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憂君什麼時候穿女裝好
擴展閱讀
什麼皮的皮衣曖 2025-05-08 12:37:34
寶駿手套箱怎麼拆圖片 2025-05-08 12:36:11
怎麼測量手套的尺寸 2025-05-08 12:36:01

憂君什麼時候穿女裝好

發布時間: 2022-05-08 20:38:23

❶ 吃個桃桃好涼涼是什麼意思

這個梗一開始是源自於一個網紅吃桃子的視頻。

一開始是源自於一個網紅吃桃子的視頻,本來吃桃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這名網紅的穿著比較偏可愛類型,而且吃桃子時的行為非常「娘」,過於女性化了一點,吃的時候說出了:吃個桃桃好涼涼。

某位博主因「吃個桃桃」走紅,明明是個男孩子,卻表現出極其女孩子的行為,十分讓人反感,之後已說明不會再更新視頻並道歉,於是網友們紛紛說「吃個桃桃好涼涼」來表達對該博主的不喜愛。

相關介紹:

最‌‌‌‌‌‌‌‌‌開始出自抖音視頻作者風小逸,由於視頻里他過度的娘里娘氣的語音,使得給不少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熱度變得更高也要歸功於CF手游視頻製作區的作者解說幻軒,由於他的室友憂君發了一條視頻,還有其他博主也發了同樣的視頻,導致幻軒的評論區和彈幕區刷起了吃不吃桃桃,吃個桃桃等評論和彈幕。

原因就是他和風小逸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似,比如聲音和面貌上,而他的室友憂君也開始最好了防備工作,比如練拳擊和晚上睡覺鎖門。

❷ 他好心詢問唐太宗病情 ,憂國憂君,為什麼反被無情賜死

首先,皇帝的身體狀況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的,因為在很多時候皇帝的健康問題會帶來很多競爭,例如皇位的繼承,人員的調動,一些勢力也會趁機崛起。更何況當時太子之位仍是空缺,所以在這種敏感時刻去問唐太宗身體健康,很容易就會讓皇帝心裡有所疑問,也容易讓別人抓住小把柄,小題大做。

在李世民拖著病骨回到長安城之後,劉洎親自前去問候他的身體狀況如何。在這之後當褚遂良問到唐太宗的起居時,劉洎卻哭著說「聖體患有癰疽,令人憂懼。」後來這句話叫褚遂良誤解、曲解後告訴唐太宗。最終,由於自己說過一些不合適的話,加上不合時宜的問題,以及褚遂良的曲解,被賜死。

❸ 幫忙找一下「岳陽樓記」的譯文的賞析呀!多謝!!

一 把思想內容的分析和結構寫法的分析結合起來理解文章大意。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為一體呢?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達方式作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敘事入手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寫作意圖。這一構思體現在文章上,就是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自然結合。文章第一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陽樓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說明他不同於一般的「遷客」。這就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第二段抓住「銜」「吞」「朝暉」幾個詞,寫盡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並用「然則」轉入寫「遷客騷人」,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第三、四段分別寫「遷客騷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兩段都是先寫景後寫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極力渲染「遷客騷人」們的悲和喜,悲則「去國懷鄉,憂讒畏飢」,喜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最後再說「古仁人」的「憂」與「樂」,由此轉入議論,將文勢推向高潮,最後點明主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斯人」呼應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

二 正確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就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雲:「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於緩和封建統治者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維護封建社會的安定,客觀上也有利於人民,但並不具有普遍意義。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則有深遠的影響。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後始終嚴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為念,並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余財;在朝廷則敢於直言進諫,被歐陽修譽為「立朝有本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為,證明他確實有這樣的抱負,決非虛語。他的「憂君」思想,雖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把握住這句話的意思,再理解課文的內容就容易了。

背誦課文。

指導:熟讀課文,抓住警句(關鍵性詞句),理清文脈。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這樣抱負的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第一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陽樓一事。已暗含此意,第二段抓住「銜」「吞」「朝暉」幾個詞,寫盡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並用「然則」轉入寫「遷客騷人」,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第三、四段分別寫「遷客騷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最後點明主旨,以「斯人」呼應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抓住這個思路限時背誦 ,有助於快速記誦。

