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家 佛家 儒家 有什麼區別
佛道儒三家的區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准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 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 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 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道家文化——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 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 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1)佛道儒分別用什麼顏色的旗袍好看擴展閱讀:
一、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二、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三、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
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Ⅱ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http://ke..com/view/10208.htm
http://ke..com/view/120447.htm
http://ke..com/view/37326.htm
http://ke..com/view/.htm
都是網路里搜的,我另外整理了一下,已經pm給你了,受到沒有?希望幫到你
Ⅲ 丁香紫色旗袍外面配什麼顏色外套
1.可以搭配同色系紫色外套,同色系的時尚復古外套搭配旗袍,儒雅內斂的氣質油然而生,既不過於隆重,又低調地把女性的美麗表達出來
2.搭配米白色或者淺卡其針織衫,深色旗袍可以搭配淺色針織衫。這樣會顯得溫婉,氣質
最後,切忌花色搭配花色
Ⅳ 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
一、原始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雛形階段)
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多以獸皮為材料,以獸齒、魚骨、石珠、海貝為裝飾。上古時期人類的服飾在原始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人們以毛皮圍系於下腹部,或許為了禦寒、或許為了遮羞和裝飾。不論處於何種原因,原始服裝已經開始出現。由此,揭開了中國服裝史的序幕。原始服飾 文化 及其特點:首先,原始社會的服飾表現出明顯的對天地崇拜的文化特點;其次,原始社會的形成了較為典型的交領、右衽、系帶,上衣下裳的服飾造型;第三,原始社會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級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會的服飾製作原料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
二、秦漢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定型階段)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後世以重要影響,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來文化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只有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民族交流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中國的服飾,包括服飾質料乃至圖文,才更豐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內蘊和藝術精神。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如頭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制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三、魏晉時期的服飾
魏晉是 政治 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 時尚 ,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 自然 、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唐時期,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
五、唐代時期的服飾
唐高祖李淵於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後、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
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的特殊象徵。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
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 西方文化 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易、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著裝形象。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六、宋代時期的服飾
宋朝統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於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七、明代時期的服飾
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 禮儀 ,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 刺綉 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發。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或斜領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八、清代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改革階段)
滿族入關後,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於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朝男子服飾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清朝漢族婦女服飾
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發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
Ⅳ 中國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亞麻,黃麻,薴麻
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漢族的傳統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傳統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Ⅵ 求中國古代著名服飾和首飾的名稱和特點!!盡可能得多,可加分! 例如:廣綉流仙裙,霓裳羽衣……
1.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商周
衣裳之始 染織工業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階段。在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中,殷商時期已有了絲織物,如帶有雷紋的絹等。商代社會由麻織物進而發展至養蠶取絲造衣,使服飾的原料進一步豐富起來。手工業和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使服飾愈加多樣、精美。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發式、鞋子也隨之產生。在古代社會,當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得不到解釋時,人們就認為是某種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產生了對天地祖先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於對天地的崇拜。古人對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飾更加重視和考究,並加以美化。至今我們仍把各種衣服統稱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確立後,等級制度也成形。中國的冠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從此,貴賤有別,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分。
春秋戰國
深衣出現 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
這時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禮記》上說:「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為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為裝飾。
泰漢
內衣外穿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為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為外衣,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級別、不論男女,也可作為朝服。因此,這種實用的服裝便取代了深衣,成為最時尚的服飾。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穿著打扮要求愈來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這條橫貫歐亞的陸路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製造的蠶絲、錦綉等種種中國文化傳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帶來東方,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魏晉
寬衣裸身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七位賢士,世人稱「林七賢」。
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由於長期戰亂,南北方的廣大民眾迫於離鄉背井,並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他們互相學習交流,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飾成為時尚,不論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飾,作為平時的休閑服或禮服。
隋唐
華麗開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發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而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
宋朝
保守拘謹 宋朝的建立,出現了一段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期,尤其都市商業經濟更為發達。理學思想是士人生活行為的規范,影響所及,當時的服飾不過分追求華麗,保持潔凈自然,崇尚簡朴的審美觀。
宋代衣冠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點。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婦女的常裝是一種稱為「背子」的外衣,其特點是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上至後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見其流行程度。
