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馬褂國服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旗袍酒妹喝了的是什麼酒 2025-05-20 08:12:51
怎麼卸下磨面機皮帶輪 2025-05-20 08:12:50
男人偷穿女裝怎麼辦 2025-05-20 07:57:33

旗袍馬褂國服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9-06 03:43:45

Ⅰ 大家認為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馬褂是清朝滿人的服裝。漢族的服裝是左右衣襟相壓的那種,就是現在和尚穿的衣服類似。清朝變裝改俗不改僧,所以僧服流傳了漢族服裝的特徵,由於穿的人很少,現在反而覺的不習慣了。

中山裝是近代流行的中國服裝。

Ⅱ 清朝服飾長袍馬褂,為什麼叫長袍馬褂馬褂什麼意思阿

馬褂,游牧民族服飾,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的男式服裝之一,套在旗袍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滿族征服中國建立清朝。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這種滿洲袍服。至清後期流行全國。 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滿族人穿用,由於公家強制漢人剃發易服,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廣泛流行,分單、夾、紗、皮、棉等種類。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侍衛武士、有軍事功勞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黃色的馬褂。 民國元年(1911),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中國的大部分相聲演員和其他曲藝演員在表演節目時仍會穿著長袍,民國成立後多改中山裝,現在多為襯衣或西裝。

Ⅲ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唐裝"

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是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國服

旗袍 -----中國女子的經典國服
********************************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中國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

中山裝----中國男子的經典國服

**********************************
中山裝,其意不同於中山路、中山公園之類純屬紀念的名稱,它是因孫中山先生親自組織並參與具體研製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總統的他常常要會見賓客,穿清朝的長衫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國人的反清情結;而清代末期,由於政府腐敗,一部分國土淪為殖民地,西洋服飾樣式隨之傳入我國。於是有人建議採用西服樣式,孫中山先生認為它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數國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張「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的林語堂在《論西裝》一文中所言:「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穿西裝。這問題雖小,卻已經可以看出一人的賢愚與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點天賦的聰明,兼又不染常癖,總沒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裝是可以原諒的,尤其是在追逐異性之時期,因為穿西服雖有種種不便,卻能處處受女子之青睞,風俗所趨,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過平心而論,西裝之所以成為一時風氣而為摩登士女所樂從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於西洋文物之名而好為效顰;在倫理上、美感上、衛生上是決無立足根據的。……20歲至30歲的女子著西裝,我還贊成,因為西裝確可揚其身體美,身材輕盈,肥瘦停勻的女子穿西裝,的確佔了便宜。然而我們不能不為大多數的人著想,像紐約終日無所事事髀肉復生的40餘歲貴婦,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觸目驚心。這種婦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佔了不少便宜。」最後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歡帶狗領,人也不喜歡帶上西裝的領子。……冬天妨礙禦寒,夏天妨礙通氣,而四季都是妨礙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為文,總是先把這條領子脫下,居家而尚不敢脫領,那便是懼內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時他極言中國「衣裳」的好處:「不但能通毛孔呼吸,並且無論冬夏皆寬適如意,四通八達,何部癢處,皆搔得著。」孫中山先生於是找來一位裁縫共同設計新款式服裝。他們參照西服的結構和中國傳統服裝緊領寬腰的特點,然後以當時在東南亞地區華僑中流行的一種服裝為基礎加以改進———在原來的立領上加上一個小翻領,在前胸設計了上下四個明口袋,好一個「四房掛廳」。這種服裝式樣美觀大方,非常實用,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國服」。在以後幾十年,它一直是中國人的正式服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生前在正式場合總是穿著中山裝,顯得格外莊重、坦盪和從容大度。

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

Ⅳ 長袍馬褂以後會不會和旗袍一樣成為中國的國服

長袍馬褂是中國清末明初時期社會上比較普遍的穿著。至於它會不會成為中國的國服,我個人認為實現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旗袍之所以會經久不衰,主要原因還是在現代做了很大的改動

