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至禺修改器的修改代碼是多少
我壓箱底的加分啊!
在東萊上邊的一塊白沙灘上會遇到一種青蛙,普通攻擊和魔法都沒用,可以用物品中的攻擊物品來打!
他只有600HP,打死後有1000點經驗、2000元錢、40點物品經驗……爽啊!一下就可以升到60級了!!
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 奇術一覽表
工具:工具:UltraEdit或其他編輯記憶體之軟體
角色:使用UltraEdit開啟您所要修改的存檔
假如主角習得新的奇術或絕技,假設為"葉舞術"
按下"尋找(Alt+F3)"輸入瞎州7D17(奇術代碼)應該即可找到
最"安全"的方法為直接修改為你想得到的奇術代碼
符鬼:使用UltraEdit開啟swdghost.dat檔編譯
假設符鬼習得治療中的"氣療術",則輸入BE17尋找
找到後同上例說明修改成你想要的奇術,排序為..
2800 0000 XXXX 0000 XXXX 0000 XXXX 0000
^^^>固定值^^^>奇術1 ^^^>奇術2 ^^^>治療術
其實修改可不照游戲規定第三個為治療術
7117【金象奇術】7217金靈疾空 7317破木金犬 7417坎離雷電
7517太陰神雷 7617靛雷裂地 7717游氣化金 7817白虎星降
7917雲龍身四縱 7A17雷神動九天 7B17天磐鳴
7C17【木象奇術】7D17葉舞術 7E17羊筋蝕骨 7F17馮虛御風
8017五毒咒 8117痴木狂嵐 8217怒空摘星 8317青龍雲屏
8417移花接木 8517密林斗繁星 8617秋鐮游刃
8717【水象奇術】8817流雲 8917冰石亂墜 8A17狂殤水擊
8B17霪雨霏霏 8C17怒濤排壑 8D17百川匯流 8E17玄武現世
8F17烏雪紛飛 9017冬雲貫簡神如頂 9117無相如來
9217【火象奇術】9317烈火術 9417火羽翦 9517星火長空
9617浩氣四塞 9717日薄西山入 9817丹鳳解甲 9917朱雀振翅
9A17天虹潺潺 9B17菩提梵天 9C17九劫涅盤
9D17【土象奇術】9E17土靈爪 9F17連山絕壑 A017靜影沉壁
A117石龜護甲 A217濤瀾動地 A317萬蠱纏身 A417石破驚天
A517祭偶滅靈 A617韋馴伏魔 A717黃龍浩氣
A817【輔助之術】A917夢狐殘神 AA17韶光虛擲 AB17血魔蝕主
AC17定影靈針 AD17食魂咒 AE17甲兵頓敝 B017暗不能言
B117蛇雲纏腿 B217錮元入石 B317霞雲罩身 B417乘龍念法
B517土地神念法 B617火眼金睛 B717炙炎旋流 B817寒雪氣罩
B917地龍卷甲 BA17天露賦界 BB17金化冥合 BC17借物代影
BD17【治療之攔啟術】AF17邪氣回逆 BE17氣療術 BF17浸沐春風
C017風砂甘霖術 C117九龍化傷術 C217八門定星術 C317合精法
C417疏筋活脈 C517順脈心法 C617逆轉丹行術 C717靈息
C817道儀霞光 C917殘燭引月 CA17清風薪榮 CB17喚魂咒
CC17八方歸元 CD17慾火重生咒 CE17清風咒 CF17撥雲見日
D017蝕岩還身 D117祭柳歸靈 D217離僵赤金 D317化枯轉榮
D417藤蛇棄磷
D517【絕技之術】D617橫劍擺渡 D717浪里尋花 D817銀鷹掠地
D917龍翔九天 DA17神劍傲洲 DB17靈鳳吐珠 DC17星火乾坤圈
DD17亟電崩離 DE17披雲追月 DF17伏虎沖天 E017追星破月
E117蒼龍蓋天 E217蝶靈神影 E317碎金削玉 E417猛虎出關
E517九氣破霄
E617狂浪襲(2) E717天降雷火 E817冰刨術 E917凍霧術
EA17無常陰風 EB17風卷殘雲 EC17除魔靈鼓 ED17日輪烈焰
EE17殘月鎖漪 EF17三日結寒 F017流雲幻光 F117草木皆兵(無)
F217神焰九轉 F317千烈凰屏 F417道臨天下 F517無常沙石
F617獅子哄 F717仙音凈化 F817閻火術 F917十邪散魂!*
FA17蟠桃術 FB17疾電術 FC17旋冰成晶 FD17凝冰術
FE17神獸問頂 FF17封靈滅法 0018雷霆光鏵! 0118魁星踢斗
0218劍雨疾 0318狂龍風 0418神使焰 0518黑岩之光
0618抽絲剝繭 0718織羽焰 0818化精成虛 0918狂浪襲(1)
0A18音波 0B17固若金湯 0C18狂木潮 0D18冥靈閃
0E18冥幽息 0F18幽鬼結 1018強音波 1118金創葯!
