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什麼是旗袍壓襟
擴展閱讀
什麼棉睡衣好看嗎 2025-05-22 13:03:26
穿旗袍應該穿什麼打底 2025-05-22 13:03:14
網上怎麼選睡衣 2025-05-22 12:52:59

什麼是旗袍壓襟

發布時間: 2022-10-17 21:50:31

A. 清朝女裝在胸的一側掛在紐扣上的那個飾品叫什麼

叫旗袍壓襟。我也是在找。

B. 古代女子衣服上面墜子是什麼

應該是壓襟。根據資料,壓襟自唐代出現,後流行於明清時期。因為古代女子衣服寬,袍大袖子也大,禁不起風吹,所以便用飾物壓住輕薄的衣衫,同時也有裝飾的作用,這就成了「壓襟」。

壓襟是用途性的配飾,所以並沒有明確的等級規定,女子都會佩戴。只不過,通常哪位娘娘有錢,自然就戴的好,而比較普通的女子自然就戴的樸素一些,這些壓襟的款式並不是固定一種,什麼樣的都有。而且不同樣式的壓襟配合著不同的材質,也有著不同的寓意和祝福,代表著人們不同的願望。

比如春戴蘭花、牡丹、桃、杏,夏佩石榴、素馨、茉莉,秋有菊花,冬飾玉梅。既暗示了季節的輪換變更,更包含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之意。再如魚與蓮花、荷葉組成就是期許來年豐收的「連年有餘」,而鴛鴦則是美好愛情的象徵,佩戴蝙蝠則是希望幸福能延綿無邊。

雖然說款式繁多,但壓襟里有一款卻是最特別的,那就是十八子。

其實,壓襟的很多款式都是做成手串樣式的。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對手串極為喜愛,既能放在胸口裝飾,也可以取下來戴在手上,一飾二用。而這十八子,是由佛珠演變過來的,寓意非常好,尤其有個求子的兆頭在裡面。

所以十八子在古代,尤其在後宮妃子間是最盛行的,很多妃子喜歡拿十八子當壓襟用。實用性和裝飾性都有的情況下,寓意又是好上加好,自然就成了後宮妃子們當做壓襟的不二之選了。

C. 壓襟可以帶中間

不可以,壓襟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古代女子在節日或重大場合會把壓襟戴在衣襟右上方,起到裝飾、美化和固定衣襟的作用。該物品不可以戴在中間,一是不美觀,二是容易掉,該物品正確的佩戴位置在旗袍右胸第二顆扣子,現代服飾中的胸針也恰巧在一樣的位置,所以也可以被叫做「東方胸針」。

D. 旗袍上的壓驚是啥意思

壓襟

壓襟,流行於明清時期,是古人在右衣襟上佩戴的飾件,可以理解為「壓住衣襟之物」。

上端以一條銀鏈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間是用銀、象牙、翡翠、瑪瑙等做成的「事件壓口」,雕琢成蟬、蝙蝠、魚兒、牡丹、雲雀等形狀,象徵著美好的寓意。

壓襟

E. 傳統文化在身邊,東方胸針——旗袍之美三分在壓襟

旗袍最能襯托中國女性的婀娜身姿。



旗袍早已是家喻戶曉,然而旗袍上重要的裝飾壓襟卻並沒有廣為人知,近年隨著《如懿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影視劇的熱播,再次走入愛美女性的視野。




壓襟就像是東方胸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旗袍之美更添靈動。

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壓襟的一個作用是壓住輕薄的衣衫。明清時期女子上衣肥闊,風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壓襟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延禧攻略》不僅劇情好,服飾也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女人的關注點有一半都會看妝容、看配飾,這部劇中的後妃各個風情萬種,著旗袍、踩花盆底,搖曳生姿,胸前壓襟是隨身形之起伏輕輕晃動,更顯身姿綽約。

有舊詩曰:

只聞香襲人,不知香何因。

抬頭看少婦,胸前動壓襟。

珠寶玉石自古受女子喜愛,壓襟的使用沒有等級之分,所以有能力的選材珍貴些,沒有財力的也可以置辦簡單的,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劇中的嬪妃身著或素雅或艷麗的旗裝,配上相得的壓襟,隨便一個畫面都是賞心悅目的美人圖。

所以說,胸針點綴了洋裝,壓襟點綴了漢服與旗裝。材質各異、形狀不一,或長或短,或雅或艷,與衣物搭配可謂相得益彰。尤其是少婦佩戴,更顯身姿美妙。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圈狀用來掛旗裝的第二顆紐扣,或銀質或絲線編織而成。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十八子壓襟

在影視劇中,有時會看到她們將手串樣的物件掛在第二顆紐上,其實這就是傳統的十八子壓襟,也是最特別的一種壓襟。我猜測,最早應該是因為希望首飾一物兩用,慢慢地發展成十八子點綴其他掛飾的款。在古代,人們對手串極為喜愛,既能放在胸口裝飾,也可以取下來戴在手上,一飾二用。

簡單流蘇墜飾

還有一些壓襟非常簡單,一顆小小的珠寶,配上長長的流蘇,看似簡單卻別有一種靈動,尤為適合女孩使用,豆蔻年華,只需簡單配飾便是枝頭最美的花。


長款壓襟

這類壓襟樣式或簡單或繁復,簡單者一根主線穿若干朱雨,繁復者幾根主線並行珠玉用量更多極具華麗之感。用於衣物的配扮更顯莊重。






看了這些圖片,怎麼樣是不是已經心動了?要去購置一件旗袍、幾款壓襟了呢?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F. 民國銀壓襟三件套分別是什麼

