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日本95軍刀為什麼掛在皮帶
擴展閱讀
女裝大佬怎麼藏起來 2025-05-21 14:13:18
紅眼女裝套怎麼樣 2025-05-21 14:10:39

日本95軍刀為什麼掛在皮帶

發布時間: 2023-05-20 02:36:52

『壹』 日軍陸軍軍服問題,求解答

第一張是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軍服

軍銜在領口位置

跨的刀的確有點問題,長度上像肋差,而實際上應該佩95式軍刀

『貳』 問日本武士怎麼佩刀的,刀在身上以什麼方式佩戴

日本武士的佩刀,是掛在身體左側,刀柄朝上朝前,刀尖朝下晌臘棗朝後。
是因為局衡,日本武士是右手拔刀,所以刀佩戴在身體左側。
這也是為宴拆什麼日本的道路是,靠左側行走。
因為,日本古代,武士的佩刀是配在左側的。

『叄』 國軍右肩上斜掛一個皮帶什麼意思

那也是武裝帶,那時武裝帶有兩根,一根武裝帶是在腰部,很常見;一根就是你說的斜掛的皮帶。是Sam Brrowne在1857年發明的,因為他斷了手,單手拔劍不方便。後來因為軍官需要佩戴指揮刀或者佩劍,斜挎帶有利於單手拔劍,同時平衡,防止一邊高一邊低,也有美觀和威嚴的作用。傳入中國,是在北洋時期,在奉軍軍官中廣泛使用。後來王柏齡設計黃埔軍校軍服的時候,吸收了這種設計。國軍後來的軍服大多保留了這種斜挎帶

現在這種斜挎帶也還存在,主要是儀仗使用。不過目前這種斜挎帶被證明有利於軍人身體健康,所以還有保留。但是在警服中很多已經取消了這種設計,因為警察需要近身搏鬥,這種斜挎帶容易被抓住。

寫的很詳細了,題主採納吧。

『肆』 二戰的日本軍官為什麼愛掛長長的軍刀,飛行員也不例外

1937年抗戰初期,日本的兵源好,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屬於日本軍方徵兵標准中的「甲種」(身高一米55以上)。而到了抗戰後期,傷亡慘重的日本國內開始大幅降低新兵的年齡和體格標准,很多「丙種」(身高一米五以上)甚至「丁種」(身高一米五以下)的少年新兵被徵招入伍,所有我們在老照片中看到很多侏儒一般的超矮日軍俘虜。
日本軍官的矮小,更是有傳承。甲午戰爭中,不少外國軍官和記者和日軍隨行,在他們眼中,「日本軍官大多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而在二戰中,留仁掘槐丹胡、挎軍刀揮王八盒子、矮壯的日本佐級軍官,更是最為中國人熟悉。
那麼,「矮人國」的日本軍官,為何偏偏喜歡人手挎一把長長的日本軍刀,刀柄長,刀身垂地,吊在胯間晃晃盪盪,難道不嫌累贅嗎?
沒辦法,挎刀是日本人的傳統。
日本古代的武士,個頭更矮小,但他們還挎雙刀呢!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磨散洞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米55。挎上雙刀的感覺,實在離威嚴甚遠,離滑稽甚近。見下面兩張圖,均為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武士真實老照片。
二戰時,日本軍方出自恢復「武士道」傳統的激勵,以及實戰中的經驗,拋棄了一度使用的西洋指揮刀,把軍隊中的制式刀全部改成按照武士刀樣式改制的軍刀。時間從1934年開始,直到二戰結束。
這里糾正一下,日本軍刀和武士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純手工打制的日本古代利刃,放之世界也算是名刀。而軍刀則是機制,材質、工藝、完成時間迥然不同。武士刀放到今天價值連城,而日本軍刀卻絕大多數都很粗糙,算是戰爭紀念品。
日軍的制式軍刀,先後搞了很多批次,比較出名的有騎兵主要用的32年式軍刀、陸軍將校用的94式軍刀、陸軍士官用的95式軍刀,以及海軍用的海軍太刀。
最臭名昭著的就是95式士官刀,雖然這把刀用材和工藝較低,但它大量配備在日軍部隊中。當時,日本軍方規定,曹長、軍曹、伍長等下級軍官都人手一把95式軍刀,我們中國人最熟悉、最痛恨的也是這把刀,因為無數老百姓曾經死於使用這種刀的鬼子小隊長手下。
日本軍刀,在現代戰爭中基本沒多少實際用處,戰場上的日軍中下級指揮官,揮舞軍刀是用於指揮士兵,相當於指揮旗。至於白刃戰中,風哥可以負責任的說:軍刀遠遠不如刺刀厲害。千萬別相信什麼一擊殺敵的日本刀法,揮舞這種被日本人稱為「鐵棒」的刀條,和對手拼刺刀,刀才舉起來,就必定被刺刀捅個透心涼。
這么一說,難道堂堂」皇軍「軍刀就沒有其他作用?當然有,還不止一種。先說海軍的。
海軍軍刀算是日本軍刀里的高級貨。除了仿製太刀樣式,刀裝、刀鞘也比較精緻考究,但是軍艦對戰中有啥用處呢?
海軍大將山東五十六被美軍空中狙擊墜機身亡後,日軍搜索隊找到他屍體的時候,發現他」威嚴「的坐在飛機座椅上,手按軍刀——當然,他人墜機後就掛了,這是當時僥幸沒死的一個日本軍官,為了大將的「死後威儀「而擺成這樣的。明白了嗎?軍刀,在海軍軍官死後,可以當增加威風的擺設。
那麼,最奇葩的來了:日軍飛行員為何也要帶把軍刀上飛機?
因為,日軍沒有單獨軍種的空軍,飛行部隊是隸屬於陸軍和海軍的,所以,飛行員中的軍官,如上圖的少尉,都是有佩帶軍刀資格的。只不過,為何要帶毫無實際用途的軍刀上飛機?風哥猜想其用意,大約是充當瞎枯提升戰意的吉祥物。不過,狹小的機艙里放這么個累贅傢伙,一旦作戰時飛機俯沖、爬升、翻滾時,那畫面太美不敢想。
日本軍刀還有第三個用途:充當投降道具。
日本人1945年投降時,各個戰區的日軍指揮官們,按照盟軍收繳軍刀的規定,在投降儀式上都老老實實獻上指揮刀。
不過,說來遺憾,中國戰區的南京受降儀式上,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卻沒有當場將軍刀獻給主持受降儀式的何應欽。有兩個說法:一、國民黨方面擔心日本人現場做出過激行為,故將岡村寧次軍刀事先收繳;二、岡村寧次不願獻刀,故意沒帶刀去現場——無論哪一個理由,這都是一件不該發生的蠢事!
日本軍刀的第四個用途:極大滿足了盟軍士兵的戰利品收藏需求。

