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腰綁武裝牛皮寬皮帶的是什麼人
擴展閱讀
翻毛皮衣褪色了怎麼辦 2025-05-20 01:24:59
裙子中間穿什麼 2025-05-20 01:10:06
背後綁帶的裙子叫什麼 2025-05-20 01:10:04

腰綁武裝牛皮寬皮帶的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 2022-05-28 00:10:32

A. 武裝帶 是做什麼用的

1、禮儀作用,扎武裝帶顯得人很精神,有威嚴感。

2、野戰用武裝帶可以用來掛手槍、匕首等短兵器,同時還可以用來掛子彈帶、手雷、醫療包等小物件,有使用作用。

3、束腰,讓人的體形變成「Y」狀,穿戴整齊以後,扎在衣服的外部,整潔、利索,看起來更加威武,站崗的衛兵、巡邏的糾察和內衛的武裝帶就是這個作用。

(1)腰綁武裝牛皮寬皮帶的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武裝帶的起源:

其實軍人的服飾和相關裝備(如頭盔、綁腿等)都有一定的來歷,軍人在正規場合所扎在腰間的腰帶(又稱武裝帶)也是一樣,也有相關的傳說。

相傳在二戰以前的歐洲經常發生戰爭,軍人經常在深山密林中穿行,衣服經常被荊棘(掛)扯開,行動非常不便,有些軍人則用草繩、野藤等緾在腰間和腿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軍隊行軍作戰的共識。

後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武裝帶,腰帶的功能也不僅僅是作戰的最初功能了。腰帶除了裝飾好看以外,還可以在上面掛槍、、手銬、對講機用其它輕便裝備。其顏色也由原來的黑色發展為現在的黃色、白色等,質地也由原來的草繩發展為現在的帆布、人造革、牛皮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裝帶

B. 舉重選手在腰上和手腕上綁的皮帶是干什麼的

再不系皮帶的情況下,杠鈴的重量會較大部分的載入骨骼上,而繫上皮帶後,會將骨骼和周圍的內容物(肌肉和內臟)變為一個整體,是杠鈴的重量分散開來,減小壓力。
總而言之,也就是主要起到支撐上身、保護腰部的作用。

C. "那達慕"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風俗習慣是什麼

【那達慕簡介】
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那達慕大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均可報名參加。

【那達慕起源】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三藝】
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

1、摔跤

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大會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o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皮坎肩上有鑲包,亦稱泡釘,以銅或銀製作,便於對方抓緊。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摔跤手身著的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或各色綢料做成,寬大多褶,褲套前面雙膝部位綉有別致的圖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圖形,底色鮮艷,圖呈五彩。其足蹬馬靴,腰纏一寬皮帶或綢腰帶,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江嘎",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點:按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體重的限制,採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參加比賽的摔跤手必須是2的某次乘方數,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賽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長者對參賽運動員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3遍之後,摔跤手揮舞雙臂、跳著鷹舞入場,向主席台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開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互捉對方肩膀,也可互相摟腰,還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點是不許抱腿。其規則還有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錄》雲:"布褲者,專諸角力,勝敗以仆地為定"。摔跤選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者為負。

2、賽馬

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能跑善戰,耐力及強。自古以來,蒙古人對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馬感到自豪!馴練烈馬,精騎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絕技,通常把是否善於馴馬、賽馬、射箭、摔跤作為鑒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標准。

賽馬為蒙古族男兒三技之一。參加者有時全是少年,有時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賽馬項目包括:1)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30、40公里,先達終點為勝;2)走馬賽,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3)顛馬賽,是蒙古族特有的馬上競技表演項目。

3、射箭

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大會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沒有牲畜的貧苦牧民則仍依賴弓箭捕殺動物維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賽分靜射、騎射、遠射三種,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靜射時,射手立地,待裁判發令後,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射手騎馬上,在馬跑動中發箭,優者為勝。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弓箭的樣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許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意義】
今天,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那達慕大會期間帳篷林立,組織廣泛的物資交流會,以促進生產。晚上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那達慕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掘、搶救和保護那達慕,對中國體育史,乃至世界體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D. 求解!這些人從腰部到肩部的帶子叫什麼!

武裝帶 近現代軍官裝束用的皮帶。可掛手槍和指揮刀。武裝帶是指包括了肩帶在內的軍用皮帶,按照規定僅用於特定場合的軍官和儀仗隊,與之對應的是軍用(外)腰帶,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

E. 急~!!!懸賞~!軍訓的皮帶是寬的還是窄的

寬的

也叫武裝帶
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腰裡扎的那個皮帶了吧,一般是扎在衣服以外的,不是在褲子里的,這個武裝帶可以作為武器,通常在閱兵中、訓練看到!!

