕婦女亦如漢族於腦後梳髻。當代老年婦女,,也有在頂上梳髻者,實是清代發式的延續。 @@@ 適應滿族的發式,男子除頂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載帽頭(瓜皮帽)、上綴紅帽疙疸,冬用氈帽或掛皮毛耳扇子。貴婦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頂嵌大紅疙疸,後綴以飄帶。老年婦女習戴腦包,沿額飾帶,或戴耳包取暖。 @@@ 常言說:旗家婦女「修頭不修腳」,謂頭上重發飾,而腳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纏足、不修腳。昔時漢家婦女好裹小腳,已成陋習,滿蒙騎射民族,未染此弊。但不等於不考慮腳下的足飾。旗人婦女的鞋亦頗考究。滿族承古時「削木為履」的古俗,發展為婦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稱「旗鞋」。木質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細布包裹,鑲於鞋底中間,相當於腳心部位,上著適合於腳型的鞋,鞋幫綉上各種精美的蝴蝶花卉之類。木鞋底的形狀象馬蹄的,叫「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老年婦女的旗鞋,以平木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前端稍削,同高底鞋。旗人女鞋最忌無花飾,以其近似凶服。男女襪皆以布製成,多白色,襪底納上各種花紋,使之耐穿美觀 朝鮮族 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族民族傳統服飾叫「則高利」和「契瑪」。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鮮族服飾 短衣長裙,是朝鮮族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色彩十分鮮艷。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Ⅳ 老年人適合穿什麼樣的旗袍
1、中國風蕾絲連衣A字旗袍裙
50歲的女性平常可以穿旗袍,能顯得你更優雅更有氣質哦!這款中國風蕾絲連衣A字旗袍裙看起來特別典雅高貴,杏色中帶著些許偏黃的色調,看起來有些復古的感覺,給人懷舊的年代感。
2、山水畫兩件式旗袍裙
人到中年體內的新陳代謝會變慢,所以身材也會比較容易發胖。50歲的女人身材一般都不會很苗條,都是偏微胖的。這款山水畫兩件式旗袍裙就非常適合50歲的微胖女人穿,穿起來很遮肉顯瘦,並且很襯托膚色,還能襯托氣質哦!腳上隨意搭配一雙矮跟鞋或平底單鞋都行。
3、斗篷式修身旗袍裙
這種斗篷式的服裝在今年是特別流行的,不僅能顯得更有氣場,並且還能起到修飾肩部線條的作用。這款斗篷式的修身旗袍裙看起來真的很高貴典雅,穿上身感覺秒變氣場女王~50歲的女人穿上這款旗袍裙不僅顯身材並且還很顯年輕呢!腳上搭配高跟鞋,更優雅且落落大方。
4、改良版短款旗袍連衣裙
傳統的旗袍總是以長款為主,不過現如今日常穿的改良版旗袍裙,一般都是中款居多,也有不少短款的款式。這款肉粉色的改良版短款旗袍連衣裙穿起來有種小女人的味道,給人簡單素雅的感覺。
5、改良版高開叉旗袍裙
這款青綠色調的改良版高開叉旗袍裙,看起來有著濃濃的古典中國風,尤其是那獨特的印花圖案,看起來就像是一幅美麗的畫。這款旗袍裙的高開叉設計,顯得更新穎個性,50歲的女人穿這款旗袍裙特別大方優雅。並且這款旗袍裙不挑身材,胖人也可以穿哦。
五十歲的女人,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五十歲的女人身穿一襲旗袍,猶如是一朵雍容華貴的牡丹。一顆心不再浮躁喧囂,早已沉澱,豁達灑脫,優雅從容的氣質伴隨一生。
Ⅵ 奶奶過壽孫女可以穿旗袍嗎
奶奶過壽孫女可以穿旗袍。
旗袍的穿著與搭配和其他服裝一樣,也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可分為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一般指參加節慶典禮、外事訪問、隆重會議、文藝演出和婚禮宴會等,穿著的旗袍必須面料高檔(如織錦緞類)、款式莊重(如國畫旗袍、綉花旗袍)、做工精湛。穿著時必須將所有扣子系好,應注意發型和化裝,一般不需要其它服飾搭配。
非正式場合一般指家庭團圓、朋友聚會、外出旅遊、休閑散步和家庭休息等,這時可選擇面料、款式、做工較一般的旗袍,當然也可選擇高檔旗袍在非正式場合穿著,可選擇其它一些飾品,如皮鞋、圍巾、眼鏡、提包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點和愛好,精心搭配。
Ⅶ 送長輩旗袍是什麼寓意
送長輩旗袍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就是覺得她的身材比較好,有種古典美才會送這一種衣服給人家穿,因為她的身材非常不錯。
Ⅷ 過年服飾的傳統文化,就是傳統過年都穿什麼衣服。要傳統文化,詳細一點。3Q。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
藏族民族服飾
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滿族旗袍與馬褂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
旗袍
圍不只限於婦女。旗袍,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袍。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旗袍與馬褂,在清代極為盛行。當時不僅滿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的其它民族,或由於被迫,或出於自願,也漸漸地穿上了一些類似旗袍馬褂的衣服。後來由於滿族受了漢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馬褂融進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飾的優點。這樣人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雖然馬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廣大婦女中流行。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
蒙古族服飾
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
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白族的衣服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和多民族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的衣著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的.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應該更加了解中國的衣著文化。 探究中國從古至今的衣著文化。 通過對中國衣著文化的探究,使我們更深刻的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我們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同學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增進友誼。
Ⅸ 老年女性穿旗袍會顯得突兀嗎
旗袍一直是人們的最愛,不管是多大年齡段的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旗袍。旗袍能夠展現出東方女性的柔和美,還能夠使女人變得更加有氣質。旗袍是東方女人的象徵,也只有東方女人才能襯托出旗袍的韻味。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些旗袍的穿搭,能夠讓中年女性也變得優美。
以上就是一些中年女人在選擇旗袍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只要學會了穿搭,我們就會變得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