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裝怎麼穿的到底有幾層
旗裝的特點,髻作橫長式,呈一字形,當時稱為「兩把頭」或「一字頭」。王瑤卿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演《坐宮》時,即用此種發式。到了清末,「兩把頭」衍變為用青緞製成高大的橫架置於頭頂,側垂流蘇,腦後之發梳成燕尾式,稱「大拉翅」。王瑤卿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演《坐宮》時,就用了這種後期的發式和頭飾,後來梅蘭芳等也都依此裝扮。滿族婦女穿衣、裳不分的長袍,稱「旗袍」,領間圍以領巾。早期旗袍樣式身袖都很寬大,鑲滾較寬的花邊。以後腰身逐漸改小。穿旗袍時,外罩琵琶襟或大襟、一字襟的小坎肩。30年代以後,更改得纖細入時。劇中扮鐵鏡公主者,除穿旗袍外,還穿經過藝術加工的清式蟒袍,加硬領,掛朝珠。扮蕭太後需穿清式龍袍、龍褂,掛朝珠,頭上戴大鈿。旗裝婦女腳上都穿高底鞋,鞋底厚二、三寸,似一倒置的花盆。梅巧玲、陳德霖、王瑤卿等,都擅演旗裝戲,因服飾與傳統的不同,故在身段動作上也有新的創造。
B. 問個京劇裝束問題
這個滿族是不是遼國人後代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鐵鏡公主穿旗裝肯定不是為了體現滿族是遼人後代,只是表現她是個少數民族。代戰公主也是穿旗裝的,因為她也是番邦女子,少數民族。楊四郎不穿滿人那樣的衣服,但是他的服裝又跟一般的不一樣,後邊帶了兩個狐尾,表現他是在番邦(《文姬歸漢》里的蔡文姬也帶那個)。其實這種穿法,和服裝發展也沒什麼關系。戲曲里服裝不尚真,原則是只講身份不講年代。這就是藝術的真實,和歷史真實不一樣的。傳統京劇里有穿的像清朝男人的,比如《四郎探母》里的大國舅二國舅,還有《大登殿》里的馬達江海。
C. 四郎探母 坐宮選段 可以用花旦和髯口伴舞可以嗎符合嗎
不合適,伴舞還是用專門的宮女服就好了,鐵鏡公主穿旗袍,戴旗頭,楊延輝穿蟒戴髯口
D. 京劇里的奸角一般穿什麼衣服
尖翅紗帽則多為凈腳所扮的奸詐的官員戴,故又稱「奸紗」;丑腳扮的貪官污吏,則戴圓翅紗帽,翅子的花紋有的索性做成銅錢形,以象徵其魚肉人民,故對這種翅子稱之為「金錢翅」。
京劇所擁有的衣箱及其使用方法,是近千年戲曲演出經驗在造型藝術上的一種積累,其直接來源,主要是昆劇的裝扮傳統。在元代戲曲中已有專門「做雜劇的衣服」和若干關於裝扮程式的用語,如「披秉」、「素扮」、「道扮」、「藍扮」等。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曲學家王驥德說:「嘗見元劇本,有於卷首列所用部色名目,並署其冠服、器械曰,某人冠某冠、服某衣、執某器,最詳。然其所謂冠服、器械名色,今皆不可復識矣。」(《曲律·論部色》)可知由元至明,戲曲裝扮有過較多的變易。大約到了晚明的昆劇中才漸趨穩定。人清以後,清政府有蘿發易服之令,卻不禁止戲班沿用明代戲衣,藝人們就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進行加工、豐富。清中葉以來所達到的規模和水平,先後反映在《揚州畫肪錄》所記「江湖行頭」(1795)、清官大戲《昭代簫韶》舞台提示(1813)、昇平署箱倌稿本《穿戴題綱》(1845)等文獻資料中。《清稗類鈔》雲:「昆劇縝密,迥非亂彈可比,非特音節台步不能以己意損益,服飾亦纖屑不能苟。」昆劇基本上「屬於讀書人的戲劇藝術」(歐陽予倩語),其舞台藝術規范的「縝密」,是同知識分子的精心指點分不開的。京劇繼昆劇而興,經過對戲衣的改進,增益,使衣箱制依然保持著活力。20世紀西方寫實派戲劇觀念的沖擊,對新劇目的創作演出有明顯影響,而運用衣箱制的傳統演出方式,不僅在國內是經常性的,在國際戲劇交流中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以至引起外國觀眾的驚嘆,認為「那些豐富多樣、格調高雅、效果驚人的服裝」,「顯示了高度的美術文化」,「只有時間與傳統才能創造出這一切,這是無數人的經驗匯流的結果」(謝·奧布拉茲卓夫《中國人民的戲劇》第79—80頁)。 衣箱制的建立基於三個原則:假定、美感、簡約。從根本上說,戲衣都有一定的生活依據,如平天冠源自先秦的冕旒,學士巾是唐巾之一種,王帽由明代的烏紗折上巾增飾而成,紗帽、官衣和箭衣、馬褂更是明顯地分別從明清兩代的同名冠服中擷取而來。但是,生活服裝經過不同程度的改制而成為戲衣之後,就不再代表其所由產生的朝代,它們只是作為演出服裝按照特定的舞台規則在使用,給予觀眾的是假定的非歷史化的古代真實感。戲衣同其生活原形的彈性距離,取決於兩種追求:一要有利於演員的歌舞化表演;二要讓觀眾感到既好看又好懂。美感就由此產生。戲衣從早期的「繪畫之服」(《金史·輿服志》)發展為後來的刺綉之服,成了經得起觀眾反復欣賞的特種工藝晶,然其美感的最佳效應,還是在與表演藝術的密切結合之中。戲衣的變形幅度往往同歌舞化程度的提高有著內在聯系,武生扎的硬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京劇盛行時代,衣箱規模超過了同期任何戲曲劇種。昆劇排場的闊綽,只在明清士大夫的家班、鹽商的內班和皇家劇院南府、昇平署的演出中,以民間職業戲班而論,昆劇衣箱比不上後起的京劇。同治二年(1863)三慶班花名冊中管箱人已有7名,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同慶班、玉成班的管箱人多至12名、18名(見齊如山《戲班》),其規模的擴大可以想見。然而,戲箱中那些經過長期篩選、精緻加工、逐步定位的冠服,相對於浩如煙海的歷代生活服飾,只是滄海一粟。戲班的經濟條件和演出的流動性,決定了衣箱制總是以簡約原則,來協調其自身的有限性同劇目所要表現的歷史生活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協調的方式,通常是在維護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作少量的補充,故衣箱的演進,基本上是累積而非突變。
穿破不穿錯
戲衣不尚模擬,但它仍是要表現由劇目所規定的社會內容的。藝人們常說的「寧穿破,不穿錯」,表示了對穿戴規制的嚴肅態度。然其錯與不錯的標准並未形諸文字,只是體現在演出的習慣性操作之中。從穿戴慣例與劇情、人物的對照研究中,可以窺知其基本規則有三點省略、八點講究。
省略的三點是歷史朝代的具體性以及地域、季節的差別。中國畫論中早有人提出:「詳辨古今之物,商較土風之宜,指事繪形,可驗時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若以此為標准來衡量京劇裝扮,大概只有一些民間小戲如《探親家》等較貼近生活習俗,其他袍帶戲幾乎無一合格。如清朝故事戲《連環套》中的黃天霸,穿箭衣、馬褂,還算「可驗時代」,而他又戴白夫子盔、穿白蟒,則與時代相悖,更不用說同台戴紗帽、穿蟒袍的施仕倫很像明代官員了。戲裝中最具地域性特徵的當是狐尾,但它主要用來表示少數民族或非正統人物。道光年間,鹽商黃瀠泰家班的戲箱價值二三十萬,「四季裘葛遞易」,演《浣紗記》吳王采蓮、《琵琶記》蔡狀元賞荷,「滿場皆紗毅也」(金安清《觚哉漫錄》)。同治年間,京劇南下之初,上海戲園派人赴廣東置辦行頭,「有銀鼠出風袍靠,備嚴冬所用」(民哀《南北梨園略史》)。這類戲裝上的季節特徵,不論出於忠實劇情或愛護演員,均未構成京劇的裝扮傳統。
在作以上三點省略的同時,對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品氣質等方面則有表現要求,即男女有別、老少有別、文武有別、貴賤有別、貧富有別、番漢有別、情境有別、褒貶有別。這八點內容是穿戴規制的實質,錯與不錯都在這里推究。此外,裝扮上還有人、神、鬼、魂的一些標志性區分。馮沅君曾從明代抄本《古今雜劇》的15種《穿關》中概括出「當時各種腳色『妝裹』的六項標准」(詳見《古劇說匯·古劇四考跋》),其中未提及的男女有別、情境有別,在古劇中也是存在的。這些講究由來已久,只是體現的方式和細致程度有所不同。重視這類區別的生動表現,是戲曲裝扮能夠讓觀眾「恍然如見千秋之人」(湯顯祖語)、明知是假又信以為真的力量所在。然而,體現這八個有別的具體規制完全是舞台的。例如《群英會》中的漢相曹操,穿戴由宋明冠服加工而來的相貂、紅蟒,雖然究其生活依據有弄錯時代的缺陷,卻是合乎舞台規制的,演員與觀眾都不以為病。倘若演員嫌這些冠服陳舊,挑換鮮亮的汾陽帽、黃蟒,那就犯了違反規制的錯誤。因為按照規制,黃色蟒袍只有皇帝才能穿,汾陽帽要等曹操晉封魏公以後在《逍遙津》、《陽平關》中才能戴。「寧穿破,不穿錯」者類多指此。這種穿戴規制,是用成套造型語匯,把歷史生活中紛紜復雜穿戴現象,作出單純化、有序化的舞台處理,既使民間劇團承擔得起,又讓平民觀眾易於明了。舊時藝人們說:「穿出的行頭,得讓祖師爺認識。」這個「祖師爺」就是演員與觀眾在長期交流中達成的默契.
