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滿族人穿什麼旗袍
擴展閱讀
皮衣後背鼓起的怎麼辦 2025-05-29 05:07:39
禮賓服女裝裙子怎麼穿 2025-05-29 04:50:07

滿族人穿什麼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8-21 11:06:57

⑴ 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滿族人的服飾是什麼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古代,滿族先世的服飾,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為光皮和毛皮兩種。其後,「女工所織,只有麻布」。清初,在寧古塔地方,「滿洲富者績麻為寒衣,搗麻為絮;貧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直到康熙年間,「今居寧古塔者,衣食粗足,則皆服綢緞,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猻、狼皮大呼。惟貧者乃服布」。這與從前衣皮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到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這樣。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時裝。

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我國婦女穿上合體的旗袍,既表現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現已成為我國婦女所喜愛的中式服裝。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因此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

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殮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

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⑵ 旗袍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服裝

旗袍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裝。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簡介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⑶ 滿族服飾中哪套比較著名

旗袍。旗袍是滿族人特有的裝束,是比較著名的。滿語稱「衣介」,即旗人服裝的俗稱。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衽、束腰、下擺開衩。旗袍並非滿族婦女的專寵,而是滿族男女老少共著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樣式,僅有單、夾、皮之分。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20世紀20年代後,經改進,旗袍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30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40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以用料節省、製作簡捷和穿用方便取代了古代漢族寬袍大袖。

⑷ 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服飾特點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

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滿族的服飾多樣性分為平民旗裝,貴族旗裝。

平民服飾

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⑸ 滿族的服飾特點介紹滿族服飾有哪些

滿族的服飾特點如下:

滿族服飾中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

民國年間,旗裝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裝,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滿族服飾有旗裝、女式旗鞋、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

(5)滿族人穿什麼旗袍擴展閱讀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裝」、「旗服」。

⑹ 滿族旗袍的設計理念

滿族旗袍的設計理念。

滿族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的日常服裝。它原是一種不分上衣下裳的長袍,袍呈直筒狀,由一整塊衣料剪裁而成,任何部位均不重疊,式樣為圓領大襟,兩面開禊,袖口平直,腰身寬大,長可掩足。

滿族長袍上下連體,一件可頂漢族的衣、裙、褲等多種服裝穿用,但製作起來省工省料,經濟便宜,穿在身上,美觀大方,能夠展現女性輕盈秀美的自然體態。

根據氣候變化,滿族袍可做成單、夾、棉、皮等多種樣式,並且可長可短,宜供四季穿用,因此深受滿族婦女的喜愛。由於滿族又稱「旗人」,此袍又被稱為「旗袍」。

改良後的滿族旗袍

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耕,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叉。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

⑺ 旗袍的樣式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


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

⑻ 滿族人都穿什麼

1、滿族服飾在清代,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外套馬褂。
袍服分單、夾兩種。清初,袍服無衣領,袖頭為箭袖。
大襟左衽,系紐扣絆。
下擺直筒式,有兩開衩或四開衩之分,衣長過膝。後來受漢族服飾的影響,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或不開衩,馬蹄袖改為平袖。滿族的袍服或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
2、滿族又稱旗人,故有旗袍之稱。
旗袍,男女老少皆穿。但是男女名異有貴賤之分。旗袍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至今仍在流行,深受歡迎。
滿族婦女的服飾原為寬松肥大型,服長掩足,並鑲有不同紋樣大花邊。在布料選擇上,貴夫人或新婦多先用朱紅、大紅顏色,中年婦女多為藕荷色,中青少女喜歡粉、綠、月白顏色,長輩尊者多用深紫色,老年或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為綢緞,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滿族婦女的旗袍,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略開瘦小」。
從民國時期,由寬松肥大變為窄瘦,並有長短袖之分。一般款式為緊貼腰式,直領開右大襟,兩開衩,釘扣絆,長至膝下略掩足,至今仍盛行。男士袍服鑲有花邊。有身份者所用布料皆為綢緞。清初多為天青色,後來流行玫瑰紫色,謂之「福色」。
一般男士多用藍、灰色的棉麻布料。袍服外皆套褂,俗稱馬褂,多為對襟,圓領、平袖、兩旁開衩、褂長僅及於臍。男士穿袍服時,袍外系扎腰帶。腰帶上配有腰配,系有解食刀、煙荷包、眼鏡盒袋等,格外顯得端莊文雅。滿族男女早年流行穿「套褲」,套褲用皮製作,後來改用布。這種服飾,僅有兩條單腿褲筒,不連接一起,用時分別套在腿上。干農活時穿套褲不磨褲腿,對老年男女來說又可防風寒。早期滿族男女老幼皆戴布「兜兜」,緊系腰腹,貼在胸前。製做兜兜十分講究,兜嘴按本旗屬的那種顏色,鑲一寸寬彩色布,綉上吉祥字和圖案。小孩綉「長命百歲」成年男人綉「吉祥如意,青年婦女綉花卉。老年婦女綉「盤長」。
3、如遇本歷年一律穿戴紅兜兜。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大傻鞋」。到秋東季節,農家男人多穿「靰鞡」。婦女皆穿平底鞋、「千層底鞋」,還有一種旗鞋,又稱「寸子」。「大傻鞋」是滿族男人家常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
4、「平底鞋」是滿族婦女的坤鞋。
鞋面的材料一般是用布或緞,色澤不一。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雲頭」,也屬家常便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5、「靰鞡」是男人在秋東季穿的一種鞋,用豬、牛皮縫合而成。
前臉手工作出二十多道小皺褶,樣式獨特。穿時必備靰鞡帶、靰鞡腰子。內絮捶好的靰鞡草,穿起行走輕便,保溫耐寒。「寸子」是滿族婦女的綉花「旗鞋」。鞋底為二三寸,長度約佔全鞋的二分之一。兩頭寬,中間細,俗稱「馬蹄底」。上寬下窄呈梯形,又稱「花盆底」,也稱為「寸子」。旗鞋,多在慶典祭祀時穿用,俗稱踩「寸子」。現今僅在舞台上可見。
6、春秋季節,滿族農民多戴「氈帽頭」。
帽呈罐狀,左右兩側有帽耳朵,平時反折向上。有身份者,皆戴青綢緞「六合帽」,帽面以六塊綢緞拼合而成,俗稱六塊瓦帽。帽下沿鑲有寸寬綉邊,前端釘有一個玉後翠的飾物,帽頂釘一個大紅絆疙疸。入夏時,農家男子在勞動中戴用秫秸皮子編的草帽,既遮陽又可擋雨。冬季男人戴大耳扇皮帽子。耳扇多用羊、兔、狐狸等毛皮,忌用狗皮。
7、秋東滿族幼兒多戴貓頭、虎頭帽子,俗稱吉祥帽。帽面多用不同顏色綢緞或布料,帽子上面刺綉貓、虎等動物臉譜,左右兩側上端釘有兩個「動物耳朵」。帽分為夾、棉兩種。清朝末期滿族婦女在秋東季盛行皮冠,叫做「困秋帽」。無論貧富老少,幾乎每人一頂,其樣式略同於男帽,只是形式稍有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