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古代皮帶有什麼好看的
擴展閱讀
澆水漏點的電影 2024-07-27 13:44:55

古代皮帶有什麼好看的

發布時間: 2024-02-24 06:49:13

㈠ 古代腰帶有哪些樣式

新媒體編輯/ 新星

作者/ 樓昊傑(實習生)、新星

野史記載,明朝朱元璋時期的大臣們,能根據腰帶的位置,揣測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壞。

當朱元璋褲腰帶一提,上仰到胸部,則說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腰帶下垂到腹部以下,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了。

朱元璋畫像

我國古代的腰帶,分為兩類:一類以絲帛製成,稱「大帶」;一類以皮革製成,稱「?[pán]帶」或「革帶」。

西周時期,由於皮革鞣製、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帶無任何裝飾,通過革帶兩端的絛帶系結來固定,方便性和舒適性都不理想。

先秦貴族的高級禮儀服裝中,大帶用以束衣,革帶用以佩物。由於革帶結實,被用來懸掛玉佩環等比較重的服飾禮器,在革帶外面纏上華麗的絲質「大帶」,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帶。

秦始皇著裝示意圖,革帶和大帶共同使用。

使用革帶者,無論是鱷魚皮還是小牛皮,在當時都會被認為是社會底層。東漢的《漢書·賈山傳》有「布衣革帶之士」句,顏師古注釋為:「言貧賤之人也」。

同樣是兩條腰帶,如果你將大帶內穿,皮帶外縛,還是會被古人瘋狂diss。

代表華夏禮儀文化的漢服很好地傳承了革帶和大帶的穿戴方式,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則發展出了實用性更強的革帶。

不過,革帶真正開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這一時期,也是革帶使用和發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帶扣好醜,我拒絕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帶上就已出現了「帶鉤」,取代了絛帶,實用性大大增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少數民族的服飾,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帶。

革帶及帶鉤示意圖

人們逐漸發現,帶鉤在實用的同時,用來彰顯身份也是極好的。革帶上配帶鉤在春秋時期成為了風尚。帶鉤對還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記?6?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國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齊國繼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機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裝死,躲過一劫。

雖然實用性遠不如今天的皮帶扣,但是一條帶有精美帶鉤的革帶絕對是當時的裝逼利器。

帶鉤種類繁多,在形狀上有棒形、獸形、鳥形、人形、龍形、匙形及琵琶形,裝飾紋樣有鳥紋、獸紋、龍紋、卷雲紋、幾何紋、連勾雷紋、渦紋等。無論從造型還是材質,帶鉤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高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意識。

?0?2?0?2?0?2?0?2?0?2?0?2

陝西寶雞出圖的水禽形金帶鉤

戰國玉帶鉤

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說林訓》記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人們已經通過帶鉤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社會地位。

今時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條有著大Logo帶扣的腰帶,會被人認為俗氣並瘋狂diss之。

大Logo皮帶

|腰不好就別用蹀躞帶了|

西晉至隋唐時期,革帶的功能、形制都趨於多樣性。唐宋文獻中常出現的「玉帶」、「金帶」都屬於革帶,區別只在於革帶上的裝飾物材質。

唐《通典》對不同階級的人應系何種腰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二?(帶?[kuǎ]:腰帶上的裝飾物,如玉、金、銀等);四品,金帶,十一???庶人服黃銅鐵帶,六?。」

當時武官還使用一種"蹀[dié]躞[xiè]帶",「蹀躞」原意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態。直到宋遼,武官都流行使用這種腰帶。

遼代蹀躞帶及帶?示意圖

蹀躞帶裝飾物的下端還連著一個鉸鏈,銜接著一個金屬鑄成的小環,專用於系佩刀、劍、磨刀石等物。《舊唐書·輿服志》中記錄:「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謂佩刀、刀子、礪石、契?真(用於雕鑿的楔子)、噦厥(骨頭做的解繩結的錐子)、針筒、火石袋等也。」

遼代陳國公主駙馬蕭紹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帶

|古代沒有高腰褲|

明洪武年間,官服使用的革帶成為了辨等級的工具。為了使佩戴者顯得氣度大方,明朝官員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沒有束腰作用。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革帶是活動的,為了保持腰帶平衡,佩戴者必須用手扶著,呈現出「撩袍端帶」的樣子。

明代官服示意圖,「撩袍端帶」為明代官員常使用的姿勢。

關於腰帶佩戴的位置,《禮記?6?深衣》早有記載:「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腰帶下忌壓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處,在肋骨和胯骨之間是為得體。如下穿法對古人來說,是不夠尊重的。

