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的唐朝和宋朝,哪一個更開放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兩個朝代,“唐”、“宋”的盛況難免常常被後人拿來作比較。但說到開放程度,大家腦海里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唐風開放,宋風保守”。
到了宋代,這些法律都被廢棄了。再也不是貴族社會,而是前所未有的市民社會。
而且取消了宵禁後,宋朝女子是可以自由上街遊玩甚至工作,這樣一來認識男性以及被男性看中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與男性自由來往,在婚姻大事上,宋朝女子仍舊還是由父母決定。
總體而言,唐、宋兩朝在民風上,並無明顯高低之分,各有其優劣之處,不過個人認為,好吃好喝好玩擁有美好夜生活的大宋,還是更讓人想穿越期間,喝上一杯樊樓雪花酒。
㈡ 五一計劃去西安,穿哪類漢服能更好融入呢
五一去西安,選擇以下幾類漢服能更好融入當地氛圍。
一、唐制漢服: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唐朝文化底蘊深厚。唐制漢服款式多樣,如齊胸襦裙,飄逸靈動,上襦短小精緻,下裙高腰拖地,行走時裙擺隨風搖曳,盡顯溫婉柔美;還有圓領袍,男裝的圓領袍大氣瀟灑,女裝的改良圓領袍則兼具時尚與古韻,穿上能讓人彷彿穿越回大唐盛世。
二、漢制漢服:其風格古樸典雅,曲裾深衣線條優美流暢,繞身層數多,展現出含蓄內斂的氣質;直裾袍服簡約大方,適合不同場合穿著,能凸顯穿著者的端莊穩重,在西安古老的建築和歷史遺跡襯托下,更顯和諧。
三、明制漢服:明制漢服有獨特的華麗感,馬面裙是其經典代表,裙子褶襇平整,形似馬面,搭配短襖或長衫,既精緻又大方。在五一出行時,無論是游覽古跡還是漫步街頭,都能展現出別樣的典雅韻味,與西安的歷史文化相得益彰 。
㈢ 唐朝服飾、後宮制度詳解(復古演繹用,請詳細些)
唐朝後宮制度,是皇後之下有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嬪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稱為二十七世婦,二十七世婦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寶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稱「八十一御妻」。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由兩漢時期到大唐盛世,中間歷經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隋等幾個朝代,這段時間內,最高統治者皆為漢民族,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多國並存百家爭鳴的局面,沒有的統一君主政權出現,這段期間,服飾的總體走向並沒出現太大變化,尤其是男子服飾,至於唐朝盛行的胡服,也只是在唐朝的中前期比較流行。
唐朝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圓領袍、衫,這是一種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外還有對襟、闊袖便服衫,這種便服多為有地位的人或者知識分子穿著。冕服是皇帝在重要場合穿的服裝。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上綉有日、月、星、山、龍等十二種文章的圖案。古代以青與赤相配合稱為「文」,以赤與自相配合稱為「章」,所謂「文章」,也就是指錯雜的色彩或花紋。章服上紋飾的位置有講究,兩肩綉日月,後領下綉星辰。所謂天子肩挑日月,背負七星,就是這樣來的。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冕冠的頂部的前圓後方的長方形是冕板,冕板前後垂下來的是「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
㈣ 男裝和女裝有什麼區別
男裝和女裝的區別:
1、適用對象不同
男裝:是指男性穿於身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服飾製品。包括上裝和下裝,男裝會根據季節和個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
女裝:女士穿著的衣物統稱為女裝。
2、服裝尺碼:大小不同。
3、服裝款式不同:女裝款式多樣,男裝款式單調。
(4)大唐盛世下為什麼穿女裝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不愛紅妝愛男裝:
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代玄宗時期宮中諸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而且在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畫也發現了些許的身穿男裝的宮女圖畫,中由此可見,在數百年前的大唐盛世里,有無數的妙齡女郎和宮廷貴婦脫去了霓裳羽衣般的華服,著起了簡潔的男裝。中國素來男女服裝分制嚴格,唐代這一風尚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創舉。
在《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高宗和皇後舉行家宴,他們最寵愛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一襲男裝到來,載歌載舞英武非凡,可謂霸氣十足很有氣場,高宗笑著問她:女孩子又不能當武官,你問什麼要做此裝扮?