傳遞的途徑
演員運用穿戴規制向觀眾傳遞其裝扮意圖的途徑有五種,即冠服的款式、色彩、花紋、質料和著法。款式是冠服的外部造型,各種冠服的名稱多由其款式而得。色彩、花紋、質料是冠服的內部造型,有限的款式能產生豐富的表現力,實由內部造型之富於變化所至。著法是演員穿戴時的具體造型處理。是這五種途徑包孕著京劇裝扮的成套造型語匯。
在五種途徑中,款式選擇是基礎。京劇人物裝扮的款式區別甚為明顯。如文官戴紗帽穿官衣,武將戴盔扎靠,無混淆之可能。男女之別也很清楚,同樣穿蟒袍或褶子或帔,女式總比男式短一大截,以露出裙子來。夫人、侍妾、丫環三者的不同身份,可從款式上一望便知:夫人穿的是長衣帔或褶子;丫環為短打扮,穿襖褲或襖裙加坎肩;居於中間地位的侍妾是長短結合,穿褶子加坎肩。戲台上的冠帽多帶翅子,雖屬細部亦有分別。翅子在史書上多稱「腳」或「角」,是系帽所用帶子的裝飾變形。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雲:「本朝襆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舞台裝扮對帽翅作了有序規定,分向上、橫向、向下三類。以向上的朝天翅為最貴重,用於皇帽、九龍冠、皇巾、金貂、相巾等。文官紗帽多為略微上翹的橫向翅子,其形狀有多種。翅子特長者稱相貂或相紗,是文宮中的級別最高者。此款式的生活原形就是沈括說的「貴賤通服」的直腳襆頭。從金元雜劇的形象資料中可見其早已用於官員裝扮,至昆劇才定位為宰相專用。汾陽帽的金色如意翅、花相貂的長翅上飾立體龍紋,都是直腳的強化裝飾,使大臣身份更顯尊貴。宰相之下的各級文官有方翅(長方形)、尖翅(菱形)、圓翅、桃葉翅,形雖多樣而橫向則相同;這幾種不同形的翅子既與相貂、汾陽帽有了等級差別,又適應腳色行當的不同,具有褒貶含義,如生戴的方翅紗帽稱「忠紗」,凈戴的尖翅紗帽稱「奸紗」。有功名而無官職者或休閑官員所戴的帽、巾,則用向下的翅子或飄帶。武將盔頭背面亦有翅子,因其不如文扮冠帽的翅子伸展於外、作用明顯,已不甚講究了。冠帽的配件是款式意義的一種變化因素,如同樣戴紗帽,插金花者為狀元,加套翅者就是駙馬;番漢之別、正統與非正統之分,則以冠飾上加不加翎子狐尾為標志。款式之間也有少量可以通假,如箭衣與靠,同屬武服,「鄉下戲班,力不足以置備各式靠子者,往往以箭衣代之」(徐凌霄《說「行頭」》,《劇學月刊》3卷5期)。在款式的選擇上可以體現演員對劇情的理解力。如《探窯》中飾王寶釧之母的老旦,有穿蟒或穿官衣者,從人物身份上說,這都沒有錯,但她「往破窯探其女病,非公會,何必以公服從事?近伶或易以帔,似為合理」(陳墨香《京劇提要》)。後者對於前者的改動,就是嚴格講究情境有別的緣故。
色彩作為最大眾化的美感形式,在戲裝上具有表現等級、氣質、情境等多種功能。戲裝用色有上五色和下五色等。上五色(黃、紅、綠、白、黑)確定較早,其等級觀念受明代影響最深。明代規定,黃色為皇家專用,庶人冠服「不許用黃」(《明史·輿服志》)。蟒袍作為一種款式可以通用於君臣,等級區別就在色彩上。黃色蟒袍是舞台上的袞龍袍,只有扮演皇帝才能穿。上五色中的這個黃色是正黃,即中黃,以其明亮鮮艷,又稱明黃、嬌黃。扮演番王或山大王,以及宮廷侍從等需用黃色時,多為老黃、杏黃。康熙間,曲家張潮在《凱歌》中註明,劇中隨駕侍衛的短外褂用老黃,「莫用嬌黃,避僭也」。這種規矩,在京劇演出中保持了很久。其次以紅為貴重,綠次之,黑最寒微。黑色表現貧困卑賤時,因無花綉,多稱「青素」(青,可指深綠、藍、黑;此處指黑色),如門官、驛丞的青素官衣,下級武士的青素箭衣,貧婦的青素褶子。換一個角度,當表現人物氣質時,黑色又常常作為剛直、粗獷、威猛的象徵,但需輔以相應的花紋。在人物氣質、性格的刻畫上,戲曲大多參照說部。元雜劇中關羽原是勾紅臉穿紅袍,《三國演義》風行後,即據此改為紅臉綠袍,以區別於馬武、孟良,更能體現他的允文允武、亦智亦勇。說部中的年少英俊之將多穿白袍銀鎧,舞台上的白色用得最多的也是武將裝束,如周瑜、趙雲、薛仁貴、岳飛、楊延昭等所穿的白蟒、白靠、白箭衣。白是民俗中的哀悼之色,舞台上也如此,演《哭靈牌》,劉備要穿白蟒。對此,徐凌霄曾批評:「甚為可笑」,「世豈有渾身雲龍花朵之孝服耶?」(《說「行頭」》)如改為素白袍,定可增加哀痛氣氛。但傳統的觀念「戲者戲也」,點到為是,否則,舊時的扮演者和觀賞者都會有心理障礙。這種觀念在紅色的運用上也有反映。紅在戲裝中用得最為寬泛,等級的尊貴、情境的喜慶或凶險都要用到紅色。而凶險之用大紅,表現在罪衣上,實際是對古代囚服赭色(土紅)的美化,使演者迴避禁忌,觀者增添歡悅。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先是宮廷後是民間,戲衣用色范圍逐漸擴大,下五色(紫紅、粉紅、深藍、湖藍、古銅或秋香)的大體確定,以及各種近似色的大量增人,使色彩語匯更加豐富。粉紅、湖藍及其近似的雪青、月白諸色,可與古銅、秋香、紫醬、墨綠等構成青年和老年的鮮明對比,尤其有利於家庭倫理、情愛一類題材中男女角色的塑造。紫與藍是在下五色尚未確定之前已進入戲箱的。自古「朱紫」並稱,紫可與紅同作顯貴之色又較紅深暗;藍的色澤近綠而氣象沉穆,既可代綠亦可代黑。這都使舞台色彩的調配有了更多可能性,經過演員的匠心處理,更能表現人物與情境。舊時《捉放曹》的曹操,戴紅色綉花風帽,穿紫色花箭衣,外罩淺藍色花褶子(見清官戲畫);或戴紅風帽,穿寶藍龍箭衣,外罩紅緞花褶子(見1926年出版《戲學匯考》)。郝壽臣認為,這些扮法「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他改為戴紫色素風帽(鑲有藍色寬邊),穿紫緞素箭衣,腰系杏黃鸞帶,外罩藍緞素褶子。其根據是:這出戲中的曹操既是謀刺董卓未遂的逃犯,又是誤殺呂伯奢一家的兇手,扮像「必須創造風塵僕僕和殺氣騰騰的氣氛」。新舊兩種扮法在款式上毫無二致,只是選用了不加綉活的藍與紫這種深沉的冷熱色組合,才給此劇增加了「肅殺蕭瑟的飽含秋意的情趣」(《十戲九不同》,郝壽臣述,吳曉鈴記,《戲劇論叢》1957年第4輯第186—187頁)。
花紋在戲裝中既是美飾又具含義,其表述方式包括裝飾主題、形狀布局、刺綉工藝。龍鳳可謂戲裝最重要的裝飾主題。由遠古華夏氏族的蛇圖騰演變而成的龍,是封建時代「九五之尊」的象徵。到了明代又產生類龍形的蟒,並明確規定:五爪為龍用於皇家,四爪為蟒用於官家(詳見《萬曆野獲編》)。清代沿襲之。戲台上的各色蟒袍及稱作龍鎧、龍帔、龍箭等戲衣,綉的都是蟒紋;到了現代才不拘於四爪。鳳由鳥圖騰演化而來,古代傳說鳳為百鳥之王。在舞台上,只要以正黃為地、龍鳳並用,那就是帝王後妃的標准裝飾,同為統治者權力與尊嚴的象徵。但兩相比較,龍更政治化、更神聖,在明清實際生活中用錯了就犯違禁之罪,官員遇有「欽賜」五爪龍緞,需「挑去一爪」方可穿用(《大清會典》)。而鳳是隨和的,可以深入百姓家,民間少女即使把鳳綉在鞋幫上也無人干預,在舞台上,亦為女性角色從頭飾到服飾廣泛採用。鳳與太陽、牡丹相配,象徵光明、富貴、幸福和愛情。花紋用法亦有文武之別。武將所穿開氅、褶子,多用虎、豹等獸紋以喻其勇猛。文官的圓領官衣,胸背各有一塊方形補子,所用紋樣,按明代服制以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等禽鳥標志品級,,劇中則多以仙鶴作為代表了。馬連良演《清官冊》寇準、《打嚴嵩》鄒應龍,用獬豸補子,是依據清代服制。獬豸為傳說中獨角神獸,能明辨是非、抵觸奸佞,用於都御史、御史、按察使等官員補服。戲裝上的這種考究很切合劇中人物,只是台下觀眾難以辨識。文人服飾多為「歲寒三友」、「四君子」等植物花卉或博古紋樣,與其身份、氣質相呼應。謀士則用太極圖、八卦來象徵道術、智慧。其它「暗八仙」、蝙蝠紋、如意紋、壽字紋等吉祥圖案,多作陪襯之用,或在鞋帽上略加點綴。花紋含義還與形狀、布局有關。龍(蟒)的形狀最為多樣,分正側、升降、行走、過肩等。蟒袍中最庄嚴的布局是以正龍(又稱坐龍)居中,側龍左右對稱為配;氣勢最大的是過肩龍,龍首在前胸,身尾繞過肩頭,極富動感。前者用於生扮的帝王、高級文官,後者用於凈扮的王侯、統帥。在同一件蟒袍上也可以綜合運用不同形態的大小龍紋。戲裝的紋樣布局,有滿、團、邊、角、折枝等。滿地紋綉的有蟒袍、靠、鎧、宮裝等幾種;褶子、帔等多在團、邊、角上作多樣處理。一般中年角色多用團花,顯得大方穩重;青年角色多用邊花、角花、折枝花,顯得清淡或活潑、瀟灑。戲裝上的紋樣大多靠刺綉,有彩綉、平金、混合綉等多種工藝使紋樣產生不同的裝飾效果。彩綉色澤富麗而又雅緻,適用於性格嫻靜、氣質優雅一類角色。平金以紋樣盤滿金線為特點,最能表現鎧甲的金屬性質,有利於強化戰將的英武氣概;用在蟒袍、開氅等戲衣上,以其金光閃耀,有強烈張揚感,與性格粗豪的凈扮角色最為相宜。混合綉為彩綉加圈金、圈銀或平金。舊時團龍蟒有純用彩綉者,現已覺得鄉土氣了,一般以金錢勾勒花紋輪廓,或在彩綉蟒水中夾用金線,可增加華貴氣派。對於花紋的選擇,其靈活性和難度都要大於款式、色彩。如演《金山寺》白娘子,要穿白色衣褲戰裙,這是既定的,至於用何種具體紋樣,演員可以參與設計。梅蘭芳曾以三套衣褲戰裙的不同花紋作了比較:一套滿綉黑線連環古錢紋,「顯得黑壓壓地罩住了全身,把白色的光彩都有些沖淡了,並且錢紋也呆板,沒有什麼仙氣」;一套綉大八團花,「有點老氣橫秋,倒有些伍子胥、薛仁貴穿的白箭衣的味道」;比較起來是另一套綉三藍小折枝花的樣子最好。梅蘭芳由此得出結論:「花紋的結構在一定條件下,有時還能變更質地顏色的效果。」(《梅蘭芳談舞台美術》,朱家潛記錄,《上海戲劇01962年第8期)而他在這套衣褲戰裙上尋求「白色的光彩」和「仙氣」,正是塑造神話人物白娘子的需要。
戲裝用料頗多變異。清官「裁貢緞為戲衣」(《清史稿·職官志》),把花紋富麗的刻絲、漳絨、雲錦用於官衣以至卒褂、窮衣,這就削弱了款式選擇的意義。京劇繼承民間昆班的傳統,極少用織錦,確立以素麵絲織品為主體,突出紋樣刺綉的表現力。在絲織品中用得最多的是緞子。緞有硬軟之分。舊時所謂「硬面開氅軟面褶」,即是指面料與款式有關。蟒、靠、開氅、宮裝用硬面大緞,取其質地篤實、線條挺括,能承載繁密的綉活而不變形。軟緞、縐綢較大緞柔和,衣折自然流暢,用於部分褶子、帔。更薄的絲織品綢、紡,多用於裙、褲以及水袖。織錦一般作為緣飾來用。昆劇重視布質的運用,《揚州畫舫錄》記「江湖行頭」有布衣箱。這個精神在清末民初的京劇演出中還保存著,如王瑤卿扮蘇三所穿紅色罪衣即用布制,扮《打漁殺家》蕭桂英,「戴小草帽,穿藍布女茶衣,不但像個貧女,並且雅淡好看」(筆歌墨舞齋主《京劇生旦兩革命家》)。朱素雲扮《翠屏山》石秀,穿青布箭衣。「或詰以『何不做一件緞箭衣?』素雲笑曰:『石秀只是一屠夫耳,如何穿得起緞衣?」』(馮叔鸞《嘯虹軒劇談》)徐凌霄《說「行頭」》雲:「近來一切劇裝無不綢緞洋縐。連米色老斗因名角們演蕭恩演得高興,也有輕妙之紡綢穿穿。而絲織品之充盈遂無間於貧賤富貴。惟茶衣似乎還不好意思改布為縐,此真諸大名角之曠典矣!」(《劇學月刊》3卷6期)各種絲織晶和棉織品有明暗不同的質感,可以豐富舞台色彩的層次和變化,同時,它們之間也可以互相襯托,使華麗與純朴都得到加強,有利於表現角色之間社會地位的懸殊。而楊小樓飾《夜奔》林沖,用吸光性能好的青絨來替代有反光的青緞製作箭衣,則使秘密夜行的規定情境得到了更為生動的體現
最後還有各種不同的著法。如腰裙,高系在上衣外面,行走時用雙手拈著兩個裙角,可以表現奔波凄慘的樣子;文生巾後垂的兩根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能點染出行色匆忙;元帥出征前,扎著靠,又把蟒衣斜披在身上(稱襲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扎在背心的四面靠旗本是渲染大將威風的,若丑扮的大將把靠旗松扎在腰際,或只插一面,反會顯出其無能、可笑。
上述款式、色彩、花紋、質料和著法,在穿戴規制中是交織在一起發揮作用的。猶如織錦緞上的經線緯線一樣,孤立抽取一根看不清楚,交織起來就能呈現出某種圖案。只要對它們的運用是有序的、合規則的,再結合相應的化裝,就可以扮裝各種各樣的角色。對於有欣賞經驗的觀眾來說,它們都是可以解讀的信息,經過自己頭腦的綜合判斷,能很快地懂得裝扮者的意圖,甚至把具體角色都能辨識出來。
穩定與可變