1218破血除咒 1318百結封 1418魔焰氣 1518鬼幽流
1618天龍焰 1718幻雲冥流!* 1818狂風 1918暴雨
1A18千魔蝕日! 1B18化靈血雲! 1C18無空幽石
注∶
1.最前頭的【*象奇術】皆為分類用字,改出並無用途
2.其中輔助中的"乘龍念法"為游戲中無法習得,功用同於物品的"石敢神石"
3.恢復法術中的"邪氣回逆"實為敵方奇術,主角們並不會習得
4.狂浪襲(1)為怒意鮫精所用(150),(2)則為牛頭魚所用,威力足大三倍
5.許多魔王使用(!)的法術絕技角色修改後易造成當機,請小心
6.打上"*"的兩個奇術,符鬼皆可使用,但觀察符鬼系統會當機,請小心
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 修改代碼
8001:陳靖仇 8002:於如雪 8003:張烈 8004:拓拔玉兒
8005:陳輔 8006:魔化師父 8007:宇文拓8008:斷臂宇文拓
8009:獨孤寧珂 800a:獨孤寧珂 800b:古月聖 800c:然翁
800d:程咬金 800e:秦叔寶 800f:耶律安 8010:韓騰
8011:楊碩 8012:上官震遠 8013:單小小 8014:尉遲嫣紅
8015:小雪弟弟 8016:耶律安 8017:玉兒宮女版 8018:丁格
801a:主角女裝 801b:張烈隋軍版 801c:喬岱娘 801d:刑天
801e:陸愷元 801f:李世民 8020:李靖 8021:李建成
8022:李淵 8023:李淳風 8024:大夫 8025:大夫女兒
8026:大夫妻子 8027:張烈隨從A 8028:張烈隨從B 8029:河神人形
802a:鮫精802b:怒意鮫精 802c:惡虎魔魅 802d:隋軍隊長
802e:隋軍槍兵 802f:隋軍步兵 8030:鵁精 8031:氏人族戰士
8032:黑龍王 8033:黑龍王龍形 8034:盤古8035:楊義臣
8036:葉羅什 8037:檮杌 8038:饕餮 8039:混沌
803a:魚兵803b:蝦兵 803c:蟹將 803d:公山鐵
803e:公山妻 803f:公山孫子 8040:齊二郎 8041:齊妻
8042:齊子 8043:氏人族女王 8044:氏人族女王老 8045:氏人族
8046:氏人族老 8047:氏人族戰士 8048:氏人族戰士老 8049:縣太爺蔡魔王
804a:郭炳宏 804b:林克敏 804c:黃志榮 804d:吳欣睿 804e:吳東欣
804f:朱榮敏 8050:楊淵升 8051:楊進財 8052:高玉玫
8053:羅國成 8054:王福生 8055:鮑弘修 8056:陳盈君
8057:劉馨韓 8058:張曉全 8059:NONE 805a:NONE 805b:NONE
805c:NONE 805d:NONE 805e:NONE 805f:NONE
8060:符鬼-金 8061:符鬼-土 8062:符鬼-火 8063:符鬼-水
8064:符鬼-木 8065:太白金星 8066:九天玄女 8067:北斗星君
8068:風伯 8069:雨師 806a:上元夫人 806b:女夷
806c:伏魔石人 806d:天將 806e:天宮仙女 806f:刑天
8070:孫悟空 8071:亞坦 8072:白澤 8073:延維
8074:亞格瑞斯 8075:狉狼 8076:席娜 8077:白無常
8078:黑無常 8079:瓶女 807a:冥府獄卒 807b:娥皇
807c:女英 807d:嫦娥 807e:天仙 807f:蠶女 8080:劍仙
8081:地仙 8082:雪女 8083:茶仙 8084:樂仙女
8085:水仙 8086:開明獸 8087:鳳凰 8088:獬豸