現代的高腰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

到明永樂年間,革帶的形制因禮制需要而成為了定法。革帶上裝飾物的數量和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明《正字通》記載:「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標准形製革帶示意圖

明·玉花樹腰帶

明代開國功臣汪興祖墓中出土的玉帶,使用了14塊和田玉,底部鑲以金托,鏤空雕出了翔於雲間的龍。明初的革帶絕大多數為素麵玉帶,就連萬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麵玉帶。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帶陪葬,在當時極其罕見,可見汪興祖功高蓋世。

汪興祖墓陪葬的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

|自稱皇室後裔?掀起衣服看腰帶!|

清代滿人入關,為了強調皇室的尊貴,制定了一系列優待政策,尤其對於愛新覺羅這一宗族。順治十八年規定了用腰帶顏色區分身份高低,漢族官員只能系藍色或石青色腰帶,嚴禁越級束用。

《清會典》更詳細記載了皇室的腰帶顏色:「凡宗室覺羅皆別以帶,宗室系金黃帶,覺羅系紅帶。革退宗室者系紅帶,革退覺羅者系紫帶。」

皇太極的正黃色腰帶和鰲拜的青色腰帶,鰲拜權傾一時,在腰帶顏色上也不敢越級。

所以,下次有人給自己加戲,自稱愛新覺羅後人,什麼民族資產被凍結在XX銀行等人來投資,你只需問一句:「您腰帶是什麼顏色?」,便可以讓騙子無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顯自己的「皇室後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統愛新覺羅後人往往低調到隱姓埋名,多改「金」姓。

|點擊閱讀更多|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世界遺產地理》紙刊。

㈡ 古代皇子的腰帶上有什麼花紋

一般都是龍,有些是麒麟

㈢ 唐朝武官的腰帶上系著七寶,其中契苾真、噦厥是什麼東西

在唐朝,腰帶是武官的必佩之物,而且,還有一個十分優美的名字,叫蹀躞帶。根據歷史考證,蹀躞帶最早應該出現在戰國時代,發明者是當時的胡人騎士。因為生活上經常的遷移,也因為胡人騎士們的馬上戰爭的需要,就將一些常用的物件掛在腰上,最後形成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服飾。後來,這種服飾逐漸轉入內地。到了唐朝,蹀躞帶不僅為武官必備,而且還有了專門的規定「大帶制度」。朝廷明文規定,用蹀躞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來區別官品等級。比如,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礪石,三品以上佩玉帶,四五品佩金帶,六七品佩銀帶等。

而唐朝武將將噦厥作為必佩之物,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取其能夠解開死結的意思。盡管是不怕死的武將,仍然希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順利解決。

㈣ 古代人們都喜歡在腰帶上繫上一塊玉佩,這根串玉的腰帶叫什麼

古人腰上帶的玉穿腰帶的叫玉帶。

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

(4)古代皮帶有什麼好看的擴展閱讀:

帶鉤是由鉤首、鉤頸、鉤體、鉤面、鉤尾、鉤柱、鉤鈕組成,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木、牙、琉璃等,帶鉤大多是用來束腰的革帶用鉤,同時在出土墓葬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有鉤掛佩物的作用,在造型上常見的有水禽型、琵琶型、棒型等。

初始時期的帶鉤體小,一端有孔,一端為鉤,沒有鉤鈕。帶鉤都是光素無紋。帶鉤正面作出弧凸而側面則作成弧凹,雖通體無紋卻能用弧起和打窪的工藝,古樸大方的風格受到人們的喜愛!

到了商周時期不管是銅帶鉤還是玉帶鉤,幾乎都很少看到,春秋銅帶鉤普遍出現而玉石帶鉤則發現很少,這個時期的帶鉤呈現「S」型,兩頭有反方向的鉤環而且沒有孔和鈕。而新石器時期那種有孔形制的帶鉤消失了。

隨著戰國時代的來臨,王公家室都以玉帶鉤作為裝飾逐步形成了一種風氣,同時玉帶鉤的鼎盛時期也隨著帝王們的喜好而達到了製造高峰,這個時候出現的帶鉤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尺寸相對較小、光素沒有任何紋飾;另一種就是尺寸大、紋飾非常精美華貴,製作加工也比小型帶鉤細致了不少。

元明清時代,玉帶鉤重新成為了日常實用品,數量較以往增多了不少。原因是以往做套環的皮革改用絲帶了,絲帶能夠織出很大的套環,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帶鉤自然也就變大了,造型也更加豐富多樣了。琵琶、螳螂、圓棒、條形、水禽、和動物型等均有。

