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服改旗袍用到的地方
可以日常穿。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來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新中國成立後,旗袍在內地漸漸被冷落,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
B.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2)和服怎麼改做旗袍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C. 和服怎麼做,然後怎麼穿
日本和服是從更早的南朝傳過去的。當時南朝所在的地方是三國吳國所在的地方,因此日本又把南朝稱為「吳」,把南朝的服裝成為「吳服」。到現在,日本還把和服成為「吳服」。[/size]
[size=2][/size]
[size=2]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簡單,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
和服的歷史: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忍冬等。
和服是日本人傳統的服裝。日本的和服有分較在正式的場合穿的,及較不正式的場合穿的。日本的浴衣是在夏季的慶典穿的,浴衣的布料是用麻布作的,穿起來很舒服。穿浴衣也較省時間,但不是正式的和服,而正式的和服又分兩種:[/size]
[size=2] 一種是振袖(袖子較長),另外一種袖子較短。[/size]
[size=2] 而振袖的和服是未婚的少女在穿的,袖子較短的和服是已婚婦女在穿的,而振袖的和服在日本古代穿的話,通常是有錢人在穿的,因為袖子長不方便作家事,這也是合服的特徵之一。
而和服的穿法要非常的小心,這也是受到日本人所重視的 。
比如說:把和服的右邊用在上面代表是已去世的人在穿的,所以千萬不能穿錯。[/size]
[size=2][/size]
[size=2][/size]
[size=3]和服後面的「枕頭」 _____錦結
日本的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不同的意義,表達著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厘米,長3.6米。據說,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駐並名古屋。當時,雲集在名古屋的藝妓頭扎大發髻,身穿小袖衣,腰纏由中國工匠織的青紅兩種顏色的筒狀錦帶,很是艷麗。這種時髦的打扮,立即不脛而走,這種帶亦被稱作"名古屋帶
D. 旗袍跟和服有不同的風味,對於和服跟旗袍你們更偏向哪個
肯定偏向👘啊,旗袍實在太丑了,不要
E.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http://ke..com/view/10208.htm
http://ke..com/view/120447.htm
http://ke..com/view/37326.htm
http://ke..com/view/.htm
都是網路里搜的,我另外整理了一下,已經pm給你了,受到沒有?希望幫到你
F. 和服怎麼做
G. 日本的和服是和旗袍一樣是近代才有的吧麻煩解釋一下!
很長時間了,和服主要特徵在後面的布料,3-4百年前日本的內部戰爭幾乎殺光了男人,那個時候提倡多生孩子,於是為了方便做愛女人背部掛著布料,隨時隨地展開布料做愛
H. 拆解和服好弄嘛
不好弄
一切要從「和裁」開始。一卷卷正絹生地(布料),是按照縫制和服需要的幅寬36~38cm左右直接織就的。一卷完整的生地被稱作「反物」,其中「反」是日本的度量單位,一反就是製作一件成人和服的布料用量,大約12m左右。反物通常分為著尺和羽尺,關於生地的知識,日後再和大家詳聊。由於日本的和裁,講究盡量不剪裁面料 ,只通過裁斷,破口和縫制,基本保證面料完整的情況下,製成一件成衣。這就為面料的再利用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也是掀起正絹風潮的一大原因。而把和服還原成布料,只需要用剪刀或針挑斷縫線即可。國內的姐妹們稱之為反解。一件和服成衣正常情況下,可以反解出的布料為,全幅(37cm左右)含剪口的大身兩片,每片的長度為衣長乘2+,袖子兩片,長度為袖長乘2,以及領子和衣衿等多條半幅(13cm左右)。所以一件150cm身丈,50袖長的和服,可以反解出的布料為,至少300cm37cm兩片,100cm*37cm兩片,合計超過8m的全幅面料來哦! 由於和服腰部會收進一些面料,所以會略大於理論值哈。這些面料夠做什麼的? 做長旗袍妥妥夠用啦,如果體型比較清瘦的妹子,甚至可以做一長一短兩件旗袍。漢服的話,窄袖立領對襟短衫,一件和服可以改兩件哦。不過也有很奇葩的和裁裁縫,會在腰部進行裁斷,這是非常少見的現象,成衣狀態難以檢出哈,可以考慮和裁縫商量款式。
至於反解的方式呢,其實只要敢於下手就秒懂了! 只需要一根拆線針,或者小剪刀。任意找個衣縫,用拆線針挑開線頭,隔一段距離挑開一處,從一邊一抽就可以啦! 或者不怕麻煩的姐妹也可以挑得細致一點,不過後期撿線頭可就火葬場了。經驗比較足的姐妹,拿到狀態比較好的面料時,也可以直接撕開。在重點部位比如袖子和大身接縫處,三條以上線的交匯處,重點挑一下,胴里和大身都靠手撕,速度又快線頭又長,簡直風卷殘雲!不過千萬量力而行,不要把布料撕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