從唐高宗的平和慈愛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並不反感女兒的男裝扮相,或可以解釋為高宗摯愛幼女,可是作為大唐的皇帝,如果女兒公然做出綱常倫理所不容的事情的話,也不會一笑了了吧。可見,唐代的中前期女子日常著男裝是被社會風尚所允許的。
女子著男裝流行的原因:
唐代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素以「開放、大氣、雍容華貴」著稱,其開放的程度和包容的心胸完全超越了其他王朝,可謂一枝獨秀。
這樣的評價或許稍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及考古發現而言,唐代確實有中與別代不同的風韻,或許可以理解為最為真正的「世界龍頭老大」的自信和氣度。只有在這樣自由的土壤中才能生發出來最美麗的花朵,而打破傳統藩籬的女子著男裝成風就是其中嬌艷的一朵。
有時社會的流行趨勢是由幾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士帶動起來的,比如清宮大戲《甄嬛傳》中,皇帝為甄嬛獨出匠心繪制「姣梨妝」,誰也不曾料到竟在王府貴婦中形成了一股飾姣梨妝的風潮,一次宴會中甄嬛見到一位福晉做此裝扮才知其流行之廣,影響至深,不禁很是感嘆。
雖然此例中有杜撰和戲說的成分,但亦可證明知名人士對社會流行的影響力是如何深遠難測。太平公主和其母武則天都喜愛著男裝是有史料可循的,她們都是當時紅極一時且執掌著一國大權的女子,放在現在或許也是超級「女神」級別的人物吧。
如此女神的社會帶動力恐怕也是不容小覷的。於是官家女子和宮廷貴婦紛紛效仿,再進而傳入尋常百姓家,繼而成為人人爭相跟隨的潮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加之大唐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社會對女性的約束相對較少,世界各地的學者商人都聚集於大唐,各種文化在交流中更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更加開放與進步。武則天在高宗在世時便與之並稱為「雙聖」,這樣的行為可不僅僅是因為她自己有驚人的膽識和能力,更是由於社會的大潮所支持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男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緣何唐代女子偏愛著男裝
㈤ 什麼是宮裝每個朝代的宮裝都是不一樣的么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先秦時期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7%FE%CA%CE&in=24752&cl=2&cm=1&sc=0&lm=-1&pn=21&rn=1&di=1345226281&ln=2000
深 衣
深衣是連體式的長衣服,它最大的特點是把左邊的衣襟縫接出一片三角形,穿的時候,將它纏繞至背後,再用帶子系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顯露出肌膚和尚不完善的內衣。深衣一般用柔軟的材料製成, 再用挺括的錦緞材料緣邊,使其既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又持久耐穿。
帶 鉤
帶鉤是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來束腰的鉤子。先秦時期的貴族非常喜歡把帶鉤作為一種裝飾,這種風氣使得帶鉤的形式更加多樣,製作也日趨精美。除了束腰和裝飾功能以外,帶鉤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懸掛寶劍、鏡子、印章或其它物件。
秦、漢宮裝
其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3%AF+%B7%FE%CA%CE&in=2462&cl=2&cm=1&sc=0&lm=-1&pn=7&rn=1&di=1233087532&ln=61
魏晉南北朝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4%CF%B1%B1%B3%AF+%B7%FE%CA%CE&in=14405&cl=2&cm=1&sc=0&lm=-1&pn=4&rn=1&di=574635601&ln=215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4%CF%B1%B1%B3%AF+%B7%FE%CA%CE&in=5654&cl=2&cm=1&sc=0&lm=-1&pn=10&rn=1&di=630114961&ln=215
漆紗籠冠
漆紗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極具特色的主要冠式。當時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為它是使用黑漆細紗製成的,所以得名「漆紗籠冠」。冠的特點是平頂,兩側有耳垂下,下邊用絲帶系結。
大袖寬衫
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道教和玄學,因為祈望長生不老,所以煉制丹葯服用的情況較為普遍。服食丹葯後常使身體發熱,不適合穿緊身的衣服,加之當時的人們大多追求「仙風道骨」的風度,所以這一時期的人們喜歡穿寬松肥大的衣服,世稱「大袖寬衫」。
雜裾垂髾服
魏晉時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擺部分要接上重重疊疊的三角形裝飾布,又在腰上系圍裳,從圍裳下面再伸出許多長長的飄帶。由於使用了輕柔飄逸的絲綢材料,所以這兩種裝飾使女子在走動的時候,更加富有動感和韻律感。後來,這兩種裝飾逐漸合二為一,這就是雜裾垂髾服的造型。雜裾垂髾服使魏晉的女子充滿靈動、飄逸的氣質。
