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胭脂扣是什麼意思
《胭脂扣》是一部1987年的香港劇情片。
由關錦鵬執導,梅艷芳及張國榮等主演。電影由李碧華及邱戴安平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描述十二少及名妓如花的愛情故事。
此片囊括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大獎,最佳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最佳導演獎等。梅艷芳更一舉拿下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及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成為三料影後;如花也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人物。
故事簡介
1934年的香港。陳振邦(十二少)是南北行海味店的太子爺,經常出入鴉片煙窟、風月場所的花花公子,遇上了石塘咀綺紅樓「紅牌阿姑」(名妓)如花,二人旋即陷入熱戀。
但是,十二少的父母不接納他們的關系,希望十二少可以與他的表妹淑賢結婚承繼家業,十二少在如花的幫助下學戲(粵劇),最後在山窮水盡下,1934年3月8日晚上11時,十二少與如花吞食鴉片殉情自盡,如花並約定十二少,若有何偏差,也要記著「3811」為她找十二少的記認。
53年後,已成鬼魂的如花,在陰間久等情郎不見,遂回陽間尋訪,可是時代變遷,周遭情景依然,人事已非。在報館工作的袁永定和其女友凌楚絹同情如花的遭遇,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如花終能登報尋訪十二少,並附上當日約定的密碼「3811」, 三月八日晚上十一時正(二人自殺的時間)。
永定與楚絹二人用盡方法都找不到十二少,最後從報章記錄得知十二少沒有死,而從十二少的兒子口中得知,十二少獲救後與淑賢結婚,但敗光家產,77歲的十二少貧窮潦倒,在片場中以從事臨時演員為生,與兒子不相往來。
如花最終在片場找到了十二少。看見貧窮潦倒的十二少,如花將十二少當年贈予她的胭脂扣歸還後,心死流淚離開了不屬於她的人世間。
(1)一襲旗袍胭脂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 如花(梅艷芳飾)
與陳振邦相愛,但遭其母親反對,與陳振邦殉情,但陳振邦被救活而獨自在陰間等著愛人。袁永定,楚娟之人間好友。
2、 陳振邦(張國榮)
與如花相愛,但遭母親反對,與如花殉情,最後被救活程淑賢之夫,與其育有一子。老年時窮困潦倒,在電視城做臨記。
3、 袁永定(萬梓良)
楚娟之男友,因同情如花而幫助其找到陳振邦。
4、 楚娟(朱寶意)
袁永定之女友,因同情如花而幫助其找到陳振邦。
『貳』 胭脂扣,琉璃鎖 什麼意思
胭脂扣,就是舊社會里婦女用來裝胭脂的小盒子,有點像有蓋兒的懷表,常被當作定情信物。在張國榮和梅艷芳主演的電影《胭脂扣》里邊它就是一個男人送給女人的禮物。
琉璃鎖,琉璃製作的玩物。亦作「瑠璃」,其色彩流雲漓彩、美輪美煥;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古代琉璃製作成各種形態用作辟邪。琉璃鎖是其中一種,多用作定情之物,表示永結同心。
『叄』 胭脂扣是什麼意思
胭脂色或胭脂味的扣子,寓意青樓女子、青樓文化,理解起來就像煙花扣一樣。 也作紅顏女子牽絆、曲折的故事,時分。
『肆』 胭脂扣是什麼東西
就是舊社會里婦女用來裝胭脂等化妝品的盒子,有點像有蓋兒的懷表,也常被當作定情信物,在張國榮和梅艷芳主演的電影《胭脂扣》里邊它就是一個男人送給女人的禮物.
不知道這樣算講清楚了沒有!!
『伍』 朋友,你有《胭脂扣》的舞蹈賞析啊,可不可以給我一下哦,我急用啊,明天就要交了。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
由電影改編的舞蹈,在我的理解中,首先要看的是意境。
把這個舞蹈分解來看:
當熟悉的《花樣年華》的旋律響起時,用留聲機播放出的音樂質感把我們立刻帶進了舊上海的氛圍之中。然而,這次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代的香港。
就像不斷穿梭在煙花之地的風塵女子如花一樣,舞者一開始足尖半立,雙腿交替向前,快速地行走甚至跑動;時而彷徨失措,時而痛苦壓抑,時而迷醉嫵媚,時而優雅驕傲……緊接著用幾個優美的動作和恰到好處的平轉,展現了影片中如花超凡的姿色和舞者的豐姿綽約。
然而如花遇到了十二少,風塵女子體會到了她們不該擁有的愛情的滋味。於是她在世俗的壓力下掙扎、斗爭,就像舞者那樣有力的跳躍、擺臂和勾腿。當然,愛情中更多的是甜蜜,舞者越來越陶醉的面部表情,和越來越柔和的肢體動作,都把如花和十二少的纏綿展現得淋漓盡致。
舞蹈進行到一半,突然音樂一轉,時間飛度五十年。慵懶的表情配合著手臂的擺動,下大腰及胸腰的結合,演繹出如花自殺時的解脫和滿足。即使是她一人在冰冷的「下面」,她還是憧憬著與十二少的再見面,一個持久的搬腿意味著她的堅定。重新拿起提包,舞者開始展現如花五十年後上來尋找十二少的場景,她的表情是那樣的期盼而又小心翼翼。然而現實對如花是殘酷的,十二少並沒有給予她同等勇氣的愛,在《葬心》的旋律中,舞者單舉著右手,仰著頭,在淚眼迷濛中,彷彿眼前又看到了如花風華絕代的那個時候。可終究是花樣年華流似水,一簾幽夢夢成灰。
舞蹈的最後,舞者頭用力後仰,胸腰半下,兩臂張開,腳跟踮起,從正面看就像一具懸掛的無頭女屍,揭示了舊社會逼人成鬼的殘酷現實,和她決定不再等了的蒼涼心境。
