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怎麼理解都有那些品類啊
旗袍一般從長度來區分可分為中短款旗袍和長款旗袍。
再從服裝細節來說:
按旗袍的開襟來看: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
按旗袍的領型來看: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以下八種樣式:傳統立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按旗袍的袖型來看:
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等。
② 旗袍的特點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特色是把女性婉媚的特點張顯出來
③ 旗袍很好看,穿旗袍對身材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旗袍對於身材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選對適合自己的旗袍也會穿的很好看。很多小姐妹一說起旗袍,腦袋裡想到的刻板印象就是旗袍=苗條身材,或者就是「我太矮了,穿不得旗袍」,「我太胖了,穿不得旗袍」。當然我也不否認身材好的人披個床單布都好看,但其實你要是真的了解旗袍後就會懂旗袍對於身材的包容性有多大,以及旗袍款式的多樣性。現在的很多旗袍秀,高開叉裝拉鏈的不算是真正的旗袍,只是帶有旗袍元素的連衣裙。因為旗袍的特徵之一就是多元化。
④ 旗袍的種類
旗袍的種類如下:
1、按領型分類
可分為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等。在選擇旗袍的時候,領型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2、按袖口分類
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3、按開襟分類
可分為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襟形是相對於開襟的旗袍而言。
4、按擺型分類
可分為寬擺、直擺、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袖大、鋸齒擺等。
(4)倒大袖旗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旗袍的發展歷史: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出現。
⑤ 倒大袖旗袍要幾米
倒大袖旗袍要2.5米左右。
旗袍,又稱_袍 ,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祺袍在中華民國20世紀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⑥ 旗袍的20s30s40s是什麼
表示的是旗袍年代的款式,20s為1920,30為1930,40為1940,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樣式,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長有短,袖子長的屬於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後期,40年代的旗袍越來越短,圖案卻越來越艷麗。
⑦ 倒大袖旗袍需要多少布料
二米十
一般的來講做一件倒大袖的旗袍需要用旗袍的長度加邊再乘以二就可以了。如這個人是1.75米高,她穿旗袍是一米長的,那這個人的旗袍用料是二米十的布料就夠了。
⑧ 旗袍20s是什麼意思
20s是指倒大袖款式。
30S是腰圍臀圍寬鬆些從胸圍自然幅度裁剪下來的 40S是修身款的。
⑨ 1930s跟倒大袖的區別
一個拖地,一個倒袖。
1930s是曳地旗袍的絕世之美,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樣式。
這種在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盛行長至腳面的長旗袍,後來旗袍款式起起落落,曳地旗袍卻一直被保留,也成為了人們對旗袍的重要印象。
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長有短,袖子長的屬於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後期,40年代的旗袍越來越短,圖案卻越來越艷麗。
⑩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10)倒大袖旗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