《岳陽樓記》資料

一 滕子京給范仲淹的信

與范經略求記書

六月十五日,尚書祠部員外郎文章閣待制知岳州軍州事滕宗諒謹馳介致書,恭投邠府四路經略安撫資政諫議節下: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今古東南郡邑為當山水間者比比,而名與天壤同者則有豫章之滕閣,九江之庚樓,吳興之消暑,宣城之疊嶂。此外,無過二三所而已。雖浸歷於歲月,擾剝於風雨,潛消於兵火,圮毀於患難,須必崇復而不使墮圮者,蓋由韓吏部、白宮傅以下當時名賢輩各有紀述,而取重千古者也。巴陵西,跨城闉,揭飛觀,署之曰岳陽樓,不知俶落於何代何人。自有唐以來,文士編集中無不載,其聲詩賦詠,與洞庭君山率相表裡。宗諒初誦其言,而疑且未信,謂作者誇說過矣。去秋以罪得茲郡,入境,而疑與信俱釋。及登樓而恨向之作者所得僅毫末耳。惟有呂沖州詩雲:「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此麤標其大致。自是日思以宏大隆顯之,亦欲使久而不可廢,則莫如文字。乃分命僚屬於韓、柳、劉、白、二張、二杜、逮諸大人集中摘出登臨寄詠,或古或律,歌詠並賦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筆,如太師呂公,侍郎丁公,尚書夏公之作榜於棟梁間。又明年春,鳩材工,稍增其舊制。古今諸公於篇詠外,率無文字稱記。所謂岳陽樓者,徒見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貞,軒然而竦,傴然而顧,曾不異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寧堪久矣,恭維執事文章器業凜凜然,為天下之時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觀送行懷遠之什,未嘗不神遊物外,而心與景接。矧茲君山洞庭,傑然為天下之最勝,切度風旨,豈不攄遐想於素尚,寄大名於清賞者哉?冀戎務尠退,經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論,發揮此景之美,庶漱芳潤於異時。知我朝高位輔臣有能淡味,而遠托思於湖山數千里外,不其勝與,謹以洞庭晚秋圖一本隨書贄獻。涉毫之際,或有所助。干冒清嚴伏惟惶灼。

二 滕子京簡介

滕子京(公元991—1047),名宗諒,河南人。1051年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交誼從這時開始。滕子京為人尚氣,敢於直言政見。《宋史》上說他「論天下事,奮不顧身」,歐陽修說他「登朝廷,與國論,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1047年病故。及卒,身無余財。

三 宋代范公偁《過庭錄》中關於《岳陽樓記》寫作背景之說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後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

四 唐代名人寫岳陽樓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白居易《題岳陽樓》:「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饒傑騰主編《中學語文教參新編》(初中第五冊)語文出版社

《岳陽樓記》資料:也談《岳陽樓記》之「古仁人」

滿園農

《語文學習》(1987年第1期)刊載了《〈岳陽樓記〉之「古仁人」探討》一文,(以下簡稱《探討》)文章對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岳陽樓記》「古仁人」的注釋,提出質疑,認為把「古仁人」注釋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是沒有深考作者的思想和置字義於不顧的結果。「古仁人」所指為何,這是個一向不大為人所深究,但又確有必要弄清的問題。《探討》把它特別提了出來,以期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這無疑對於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很有益處的。

「古仁人」,到底應該作何解釋才符合作者范仲淹的本意?恐怕首先需要弄清「仁人」一詞涵義的演化。我認為這里的「仁人」不宜簡單的理解為「仁人」,實則它已經過長期使用成為一個新詞,且常與「志士」連用在一起,古人對其用義也不盡一致。《論語·衛靈公下》:「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朱熹注釋「仁人」為「成德」之人,朱夫子是提倡修身養性的,所以著眼於「成德」的一面,所以後來釋「仁人」為「品德高尚的人」或「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都沒超過他的見解。《尚書·武成》:「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顯然是著眼於立功的一面,而非以德見稱。《左傳·昭公三年》,載齊景公聽從晏嬰的話,為之省刑,然後稱:「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表明「仁人」是濟世利民的。《莊子·駢姆》:「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這里的「仁人」又是憂天下之憂的了。《漢書·東方朔傳》:「故卑身賤體,悅色微辭,愉愉,終無益於主上之治,則志士仁人,不忍為也。」杜甫詩《古柏行》:「志士仁人莫嗟怨,古來材大難為用。」等等,則大都是把「仁人」視為志行堅貞、濟世利民的治國輔君之才。因此,把「古仁人」釋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有點以偏概全,未能達意,可是,就如《探討》那樣,釋「古仁人」為「古代仁愛的人」,也難免失之拘泥,忽視了詞義發展後之豐富內涵。看來把「古仁人」解釋為「古代有志濟世,憂國憂民,品德高尚的人」,似較符合實際。須知范仲淹是位熟讀古代經典的人,他對「古仁人」的含義不僅深刻理解,而且對「古仁人」的精神也是身體力行的。所以歐陽修在《范公神道碑銘》中稱道他:「少有大節,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①這里的「有大節」和「有志於天下」,可以看作是對范所謂的「古仁人」的特點的具體說明。自然,這一點也可從范的一生言行中得到印證。