8089:神龍 808a:英招 808b:龍王 808c:陸吾
808d:黑龍 808e:雲生獸 808f:半人馬 8090:奢比
8091:相柳 8092:肥遺 8093:兕 8094:化蛇
8095:尼梅亞獅 8096:當扈 8097:牛頭魚 8098:窮奇
8099:美杜莎 809a:石骨飛魚 809b:九尾狐妖 809c:屍解仙
809d:魔劍客 809e:碟仙 809f:妖陀螺鬼 80a0:布妖
80a1:酒妖 80a2:花妖 80a3:竹妖 80a4:夜叉
80a5:妖燈鬼 80a6:青牛 80a7:解牛(鹿字比變與) 80a8:鼎精
80a9:長右 80aa:旋龜 80ab:蜃氣精 80ac:火光獸
80ad:石獅精 80ae:雪球怪 80af:蝠精妖 80b0:樹精
80b1:夜遊神 80b2:魍魎 80b3:山鬼 80b4:食屍鬼
80b5:瘟鬼 80b6:餓死鬼 80b7:弔死鬼 80b8:惡靈
80b9:冤魂 80ba:幽靈 80bb:吸血巨人 80bc:蠱魔
80bd:獨目鬼 80be:瘧鬼 80bf:山鬼王 80c0:戰死屍鬼
80c1:刀勞鬼 80c2:乾兒(鹿下加兒)子 80c3:貓鬼屍
80c4:飛僵 80c5:飛頭蠻 80c6:劍俠 80c7:邪劍客
80c8:陰陽師 80c9:土匪 80ca:逃犯 80cb:飛賊王
80cc:虎 80cd:鱷魚 80ce:山狼 80cf:大鼠蜥
80d0:狼 80d1:鷹 80d2:蛇 80d3:吸血蝙蝠
80d4:黑蜈蚣 80d5:蜈蚣 80d6:毒蜘蛛 80d7:毒蛾
80d8:黏怪 80d9:野猴 80da:紅蝙蝠 80db:黑豹
80dc:五彩蠑螈 80dd:食人花 80de:邪僧屍 80df:青瘧鬼
80e0:森林乾兒(鹿下加兒)子 80e1:邪屍骷髏 80e2:火蝠魚精
80e3:北斗星君 80e4:孫悟空分身 80e5:NONE 81F4:NONE
從8bb9開始是真正的葯物參數:
8bb9:羅勒草 8bba:鳳尾草液 8bbb:金瘡葯 8bbc:鹿茸膏
8bbd:千年參心丹 8bbe:桑果 8bbf:姜黃粉 8bc0:柴胡乾葛草
8bc1:千年何首烏 8bc2:麒麟竭 8bc3:還靈丹 8bc4:靈神天葯
8bc5:天山雪蓮 8bc6:仙魄香 8bc7:仙爐灰 8bc8:還魄丹
8bc9:輪回盤 8bca:仙蓮子 8bcb:蟠桃 8bcc:野石榴
8bcd:入地金牛粉 8bce:地稔根 8bcf:嘉果 8bd0:凌霄果
8bd1:解病萬靈丹 8bd2:解僵針 8bd3:安神定志丸 8bd4:化雪奇石
8bd5:茴香茶 8bd6:溶石魔羽 8bd7:破元仙露 8bd8:七葉蓮
8bd9:地脈血泉 8bda:河車丸 8bdb:五色石南葉 8bdc:不老之泉水
8bdd:三葉雪桑果 8bde:蜂王露 8bdf:活靈芝 8be0:舍利子
8be1:活骨靈葯 8be2:神木之精 8be3:玉山佛甲草 8be4:七合龍爪花
8be5:符紙鶴 8be6:石敢神石 8be7:遁影浮沙 8be8:玉佛印
8be9:天仙酒 8bea:金元五體丹 8beb:靈樞玉液 8bec:風神符
8bed:羅漢袈裟 8bee:紫玉冰晶 8bef:炎陽靈珠 8bf0:白皙葫蘆
8bf1:羅剎食日鈸 8bf2:三教霞光鏡 8bf3:火麟披風 8bf4:雲生碧焰巾
8bf5:天雷聚陽鼎 8bf6:阿修羅之森 8bf7:金塊 8bf8:龍舌蘭
8bf9:博落回之根 8bfa:海檬果 8bfb:山蛇莓 8bfc:龍骨木
8bfd:紫藤葉 8bfe:延胡索之花 8bff:大葉合歡散 8c00:菟絲魔子
8c01:炸葯 8c02:硝石 8c03:硫磺 8c04:炭粉 8c05:火筒
8c06:金象晶礦 8c07:木象晶礦 8c08:水象晶礦 8c09:火象晶礦