穿戴規製作為傳統演出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有數百年歷史,今後還會延續。然其穩定是相對的,流傳中始終包含著若干可變因素。引起變動的原因主要來自劇目和演員兩個方面。為了演出新劇目,有時需要創制新的冠服。如昆班中的許仙巾、白蛇衣,就是為演《雷峰塔》創制的。許仙巾在清官《穿戴題綱》中稱「有玉氈帽」,可知它是由氈帽改制而成,後來進一步美化,成了許仙巾。新增的冠服能在衣箱中保留下來是有條件的:或者這個劇目要經常演出,或者這種新的冠服起初為某個角色設計,後來又可為其他角色所用。如汾陽帽(俗稱文陽),原是演出《滿床笏》時為汾陽王郭子儀而設。戲班有了它之後,再演出《鳴鳳記》,也讓嚴嵩戴之,使此劇中兩個內閣大臣在裝扮上有了區別:夏言仍戴相紗,嚴嵩則戴金燦燦的汾陽帽,從而突出了嚴嵩的顯赫地位。到了京劇中,亦用於《打嚴嵩》之嚴嵩、《草橋關》之銚期、《逍遙津》之曹操等。由於汾陽帽使高級官員的首服增加了層次,用途較多,也就在衣箱中長期「落戶」了。來自演員的變化有多種情況。①適應自身條件而作改動。如《定軍山》黃忠,佘三勝、景四寶、楊月樓、龍長勝等都戴帥盔、掛白滿,後王九齡改戴軟扎巾,譚鑫培不僅也戴扎巾,且換白滿為白三。譚的這個改動同他的面容清瘦有關,所以齊如山說:「這種地方,絕非九齡、鑫培的錯處,因扮戲一道,不但要合古人的情形,於本腳的形勢(形體、架勢——引者)也要顧及才好」(《京劇之變遷》第18頁)。又如《安天會》孫悟空,按昆班規矩頭場應穿女蟒,楊小樓演此改穿黃色平金大蟒。其原初動機,當與楊的身材高大有關,然其深層意義是審美評價的轉變。讓花果山齊天大聖穿女蟒,緣自對佔山為王者如丑扮的程咬金等的一種特殊著法,含有輕蔑、嘲弄之意,經此一改,起到了扭貶為褒的藝術效果,「不僅是夠氣派,而且使身段更好看得多」(周志輔《楊小樓評傳》第24頁)。後之演出者多據此扮法,甚至經過改編,劇名亦由《安天會》改作《鬧天宮》。②受其他劇種影響而帶來變化。《轅門斬子》楊延昭例穿白蟒。劉鴻升演此,「師法梆子腔」,「三入三出,且三易服色:由蟒而易紫官衣,由紫官衣而易雜色開氅。」(陳墨香《京劇提要》)由於這種「三換衣」無劇情依據,未能通行於京劇舞台。然也有通行的例子。《三堂會審》的布政使潘必正、按察使劉秉義,按舊規,與巡按王金龍一樣,都穿蟒袍:王為紅蟒,潘為紫蟒,劉為綠蟒(見清宮戲畫)。而梆子班《玉堂春》,左右兩個問官是府縣,例穿官衣(見徐凌霄《說「行頭」》)。這兩種扮法都合乎角色身份。但京班作了改動。不改潘、劉身份只改蟒袍為官衣,先是都穿紅官衣,至譚鑫培飾劉秉義改穿紫官衣,再往後又改穿藍官衣。梅蘭芳說:「這改穿藍袍的規矩,大概總是在庚子年(1900)前後的事。要按梆子班的規矩,劉秉義可永遠是穿的藍袍。」(《舞台生活四十年》第98頁)這種扮法,使同場三個問官的服飾,從級別到色彩都有了明顯區別,更能襯托他們對蘇三的不同態度,一直流傳至今。⑤出於單純求美心理而作加工。《白水灘》中的十一郎是個僱工,舊式扮法戴氈帽,穿茶衣褲,以扁擔挑擔。江南短打武生宗師李春來擅演此劇,「嫌排場太窮」,改戴草帽圈,穿青素褶子、青素快衣,以棍挑擔。蓋叫天等均宗此,成為十一郎的標准扮像。李春來晚年(58歲時)又改青素之衣為「錦綉華衣」,離十一郎身份太遠,遭到報端批評:「為時尚所惑,甘失典型而背戲情,深為可惜。出爾反爾,前後(兩種扮像——引者)竟判若兩人。豈以其年邁貌衰,欲藉此點綴賣相乎?」(玄郎文,1913年4月20日《申報》)這類失誤,在京劇史上屢見不鮮,全靠後學者善於鑒別。也有鑒別不清,只圖美觀者。《汾河灣》薛仁貴及《武家坡》薛平貴,老派戴哨子帽或大葉巾,穿青素褶子、青布箭衣,罩卒坎肩,是喬裝士卒模樣。譚鑫培演此,改戴雙龍韃帽,穿箭衣、團龍馬褂,儼然番邦王爺出行,與戲情、台詞均不合。戲評家們多有指摘,而後之演此者「一律譚化」,沿為「老例」。④深究戲劇情理而作改進、創新。舊時《四郎探母》鐵鏡公主只穿旗袍,自王瑤卿起,《坐宮》穿旗袍,《盜令》穿旗蟒,使燕居與朝覲有別,梅蘭芳、程硯秋等均遵此。梅蘭芳對白娘子扮像的改進,更是著名例子。梅的前輩演《金山寺》、《斷橋》均戴大額子,梅在早期也如此打扮,至1928年拍攝《斷橋》戲像表明,梅已創制了一種軟額子(後戲班稱白蛇額)。這樣改的好處,既區別於一般女將,又與解除武裝、換穿褶子腰包相協調,是極富於角色特徵的完整造型。軟額子中間有面牌(武角色的一種標志),在面牌頂端的絨球顏色上,梅早先用藍色或白色,強調素凈、純潔,至五十年代初改用紅色:一身潔白,頭頂一點紅。這是梅蘭芳對劇情人物有了深刻理解之後的嶄新處理,使白娘子的造型更美,更有意境。無論來自劇目或者來自演員的種種變化,大體上都沒有破壞衣箱制的假定、美感、簡約三原則以及運用上的八個有別這些基本內容。變化的只是衣箱的物件容量和物件的具體用法、具體形態,不足則增補之,形態老化則更新之。正是這些變化,使八個有別更為細致,人物形象的造型處理更加鮮明、生動。但變化是沒有底止的。反程式的創作理念興起後,舞台裝扮出現了衣箱制與非衣箱制相媲美的新局面,這對穿戴規制的穩定與可變,既是定位依據又是創新參照,將帶來更多的變化因素,其未來走向和藝術面貌,在一個長遠的過程中,取決於實際執行者的戲劇觀念和文化素養
參考資料:http://www.stuccess.com/bbs/dispost.asp?BoardID=610&PostID=20942&Page=2
E. 京劇戲服的腰為什麼那麼大
京劇服裝(長袍類)
京劇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的服裝,包括蟒,帔,褶子,開氅,箭衣,以至斗篷,長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還是蟒,帔,褶子和開氅。先說蟒,現在有的人因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寫成了莽。這兩個字都可以用,書上都見過。為什麼叫作蟒呢?京劇是產生在封建社會的。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唱戲的扮演皇帝,當然必須穿龍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龍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這個名稱,現在也就延用下來,簡稱作蟒。蟒是帝、王、將、相所穿的禮服。一般都是在朝賀宴會的時候,或者是在辦公事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比較嚴肅的場合穿用的。蟒的式樣是圓領,大襟,長度一般可以拖到腳面,袖子是很寬闊,肥大的,按照京劇的傳統在袖口上帶有水袖。蟒都是用緞子做成的,上邊用金線、銀線,或彩色線刺綉成各種圖案。蟒袍的圖案主要是龍形的圖案。皇帝穿的蟒綉有團龍圖案,或者是散龍圖案,散龍行話叫龍,圖案比較鬆散。團龍的圖案比較嚴謹,圖案化的程度更強一些。皇帝穿的龍袍,一般是綉五個龍爪。其他角色像王爺,元帥,大將,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綉四個龍爪,這在過去是有嚴格區別的,現在我看也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龍爪的數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龍的圖案以外,蟒上還綉有環形的雲彩、日、月,或海水、浪花這樣一些圖案。海水、浪花的圖案,內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給人的感覺是光華燦爛,庄嚴富麗。蟒和靠,都是很復雜,很精巧的刺綉,本身就是很華美精緻的手工藝品。
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還有秋香色,就是黃不黃,綠不綠的那種顏色。蟒的各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意義,哪一類的人穿什麼顏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規定。這些規定自然沒有什麼科學的根據,但是多少年來約定俗成也就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了。黃色的蟒分為兩種,一種是淺黃的平常叫正黃、明黃,這祥的蟒專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國王一類角色都穿淺黃蟒,其他別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種是深黃色的,或是杏黃色的,這種蟒是親王、太子一類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楊家將」的戲里常見的八賢王(趙德芳),就穿杏黃色的蟒。後來范圍又擴大一些,有些老將,比如黃忠,因為他姓黃,所以也讓他穿黃蟒、黃靠。紅蟒是表示庄嚴端重的色彩,是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帥、欽差大臣,或者是駙馬這樣一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國戲里的曹操、劉備,還有如韓信這樣的元帥,做駙馬的陳世美、楊四郎等角色,就穿紅蟒。綠蟒是表示威嚴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較高級的武職官員的角色穿用的。穿綠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後邊所說穿綠靠的意思差不多)是關羽。由於關羽穿綠蟒,其他勾紅色臉譜的角色,也都穿起綠蟒。例如《收關勝》里的關勝、《八蠟廟》里的關泰,這些姓關的勾紅臉的角色,都穿綠蟒。還有《斬經堂》的吳漢,從前吳漢的扮相是勾紅臉,表示他的忠勇剛正,後來吳漢不勾紅臉了,改為素臉,但是仍沿舊例穿綠蟒。穿綠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綠蟒的比較少。可是有些戴紗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進宮》的楊波,他雖然戴著紗帽,但他的職務是武官性質。楊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類似所謂國防部副部長之類的官職,帶有武官性質,所以他也穿綠蟒。還有《審頭刺湯》里的陸炳,也戴紗帽,好像也是文官,實際上他的職務官銜是錦衣衛的指揮,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綠蟒。由此可以說明,在傳統戲里,某一個角色,穿什麼顏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職務以及性格特徵等都有連帶關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呂布、馬超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雖然上歲數、戴鬍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輕時曾經是瀟灑、英俊的,這類人物例如岳飛、楊六郎(楊延昭)等,這些人雖然上了歲數,可給人的感覺、印象還是很瀟灑清秀的,所以他們也穿白蟒。還有一些個別的白鬍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蓮》的王延齡,有的演員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種特定的情節,例如按照我國民族習慣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連營寨》的劉備,《造白袍》張飛,由於給關羽戴孝,所以他們都穿白蟒。女蟒也是這樣,如《祭江》里的孫尚香給劉備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較粗魯、剛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臉,都畫著黑色臉譜,表示臉上漆黑,為了配合他的臉譜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張飛、項羽、尉遲恭等,這些臉龐比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應用范圍跟紅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較低一點,使用的范圍也更廣一點。粉紅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龍,有些戲里的周瑜,都穿粉紅蟒。