隋、唐宮裝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7%FE%CA%CE&in=24752&cl=2&cm=1&sc=0&lm=-1&pn=8&rn=1&di=1271295081&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B7%FE%CA%CE&in=7208&cl=2&cm=1&sc=0&lm=-1&pn=15&rn=1&di=1227684881&ln=2000
隋初的服飾,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因此服飾也十分華麗。貴婦人的禮服多以坦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當時的織造技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由於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胡服的持續影響,唐代服飾普遍華麗、清新,充滿大唐盛世之風范。
隋朝於公元589年重新統一中國,秦漢時期的服飾制度得到了逐漸的恢復。隋朝將「日月、星辰」等紋飾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成為後世歷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國力強盛、疆域廣大、政令統一、對外交流十分頻繁、文化藝術空前繁榮,服飾文化因此呈現出自信開放、雍容華貴、百美競呈的局面。
半臂仙裙
公元605年至617年間,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這是將短袖衣服套在長袖衣服外面的穿法。與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稱「十二破裙」,是一種下擺很大的長裙。穿戴這種服裝外出時,女子要戴紗帽,將面部擋住,這是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影響的結果。
唐圓領衫、袍
圓領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裝形式。它的前後身採用直裾,在領子、袖口、衣裾邊緣部分都加貼邊。在前後襟的下邊,常各用一幅布橫向拼接,腰部用革帶緊束,上戴襆頭,下穿長靴。圓領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寬袖兩種,窄袖的便於活動,寬袖的則可以表現出瀟灑、華貴的風度。
唐襆頭
起初,人們用一塊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並使巾布的兩角在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回到頭頂打成結子作裝飾,這就是初期的襆頭。後來,人們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上帶子,使其自然飄垂,裝飾性就更強了;再後來,人們甚至將帶子裁成或圓或闊的各種形狀,並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放在帶子里,這就變成了可以任意造型的翹腳襆頭。
冕冠衣裳
唐代皇帝的服飾,在繼承前代冕冠、冕服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加長足的發展,服飾形態更加豐富、完備,在服飾的細節處理上也更加精細入微。
唐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領口和袖口有金彩紋繪或刺綉工藝,有的還鑲有綾錦,這些裝飾使服裝的效果更加華美富麗。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貼臀,寬擺齊地,是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時候的女裝,因為它的衣袖往往寬於1.3米,所以這種衣服被稱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料製成,上面還有精美的圖案。女子穿上它,能顯露出華貴而飄逸的氣質。
宋代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CE%B4%FA+%B7%FE%CA%CE&in=25643&cl=2&cm=1&sc=0&lm=-1&pn=116&rn=1&di=950303536&ln=155
通天冠服
宋代的通天冠服包括雲龍紋深紅色紗袍、白紗中單(襯衣)、方心曲領(一種上圓下方、套在項上的鎖形裝飾,用來防止衣領雍起,起壓貼的作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深紅色紗裙、金玉帶、蔽膝(掛在前邊的斧形飾片)、佩綬、白襪黑鞋、通天冠等。它是僅次於冕服的一種官服。
褘 衣
皇後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背 子
宋代的背子是長袖、長衣身、腋不開衩,即衣服的前後片在腋下不縫合的服裝樣式。背子模仿古代服裝的形式,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作裝飾,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示「不忘傳統」。由於侍女經常穿著這種衣服侍立於主人的背後,因此得名「背子」。
裙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遼及元代
遼皇後服