在如今大量傳世的帶鉤中,很多是前朝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造型,如靈芝、如意、鳥紋、鳳紋、幾何圖形紋飾等,但最多的還是傳統的龍首和螭虎紋帶鉤。

㈤ 明朝文官的腰帶為何酷似呼啦圈

因為在明朝時期,官員的腰帶只是一個裝飾品,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也就是說或許在明朝人的眼中,腰間掛一個呼啦圈是一種好看的象徵。這其實跟清朝後宮嬪妃們衣領為何要掛一根白帶子,是同一個道理,因為白帶上面的刺綉多少代表著後宮嬪妃的地位高低,而這根腰帶的作用也是如此,它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腰帶上面的東西除了數量上的改變以外,還有質量上的改變。明朝的文官因為品級的不同,所以腰間佩戴的有玉質腰帶,金制腰帶,象牙腰帶。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品級如何,將這么多東西拼湊在一起組成的一根腰帶,總是會比你本身的腰圍要大。所以明朝的文官們都像掛著一個呼啦圈。明朝用來綁衣服的帶子被稱為“大帶”。它的作用跟現在的皮帶差不多。

㈥ 古代腰帶前面的玉叫什麼就是一個虎頭,好像是穿在腰帶前的,後面用腰帶可以穿過的

古人在腰帶上的懸掛物品類繁多,統稱為「佩飾」,如佩玉、佩魚、香囊、佩印、荷包、熏球、銀腰掛與吉祥物等。

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

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希望對你有用。

㈦ 古代貴族用來系腰帶的帶鉤都流行於哪些朝代它長什麼樣

玉鉤,即玉帶鉤,是古人的腰帶上的配飾,類似我們現代人所用的皮帶扣。在當時,玉帶鉤不僅是一種實用品,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傳統服飾史中,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中國特有的發明,王充《論衡》記載:「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用於扣結腰帶的器物,用於系結並裝飾衣著。帶鉤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帶環上。

此外,與帶鉤具有同樣古老的歷史的是帶扣,帶扣在古代文獻中稱為鮮卑、師比、胥紙、犀毗等。從功用上講,它們是一致的。帶扣用於人體束帶,北方比中原有更久遠的歷史,中原傳統是用帶鉤。帶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帶扣存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金銀器中,就有12枚鑄成頭生多枝長盤角之虎狀怪獸的金帶具。從兩晉時代開始,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和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士所用。

㈧ 攔腰一帶,千古情懷!古代階級禮制下男子的腰帶:束縛與裝飾統一

腰帶在如今 社會 每個人都會使用到,提起腰帶,大家可能覺得很普通,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在古代,男士腰帶的種類以及系它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講究,這些都代表了他們的身份。

古代系腰帶有非常嚴格的制度,甚至對腰帶系結後下垂的那一部分的長短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

另外,在古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腰帶的,只有那些身份比較高貴的人方可以使用, 一方面起到了防止衣服滑落的作用,另一方面,別系腰帶也是他們是貴族有錢人的體現。

在古代男士腰帶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形式製作也是相當復雜的,總體來說,以製作的材料來區分,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使用皮革去製作成的,古代人們稱它是「鞶革」也可以叫做「鞶帶」,另外一類是使用絲帛去製作成功的,當時的人們把它們稱作是「大帶」。

在秦始皇統一秦朝以前,用皮革所製作成的腰帶,一般只會被當時的男性所使用,女人天天在家負責一些絲綢之類的活,她們使用的往往是絲綢製作的腰帶。

在漢朝以後,古代的男性也開始去使用絲綢做的腰帶。

在那個時候,絲綢已經有了很大的講究,人們開始用絲綢去象徵不同階層的人物,它們的形式製作是相當復雜的,顏色、材料、裝飾的不同,都代表了他們的身份的差異。從天子到士庶,他們之間所有的階層關系人物的腰帶,都是天壤之別的。

一般皮革製作成的腰帶,都會有一個類似「 」狀的東西,設計這個東西主要是為了男人們在系腰帶時比較方便,只要兩頭互相以搭就完成了,還有一種是類似於環狀的構造,也是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這兩種腰帶的設計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尤其是在西南地區被人們廣泛的推崇,相關記載文獻中也常常有提到,如 《管子·小匡》 :「 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 。」以及 《史記·齊太公世家》 :「 射中小白帶鉤 」,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

在古代, 革帶上面鉤的製作材料也是分為很多種,主要是用當時的金、銀、銅以及鐵去製造而成,也有用石頭,木頭所製造而成的,但數量不是特別多。

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部落,它們把鉤做成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獸形、鳥形、人形以及龍形,只要是人們可以想到的形狀,他們都想盡辦法去弄到自己的腰帶上,以方便自己和別人去炫耀。 另外就是腰帶上面鉤的製作工藝,也是特別新穎的,刻、嵌、鋁、錯種類也是相當齊全。

這個時候不同階層的人,所使用的鉤子也就完全不一樣了,憑借這個人們也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身份。另外就是古代時期,鐍的發明比鉤要晚很多,鐍是在宋朝時期才被人們發現所推崇的,那麼什麼又是鐍呢?