至於「古仁人」是否如《探討》所說「特指孟子而言」呢?我認為:不是特指孟子而言,而是泛指包括孟子在內的前賢而言。應該看到范仲淹並沒有把孟子看作一心「與歸」的「斯人」。他在自己的詩文中常常提到他所仰慕和效法的,是三代兩漢以來的前代聖賢。這一思想集中表現在其《上資政晏侍郎書》里,在這封信中,當他向器重和提拔他的前輩晏殊詳述自己的學行與志趣時,把伊尹、太公、仲尼、管仲、藺相如、諸葛亮、陳湯、祖逖、房喬、姚崇這些人,都列舉了出來,然後說:「此前代聖賢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爾!」②從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兩點:其一,范仲淹所嚮往的「前代聖賢」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理想人物的「群體」,他們就是以伊尹、孔子等為代表的情懷偉大、憂國憂民的古之仁人,也是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家中的一些優秀代表。這些人物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就是范仲淹的思想淵源所在。其二,范在信中沒有提到孟子,至少可以說明,孟子並不是他心目中特別所「好」的前賢,因而也就難得出范的政治思想是「繼承《孟子》當無疑義」的論斷。誠然,范的「先憂後樂」的見解脫胎於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不過對此前人早就說過。元代張臨在《增修範文正公祠記》中說:「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孟子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先生志也。」③可惜張臨僅僅看到兩人思想有聯系的一面,而沒認識到二者有區別的一面,那就是范仲淹的思想境界遠遠超出了孟子。早在南宋的王十朋在其《讀〈岳陽樓記〉》一詩中,就有過評價:「先憂後樂範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軻」。顯然,孟子的「同憂同樂」是不能同范的「先憂後樂」同日而語的。再說范仲淹在他的詩文中,提到孟子的地方並不多;即使提及,也沒有從正面歌頌,不象對孔子那樣肯定。應該承認,孟子的「仁政」思想,確實對後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是,孟子在北宋時卻並不怎麼受人歡迎,乃至遭到非議,范仲淹的好朋友李覯(泰伯),就是一位有名的貶抑孟子的人。他曾尖銳的批評孟子只講仁義,反對「曰利」是偏激。④對這一歷史背景,我們在探究「古仁人」的問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

總之,對范仲淹的思想淵源不宜理解得過於狹窄,更不宜把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看成是孟子個人。客觀的說,範文中所提到的「古仁人」,應該是指前代那種憂國憂民,既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優秀人物集體,或者說,理想人物的化身。

註:

①《範文正公集》(二)《褒賢集》第三一五頁,

②同上書(一)卷八第七○頁。

③同上書(二)《褒賢祠記》卷一第三二五頁。

④《直講李先生文集》卷二九《原文》:「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資料來源:《語文學習》1987年第1期第14頁

《岳陽樓記》資料:《岳陽樓記》之「古仁人」探討

張覺

范仲淹《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課本註:〔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我們認為,這種解釋只是根據范仲淹此文之內容推測而來。注者不但沒有深考作者的思想淵源,而且根本置字義於不顧,因而完全違背了文從字順的訓詁原則。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麼「仁」字在古代所特有的意義就完全被抹殺了。當然,這種註解,也並非一家之言,現在各種選本大多如此,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加以探討。

眾所周知,「仁」在古代是指仁愛,指對人親善。因此,這里的「古仁人」應解釋為「古代仁愛的人」。據我們的查考,認為這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乃脫胎於《孟子》,而這「古仁人」便是特指孟子而言。下面談談我們的根據,供大家品評。