8c0a:土象晶礦 8c0b:青色葯材 8c0c:赤色葯材 8c0d:黃色葯材
8c0e:白色葯材 8c0f:黑色葯材 8c10:神秘果 8c11:雨皇花
8c12:清水 8c13:神魔異事錄 8c14:紅寶石戒指 8c15:珍珠
8c16:靈界指標 8c17:封神壇 8c18:冥海神石 8c19:水晶鏡
8c1a:圓珠 8c1b:太極圖 8c1c:天扇 8c1d:控屍符
8c1e:空白符紙 8c1f:軒轅劍 8c20:盤古巨斧 8c21:煉妖壺
8c22:伏羲玉琴 8c23:神農銅鼎 8c24:崆峒龍印 8c25:女媧靈石
8c26:神農葯方 8c27:胭脂 8c28:烏蠻簪子 8c29:細絲綢
8c2a:蟾琢香包 8c2b:竹管 8c2c:秘密地圖 8c2d:鈴鐺發簪
8c2e:鵁肉 8c2f:混天綾 8c30:虎杖 8c31:血鳳藤
8c32:苦膽木 8c33:香薷 8c34:羊蹄草8c35:安息香
8c36:白葯子 8c37:百年地稔根 8c38:火雲珠 8c39:血露蟠桃
8c3a:七角海笛 8c3b:瓊花種子 8c3c:泛雲龍玉 8c3d:龍呤鍾
8c3e:氿霞鏡 8c3f:虎符令牌 8c40:汰玉如來 8c41:玲瓏水晶棺
8c42:昊天仙塔 8c43:昆侖古鏡 8c44:禹公遺鼎 8c45:東皇天鍾
8c46:渡沙之珠 8c47:塞北地圖 8c48:赤玉晶 8c49:九命貓腦漿
8c4a:冰鮑 8c4b:海怪發菜 8c4c:飛天豬肉 8c4d:長壽關令牌
8c4e:三滴材質片 8c4f:歸靈指套 8c50:奇魄古玉 8c51:靈虛扇
8c52:電光聖鐲 8c53:三清符筆 8c54:玄能碧環 8c55:朱雀火羽
8c56:沙塵之珠 8c57:NONE 8c58:鼠槌 8c59:星君眼
8c5a:姜公膽 8c5b:夜叉肩帶 8c5c:武神魂玉 8c5d:乾坤袋
8c5e:青龍靈珠 8c5f:白虎聖牙 8c60:玄武之沂 8c61:NONE
8c62:NONE 8c63:NONE 8c64:暗殺寶錄 8c65:硃砂辟魔玉
8c66:金鍾罩秘笈 8c67:庖丁菜刀 8c68:碧綠魔壺 8c69:返刃刀
8c6a:陰陽鏡 8c6b:御夫錄 8c6c:投幣式盔甲 8c6d:洞察光環
8c6e:藍格怪衣 8c6f:七仙神針 8c70:五行盤 8c71:武關令牌
8c72:書信 8c73:綠色慧星碎片 8c74:黃色慧星碎片 8c75:藍色慧星碎片
8c76:軒轅伏魔錄 8c77:糖葫蘆 8c78:怪圖一 8c79:怪圖二
8c7a:NONE 8c7b:NONE 8c7c:NONE 8c7d:NONE
8c7e:NONE 8c7f:NONE 8c80:NONE
8c81:桃木劍 8c82:鐵劍 8c83:長劍 8c84:青鋼劍
8c85:昆吾劍 8c86:千月星痕 8c87:湛盧 8c88:純鈞 8c89:勝邪
8c8a:魚腸 8c8b:巨闕 8c8c:干將 8c8d:莫邪
8c8e:龍泉 8c8f:太阿 8c90:工布 8c91:赤龍牙
8c92:封雪刃 8c93:青銅奇環 8c94:白虹鐵環 8c95:映霞鋼環
8c96:藏瓔環 8c97:瑒瓊環 8c98:頎崟巨環 8c99:九金烏圈
8c9a:歡雲竹環 8c9b:茶羅骨環 8c9c:天羅咒環 8c9d:玄天鎖妖圈
8c9e:三境仙環 8c9f:神霄金圈 8ca0:呼啦圈 8ca1:赤鐵棒
8ca2:蒺藜杵棒 8ca3:虛奘鋼棍 8ca4:烏金骨朵 8ca5:震岳巨鎚
8ca6:上星玄鐵棒 8ca7:羅漢伏魔杵 8ca8:混天連珠鎚 8ca9:破星之閻
8caa:無空霸海 8cab:月苗刀 8cac:柳葉刀 8cad:鴛鴦刀