民國銀壓襟三件套分別是掏耳朵的小勺子、夾睫毛的小夾子、剔牙的小剔刀,共三件小物件。

壓襟,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它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銀飾品,常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壓襟又名「事件兒」,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那時女子衣著肥闊,經不住風吹,用沉甸甸的壓襟既可以壓住衣衫,亦有裝飾作用。

壓襟常見三件套至九件套,由上、中、下三個部分銜接。上端是單條有帶鉤的銀鏈子;中間部分除銀質外,尚有玉、翠、瑪瑙等,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

中間部分為主件,稱為「事件壓口」;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等,多配以槍、刀、鉤、勺小件銀品。在《甄嬛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見到這樣的裝飾,非常別致。

G. 旗袍上的流蘇叫什麼

旗袍上的流蘇叫穗子。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姜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盪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台服裝的裙邊下擺等處。唐代婦女流行的頭飾步搖,是其中一種。還有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以珍珠串成,按等級劃分,數量有所不同。

流蘇製作款式簡介

製作流蘇的方式,與繩結藝術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當時的流蘇方式只是用四種顏色的羊毛繩線,以綁結方式製成。

由於時代的變遷,加上各地的風俗各異,令流蘇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不同,已分有兩種特式-阿什肯納茲式和塞法迪式。

一個縫結圈、2個結扎十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六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10、5、6和5的圈的數目總和為26個圈數,為13圈數的2倍的數目。

H. 清宮劇中,後妃衣服上為什麼都要掛一串珠子呢

女為悅己者容,清朝女子在穿戴上特別講究,相對於漢服,清朝的旗袍更顯得直筒不顯身材且保守。幾乎從脖子到腳沒有露肉的,而這個“壓襟”我覺得是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帶來的尷尬和有損尊嚴。當然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而“壓襟”的花樣也是品類繁多的,有武器掛墜的。

I. 這個旗袍扣子上的吊墜叫什麼

這款旗袍上面的扣子上的吊墜應該只是一個流蘇裝飾。

J. 巧手做壓襟兒

        春節前在網上買了一件延禧棉袍,好友梅說,延禧袍配上壓襟兒才算完美呢。「壓襟兒,什麼是壓襟兒?」我疑惑地問,接著梅向我普及了有關壓襟兒的知識。

      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時期。

        大家知道,傳統女裝款型大多比較肥闊,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兒。

    清朝女子一般把它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有帶鉤的銀鏈子,也可簡單用絲線編制,剛好能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如懿傳》中的壓襟兒

        壓襟兒上端一般以一條銀鏈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間是用銀、翡翠、瑪瑙等做成的「事件壓口」,雕琢成蟬、蝙蝠、魚兒、牡丹、蝴蝶等形狀,象徵著美好的寓意。下以銀鏈綴著刀、槍、劍、戟、粉盒等小件銀器,也有的只綴著鈴鐺或流蘇。

        聽她說了這么多,我對壓襟兒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我說:「首飾店裡應該有賣的吧,我去買一個。」 梅說:「你去看看吧,如果買不到合適的,我給你做一個。」

        我知道,梅一直對中國的玉器、首飾等非常喜歡,她自己經常做一些手鏈、項鏈、掛件等首飾。在她家的一個衣櫃邊上掛了十幾條她做的各式各樣的項鏈,非常地精美。另外,她做女紅也非常在行,經常把自己的衣服修改改改,或在領口加個花邊,或在袖口上綉朵梅花,使本來單調的衣服立即增色不少,對此我非常羨慕。

        我跑了幾家首飾店,有的店鋪根本沒有,店員也不知道什麼是壓襟兒;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賣的,但特別地貴,一件要二、三百元,樣式也不是特別地滿意。

        春節前,我去北京梅家,聊天時我告訴她沒有買到合適的壓襟兒,她說: 「來,我給現在你做一個。」 接下來,她便開始做壓襟兒。

        梅拿出她做手工的物品筐,挑出一些顏色不一的翡翠珠子,用結實絲線把這些珠子穿起來,兩側數量、顏色對稱,下面穿上一個翡翠的蝴蝶,接下來再繫上一個藍色的流蘇,一個精緻的壓襟兒便做好了。

        壓襟兒做好後,梅又找出一個小袋子,讓我裝壓襟兒用。她看袋子顏色太素,說:「在上面綉個花,更好看。」  接下來,她三筆兩筆便畫了一朵荷花,栩栩如生,真是好看。

      接下來,她便穿針引線,開始綉花,我說:「我來吧!」

      其實,對於綉花,我並不陌生,早在小學四、五年級時,老師課余時間曾教我們學習綉花,當時我向媽媽要了塊白布,老師在上面畫好圖案後,便一針一針地教我們如何綉花,如何配線,剛開始綉的比較粗糙,慢慢地便越綉越精緻了。等到小學畢業時,便基本掌握了綉花的技巧了,最成功的作品是綉了一對兒枕頭,一個綉的是「滿園春色」,另一個綉的是「軍民魚水情」。一個我外出上學帶走;另一個我哥哥參軍時帶到部隊,十分有意義。

  …… ……

        我綉了幾個花瓣兒,便沒了耐性,梅接過去一會兒便綉好了。之後又綉了枝、葉等,全部綉完之後,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便躍然「袋」上。

      袋子做好以後,我們把之前做好的壓襟兒放在上面,很是協調,拍照留念,越看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