Ⅳ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國服

中山裝 孫中山先生親自創導的中山裝,是在尊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穿短衣長褲的習慣的基礎上,指示奉幫裁縫吸收了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為上衣基樣而設計的。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造型美觀大方,突出表現在領口是閉關式八字型,與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西服領有明顯的區別,從而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山裝在後背有被中縫,並且在後背中腰有腰節省,穿起來收腰挺胸,舒適自然。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把中國傳統的抿襠褲改變為前後各兩片組成,腰圍有褶襇,褲腳帶折邊,結構合理,有莊重、嚴肅、朴實的美感。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新的時代精神。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20年代初期,旗袍的款式與清末的旗袍並沒有很大的區別。20年代末期,受歐美服裝造型的影響,吸收了西洋服飾的裁剪方法,減短衣長,收緊腰身,在腰線處收省,是旗袍的輪廓一概以往的直線式為收腰曲線式,式女性的身體曲線美在穿著中自然的表現出來。40年代,旗袍基本上完成了從寬體到緊身的輪廓變化後,將樣式變化的重點落在了領、袖、衣長、下擺等具體的款式細節方面,這種改良的女裝襯托出了東方女性含蓄、典雅、端莊、秀美的風姿。

Ⅵ 當今外國人對中國服飾印象還是旗袍馬褂嗎 個人認為是漢服

不是。親身經歷,有些國家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清朝。認為中國國服是旗袍馬褂的是大多是國家。甚至目前很多國人依舊認為旗袍馬褂是國服。
本人認為,漢服,漢文化復興,做的是民族文化復興。而中國畢竟是個有56個民族的國家。漢服並不能被稱為國服。
但是絕對是漢民族的服飾!!!!!!!

Ⅶ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漢服能成為中國的國服嗎

設計國服並不是要將現代人打扮成古人。國服的設計應體現華夏文化理念與精神,同時不乏時尚和個性化,加入多元設計因素未嘗不可。

「服飾之事雖微,然而屬歷代禮儀典制之所系。」這是台灣學者王關仕寫在《儀禮服飾考辨》序言中的話。從歷史上看,服飾制度就與禮儀典制結合在一起,服飾也始終作為禮儀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歷史上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制度發達,各種禮儀規定通過同樣發達的服裝文化得以集中體現。夏商時期,開始建立禮制,與這些禮儀活動相對應,便出現了各種冠服制度,如祭祀時著祭服、朝會時著朝服,婚嫁有吉服,從戎有軍服,服喪有凶服等。到了周代,冠服制度隨著周禮的成熟逐步完善,並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為禮儀的一種表現形式。

孔子以為服飾要合乎「禮」的要求,只有著裝適度才能體現出社會制度的有序和自身的修養,也才能符合社會規范。「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沒有合乎禮儀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飾),很難稱得上是翩翩君子。

歷史發展到現在,我們的傳統禮儀斷裂了,隨之斷裂的還有我們的服飾文化。服飾是民族的符號和標識,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弘揚本民族禮儀文化的努力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場關於傳統禮儀重塑的討論中不能沒有服飾禮儀。

國服形象眾口難調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長衫,印度有紗麗,中國有什麼呢?我們的國服是什麼?

2006年3月17日,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以「和諧·時尚·國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在學界,像這樣關於國服的探討越來越熱鬧。

服裝節前夕,東華大學舉辦了全國首次服裝院校「我心中的國服」方案設計邀請賽。不過,在年輕的大學生服裝設計師眼中,國服是時尚的,與我們想像中的旗袍、中山裝大相徑庭。東華大學的楊以雄教授對此卻是肯定的,「設計國服並不是要將現代人打扮成古人。國服的設計應體現華夏文化理念與精神,同時不乏時尚和個性化,加入多元設計因素未嘗不可。」

事實上,「我心中的國服」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種國服形象。

1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國服形象的記憶是在2001年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身著「中式唐裝」集體亮相。這使得在海內外華人中迅速流行開來,掀起了一場新唐裝熱。