8cae:宿鐵刀 8caf:鬼眼法刀 8cb0:軒轅菜刀 8cb1:麟火吞月刀
8cb2:鬼煞胡刀 8cb3:七絕苗刀 8cb4:御衡鎮日刀 8cb5:空夢殘月
8cb6:大夏龍雀 8cb7:天烈雲氣 8cb8:神術 8cb9:飛斧
8cba:飛刀 8cbb:流雲針 8cbc:輪刃 8cbd:翔羽葉
8cbe:旋流刺 8cbf:飛蝗石 8cc0:日月乾坤圈 8cc1:飛爪
8cc2:柳葉飛刀 8cc3:五雷神機 8cc4:NONE 8cc5:NONE
8cc6:NONE 8cc7:頭巾 8cc8:布帽 8cc9:銀月簪 8cca:皮帽
8ccb:翠玉金釵 8ccc:武兜 8ccd:五結簪 8cce:森羅烏帽
8ccf:形意環帶 8cd0:金剛斗笠 8cd1:法藏 8cd2:龍麟盔
8cd3:天蠶絲帶 8cd4:金霞兜 8cd5:麒麟緞帶 8cd6:紫金冠
8cd7:鏡舞 8cd8:聖獸玲瓏冠 8cd9:北斗箍環 8cda:七情束
8cdb:天仙頭巾 8cdc:鬼雲 8cdd:棉布衣 8cde:貂皮衣
8cdf:虎皮衣 8ce0:護心鏡 8ce1:鐵縷甲 8ce2:鮫鱗衣
8ce3:武衛鎧 8ce4:玉蓮衣 8ce5:木戍甲 8ce6:烏蠶衣
8ce7:龍須衣 8ce8:南蠻戰衣 8ce9:蒼蟒錦衣 8cea:天蠶絲衣
8ceb:銀絲戰袍 8cec:金繭甲 8ced:青溥寶甲 8cee:竹葉符衣
8cef:紫堂殼 8cf0:虹紗羽 8cf1:修羅門鎧 8cf2:靈幻流鎧
8cf3:罡氣披搏 8cf4:血殷長袍 8cf5:神秘斗篷 8cf6:玄雪絲衣
8cf7:泥蚣袍 8cf8:萱華柔甲 8cf9:天珠武鎧 8cfa:鳳凰羽衣
8cfb:九龍雲生胃 8cfc:光紗天衣 8cfd:白狐披風 8cfe:天神戰袍
8cff:天仙神衣 8d00:皮手套 8d01:手鐲 8d02:鋼鐵護腕
8d03:玉靈鐲 8d04:龍鱗手套 8d05:聖輪法鐲 8d06:狂獅戰腕
8d07:紅雀鐲 8d08:烏蠶手套 8d09:靈蛇手套 8d0a:般若裟腕
8d0b:加卡達鐲 8d0c:青電臂 8d0d:碧英之腕 8d0e:冰晶腕
8d0f:鮫精奇腕 8d10:蓮腕釧 8d11:藍堂護手 8d12:雨雲之腕
8d13:仙風膀 8d14:血玉手套 8d15:雀羽隱雲 8d16:雪蠶護手
8d17:修羅膀腕 8d18:晷日天輪 8d19:千佛鐲 8d1a:藤鞋
8d1b:皮靴 8d1c:鋼靴 8d1d:鷹爪靴 8d1e:鱗靴
8d1f:虎爪鞋 8d20:斷形鞋 8d21:龍騰靴 8d22:蛇皮短靴
8d23:五行鞋 8d24:冰雕鞋 8d25:菟蹤鞋 8d26:七星法靴
8d27:鳳羽靴 8d28:捆練鞋 8d29:鈦銧奇鞋 8d2a:無痕鞋
8d2b:踏風草鞋 8d2c:泰山神鞋 8d2d:綉花葉鞋 8d2e:帶火風輪
8d2f:流光鞋 8d30:混天泥鞋 8d31:閻後鞋 8d32:霞雲彩綾
8d33:銅戒指 8d34:鐵戒指 8d35:銀戒指 8d36:銀項鏈
8d37:金戒指 8d38:玉戒指 8d39:金項鏈 8d3a:珍珠戒指
8d3b:神草結 8d3c:八卦護符 8d3d:辟邪戒指 8d3e:太極護符
8d3f:白玉飛天佩 8d40:五鬼戒指 8d41:白玉龍紋佩 8d42:鳳霞決
8d43:詛咒魔戒 8d44:黃龍雲紋佩 8d45:龍晴法戒 8d46:五彩石項鏈
Ⅱ 哪幾個朝代的女子服飾差別比較大,至少要六個,謝謝大家哈~~
夏商與西周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 春秋戰國服裝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