看下面這個人的腰上扎的,就是武裝帶~!~!棗紅色的!~!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267384951&tn=imagedetail&word=解放軍隊列訓練&in=4

武裝帶是指包括了肩帶在內的軍用皮帶,按照規定僅用於特定場合的軍官和儀仗隊
與之對應的是軍用(外)腰帶,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帶僅用於特定場合的士兵(樓上把這認為是武裝帶了)
還有一種內腰帶,說白了就是系褲子的
圖見http://202.108.43.235/upload/25/28/20/1404252820.3536809.jpg

F. 50年代部隊是軍官才發牛皮皮帶嗎

摘要 在武裝帶設計上,55式武裝帶基本上繼承了50式的特點,只是多了一些裝飾。不過當時的武裝帶是可以斜跨的,這是出於固定腰帶的需要。在電影集結號中,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腰帶。

G. 為什麼穿軍裝要扎腰帶啊

近現代軍官裝束用的皮帶。可掛手槍和指揮刀。

武裝帶是指包括了肩帶在內的軍用皮帶,按照規定僅用於特定場合的軍官和儀仗隊
與之對應的是軍用(外)腰帶,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帶僅用於特定場合的士兵
還有一種內腰帶,說白了就是系褲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憐他現在不掛武裝帶,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幾乎連老婆也快要讓渡給別人了。」
武裝帶不知道如何定義,但今天並不難見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單位大門口站崗的保安,他們多數系的就是武裝帶。

武裝帶為軍官專用,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武裝帶卻並沒有跟著軍刀一起從軍官的身上解下,因軍人扎武裝帶比扎腰帶更顯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與外腰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有肩帶而後者沒有肩帶。還有,腰帶有寬有窄,而武裝帶中的腰帶部分全是寬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則全部都是雙排扣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只有軍官才能有資格扎武裝帶,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帶。

中國軍人扎武裝帶始自一九二二年奉軍的整軍經武。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開始實行一系列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制,軍需制度等有別於北洋舊制,就連軍服軍飾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裝帶的採用,開創了中國軍人系武裝帶的先河。而關內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軍閥的川滇粵桂等軍系從始至終都採用的北洋舊制,北洋軍服又是從日軍移植而來,軍刀直接掛於內腰帶上,故沒有武裝帶的配置。

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也採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成為大革命時期很是風光的一個亮點。後來軍服雖有改動,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直到抗戰勝利後,武裝帶才在中國軍人的腰上解脫下來。

武裝帶源自西方軍隊,上個世紀前半葉比較流行,二戰結束後基本廢止。今天,除朝鮮等極少數國家的軍隊和中國極多數單位的保安仍舊使用外,軍隊中已經很少見。

H. 男生為什麼要綁皮帶

為什麼男人必須系腰帶,而女人基本上很少佩戴呢?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女人佩戴腰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下吧:
1,生理結構的差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是有差異的,比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的身材是臀圍大於腰圍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女人的生命結構是有一定關系的,而男人則是,臀圍基本上小於腰圍,這也就決定了,女人可以不系腰帶,而男人則不系腰帶的時候就會滑落。
2,腰帶設計的差異

男人的腰帶基本上是以皮革為主,女人的腰帶基本上是以塑料為主。男人腰帶屬於重要搭配,比如說穿西裝的時候必須既腰帶,穿牛仔褲的時候也要系腰帶,甚至是穿運動短褲泳褲的時候,也要把腰帶系好,否則就容易脫落。而女人的腰帶基本上處於修飾的,很多女人在穿牛仔褲的時候是不系腰帶的,穿西褲的時候也僅僅是把腰帶作為裝飾品。
3,腰帶在搭配中的作用

可以說男的腰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用於日常的搭配,甚至會體現男人的實力,很多男人在選擇腰帶的時候都會選擇品牌腰帶,有時一條腰帶價值幾百上千元,甚至幾萬元,而女人的腰帶則往往是非常便宜,基本上是以修飾為主,不會作為服裝中的重要搭配。
現實生活中你會接待嗎?歡迎交流留言哈。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需轉載請備注來源。
我們是每日潮流匯,每天分享時尚潮流信息,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謝邀,男人稱為什麼,虎背熊腰,身大力不虧,男人穿褲子系皮帶那是必須的,你說熊腰有多大力,褲帶也是男人的標記,為什麼稱男人為丈夫呢,不是褲帶就能得系住的,就看女人如何套牢男人的心。

再說女人,人們常說小鳥戀人,女人身體柔軟韌性,水滑甜美,腰如一朵盛開的花朵,你說褲帶有和無不都是一樣,而且女性系腰帶反而失去其作用性,一般很少女人用之,有時也怕出洋相。做做形式而以。

褲帶對於男人來說,在著裝上也是一種象徵,英俊瀟灑,風流倜儻,顯示男子漢大丈夫之風度,所以男人是離不開褲腰帶的幫襯。網圖。

I. 古代人腰間纏繞的布條叫什麼

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腰帶是指脊椎動物的後肢與脊柱連接的骨骼,人的腰帶骨包括坐骨,恥骨,髂骨組成。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 腰帶
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 腰帶
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