「雖然它是以清代馬褂為基礎,經改良而設計,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豪感都使得一些國人對於新唐裝的感知和印象與近一個世紀前對於長袍馬褂的認知完全不同了,這是它能夠流行的一個原因。」然而,在迅速流行之後新唐裝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最後沒有能夠成為我們的國服。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楊源教授對此現象進行了反思,她認為新唐裝沒能夠也不可能成為國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缺少時尚美,也沒有走出馬褂的感覺,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它;那段歷史的陰影還留在國人心中,令人憶起那個時期的國人之恥,情感上難以接受;對於倡導「漢服」的漢族民眾而言,新唐裝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缺乏認同感。

漢服不等於國服

2006年中秋前夕,天津古文化街出現了30名身穿古代服裝、佩戴古代飾物的年輕人。隊伍由兩名手中分別舉著「衣正華夏」「月滿中秋」紅幡的小夥子帶領,緩緩地向古文化街行進。每到設有牌坊的地方,隊伍便停下,一名帶隊男子走出隊伍,模仿古人做各種參拜的姿勢,施禮完畢後,隊伍繼續前行。

這是國內某網站發起的「穿漢服、行古禮、過傳統節日」活動,目的是為了「宣傳漢服」。近兩年來,國內掀起了一陣「漢服」熱,甚至有相當部分人認為國服應該取名為「漢服」。

楊以雄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作為國服假若拒絕其他民族服飾的要素,僅僅恢復單純漢服飾的做法有失偏頗。「一個民族在歷史進程里,必然要與異族文化融合。早年我們的祖先具備寬闊的胸襟,不以所謂的血統為衡量標尺,而是以中華文化的認同作為標志。同樣,民族服裝的發展演變,也是一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因此,他認為,在詮釋「國服」的過程中應倡導多樣與和諧的統一。

楊源也建議,國服可以在多種民族服裝中選擇元素,也可以從古代服裝中選擇元素,還可以汲取西式服裝的長處,創造出多民族共享的系列服裝。

從這個角度看,漢服並不能與國服劃上等號。關於國服的命名,也就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接受《小康》調查者認為,「華服」是相對合適的稱謂。

國服的特質

但不管叫什麼,國服必須體現一種共同的民族認同。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它的流行已接近一個世紀。直到現在,在國際場合,張藝謀、陳凱歌、李連傑等人,也都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楊源認為,這就是一種民族認同感的體現,民族的文化認同往往會通過民族服裝來予以表達,國服必須要有這個特質。

中山裝就體現了這樣的特質。

1911年辛亥革命廢除封建王朝帝制後,革命黨人圍繞著穿衣問題展開了討論。在爭論不休之際,孫中山提議將日本的學生裝和西方的軍服綜合引進,構成一種嶄新的世界制服形式,這就是後來的「中山裝」。

「中山裝」並不是一次對日本學生裝和西方軍服的簡單引進和改良。孫中山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將中山裝的形制分別寓以意義: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禁五粒紐扣是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Ⅷ 漢服、中山裝、旗袍、唐裝,哪種可以代表中國「國服」

國服既要繼承,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符合當下人們的穿衣習慣。中國自東漢始,各朝代史書上都有關於服飾制度的記載,如輿服志等。過去封建王朝用服裝來區分人的等級,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反對用制度性的服裝來區分貧富貴賤。因此,除了軍隊、郵政等有職業著裝要求的少數行業,國人的著裝基本趨向簡單、同一、西化。

呼籲推進服飾制度建立,他認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頒布過服飾制度,服飾制度對服飾的款式、穿著的方法、穿著的場合等等,都作出書面的規定,比如,1912年的《民國服制條例》,對於西式禮服、長袍馬褂都作出規定。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可以講點服飾制度了,通過服裝,由內到外,把國人的修養體現出來。

Ⅸ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9)旗袍馬褂國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Ⅹ 旗袍唐裝的定位是國服。還是漢族的新一代民族服裝/

應該是國服吧
旗袍不是滿人的衣服么,怎麼可能作為漢族的民族服飾呢? 要是也要用 漢服作為漢族的民族服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