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
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
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 宋代服裝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明代的漢服影像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於軒轅黃帝,而終止於滿清的大屠殺。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平等,而漢族也應當永遠其民族服裝,即漢服。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發」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殺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屠殺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變態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其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旗袍是中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Ⅲ 翠玉金元羽絨服多少年品牌了
翠玉金元羽絨服3年品牌了。山東翠玉金元服飾有限枯蔽公司成立於2019年4月3日沒或州。山東翠玉金元服飾有限公司位於山東省濟團橋南市市中區魏家莊萬達廣場豪景苑3號樓2單元2302號。
Ⅳ 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V2.03版修改器
8002:於如雪
8003:張烈
8004:拓拔玉兒
8005:陳輔
8006:魔化師父
8007:宇文拓
8008:斷臂宇文拓
8009:獨孤寧珂
800a:獨孤寧珂
800b:古月聖
800c:然翁
800d:程咬金
800e:秦首睜盯叔寶
800f:耶律安
8010:韓騰
8011:楊碩
8012:上官震遠
8013:單小小
8014:尉遲嫣紅
8015:小雪弟弟
8016:耶律安
8017:玉兒宮女版
8018:丁格
8019:拓拔玉兒
801a:主角女裝
801b:張烈隋軍版
801c:喬岱娘
801d:刑天
801e:陸愷元
801f:李世民
8020:李靖
8021:李建成
8022:李淵
8023:李淳風
8024:大夫
8025:大夫女兒
8026:大夫妻子
8027:張烈隨從A
8028:張烈隨從B
8029:河神人形
802a:鮫精
802b:怒意鮫精
802c:惡虎魔魅
802d:隋軍隊長
802e:隋軍槍兵
802f:隋軍步兵
8030:鵁精
8031:氏人族戰士
8032:黑龍王
8033:黑龍王龍形
8034:盤古
8035:楊義臣
8036:葉羅什
8037:檮杌
8038:饕餮
8039:混沌
803a:魚兵
803b:蝦兵
803c:蟹將
803d:公山鐵
803e:公山妻
803f:公山孫子
8040:齊二郎
8041:齊妻
8042:齊子
8043:氏人族女王
8044:氏人族女王老
8045:氏人族
8046:氏人族老
8047:氏人族戰士
8048:氏人族戰士老
8049:縣太爺蔡魔王
804a:郭炳宏
804b:林克敏