還有一種穿用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綠色里加黃的,象秋天落葉顏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鬍子的高級官員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喬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說的是男蟒,還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樣是一樣的,尺寸比男蟒短一點。下身系裙子,外邊罩著蟒。一般的肩膀上加罩雲肩。女蟒的顏色比較少,只有黃蟒是皇後專用的,紅蟒是王妃、貴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貴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綉和花紋,一般是丹鳳朝陽,不綉龍的圖案。丹鳳朝陽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紋這樣一些圖案。女蟒還有一種用處,有時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為主,佔山為王的草頭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話劇《水簾洞》里的猴王孫悟空,他們雖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們穿上女蟒以後,特別短,頂多也就到膝蓋上下。這是暗示他們不是正統的帝王,實際上是增加他們的滑稽感,上邊很嚴肅下邊卻露著兩條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這是女蟒特殊的用處。
除去蟒以外,還有從蟒派生出來的兩種袍服,一種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種是專為女性角色穿的宮衣,又叫宮裝。宮衣是給一般低於將相的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這里我們要強調一下,蟒和官衣、宮裝都是禮服,下邊要講的其他服裝是便服,這在穿用的時候持別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編歷史劇,在穿戴方面不太講究,容易引起誤解。一般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樣基本上跟蟒一樣,也是圓領大襟那些樣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緞子製作,在緞子上不綉那些龍啊、雲啊之類的圖案。唯一的圖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後綉一塊方形的圖案,這方形圖案,名字叫「補子」,「補子」本來是在明朝和清朝時代區別官員的級別和職務的一種標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鳥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大雁,五品綉白鵬,六品綉鷺鷥,七品,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將是用野獸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而且哪一等品級用哪種補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用。在生活里是這樣規定的。可是京劇的服裝並不是照搬生活的原來面貌,所以現在舞台上官衣的補子已經沒有什麼分別,沒有那麼多的圖案、花樣,只是綉一種象徵性的標志,說明是較低級官員穿的禮服就夠了。官衣有很多種顏色,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銅色的,還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紅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藍官衣的稍高一點,例如《玉堂春》「會審」一場,兩邊坐的官兒,一個穿紅袍,一個穿藍袍,這穿紅袍的官就比穿藍袍的官略為高一點。在京劇里,初中狀元或進士的人,都穿紅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連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進士以後,就都穿紅官衣。一般的縣官都穿藍官衣。例如《法門寺》里任郿鄔縣知縣的趙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縣縣令的陳宮,就都穿藍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職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門的門官,或是管理驛站的驛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時候,這青官衣的前後心連補子都沒有,光是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沒有武將穿的。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牛皋下書》里的牛皋,就穿著官衣。因為牛皋雖然是武將,但是岳飛派往金營下書的特使,他執行的是文官的職務,所以也穿著官衣。這屬於一種特殊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武將被解除了武裝,例如《戰宛城》里的張綉,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裝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會》里的張飛,張飛雖是武將,可是在這出戲里,他必須向關羽賠禮道歉,要特別表示謙虛有禮貌,所以他也穿官衣,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於女官衣雖然也有,但用處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樣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較短,穿用時下邊也穿裙子。例如《樊江關》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著聖旨上場的時侯,就穿著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說過,程咬金、孫悟空之類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樣,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戲叫《五花洞》,戲里有個縣官叫胡大炮。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樣的矮人。《五花洞》的劇情是說一個妖精變了一個假的武大郎,所以這個戲里有兩個矮子,一個真武大郎,一個假武大郎。為了配合這兩個矮子,所以縣官胡大炮也設計成個矮子。因為一般的官衣比較長,所以就給胡大飽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彎著兩條腿走矮步,穿著女官衣,走起矮步來比較方便。還有一出戲叫《小上墳》,裡面的男主角是個丑角,叫劉祿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為什麼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劇色彩,更主要的是因為這出戲里有很復雜繁難的舞蹈動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來,很多強烈的節奏感出不來,而且有許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沒有辦法施展,所以劉祿景也穿一身女官衣,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便於他表演。因為這樣,有許多觀眾誤認為劉祿景是一個反面人物。劉祿景確實是個喜劇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處理成一個滑稽形象。這也是女官衣的一種特殊用處,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裡必須圍著玉帶。因為這些都是禮服,圍著玉帶以表示其嚴肅和鄭重。
女角色的禮服除了女蟒以外,還有宮衣,也叫宮裝,是王妃和公主們穿的禮服。宮裝或宮衣的樣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點是女蟒的底襟下邊什麼都沒有,跟男蟒一樣是很齊整的。宮衣就不一樣了,尺寸比女蟒長一些,從腰部開始,底襟周圍綴有很多五色綉花的飄帶,非常漂亮,還有一些色彩鮮艷的穗子,顯得比女蟒鮮艷華麗。穿女蟒的人經常是在一種庄嚴隆重的場合,穿宮衣的則是在一種比較隨便閑適的場合。宮衣雖然也是禮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樣庄嚴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宮裝,神話劇的仙女也穿宮裝,因為她們都是華麗、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楊貴妃,在《貴妃醉酒》剛一出場的時候,為了顯示她是一個貴妃,很威嚴,很莊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後,她的情緒非常興奮,也比較活潑,比較浮動,所以她就換了華麗的宮裝。這樣是為了適應她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她的服裝和表演與人物心理的變化就結合起來了。
以上所說的蟒,官衣,宮衣都是上層人物從帝、王、將、相到一般官員所穿的禮服。還有些武將,在上朝或辦公的時候,不是打仗的時候,他也穿著蟒。武將穿蟒還有一種穿法,就是里邊穿著靠,穿著鎧甲,外邊罩著蟒,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隻袖子,露出里邊的鎧甲。這樣一隻胳臂披著鎧甲,另一隻胳臂則是穿著蟒的袖子,這種穿法,有一個專名詞,叫襲蟒。襲字音學,還有一種寫法叫褶蟒。意思是說一半象褶子一樣,一半是靠,一半是蟒。這兩種寫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帥的在准備出征,還沒有正式交鋒以前,甚至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是這樣一種打扮——襲蟒。