遼國皇後在祭祀時戴紅帕,穿絡縫長袍、絡縫烏靴,懸掛玉佩和雙同心帕。皇後上衣穿黑、紫、紅等各種顏色的直領對襟衫,或者是左衽團衫。衫的前長拂地,後長拖地30厘米左右,衣上雙垂紅黃帶。
元辮線襖
元代統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領、窄袖、腰間打成細褶,用紅紫線將細褶橫向縫納固定的樣式,使人們在穿著時腰間緊束,便於騎射,這就是元代的「辮線襖」。此款服裝在明代被稱為「曳撒」,是出外騎乘時常穿的服裝。
元團衫
元代的蒙古貴族女子袍式寬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長拖地,走路時常需兩個女婢扶拽。這種寬肥的袍式,被稱為「團衫」或「大衣」。其採用的面料多為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等。,而流行使用紅、黃、綠、茶、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色彩。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4%AA%B4%FA+%B7%FE%CA%CE&in=1666&cl=2&cm=1&sc=0&lm=-1&pn=47&rn=1&di=2336284892&ln=210
明代
皇後服飾
皇後在受冊、朝會時穿禮服。禮服由鳳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組成。鳳冠上飾有龍鳳和珠寶流蘇,配玉革帶,青色加金飾的襪、舄。皇後的常服是穿金綉龍紋的紅色大袖衫、霞帔、紅色長裙、紅背子,配鳳冠。
霞帔
霞帔是一種帔子,因為被人們比喻成美麗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稱。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的紋樣隨品級的差別而有不同的裝飾:一品、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綉雲霞翟鳥紋。三品、四品霞帔,綉雲霞孔雀紋。五品霞帔,綉雲霞鴛鴦紋等。
比甲
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時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變成一種無領無袖的對襟式半長上衣,並成為青年女子日常穿著的外衣。後來到了清代又縮短衣身,稱為坎肩、背心、馬甲。
裙子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較普遍。裙子的顏色,開始流行淺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雖然上面有紋飾,但並不明顯,即使施綉,也只是在裙擺處綉以花邊,作為壓腳。裙幅開始採用六幅,這也是遵循古訓「裙拖六幅湘江水」。後來裙幅採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裙上的紋樣,也更講究。據說有種淺色畫裙,名叫「月華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彩非常淡雅,風動色如月華,因此得名。此外,還有的裙子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綉以花鳥圖紋,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稱「鳳尾裙」。更有以整緞折以細繾,做成「百褶裙」的。
清代宮裝(以旗裝為主)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6%EC%D7%B0&in=19811&cl=2&cm=1&sc=0&lm=-1&pn=21&rn=1&di=1074063564&ln=1297
氅 衣
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無開衩,氅衣則左右開衩高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絛、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區,更以多鑲為美。
裙 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月華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後有20厘米左右寬的平幅裙門,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上綉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細褶上也綉有精細的花紋,上加圍腰和系帶。底擺加鑲邊。
鳳尾裙: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裙腰間下綴綉花條鳳尾;第二種是在裙子外面加飾綉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第三種是上衣與下裙相連,裙子外面加飾綉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
一口鍾
一口鍾就是斗蓬,是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清朝的一口鍾有長短兩式;領子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男女都穿。行禮時須脫去一口鍾,否則被視為非禮。女子所穿的一口鍾,用鮮艷的綢緞作面料,上綉紋彩。冬天為了禦寒還有以裘皮為里子的。
分列了幾個朝代,介紹了一下宮廷服飾的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