804c:黃志榮
804d:吳欣睿
804e:吳東欣
804f:朱榮敏
8050:楊淵升
8051:楊進財
8052:高玉玫
8053:羅國成
8054:王福生
8055:鮑弘修
8056:陳盈君
8057:劉馨韓
8058:張曉全
8059:none
805a:none
805b:none
805c:none
805d:none
805e:none
805f:none
8060:符鬼-金
8061:符鬼-土
8062:符鬼-火
8063:符鬼-水
8064:符鬼-木
8065:太白金星
8066:九天玄女
8067:北斗星君
8068:風伯
8069:雨師
806a:上元夫人
806b:女夷
806c:伏魔石人
806d:天將
806e:天宮仙女
806f:刑天
8070:孫悟空
8071:亞坦
8072:白澤
8073:延維
8074:亞格瑞斯
8075:狉狼
8076:席娜
8077:白無常
8078:黑無常
8079:瓶女
807a:冥府獄卒
807b:娥皇
807c:女英
807d:嫦娥
807e:天仙
807f:蠶女
8080:劍仙
8081:地仙
8082:雪女
8083:茶仙
8084:樂仙女
8085:水仙
8086:開明獸
8087:鳳凰
8088:獬豸
8089:神龍
808a:英早寬招
808b:龍王
808c:陸吾
808d:黑龍
808e:雲生獸
808f:半人馬
8090:奢比
8091:相柳
8092:肥遺
8093:兕
8094:化蛇
8095:尼梅亞獅
8096:當扈
8097:牛頭魚
8098:窮奇
8099:美杜莎
809a:石骨飛魚
809b:九尾狐妖
809c:屍解仙
809d:魔劍客
809e:碟仙
809f:妖陀螺鬼
80a0:布妖
80a1:酒妖
80a2:花妖
80a3:竹妖
80a4:夜叉
80a5:妖燈鬼
80a6:青牛者和
80a7:解牛(鹿字比變與)
80a8:鼎精
80a9:長右
80aa:旋龜
80ab:蜃氣精
80ac:火光獸
80ad:石獅精
80ae:雪球怪
80af:蝠精妖
80b0:樹精
80b1:夜遊神
80b2:魍魎
80b3:山鬼
80b4:食屍鬼
80b5:瘟鬼
80b6:餓死鬼
80b7:弔死鬼
80b8:惡靈
80b9:冤魂
80ba:幽靈
80bb:吸血巨人
80bc:蠱魔
80bd:獨目鬼
80be:瘧鬼
80bf:山鬼王
80c0:戰死屍鬼
80c1:刀勞鬼
80c2:乾兒(鹿下加兒)子
80c3:貓鬼屍
80c4:飛僵
80c5:飛頭蠻
80c6:劍俠
80c7:邪劍客
80c8:陰陽師
80c9:土匪
80ca:逃犯
80cb:飛賊王
80cc:虎
80cd:鱷魚
80ce:山狼
80cf:大鼠蜥
80d0:狼
80d1:鷹
80d2:蛇
80d3:吸血蝙蝠
80d4:黑蜈蚣
80d5:蜈蚣
80d6:毒蜘蛛
80d7:毒蛾
80d8:黏怪
80d9:野猴
80da:紅蝙蝠
80db:黑豹
80dc:五彩蠑螈
80dd:食人花
80de:邪僧屍
80df:青瘧鬼
80e0:森林乾兒(鹿下加兒)子
80e1:邪屍骷髏
80e2:火蝠魚精
80e3:北斗星君
80e4:孫悟空分身
80e5:none
||
81f4:none
從8bb9開始是真正的葯物參數:
8bb9:羅勒草
8bba:鳳尾草液
8bbb:金瘡葯
8bbc:鹿茸膏
8bbd:千年參心丹
8bbe:桑果
8bbf:姜黃粉
8bc0:柴胡乾葛草
8bc1:千年何首烏
8bc2:麒麟竭
8bc3:還靈丹
8bc4:靈神天葯
8bc5:天山雪蓮
8bc6:仙魄香
8bc7:仙爐灰
8bc8:還魄丹
8bc9:輪回盤
8bca:仙蓮子
8bcb:蟠桃
8bcc:野石榴
8bcd:入地金牛粉
8bce:地稔根