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從五代至宋以後,出現了纏足陋習,也稱「裹小腳」。出土的南宋弓鞋(纏足鞋)頭尖上翹,鞋長13.3厘米,寬4.5厘米。可見當時婦女所受的壓迫,這是封建社會畸形審美觀的體現。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明朝
重拾漢唐
服制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綉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
另外,明代男子官員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這是以黑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展開時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婦女則流行穿「比甲」服裝,它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清朝
龐雜繁縟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補服」的特徵。
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似馬蹄,因滿族人善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禮服。「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樣,主要特點是在馬甲上有彩綉裝飾。
清朝時期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發式,剃去前額發,把頭發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頒令。
婦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袍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近代
社會革命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激起了「廢除帝制,剪掉辮發,更換服飾」的訴求。由於當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整個社會包括服飾方面也日漸變化。當時的男子服飾主要有長衫、馬褂,青年人穿西裝和「學生裝」,「中山裝」則成為民國時期最時髦的服裝。
「中山裝」的出現是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黨人穿什麼式樣的服裝是個大問題,他依據中服和西服式樣進行了改革。最初的式樣有背縫,在後背中腰處有腰帶,前門襟有 9 顆扣子,上下口袋袋褶外露。孫中山先生帶頭穿這種服裝,人們為紀念他就稱這款服裝為「中山裝」
在民國初期,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沒有太大分別,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的旗袍才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變化,更加舒適、合體、美觀,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感。
金縷玉衣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扁方
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隻二寸。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這種珍貴的翡翠製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發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發,強烈的對比色調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Ⅶ 道教. 佛教. 儒教有什麼區別
三者的區別:
第一、佛家講「超世」,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慾望,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教主張舍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系,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葯。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儒家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比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凈心。「心理學」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禮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的是凈,道家講的是靜,儒家講的是敬。佛家講的是養心,道家講的是練氣,儒家講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徵
佛教兼倫理和功利、理性和巫術而有之,透露出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機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弟子特別重視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弟子。
佛家與道家的隱逸和比較「清高」的作風相反,特別喜歡普渡眾生,講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們現代的義務教育,佛教也喜歡普及他們義務教育。佛教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張「普渡眾生」。佛教的這種群眾化大眾化作風,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發展傳布比較快。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布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書生」。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義:佛教是宗教沒有疑義,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與道家存在異同點,因為道家指老莊之學,而道教卻並非老子本人創立的;至於儒教作為人文宗教,由於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認說儒家文化帶有宗教性質。
Ⅷ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春秋戰國 [深衣]出現
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
這時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禮記》上說:「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為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為裝飾。
>>>>>>>>>>>>>>>>>>>>>>>>>>>>>>>>>>>>>>>>>>>>>>>>>>>>>>>>>>>>>>>>>>>>>>>>>>>>>>>>>>>>>>>
秦漢 內衣外穿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為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為外衣,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級別、不論男女,也可作為朝服。因此,這種實用的服裝便取代了深衣,成為最時尚的服飾。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穿著打扮要求愈來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這條橫貫歐亞的陸路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製造的蠶絲、錦綉等種種中國文化傳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帶來東方,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
魏晉 寬衣裸身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湯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七位賢士,世人稱「竹林七賢」。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4-19 17:17 回復此發言
--------------------------------------------------------------------------------
2 中國服飾簡史(轉)
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迭迭,優雅而飄逸。
由於長期戰亂,南北方的廣大民眾迫於離鄉背井,並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他們互相學習交流,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飾成為時尚,不論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飾,作為平時的休閑服或禮服
>>>>>>>>>>>>>>>>>>>>>>>>>>>>>>>>>>>>>>>>>>>>>>>>>>>>>>>>>>>>>>>>>>>>>>>>>>>>>>>>>>>>>>>
隋唐 華麗開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發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而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準。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
>>>>>>>>>>>>>>>>>>>>>>>>>>>>>>>>>>>>>>>>>>>>>>>>>>>>>>>>>>>>>>>>>>>>>>>>>>>>>>>>>>>>>>>
宋代 保守拘謹
宋朝的建立,出現了一段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期,尤其都市商業經濟更為發達。理學思想是士人生活行為的規范,影響所及,當時的服飾不過分追求華麗,保持潔凈自然,崇尚簡朴的審美觀。
宋代衣冠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點。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婦女的常裝是一種稱為「背子」的外衣,其特點是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上至後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見其流行程度。
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從五代至宋以後,出現了纏足陋習,也稱「裹小腳」。出土的南宋弓鞋(纏足鞋)頭尖上翹,鞋長13.3厘米,寬4.5厘米。可見當時婦女所受的壓迫,這是封建社會畸形審美觀的體現。
>>>>>>>>>>>>>>>>>>>>>>>>>>>>>>>>>>>>>>>>>>>>>>>>>>>>>>>>>>>>>>>>>>>>>>>>>>>>>>>>>>>>>>>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
明朝 重拾漢唐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綉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
另外,明代男子官員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這是以黑紗羅製成,可以折迭,展開時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婦女則流行穿「比甲」服裝,它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
滿清 剃發易服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滿清統治者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發式,剃去前額發,把頭發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頒令。
婦女主要穿旗裝,旗裝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裝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Ⅸ 改良旗袍可以搭配皮衣嗎旗袍還能怎麼搭
改良旗袍可以搭配皮衣嗎?旗袍還能怎麼搭?