長袍類里的便服種類較多,有帔,開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標准音,應該讀如佩,但在這里是從俗,讀如劈。帔是達官顯貴、有錢的人在家裡穿的一種便服。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樣式是對襟的,長領子,寬袖,也帶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長到腳面,女帔的尺寸比較短,剛剛過了膝蓋,下邊襯著裙子。帔都是用緞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綉著各種花樣和圖案,有龍、鳳、仙鶴、鹿、花卉、禽鳥等各種圖案。顏色也有各種各樣的,有紅帔,黃帔,紫帔,藍帔,粉紅帔,綠帔,還有秋香色帔等等。黃帔的作用也跟黃蟒一樣,是專門給皇帝、皇後准備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婦都穿紅帔,藍帔和紫帔的用處就更為廣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綉有圖案和花紋。《打金枝》皇帝和皇後都穿著黃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雙會》里的趙寵和李桂枝,《蘇小妹》里的蘇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紅帔,同一出戲里蘇東坡穿的是藍帔。許多扮演員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開氅。開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開氅主要是武將穿,一些佔山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藝的俠客、武士們也穿。開氅屬於便服類,與員外紳士們所穿的帔的性質是相同的。也有個別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時候不穿帔而穿開氅,例如《舉鼎觀畫》里的徐策,《宇宙鋒》里的趙高就都穿開氅,這種情況很少。開氅的式樣是和尚領子,斜大襟,也是寬袖子帶水袖,長度拖到腳面。開氅的特點是在左右胳肢窩下邊沿著開衩的地方,有兩條硬質地的寬邊,俗稱擺(蟒在胳肢窩下的開衩地方也縫著一條擺)。這擺是比較硬的,平常耍弄起來有點別扭,不那麼方便。開氅的前後襟上,也綉有圖案,由於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綉的獅、豹、虎一類圖案。現在也出現一些綉團花的圖案,但就是不能綉龍。為什麼叫開氅呢?因為穿開氅的時候一般里邊都穿著戰斗的服裝,有的穿箭農,有的穿緊身的短襖、短褲,可以隨時用雙手把大襟拉開,露出里邊戰斗的服裝,用來顯示一種威武、勇敢的神態或者渲染戰斗緊張的氣氛,而且還可以隨時把它脫掉,脫掉開氅立刻就可以進行戰斗,因此叫作開氅。開氅的顏色很多,紅,杏黃,藍,白,黑,紫,綠,粉紅,古銅,天藍,草綠,各種顏色都有。這些顏色的用法跟人物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不象蟒分得那樣細致,它主要是為了配合熱鬧,看上去五彩繽紛的就可以。因為有些群戲,滿台的英雄武士,每個人都是里邊穿著短衣裳,同時一下把大衣外套拉開,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顯得威風凜凜,雄偉壯觀,開氅的鮮艷色彩和豪壯氣勢,常常是在這種群戲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第三種便服,是前面曾經屢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處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用處最多的一種便服。男女老少,貴賤貧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樣是大領,斜大襟,寬袖子帶水袖,因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兩種。最早的時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樣的,也是大領,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樣式經過改革,就改成現在這個樣式了:小圓高領,對襟,還是寬袖,帶水袖,可是尺寸比較短,下邊襯著裙子。現在一般旦角都是穿這樣的褶子,只有老旦還是穿大領,斜大襟的舊式褶子。褶子的質料分為軟硬兩種,軟面的褶子是用綢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緞子。還有個別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紋和樣式有兩種,一種是花褶子,就是綉花的褶子,還有一種素褶子,就是不綉花的。花褶子用緞子做的多,因為上面要綉花,質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較鄭重,比較華麗。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顏色也非常豐富,所謂上五色,下五色,紅、黃、藍、綠,深淺濃淡都有,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和規定,只要配上的圖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綉的花樣按照劇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綉有飛禽、走獸、花卉、昆蟲、蝴蝶等等圖案。素褶子大致有紅色的、青色的、藍色的、湖色的、古銅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紅褶子一般都是作襯衣用的。里邊穿紅褶子,外邊有時候穿官衣,有的時候穿蟒,有的時候穿開氅,總之素紅褶子基本上是綢料的,比較輕軟,因為是作襯衣用的。藍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書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陳宮,《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古銅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孫杵臼,《捉放曹》里的呂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處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種是貧窮不得意的,例如《馬前潑水》里的朱買臣,《擊鼓罵曹》里的禰衡,《法門寺》里的宋國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著素青褶子。第二種是下層社會出身的—些英雄好漢,像武松、石秀這樣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種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蒼頭,他們也穿素青褶子。這類角色穿青褶子有個特點,一般都戴青軟羅帽,腰裡都系著腰帶,有的系大帶,有的系絛子,這種青褶子有個專門名詞,叫海青。
還有一些服裝是由褶子變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監穿的太監衣;年輕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這些都是花褶子的變種。除此以外,還有用布做的布褶子。一種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顏色是黃白色的,有個專門詞叫老斗衣,是扮演鄉村老年人穿的,例如(烏盆記》里的張別古,《法門寺》里的劉公道都穿這種褶子。這種布褶子還有一個專門用處,凡是扮演神話劇,如《鬧天宮》、《鋸大缸》里土地爺的角色都穿它。還有一種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這是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較樸素。還有一種是衙門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這種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時連領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領是白的。在招褶子里還有一種特殊的服裝,叫作富貴衣,是把很多小塊的雜色綢子縫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補釘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京劇服裝的設計有個美學原則,不管生活里原來的形狀多破,多窮,多臟,可是在舞台上表現的時候必須加以美化,裝飾化,決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態的破的,臟的,爛的,搬到舞台上去。富貴衣就是根據這個美學原則設計出來的一種服裝。當然,富貴衣還包含有一種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說這些穿富貴衣的人物將來還要飛黃騰達,還要擺脫這種窮困的境地,今天雖然穿得很破,將來前途還是要富貴的。
上邊說的蟒、帔、開氅、褶子是京劇袍服類幾個主要的品種,它們是根據明代的服裝並參考了宋元時代的服裝設計出來的。京劇服裝在質料、樣式、花紋、圖案、色彩上,都越來越發展、改進,越來越豐富復雜。到清朝末年,京劇服裝里又增添了經過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裝。這些清代的服裝跟原來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裝同時並用,我們看了也不感覺到陌生和不協調。在這一類服裝里,比較明顯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雖然是清代的服裝,可是在京劇里用的時候,已經不受時代的限制,成為一種通用的服裝,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來是清朝相當於蟒袍的一種服裝。因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於騎馬射箭,這種服裝既是他們的官服,又是他們跑馬射箭,打獵時穿的一種服裝,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樣式是小圓領,里邊襯著白護領,大襟,跟蟒袍的不同點是瘦袖,而袖口裝著馬蹄形的袖蓋,這袖蓋撥拉下來,可以把手背蓋住,因此俗稱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達到腳面,它的特點是束腰、緊身,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樣,而且從腰部往下,前、後都是開岔的。穿箭衣的時候,腰部一定要繫上一根鸞帶。這一切都為了騎馬,射箭,跑路,戰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種。龍箭衣全身都綉著龍。雖然綉著龍可是龍箭衣倒不專門是給皇帝穿,凡是大將、駙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龍箭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大將如《戰太平》里的花雲,在後半出戲就穿紅龍箭衣;駙馬如《四郎探母》里的楊四郎也穿紅龍箭衣。第二種是花箭衣,上邊綉著各種各樣的團花圖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種顏色。這種花箭衣,一般中層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艷陽樓》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還有《楊門女將》里的楊文廣等。