『伍』 揭秘:軍人的軍刀一般都放在什麼位置

軍刀的位置不固定,通常包括腿部,腰部,肩部,胸前

我軍的95和07裝具都是有刺刀掛板好悔的,其他軍刀也有類似的掛板,這種掛板支持腿飢襪隱部,腰部,肩部的掛載,而置於胸前一般是直接掛載在戰術背心上。

一般軍隊的規爛廳范是右腿外側或者腰後,掛載在右小腿和腰後的主要考慮是大腿要掛彈匣包和腿包,避免沖突,右大腿外側則是為了拔刀方便,常見於空降兵(必要時刻切傘繩),胸前掛載拔刀不便,不過美帝陸軍大多還是掛在戰術背心上..畢竟他們不常用刀子,而肩部則會影響背包和背槍,雖然拔刀便利但是容易被奪刀..

至於具體的位置,一般都是士兵按照自己的習慣來掛的而你說的卡子,通常,刀鞘和掛板都是用牢固的方式綁在身上或者腰帶上的,不會只用一個卡子固定的,那就起個輔助作用,而且現在的模塊化單兵裝具中基本都是可以用卡子輔助固定的

『陸』 為什麼穿軍裝要扎腰帶啊

近現代軍官裝束用的皮帶。可掛手槍和指揮刀。

武裝帶是指包括了肩帶在內的軍用皮帶,按照規定僅用於特定場合的軍官和儀仗隊
與之對應的是軍用(外)腰帶,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帶僅用於特定場合的士兵
還有一種內腰帶,說白了就是系褲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憐他現在不掛武裝帶,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幾乎連老婆也快要讓渡給別人了。」
武裝帶不知道如何定義,但今天並不難見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單位大門口站崗的保安,他們多數系的就是武裝帶。

武裝帶為軍官專用,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武裝帶卻並沒有跟著軍刀一起從軍官的身上解下,因軍人扎武裝帶比扎腰帶更顯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與外腰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有肩帶而後者沒有肩帶。還有,腰帶有寬有窄,而武裝帶中的腰帶部分全是寬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則全部都是雙排扣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只有軍官才能有資格扎武裝帶,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帶。

中國軍人扎武裝帶始自一九二二年奉軍的整軍經武。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開始實行一系列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制,軍需制度等有別於北洋舊制,就連軍服軍飾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裝帶的採用,開創了中國軍人系武裝帶的先河。而關內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軍閥的川滇粵桂等軍系從始至終都採用的北洋舊制,北洋軍服又是從日軍移植而來,軍刀直接掛於內腰帶上,故沒有武裝帶的配置。

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也採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成為大革命時期很是風光的一個亮點。後來軍服雖有改動,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直到抗戰勝利後,武裝帶才在中國軍人的腰上解脫下來。

武裝帶源自西方軍隊,上個世紀前半葉比較流行,二戰結束後基本廢止。今天,除朝鮮等極少數國家的軍隊和中國極多數單位的保安仍舊使用外,軍隊中已經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