3.旗袍是一個很古老的物品,畢竟它傳播的是國內的文化,所以旗袍不是一個普通的時尚。穿上這樣的單品,拍照打卡,相信會把你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如果你第一次嘗試旗袍,不知道什麼樣的旗袍更適合你,那麼你一定要選擇經典的印花風格旗袍。推薦這個旗袍有兩個原因。印花款式的旗袍款式並不單調,反而有一種復古的美感和韻味,可以讓你的形象更加端莊優雅。因為是印花款式的旗袍,所以可以讓身材比例看起來更勻稱,營造出S型身材的錯覺,讓骨感女性看起來更有女人味和氣質。
Ⅹ 旗袍嵌條用什麼布料好看又容易製作
旗袍千條用什麼布料好看又容易製作這個我覺得用那種綢緞的吧。
衣服搭配
衣服的搭配 總體上分5大部分:個性服裝搭配技巧[1],服裝款式搭配技巧,臉型與身材搭配技巧,顏色搭配原則與禁忌,社會交往中的搭配原則等。
例如精緻鏤空雪紡連衣裙,一直領的設計,淑女范十足的款式,上身很顯飄逸氣質,很適合日系甜美女生
搭配原則
服飾表達人們的心聲。男士服飾的最終表現可以說是心理情感上體現。小時候父母給男孩的穿衣打扮,到了青年期對周圍服飾環境的模仿及追求,中年期服飾日趨穩定、成熟。其中每一階段都是整體搭配現象的完整化與男性情感的結合體。
現在,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觀察到男士們在生活樣式改變的同時,在服飾方面也越來越趨於五彩繽紛。這種現象所呈現出的魅力在於服飾個性表現的豐富化。服飾的豐富化走向服飾個性的成熟化,在每個年齡層都需要加以修練。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評價一位男子服飾,以「舒服」、「干凈」、「儒雅」、「大方」的話語,都是以新鮮的印象,不假思索地表達對這位男士服裝與面貌、體型、配件的合適度的贊美。相反,人們對男士缺乏相應的服飾修養
由此看來,男士服飾的審美情感在人們的心底已有了根基,再加上日後服飾著裝方面配合品位的提高,更加培育了人們心目中男士服形象土壤。
也許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這樣的服飾情景,以東拼西湊式的混合搭配來表現豪華氣息,
或者在提倡休閑與簡潔中放任自流。究竟如何貼切地塑造男士各自的服飾形象,那麼就讓我們在確定標準的服飾基礎上向新的協調進行一次邁進。
男士服飾的審美情感,除了考慮心理、生理因素以外,通常從款式要素、色彩要素、體型要素、配飾要素、個性要素、經濟要素與自管理要素等方面著手。
在男士服飾的款式要素方面,視覺上的穩定感始終貫穿男服,它主要包括服裝造型的式樣和服裝搭配的比例。
服裝造型的式樣,根據男士的特徵,一般分為正統型、活潑型以及自然型隨意型。 通常西服是作為男裝持久而正統的形象,有時一些外套類的款式在不同場合也同樣具有正規的印象。外形輪廓呈現直線型和梯型,非常簡潔而具有秩序感。
活躍式和自然隨意式,通常指休閑類別的款式,在不同部位呈現出上裝比下裝稍長些。若上裝短,應注意分割線的復雜因素,同時也需要協調內衣與外套分割線的均衡。烘托造型的配飾也是使比例多樣統一化的重要因素。
男士服飾的色彩安排相當重要。有時在服飾上出現過於變化的色彩要素,免不了產生不協調;有時則象灰老鼠式的毫無生氣的用色。
要使各色彩之間的搭配產生完善性,重要的是要消搭配上的模糊認識。應首先從色調入手,色調是表現整體色彩的表情,有鮮調、淺調、深調、灰調、中調。再次要注意到是同類色的搭配,還是對比色的搭配。
同時還要考慮色彩在服飾中所佔據的面積、位置,這也是影響男士服飾色彩的穩定性因素。黑白灰的整體色度在服飾色彩上的表現極為重要,如上重下輕、內輕外重,上輕下重,內重外輕等。它所散發的穩定性因素將始終貫穿男服。
總之,事先要對服飾色彩的安排有個想法,協調好環境因素,再加上個性用色,這樣搭配的服裝色彩既有形,以不致於與社環境過於脫節,從而形成個人的用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