他們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較多的是第三種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點也不綉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見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與紫色的素箭衣用處比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還有一般身分比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將領在激烈戰斗的時候,把鎧甲脫掉以後,在裡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戰馬超》里的馬超在跟張飛夜戰的時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走麥城》里的關平,到夜走麥城的時候,就是脫去鎧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滿族婦女典型的服裝,現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從滿族婦女旗裝演變過來的。京劇舞台上的旗袍樣式,就更加接近原來旗人婦女的服裝樣式。不過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長一些,腰身也比較肥大,而和現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樣式、體制和尺寸,相差就更遠了。在京劇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於清代的戲,相反的清代的戲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漢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婦女,不管什麼時代,她們都穿旗裝,例如《四郎探母》本來是宋朝的戲,我們看楊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紗帽,可是同一出戲里的鐵鏡公主和蕭太後穿的卻是旗裝。時代更遠的如唐代故事戲《大登殿》里的代戰公主;漢代的戲《蘇武牧羊》里的胡阿雲,因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裝。這些都足以說明,旗裝雖然是清代的服裝,但運用到京劇里,已不受時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開氅,帔,箭衣,旗袍以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服裝也歸到袍服這一類里來,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斗篷是擋風禦寒的一種服裝,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時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門的時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趕路的時候就披著斗篷。再如《霸王別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營帳外面巡視的時候也披著斗篷。再有像《審頭刺湯》里的陸炳,當他出去監斬人頭的時候,為了表示他出門,也披著斗篷。還有的是在屋裡用的,比如在夜裡睡醒了,為了禦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風感冒,在戲里有的時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淚》里的張慧珠,夜裡怕她的孩子受涼,拿著斗篷給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里當玉堂春生病的時候,身上也披上斗篷。這些都是在屋裡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隨隨便便用的,它得起一個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較常見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環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較低的人,例如江湖醫生、私塾先生之類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層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F. 旗裝是什麼
旗裝,戲曲里是指古代少數民族婦女裝束,它是從現實滿族婦女服裝演化而來的,它的特點就是戴旗頭,又叫大拉翅,穿高高旗鞋。比較有名就是代戰公主,四郎探母里的鐵鏡公主,蘇武牧羊裡面匈奴妻子,都是穿旗裝。因為它是戲曲程式化服裝,所以一般只要是少數民族婦女,都可這樣打扮。
G. 為何滿族人喜歡穿「旗袍」和「馬蹄鞋」
滿族女子喜歡穿馬蹄鞋或是花盆底,都是有典故的,當時是一個滿族公主想要為父報仇,但是卻越不過眼前的紅銹水,後來女子們便想出了類似於踩高蹺的方法。而滿足女子喜歡穿旗袍,一是因為旗袍非常美觀,而且加上一些花緞,更添加點綴;二是滿族的女子喜歡旗袍,因為滿族人比較保守,所以他們不會選擇很開放的服飾穿。
滿族女子非常愛美,他們對自己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女子們喜歡美麗的首飾,頭飾,他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收獲像鮮花一樣的美貌,所以滿族女子才不斷創新一些衣服和鞋樣。
H. 當迪士尼公主穿上旗袍,每一位都充滿韻味,絕對有你喜歡的一款,你怎麼看
愛麗兒的風格也是讓人震撼,自身是一個有著美好嗓音的小美人魚公主,因此 上邊也是擁有一個麥克風,略微垂下的眼前讓人覺得更為的嫵媚動人,一頭來到哪些地方全是引人注意的鮮紅色長頭發也是織成了馬尾辮。
而說到旗袍,當然就免不了我的中國小公主花木蘭,花木蘭的身上的旗袍也是以白色為主導調,讓人看見十分的舒適,而且頭頂和手裡也是擁有木蘭花,和平常在競技場上那類氣場不一樣,更像是一個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而最終的樂佩公主,則是粉粉嫩嫩尤其充斥著少女心爆棚,也是覺得十分的合乎樂佩的品牌形象,而且樂佩的一頭長頭發也是織成了雙馬尾辮,也有2個可愛的小肉丸子,也是充滿了少女感,十分合乎海外針對古時候女生的印象了。
I. 有木有知道滿族的民風名俗的啊
滿族文化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97%8F#.E8.AA.9E.E6.96.87
服飾
滿族男子身著冬裝袍服
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參 162]。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綿四種材質[參 163]。滿族袍服的特點主要是圓領、窄袖、捻襟、帶扣袢、衣裳連結,窄袖前端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又名箭袖(滿語:ᠸᠠᡥᠠ,穆麟德:waha )。平時穿著將袖頭挽起,作戰或圍獵之時放下,冬季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參 164]。女子的袍服的樣式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裝飾較多[參 165]。滿族通常還在袍服外面穿著一種長至肚臍的對襟短褂,因為起初是在騎馬作戰時穿著,所以稱作馬褂,無袖的稱作馬夾或坎肩,主要為八旗「軍服」,之後隨著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禮服」[參 165]。袍衫和馬褂還在近代演變為旗袍和唐裝,被視作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參 166]。在東北滿族聚居區或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上仍可常見身著傳統服飾的滿族人[參 167][參 168]。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男子的傳統發式也是辮發。不同之處在於,滿族發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圍的頭發,只留顱後部分,再編成發辮[參 169]。這種發式曾經隨著清廷的剃發政策而推廣至中原其他民族中去。民國建立之後,辮發被正式廢止。滿族女子在年幼時候也像男子一樣剃發,樣式也大致相同[參 170]。成年後,開始蓄發,式樣很多,兩把頭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梳這種發式要先將頭發束到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再將後部余發變成一個燕尾形的長扁髻,平時插入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名為「大扁方」的木製發簪。重要場合則佩戴旗頭,長約30厘米,寬10厘米左右,多由青素緞等製成[參 171]。咸豐之後,兩把頭的樣式逐漸增高,燕尾也越來越大,由此逐漸演變成一個新的發型「大拉翅」,大拉翅是一種形似六遍扇面的冠,多以銅絲為骨架,黑緞為面[參 172]。
滿族有戴帽子的傳統,與漢人「二十始冠」的習俗不同,滿族人自幼時起就開始著帽[參 173]。根據寒暑分為暖帽、涼帽兩種,帽頂有紅纓[參 174]。入關以後,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稱「瓜皮帽」[參 175]。此外,還有氈帽、風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樣的帽子[參 176]。在鞋的方面,清代滿族男子著靴、布鞋或草鞋[參 177],東北地區的則習慣穿著一種名為靰鞡的鞋,它是由靰鞡草與牛皮或鹿皮縫制而成,在冬季可以禦寒[參 178]。女子沒有纏足習慣,女式旗鞋通常分為平底和高底兩種,平底鞋多為方口,有夾、綿之分;高底鞋主要根據鞋底的不同分為馬蹄、花盆、元寶底,鞋面則雷同。還有一種便鞋,也叫綉花鞋,在鞋跟方面比旗鞋要薄,便於行走[參 179]。
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注 23]的習俗[參 181],乾隆年間曾一度發展為「一耳五鉗」[參 182]。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紀稍大的滿族女性中見到一耳三鉗之風[參 183],其他女子首飾的佩戴與漢人大同小異。男子也有扎耳孔的習慣,有在幼年時扎耳孔好養活的說法。與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個,帶一個銅圈,但成年後大都不再佩戴[參 182]。由於騎射風俗,滿族男子還佩戴扳指,入關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為貴。入關後,逐漸發展為純配飾,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質。當時,滿族對扳指尤為重視,幾乎人手一枚[參 184]。
飲食
薩琪瑪