它的形狀是一個環形,並且上面帶有扣,扣的上面還帶有扣針,如果想要使用的時候,人們就把其插到扣子的內部,然後將扣針去扣上,其實感覺這個時候的腰帶已經和現在的腰帶非常接近了。

因為當初這種腰帶的牢固性非常好,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在使用它,它也是非常受當地人們所歡迎的。

帶鉤的腰帶人們使用的也是非常之多,這種現象一直延續了好久,直到三國時期,帶鉤的腰帶才完全被淘汰。到後世一直流行的玉帶、金帶,這些都是鐍製造的,而不是帶有鉤的,從那以後人們就很難再看到鉤造的腰帶了。

在古代腰帶的系法不僅僅是將它隨意系住那麼簡單,其中它包含了許多的文化,系的長短以及系它的位置都有很多的講究,有一些特殊的含義。

當時所指的紳,是腰帶最下面的部分,這樣系的目的是 可以提醒人去記事,通俗的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忘錄。

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 方便去應急 ,因為那個時候的官員們在辦事記事時,常常會用到手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筆紙。 為了方便隨身攜帶,他們在不用的時候就會將其放在腰間,用腰帶將它們固定住。

介紹完了古代的男士腰帶,再簡單說一下婦女的腰帶。 婦女雖然不用所說的搢笏,但是相同的是她們在系腰帶時也需要去留一部分,讓它去下垂,下垂的部分又分為可解和不可解。

這句話中的「 可解 」與「 不可解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用通俗的話來講,「 可解 」就是我們所說的活結,可以解開的,相反「 不可解 」就是死結。

另外在關於腰帶在系的部位,那個時候也是有明確說法的。

孔穎達注釋說:「 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 」,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腰帶的系法都是隨著衣服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種類的衣服,它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腰帶系法,不是隨意去繫上去的。

1. 首先肯定是為了防止衣服脫落

在古代人們的衣服上是沒有紐扣這種東西的,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它們衣服都是靠一根絲綢去連接起來的,所以相對而言衣服容易脫落,他們在穿最後的一件大衣外套時,往往會使用腰帶,將外面以及裡面的衣服全都束縛住,從而防止衣服的脫落。

2. 用來區別他們的身份

想要區分人們是平民還是貴族官吏,其實一般靠的是他們所系的腰帶,一般平民所系的腰帶都是由熟的牛皮所製造成的。

而一些貴族官吏的腰帶有很多種,上面也有介紹,較為典型的一種是由絲綢為原料做成的「 」,另外一種就是皮革做成的,也就是所說的「 革帶 」。

3. 第三個作用是去顯示一些貴族的富態

因為在古代有錢人總會想著把自己的富有,豪華表現出來,所以腰帶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有錢人會在自己的腰帶上別上各種的奢侈品,玉、寶石這些都會出現在古代有錢人的腰帶上。

古代腰帶上帶上玉,走路的時候還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庄嚴而又神聖的做法。

從古到今,腰帶都是人們在服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人類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在古代腰帶的種類以及名稱都是很多的,在不同的朝代,不同部分的 歷史 條件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同時腰帶在中國的 歷史 上有著悠久深遠的 歷史 ,首先腰帶既然能夠產生並被古時候的人所推廣利用,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它有一定的實用性,各個朝代的官員服裝上佩有一條腰帶,這又是象徵性的體現。

但是直到清朝時期,冠服制度被逐漸淘汰,一些紐扣逐漸把腰帶所替代,人們的使用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但是它的使用價值以及在審美方面的價值,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總而言之,從中國的古代腰帶發展到如今,一方面可以看到其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各朝各代,古人對腰帶的審美意識以及對服裝的影響,腰帶經過了歲月的洗禮以及文化的流逝,它擁有了將近五千年的文化。

它對人們以及 社會 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想要了解中國的 歷史 文化,可以先從古代的腰帶下手,因為它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線索以及不一樣的體驗。


參考文獻:

《禮記·玉藻》

《說文·革部》

《淮南子·說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