「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凄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是貪點兒依賴,貪一點兒愛,舊緣該了難了,換滿心哀……」
從舞蹈的整體上來看:
舞者一襲高叉的紅旗袍,不僅把曼妙的身材勾勒得奪人眼球,也預示著小說中如花這個人物風光而又短暫凄慘的一生。整支舞蹈中,舞者大部分的腳步動作都是半墊著腳尖完成的,配合上反復出現的手臂向上延伸的動作,十分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如花在現實社會中的舉步艱難與對真愛的期盼。
如花雖然卑微,卻有內心的掙扎,為了真愛,可以以身殉情。劉岩不僅通過肢體將這些信息傳達給觀眾,更從內涵和靈魂上刻畫了人物,此時如花即是劉岩,劉岩即是如花。
抒情中帶著些許壓抑的提琴曲,一個紅衣女子隨之舞動。變幻的舞姿和豐富的表情,演繹了如花對真愛不服命運地追求。然而真愛如風似霧,就算伸手,也無力抓住曾有的虛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也許正像十二少一開始給如花的巨幅花牌一樣,「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繁華喧囂隨著音樂慢慢淡去,只剩下歸於沉寂的空虛。但是,人的肉體可以死去,而那些曾經以愛情之名存留下來的靈魂,將不會泯滅。
人生如夢,唯有胭脂緊扣。
『陸』 「一襲旗袍玷"是啥意思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咖第一感覺~
人生最初是美麗的,純潔的,但總會有不同的情況出現,失敗,挫折或者一些骯臟的~~這些就如虱子一樣將原本的華麗破壞掉。即使外表依然華麗,裡面卻已改變。當外衣被蟲子蛀爛的時候一切都不再被遮掩啦。——個人理解
『柒』 胭脂扣要表達的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與紈絝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糾葛。
《胭脂扣》
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由關錦鵬執導,梅艷芳、張國榮主演。影片主要講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與紈絝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糾葛。 影片於1988年1月7日在香港上映。
劇情簡介
報社記者袁永定遇到了一位前來登尋人廣告的女子如花,無意中才發現了該名冷艷的女子原是鬼魂,早在50年前,她是一名紅牌妓女,結識了一名紈絝子弟十二少陳振邦。如花深深愛上了這名多情的公子,兩人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由於身份懸殊,遭到了十二少家人的極力反對。無奈之下,他們以胭脂扣定情,一起吞鴉片殉情。如花未能在地府看到自己的愛人,便到陽間尋找。如花在兩名記者的幫助下,得知原來當年十二少被人救活了,如今生活潦倒。面對十二少的懦弱,如花傷心欲絕,把胭脂扣返還,回到陰間投胎轉世。
角色介紹
1.梅艷芳飾演如花
香港石塘咀的紅牌妓女結識陳振邦,傾心相愛,遭遇陳家反對,與十二少吞食鴉片殉情,定陰世之約。50年後,如花苦等十二少不得,遂上陽間來尋。在報社記者袁永定的幫助下終於找到十二少,得知十二少未死偷生。如花將胭脂扣交還十二少,隨後決然離去。
2.張國榮飾演陳耀邦
陳家少爺欲娶青樓女子如花,遭到家庭反對,被逐出家門,落魄學戲,與如花一同殉情卻幸而未死,偷生人世。
影片評價
這部哀怨纏綿的影片將當紅歌星梅艷芳送上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的領獎台,正如導演關錦鵬所說「梅艷芳和張國榮成就了《胭脂扣》」。導演運用時空交錯,以如花對十二少至死不渝的愛情諷喻了現代人對愛情的態度和觀念,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覺和心靈沖擊。影片重點渲染了30年代的頹廢美,而忽視了80年代香港風貌的表現。梅艷芳飾演的女鬼,全片中從未以驚悚的鬼臉來嚇人,在哀怨中流露出凄艷的鬼氣,將那種陰郁的氣質刻畫得深入骨髓。其以二十四歲芳齡,將這個老鬼演繹得呼之欲出,一雙暮氣沉沉的大眼中似乎蘊涵著整整一個時代的故事。張國榮把一個痴情但懦弱的富家子弟「十二少」刻畫的入木傳神,角色散發著高貴氣質,有種讓人敬而遠之的華美。影片最後老淚縱橫的十二少空茫地瞪著找回人間的如花,眼神中透露著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有後悔、有驚恐、有慚愧、有羞惱、有無奈甚至有憤怒。
『捌』 一襲旗袍一夢芳華什麼意思
一襲旗袍一夢芳華的意思是在最好的年華,不辜負自己。
旗袍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
改革開放後早期,基於政府提倡的中華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時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並非特別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的民族服飾。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