孟子是孔子以後儒家學派最有權威性的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他的中心思想是仁義。「行仁政」而「王天下」便是他的政治主張。他反復強調統治者要有仁愛之心。如「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上》)「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丑上》)他勸梁惠王「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勸齊宣王「發政施仁(《梁惠王上》)。可見,范仲淹稱他為」古仁人」是名副其實的。

孟子「行仁政」的思想基礎是他的民本思想。他多次強調與民同樂。如:「古之人與民皆樂,故能樂也。」(《梁惠王上》)「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顯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從《孟子》脫胎而來。當然不但脫胎,而且換了骨。「先」、「後」兩字,把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就必然會把范仲淹心目中的「古仁人」誤解為不著邊際的「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了。當然,作者也可能是斷承了前代很多人的思想,但從此文的內容、特別是從文中的詞句來看,其繼承《孟子》當無疑義。

還須指出的是,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數句,也是指孟子而言的。孟子曰:「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公孫丑下》)孟子之言與范氏之論,若合符節,此亦可明範氏之「古仁人」乃指孟子而言也。

《岳陽樓記》資料:內容分析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下面談幾個問題:

一 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理解。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雲:「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於緩和封建統治者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維護封建社會的安定,客觀上也有利於人民,但並不具有普遍意義。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則有深遠的影響。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以後始終嚴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為念,並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余財;在朝廷則敢於直言進諫,被歐陽修譽為「立朝有本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為,證明他確實有這樣的抱負,絕非虛語。他的「憂君」思想,雖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二 作者的基本構思和文章的特色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怎樣才能使二者融為一體呢?這就需要用抒情成分作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敘事入手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記意圖。

這一基本構思表現在文章風格上,就是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的自然結合。開頭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過一年功夫,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說明他不同於一般的「遷客」。這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最後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決非閑筆。接著承上文「重修岳陽樓」寫「岳陽樓之大觀」,雖字字皆景語,卻又顯出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跟結尾「不以物喜……」一段議論互為表裡。到「然則北通巫峽」,陡地一轉,呈低回之勢,用設問帶出兩個富於特徵的畫面,每一個畫面又都是先寫景,後寫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極力渲染「遷客騷人」們的悲和喜。悲則「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二者雖形態有別,而實質卻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轉入議論,將文勢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是完全順理成章的。

三 關於駢散結合的句法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只是不像對偶那樣在音韻上有嚴格的要求。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駢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為,漢代產生賦這一文體之後,才盛行起來,到六朝時更發展成為駢體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中唐以後,駢體文衰落,但人們在文章中仍常用駢句,而且有限於四言六言。一般的說,一篇文章中僅使用幾個駢句,算不得「駢散結合」,必須使駢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以算得。

本文運用駢散結合的基本原則,該駢則駢,該散則散,完全服從內容的需要,不是為了追求單純的形式美。例如首段敘事就全用散句;寫岳陽樓「大觀」,起結均用散句而中間寫景則用駢句;寫洞庭湖上一陰一晴的景象,所用駢句最多,語言也高度凝練;結尾起結全用散句,過渡句「然則何時而樂耶」也是散句,其餘又全是駢句。駢散交錯,節奏不斷的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才能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岳陽樓記》資料:寫作特點

一 結構嚴謹,剪裁得當

文章開頭一段說:「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屬予作文以記之。」扼要地指出重修岳陽樓是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前提下進行的。而《岳陽樓記》是作者 應滕子京的請求而作的。在這段里,對於重修岳陽樓的工程,只用「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兩句交代清楚,並沒有描寫重修後的岳陽樓如何壯麗,因為這與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無關。

第2段,先寫岳陽樓上所見的勝景,「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層寫得極概括。一則關於洞庭湖的勝狀「前人之述備矣」,二則寫洞庭湖的勝狀並不是本文的重點。接著通過「然則北通巫峽……得無異乎?」向重點部分過渡。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一反問,引出下面第3、4段文字。

第3、4兩段是對「覽物之情」的具體描述。這兩段在形式上是對稱的,都是先寫景,後寫遷客騷人觸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又證實了前文的「異」字。

第5段是全文的重點。在這段里,作者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不同於「遷客騷人」的地方正在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或異二者之為」的原因。於此抒發了作者的偉大抱負,揭示出文章的主題。