滿族的傳統飲面比較講究,除不吃狗肉外,很多習慣都與漢人相同。滿族主食以穀物為主,通常是麵食和黏食,味道多酸、甜。麵食以餑餑為主(滿語:ᡝᡶᡝᠨ,穆麟德:efin ),它是滿族對塊狀麵食的統稱[參 185]。京旗滿族有每天午飯後、晚飯前都要吃一頓餑餑的習慣[參 186]。餑餑有不同的口味,薩琪瑪(滿語:ᠰᠠᠴᡳᠮᠠ,穆麟德:sacima )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種類[參 187]。滿族也以米飯為主食,有高粱米、小米、稗米飯和包飯等[參 188]。其中滿族包飯比較有民族特色,用白菜葉或蘇子葉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飯等主食,再放入雞蛋炸醬配上肉或其他蔬菜包好即可食用。京旗和關外做法有所區別。滿族包飯通常在傳統節日「絕糧日」食用[參 189]。
在菜餚方面,豬肉是比較常見的材料。滿族稱豬肉為「白肉」、「福肉」,傳統上是祭祀薩滿教神明的食品。儀式後分而食之。東北滿族以此製成「大鍋肉」的知名燉菜[參 190]。京旗營房還有一種叫做「白煮肉」的吃法,他們將豬肉用白水煮熟後切片粘醬油吃,肉片切剩下的肉塊可以切成肉末燙飯,稱作「白肉燙飯」[參 191]。豬血還可以加入調料攪拌後灌入腸中製成「白肉血腸」,與另一傳統菜餚燉酸菜搭配食用[參 192]。鹿肉也是滿族傳統菜餚之一,有燉、烤等吃法,京郊滿族有在重陽節吃烤鹿肉的習慣[參 193]。滿族也有火鍋,由滿族的先人們常用的野炊方式發展而成[參 192]。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人也喜好喝酒。起初不單是為了消遣娛樂,也跟北方寒冷,酒可以起到一定禦寒作用有關[參 193]。傳統而言,一般滿族人好喝黃酒和燒酒兩種[參 194]。
民居
盛京故宮里的索倫桿
滿族傳統民居通常向陽而築,多為草頂,一旁設有極富滿族特色的方形煙囪。圍牆大體有土築、泥堆兩種建築方式。室內三面皆炕,如「匚」形[參 195]。滿族習俗以西為貴,南次之。滿族人家習慣在西牆上供奉神明、英雄以及自家家譜,所以西炕又有「佛爺炕」之稱,客人拜訪時不能隨便坐在西炕或在上面擺放雜物,如果違反,會被視作對主人祖先的不尊敬[參 196]。房屋分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間,門設在中間,每邊有三扇窗戶。院內建有影壁牆,豎有索倫桿,有的家庭還建有花庭、八角涼亭等。院的門前還有上馬石等[參 196]。
禮俗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禮節式樣較多。男子請安時,凡身著箭服者,先綴起馬蹄袖頭和袍服,將袖頭垂下,左腳略微前移,右腿屈膝,略低頭後逐漸起身。受禮者除家中尊長外,其餘親友需要半揖還禮,平輩要同樣還禮[參 197]。除請安禮外,還有磕頭禮。滿族非常注重按禮式行禮,神明祖先三跪九叩,父母尊長一跪三叩[參 198]。每到過年,晚輩通常會磕四個頭,長輩坐而受之。磕到第三個的時候,長輩會說一些祝福的話,否則不敢起身[參 199]。女子則施用萬福禮,以兩手按腿,行三叩首;或兩手按腿,行三叩首後,以手加額頭跪著點頭,施以撫鬢禮[參 198]。滿族十分尊敬長輩,平日里都要想尊長朝夕問安,長輩不讓坐則不敢坐,沒有命其退下則不敢退。有客人來,家中晚輩都要親自接待客人、打雜。路遇年長之人要給其讓路,待其通過後,才可走動[參 200]。平輩相見除了互相請安外還使用執手或抱肩禮。這些禮節在滿族聚居之地至今仍可常見[參 198]。此外,滿族還敬重犬和鴉鵲,不殺狗、不吃狗肉、也不使用任何狗皮製品;家門口豎有索倫桿,在桿上面的錫斗內放有碎肉來喂養鴉鵲[參 198]。
婚俗
十九世紀末的滿族新娘
滿族傳統婚俗以一夫一妻為主,上層則素來有一夫多妻的習慣[參 201]。清朝入關後,一夫多妻逐漸過度成為一夫一妻多妾的漢族宗法制度[參 202]。滿族結親注重門第,但不計貧富[參 203],很少指腹為婚[參 204]。在早期,還有搶掠婚、姐妹婚、收繼婚等北方民族的婚姻習俗[參 205],自天聰年間起,收繼婚等開始被逐漸禁止[參 206],但姐妹婚一直持續至清末[參 207]。此外,同漢族一樣,滿族也堅持同姓不婚[參 208]。女子在早期還有從死、殉葬的習俗,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逐漸轉變為守節[參 209]。女性地位在入關前與男子幾乎對等[參 210]。入關後,受漢族禮教的影響,地位有所下降,但相較漢人女子仍要高出許多。滿族女子沒有附屬於男人的感受,在家庭生活中也始終有較大的話語權[參 211][參 210]。雖然清朝時期有旗漢不通婚的說法,但駐防八旗與當地漢人的聯姻還是很頻繁的。事實上,從康熙朝起,清廷就已經允許旗人娶民人之女為妻,主要禁止的是滿洲旗女與民人男子的婚姻;而對於漢軍旗人與漢人的婚嫁,在乾隆朝之後,則始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參 212]。不同地區的滿族婚俗略微相異。京旗滿族婚嫁的步驟通常分為議婚、相看、庚貼、放定、嫁妝、迎娶、入門、拜堂、分大小、入洞房、吃酒、回門、對住月[參 213]。而東北滿族的步驟則為問名、小定、請期、納彩、開剪、送嫁妝、迎親、裝煙、回門等[參 214]。
體育娛樂
騎射
乾隆帝騎射圖
滿族素善騎射(滿語:ᠨᡳᠶᠠᠮᠨᡳᠶᠠᠨ,穆麟德:niyamniyan )。皇太極曾說過,「我國武功,首重騎射。」[參 215][參 216] 入關之前,連十餘歲的兒童都能「佩弓箭馳逐」[參 210]。 在皇太極統治時期,騎射被提升至國策家法的重要地位[參 217],它與滿語被一同列為「滿洲根本」,被歷代皇帝所首重。即便清朝入關之後,依然毫無懈怠[參 218]。每年春秋,八旗兵丁均照例舉行校射。不僅普通子弟,八旗官員也在自宅設有靶場進行練習;王公貴胄的要求更為嚴格,他們自幼就需要練習騎射,水平低劣者甚至影響爵位的承襲[參 219]。清初旗人的馬步射水平很高。弓用八力,箭長三尺,鏃長五寸,名「透甲錐」,所中必穿透,連貫兩人尚有餘力[參 220]。
自清中期,射箭由武功逐漸娛樂化,蛻變為多種玩法的游戲,有射鵠子、射布靶、射綢。最難的一種是暮夜中懸香火,對空發矢,全憑技藝[參 221]。大清律例禁止賭博,但對旗人射箭下賭沒有限制,有的旗人於家門口書寫「步把候教」四字,就是在擺場子賭箭[參 221]。乾隆朝以後,八旗子弟的騎射水平漸至廢弛,但統治者依然身體力行加以提倡[參 220]。清朝皇帝直至咸豐帝均嫻熟於馬術,即便是同治帝也曾獵於南苑[參 220]。圍獵是清朝皇帝試圖維持騎射舊俗的一種手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木蘭秋獮」,它不僅是清朝皇帝會盟於蒙古諸部的一個活動,也是對八旗兵將騎射水平的一次考驗和歷練。直至今日,騎射作為一個傳統仍在滿族人中間具有一定的人氣[參 222][參 223],也不乏來自其他國家的滿洲傳統射箭愛好者[參 224]。
布庫
主條目:布庫
滿族摔跤手演練布庫
布庫(滿語:ᠪᡠᡴᡠ,穆麟德:buku )即滿族摔跤[參 225],是滿族最重視的一門格鬥技[參 226]。清朝時期,宮廷曾設立「善撲營」選拔優秀力士二百名,按等級分為頭等、二等、三等。歷史上也一直有康熙帝用布庫兵擒鰲拜的說法[參 227]。布庫的滿語本意是「摔跤手」或「大力士」,該詞源自蒙古語「搏克」(бөх)[參 228]。據清代文獻記載還有「布庫之戲」、「布庫戲」、「演布庫」、「撩腳」、「角抵」、「相撲」、「相搏」等別稱[參 228]。布庫雖為徒手相搏,但技法的關鍵在於腳力,因此腳力的大小對於比賽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參 225]。
滿族摔跤史可追溯至女真人的「拔里速戲」,而拔里速戲則由契丹文化中沿襲而來,此項運動本與蒙古式角力——搏克無太大差別[參 229]。元明時期,居住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廣受蒙古文化影響,搏克(布庫)也是其中之一[參 230]。後金時期,統治者以軍事訓練為目的,大力提倡演布庫[參 231]。清朝皇帝每年於承德避暑山莊或北京圓明園高山水長樓前與蒙古各部進行比賽。民國之後,布庫的招數融入中國式摔跤之中,成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參 232]。其中,「北京流派」完全沿襲了清代善撲營的布庫技法[參 233]。
獵鷹
漁獵民族出身的滿族素好鷹戲[參 234]。其中所使用鷹種以海東青(滿語:ᡧᠣᠩᡴᠣᡵᠣ,穆麟德:šongkoro )為貴[參 235]。海東青獵捕能力很強,非一般鷹鷂可比[參 235]。在清代,獻給宮廷一隻海東青可立折現銀30兩,外加賞銀10兩,毛青布20匹[參 235]。當時寧古塔地區以盛產獵鷹而聞名,當地有專門以捕鷹訓鷹為業的鷹戶,成為清代向朝廷貢獻鷹、鷂的基地之一[參 234]。北京內務府也設置養鷹鷂處,專門負責收繳及訓練。每年秋季,皇帝與眾王公大臣於南苑、北苑或西苑行圍,養鷹鷂處的統領帶著鷹手架鷹出行[參 236]。京旗滿族也好以鷹為戲,他們通常有「較獵」和「比賽」等玩法,相較東北滿族訓鷹捕獵而言娛樂性質更濃[參 236]。而貴胄子弟更是講究,非佳種不玩,也不願從鳥市買成年好鷹。他們通常都是自己在郊區捕捉雛鷹,從頭馴養,才覺有趣[參 236]。直至今日,滿族的訓鷹傳統仍在一些地區完好地保留下來[參 237]。
冰嬉
冰鞋營於太液池表演溜冰與滑射
冰嬉(滿語:ᠨᡳᠰᡠᡵᡝ
ᡝᡶᡳᠨ,穆麟德:nisure efin )是滿族傳統的體育及娛樂活動之一,在關外時期就已非常流行,故乾隆帝稱其為「國俗」[參 238]。每年冬天,冰嬉都是皇家的重要活動之一。清廷特別在鍵銳營中設置「八旗冰鞋營」,進行冰上表演[參 238]。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後金時期,起初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直善於在冰上作戰的「特種部隊」[參 238]。其編制有1600人,至嘉慶年間,這支部隊改隸精捷營,編制也縮減為500人[參 238]。民國時期,有一位名叫吳桐軒的老人是當時北京一名具有一定名氣的滑冰好手。他出身滿洲吳雅氏,曾經是慈禧太後御用的「冰鞋處」成員之一[參 239]。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年逾古稀的吳桐軒仍然時常出現在北京各處的冰場上[參 239]。當代體育界中的優秀滑冰運動員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如花樣滑冰世界冠軍趙宏博、佟健等。
其他
除了獵鷹之外,滿族人還以飼養其他鳥類為樂趣,尤以京旗滿族為典型。清代京旗滿族養鳥頗為講究,若看文采,就飼養紅綠鸚鵡、虎皮鸚哥、芙蓉、倒掛、碧玉、珍珠等;若聽叫聲,則選擇畫眉、百靈、字字紅、字字黑、小黃鳥等;還有一些專供於欣賞各種技藝的,如梧桐、交嘴等;此外還有飼養鴿子者等[參 240]。斗蛐蛐也是一種廣受京旗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清朝時期,每至夏秋,從王公貴胄到普通子弟均以此為樂[參 241]。還有一種名為「打拐」的游戲,滿語稱作「噶什哈」(滿語:ᠨᡤᠠᠴᡠᡥᠠ,穆麟德:gacuha )[參 242],東北滿族習慣稱之為「噶拉哈」,滿語意為「髕骨」。京旗滿族玩的拐骨以馬骨為主[參 242],而東北則以豬骨為主[參 243]。清入關之前,曾有人用之賭博,故又被稱為「博戲」[參 243]。清太宗曾諭令八旗子弟,壯者以角弓羽箭習射,年幼者以木弓柳箭習射,對於「好為博戲,閑游市肆者」,要捉拿治罪[參 244]。在此之後,噶什哈逐漸發展為婦女兒童間的游戲。直至今日,在東北的一些地區,仍然受到當地各民族人士的喜愛[參 245]。滿族還有一些傳統的球類運動,如京郊營房的滿族有以踢石球為游戲者[參 242],東北滿族則踢一種以熊皮或豬皮縫制,內填充軟物而成的皮球,稱作「踢行頭」[參 246],這種運動通常在陸上進行比賽,也有於冰上競技者,稱作「冰上蹴鞠」[參 246][參 247]。此外,滿族還有一些兒童闖關的娛樂游戲,如跑馬城等[參 248]。
文學
納蘭性德像
滿族的文學作品以神話故事為主,主要有《天宮大戰》、《女真定水》、《長白仙女》、《尼山薩滿傳》等[參 249]。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尼山薩滿傳》。它講述了描寫尼山薩滿幫助意外身亡的員外之子復活的過程,在滿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如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諸多民族中均有廣泛流傳[參 250]。尼山薩滿傳有齊齊哈爾本、兩種不同的璦琿本、還有滿族人德克登額創作的海參崴本,這四個版本的內容大體一致,以海參崴本流傳最廣,已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發行[參 250]。