二 出色的景物描寫

抓住景物的特徵對景物作生動細致的描繪。以第2段為例,高山和江水本來都是雄偉的形象,作者卻在二者的前面用了一個「銜」字和一個「吞」字,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氣勢一下子渲染出來了。「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二句寫湖的廣闊,是從空間著筆。而「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二句則是從時間方面描寫的。空間描寫著重其持久不變的方面,時間描寫則著重其千變萬化的方面。又如第4段,從「至若春和景明」到「鬱郁青青」寫晝景。「春和景明」寫天,「波瀾不驚」寫水,「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又共寫天和水。「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寫動物,「岸芷汀蘭,鬱郁青青」寫植物。「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又寫天,「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又寫水。都抓住了特徵,十分生動細致。

三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歷來偉大作家都是善於把自己的情寓於景中,既描繪鮮明的圖畫,又抒發自己的情懷。《岳陽樓記》就具備這一特色。它描寫岳陽樓之大觀,只用了「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2個字,就把洞庭湖波瀾壯闊、雄渾浩淼的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特別是描繪岳陽樓的兩種景色和遷客騷人的兩種心情,使人有如親臨其境之感。當霪雨凄風的時候,岳陽樓是那樣陰慘:可以聽到「陰風怒號」「虎嘯猿啼」等令人膽寒的聲音;可以看到「日星隱耀」「山嶽潛形」「薄暮冥冥」等陰森可怕的色彩;可以感到那種「商旅不行」「檣傾楫摧」的悲涼境界。面對著此種景物,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那是十分自然的了。可是,當「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時候,岳陽樓卻又是另一幅圖畫。它是那樣明媚,那樣歡快,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碧萬頃」「錦鱗游泳」「浮光躍金」的鮮艷色彩;聽到了一片「漁歌互答」的歡樂的聲音;並且「岸芷汀蘭,鬱郁青青」,真覺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面對此種景象,抒發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其喜洋洋」的心情,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四 散文辭賦化

《岳陽樓記》是一篇散文,卻包含了辭賦的特點。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齊的排偶句,使文章節奏和諧,音調鏗鏘,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和感染力。如第三段里,「從霪雨霏霏」到「虎嘯猿啼」,第4段里從「春和景明」到「此樂何極」,都是四個字的排比句。其中「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和「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等又都是對偶句。這些排偶句還往往平仄對稱,並且押韻。如「日星隱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嶽潛形」就是對稱的平仄平平。第3段里的「霏」和「開」押韻,「推」和「啼」、「譏」和「悲」押韻;第4段里的「明」「驚」「頃」「泳」和「青」押韻,「里」「璧」和「極」押韻,「忘」和「洋」押韻。這些押韻字的使用,都增強了文章的聲音之美。

這些整齊的排偶句和押韻句,並不是與散文句分開使用,而是將它們夾用在散文句子中間。如第2段,以散文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開頭,接著便用「銜遠山」到「氣象萬千」三組排比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又是散文句。「然則」以下直到「得無異乎」,散文句中夾用「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一組對偶句。第2、3段,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數句子的末字押韻。還有在句中押韻的,如「感極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在散文句中夾用排偶句和押韻字,可使文章變化多姿,不落板滯。

《岳陽樓記》資料:作者簡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靠母親與繼父撫養成人。少有大志,雖曾吃粥度日,仍苦學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1015年(26歲)考中進士,居官後遇事敢言,不怕打擊,多次觸怒權貴遭到貶謫,仍堅持革新主張。宋仁宗時,西夏貴族政權經常騷擾西北邊境,邊臣戰守無方,連吃敗仗。范仲淹多次上書獻安邊之策,宋仁宗任他為陝西經略副使(職權略高於總督),鎮守延安。范仲淹上任後,明賞罰,鼓士氣,改軍制,勤訓練,增修要塞城堡,招撫流亡居民,團結境內各族人民。由於軍民團結,加上正確指揮,一再挫敗進犯之敵。

慶歷三年(1043),由於群臣交薦,仁宗任范仲淹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深知當時「官亂於上,民困於下,夷狄驕盛,寇盜橫熾」的嚴重危機,當政以後,團結了韓琦、富弼、歐陽修、滕宗諒等一大批主張革新的人物,銳意改革弊政,提出「明黜陟、抑撓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主張,想要改革政治,發展生產,做到百姓安樂,國富兵強。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明顯地觸犯了大官僚的利益,官僚權貴群起反對,誣蔑范仲淹等人搞朋黨宗派,改變祖宗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