清朝時期,八旗文學曾繁盛一時。詩人袁枚感嘆「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參 251] 因此誕生了許多漢語言文學著作。以納蘭性德的詞集《飲水詞》、顧太清的詩集《天游閣集》、鐵保所編纂的八旗詩集《熙朝雅頌集》和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為典型代表。
曲藝
滿族與曲藝頗有不解之緣,尤其清代八旗子弟特別鍾情於此,當今曲藝界名角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就傳統而言,滿族普遍酷愛的曲藝有京劇、子弟書、八角鼓和相聲。其中八角鼓和子弟書是滿族的本民族曲藝,而京劇和相聲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滿族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京劇
滿族京劇名家程硯秋先生(右)與梅蘭芳大師
京劇,被視作中國的國粹。它融合了徽劇等其他傳統曲種的特點,在清代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當時,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旗人普遍對聽京戲情有獨鍾[參 252]。前期主要廣泛流行於宮廷,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戲目,如月令承應[注 24]、法宮雅奏[注 25]、九九大慶[注 26]、勸善金科[注 27]、昇平寶筏[注 28]、頂峙春秋[注 29]、忠義璇圖[注 30]等。自嘉道年間起,京旗民間票房逐漸興起[參 253]。著名的票房有「風流自賞票房」、「翠峰庵賞心樂事票房」、「悅性怡懷票房」、「公悅自賞票房」、「游目聘懷票房」、「霓裳雅韻票房」等[參 254]。票友基本為宗室、京旗子弟,其中不乏日後民國時期的名角[注 31]。
然而,為了防止八旗子弟沉湎於戲曲,朝廷禁止在內城開設戲園,更不許旗人登台演唱、「與優伶為伍」[參 255]。但這仍然無法阻攔八旗子弟對戲曲的熱愛。嘉慶十一年(1806年),滿洲御史和順查奏說,京旗子弟中有人登台演戲。結果事後再次追查時,卻發現和順本人也常去違例聽戲。不得已,和順杜撰了一個「密為訪查」的理由,結果被嘉慶帝識破,革職議處[參 256]。至道光年間,違例聽戲、登台演戲之事更多,且爵職越來越高,貝勒奕綺、盛京將軍奕顥、惇親王綿愷、鎮國公綿順、乍浦副都統覺羅善英、副都統常明、松傑、理藩院郎中保舉、副將達崇阿等接連因私匿優伶、游廟聽曲、於府中演戲而獲罪受罰[參 257],貝勒奕綺甚至因此被革去爵位[參 258]。後來,旗人索性自發組織「票房」,與其他旗人票友搭伴演唱以過戲癮[參 259]。由於票房不是正式演戲,故不在禁令之列[參 254]。民國之後,由於不再有法令束縛滿族登台演戲,於是梨園產生了很多滿族名角[注 32]。
京劇中有「旗裝戲」[參 261](又名滿裝戲[參 262]),戲中演員身著滿族服飾來飾演遼、金等番邦人物。《四郎探母》、《雁門關》、《趕三關》、《銀空山》中的蕭太後、鐵鏡公主、代戰公主均身著滿族女子服飾。旗裝京戲中的還使用個別滿語台詞如「巴圖魯」、「額娘」等也是用來詮釋該角色的番邦人物身份[參 261]。另外,清代滿族,尤其是營房滿族對岳飛十分推崇,呼之為「岳老爺」。他們和漢人一樣,聽宋金交戰的戲,習慣以宋為正面,金為反面[參 263]。
八角鼓和子弟書
主條目:八角鼓和子弟書
八角鼓演出照
八角鼓是滿族本民族的原創曲藝,據說本是乾隆年間征金川凱旋途中軍營自娛自樂的一種演藝形式[參 264]。鼓身源自八旗軍鼓,八角形狀,以木為框,單面蒙蟒皮,周圍嵌響鈴,下端還有絲制的穗子,有黃、白、紅、藍四色,象徵八旗的四種顏色[參 264][參 265]。演奏時用手指打擊鼓面發聲,同時搖晃鼓身或用手指搓鼓面發出鈴聲。八角鼓一般由三人出演,一位負責擊鼓彈弦子,一位丑角負責逗哏,還有一位主唱的演者[參 264]。有單演和全堂八角鼓等形式,在清代廣受八旗子弟的喜愛。民國以後,八角鼓逐漸勢微,但由它所衍生的單弦和相聲等曲藝仍然廣受大眾喜愛。單弦是八角鼓三人出演模式的變種,有自彈自唱和唱者加伴奏兩種演藝形式[參 266]。而相聲則是從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成的獨立曲種[參 267]。許多單弦、相聲藝人都是八角鼓藝人出身[注 33]。
八角鼓的主要唱本是子弟書。它源於一種叫做「滿洲調」的傳統小曲[參 268],又經清代八旗子弟再創造發展,故得名「清音子弟書」[參 269]。雖然子弟書並非漢人的原創藝術,但它融合了不少漢文化的說部題材[參 270]。內容以《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聊齋志異》等名著中的典故為主[參 270]。此外還有一部分表現八旗子弟生活的作品,以筆名「鶴侶」的宗室奕庚為代表[參 271],他所創作的《老侍衛嘆》、《少侍衛嘆》和《女侍衛嘆》為這類題材的典範[參 271]。子弟書節目內容豐富,唱詞多七字一句,唱腔有東城調、西城調(又稱東調、西調)之分[參 272],與大鼓互相影響,但韻律始終獨具一格[參 270]。
相聲
滿族歌者、烏勒本傳承人宋熙東
相聲自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出[參 267][參 273],主要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有單口、對口、群口相聲等表演形式。由於相聲融合了八角鼓、子弟書等滿族曲藝,故尤其在滿族群體中廣受喜愛。相聲界滿族名家輩出,有阿彥濤、恩緒、裕二福、裕德隆、郭啟儒、常寶堃、趙佩茹、侯寶林、王鳳山、侯耀文、王平、於謙[參 274]、徐德亮等名家名角。
其他
除了八角鼓和子弟書之外,滿族還有本民族語言的說部藝術「烏勒本」(滿語:ᡠᠯᠠᠪᡠᠨ,穆麟德:ulabun )流行於東北地區[參 275]。它的體裁主要有兩大種類,一是廣藏於滿族民眾中之口碑民間文學傳說故事,如《尼山薩滿傳》;二是謠諺以及具有獨立情節、自成完整結構體系、內容渾宏的長篇說部藝術[參 275]。舞蹈方面則有滿族秧歌[參 276],至今仍為東北地區各民族人士所喜愛。
宗教信仰
滿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多元化。起初,滿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清朝入關、接觸中原文化之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習俗之外,滿族人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響。當代滿族以無宗教人士為主[參 4]。
薩滿教
主條目:薩滿教
滿族的薩滿教歷史由來已久,對滿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清朝入關之後,盡管滿族民眾普遍接受了中原民間信仰,但仍保留許多薩滿教遺俗。主要體現在靈魂信仰、叫魂、追魂、圖騰崇拜、夢魘信仰、善人神化等方面[參 277]。由於清朝統治者視宗教為一種籠絡其他勢力的手段,故並未給薩滿教這個本民族的宗教施以特惠[參 278]。除了清代宮廷內的坤寧宮祭祀和宮內堂子祭祀之外,北京沒有薩滿祭祀之所[參 278]。因此東北一直流傳著薩滿和喇嘛鬥法,以及皇帝幫助喇嘛迫害薩滿的民間傳說,這些都是薩滿教徒對本民族的皇帝懷有不滿情緒的體現[參 278]。
佛教
因為女真人在金朝時期就開始受渤海、高麗、遼朝和宋朝影響,已有佛教流傳[參 279],所以滿族對佛教並不陌生。清朝皇帝素來有「佛爺」之尊號,藏傳佛教亦視其為文殊菩薩化身[參 280]。努爾哈赤、皇太極均與藏傳佛教之格魯派有頻繁接觸[參 281][參 282]。其後的皇帝都有較高的佛法造詣,尤其是順康雍乾四位[參 279]。然而,佛教主要是清朝上層籠絡蒙藏貴族的一種手段,與普通滿族民眾的信仰關系並不大[參 278]。
民間信仰
關羽像
他是清朝的「護國神」
清兵入關之後,普通滿族民眾受中原漢族的民間信仰影響是最大的[參 278]。滿族所祭之神明,除在家祭祖之外,已同漢族基本一致[參 278],尤以關帝崇拜為重。清代滿族視關帝為「護國神」,言必稱「關瑪法」(滿語,譯為關爺爺)或「關老爺」,不敢稱其名諱,尊崇無以復加[參 278]。連關帝身旁的關平、周倉二人,也尊稱老爺,禮敬有加。至於玉皇、三官、呂祖、天後等各種道教神祇,滿人亦多為崇信。滿族也有財神崇拜,但所拜之財神不止一位。有紅袍紗帽著明代裝束的,有翎頂袍褂著清代裝束的,還有一種財神則類似於狐仙[參 283]。滿族還供奉灶神,灶神旁邊通常還有其夫人「灶王奶奶」。傳說灶王爺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會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人家這一年來的狀況,主要是訴其罪過。所以清代滿族人家還會在這一天燒香以及供上關東糖,稱為送灶王,囑咐灶神「好事多說,不好事少說」[參 284]。此外,滿族還信奉白衣觀音、長白山神、兔兒爺、茅姑姑等漢族神明和一些其他蒙、藏民族神明的習俗[參 285]。
基督教
滿族也有基督徒。早在清朝雍乾年間就有宗室、和碩簡親王德沛受洗成為天主教徒,聖名「約瑟」,他的福晉也一同受洗,聖名為「瑪利亞」[參 286]。同時期還有多羅貝勒蘇努的幾個兒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參 286][參 287]。嘉慶年間還有旗員佟恆善、佟瀾等人虔誠奉教[參 286]。近代著名的滿族基督徒有英斂之、老舍、傅涇波等。
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許多來源於漢族習俗,如春節、端午節[參 189]等。也有一部分是滿族文化所固有的,如添倉節、絕糧日和頒金節(滿語:ᠪᠠᠨᠵᡳᠨ
ᡳᠨᡝᠩᡤᡳ,穆麟德:banjin inenggi )等。添倉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這一天東北滿族人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一習俗至今仍在東北農村保留著[參 189]。絕糧日在每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六。傳說努爾哈赤在某次軍事行動中陷入絕糧危機,附近村莊的民眾得知消息趕來支援,由於戰場無餐具,就用蘇子葉包著吃。後來,軍隊打了勝仗,為使後世子孫銘記創業艱辛,將這一天定為「絕糧日」。在這一天,滿族人有吃包飯的習俗[參 189]。頒金節是滿族的誕生之日,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三[參 12]。清太宗皇太極於1635年的這一天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諸申」為「滿洲」
J. 京劇《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為什麼穿旗袍
鐵鏡公主穿的是旗蟒。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成為戲曲服裝後,它已失去了歷史朝代的規定性,而被納入了程式的軌道——通用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即所謂「番邦」)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內襯「領衣兒」,外掛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