8bcf:嘉果
8bd0:凌霄果
8bd1:解病萬靈丹
8bd2:解僵針
8bd3:安神定志丸
8bd4:化雪奇石
8bd5:茴香茶
8bd6:溶石魔羽
8bd7:破元仙露
8bd8:七葉蓮
8bd9:地脈血泉
8bda:河車丸
8bdb:五色石南葉
8bdc:不老之泉水
8bdd:三葉雪桑果
8bde:蜂王露
8bdf:活靈芝
8be0:舍利子
8be1:活骨靈葯
8be2:神木之精
8be3:玉山佛甲草
8be4:七合龍爪花
8be5:符紙鶴
8be6:石敢神石
8be7:遁影浮沙
8be8:玉佛印
8be9:天仙酒
8bea:金元五體丹
8beb:靈樞玉液
8bec:風神符
8bed:羅漢袈裟
8bee:紫玉冰晶
8bef:炎陽靈珠
8bf0:白皙葫蘆
8bf1:羅剎食日鈸
8bf2:三教霞光鏡
8bf3:火麟披風
8bf4:雲生碧焰巾
8bf5:天雷聚陽鼎
8bf6:阿修羅之森
8bf7:金塊
8bf8:龍舌蘭
8bf9:博落回之根
8bfa:海檬果
8bfb:山蛇莓
8bfc:龍骨木
8bfd:紫藤葉
8bfe:延胡索之花
8bff:大葉合歡散
8c00:菟絲魔子
8c01:炸葯
8c02:硝石
8c03:硫磺
8c04:炭粉
8c05:火筒
8c06:金象晶礦
8c07:木象晶礦
8c08:水象晶礦
8c09:火象晶礦
8c0a:土象晶礦
8c0b:青色葯材
8c0c:赤色葯材
8c0d:黃色葯材
8c0e:白色葯材
8c0f:黑色葯材
8c10:神秘果
8c11:雨皇花
8c12:清水
8c13:神魔異事錄
8c14:紅寶石戒指
8c15:珍珠
8c16:靈界指標
8c17:封神壇
8c18:冥海神石
8c19:水晶鏡
8c1a:圓珠
8c1b:太極圖
8c1c:天扇
8c1d:控屍符
8c1e:空白符紙
8c1f:軒轅劍
8c20:盤古巨斧
8c21:煉妖壺
8c22:伏羲玉琴
8c23:神農銅鼎
8c24:崆峒龍印
8c25:女媧靈石
8c26:神農葯方
8c27:胭脂
8c28:烏蠻簪子
8c29:細絲綢
8c2a:蟾琢香包
8c2b:竹管
8c2c:秘密地圖
8c2d:鈴鐺發簪
8c2e:鵁肉
8c2f:混天綾
8c30:虎杖
8c31:血鳳藤
8c32:苦膽木
8c33:香薷
8c34:羊蹄草
8c35:安息香
8c36:白葯子
8c37:百年地稔根
8c38:火雲珠
8c39:血露蟠桃
8c3a:七角海笛
8c3b:瓊花種子
8c3c:泛雲龍玉
8c3d:龍呤鍾
8c3e:氿霞鏡
8c3f:虎符令牌
8c40:汰玉如來
8c41:玲瓏水晶棺
8c42:昊天仙塔
8c43:昆侖古鏡
8c44:禹公遺鼎
8c45:東皇天鍾
8c46:渡沙之珠
8c47:塞北地圖
8c48:赤玉晶
8c49:九命貓腦漿
8c4a:冰鮑
8c4b:海怪發菜
8c4c:飛天豬肉
8c4d:長壽關令牌
8c4e:三滴材質片
8c4f:歸靈指套
8c50:奇魄古玉
8c51:靈虛扇
8c52:電光聖鐲
8c53:三清符筆
8c54:玄能碧環
8c55:朱雀火羽
8c56:沙塵之珠
8c57:none
8c58:鼠槌
8c59:星君眼
8c5a:姜公膽
8c5b:夜叉肩帶
8c5c:武神魂玉
8c5d:乾坤袋
8c5e:青龍靈珠
8c5f:白虎聖牙
8c60:玄武之沂
8c61:none
8c62:none
8c63:none
8c64:暗殺寶錄
8c65:硃砂辟魔玉
8c66:金鍾罩秘笈
8c67:庖丁菜刀
8c68:碧綠魔壺
8c69:返刃刀
8c6a:陰陽鏡
8c6b:御夫錄
8c6c:投幣式盔甲
8c6d:洞察光環
8c6e:藍格怪衣
8c6f:七仙神針
8c70:五行盤
8c71:武關令牌
8c72:書信
8c73:綠色慧星碎片
8c74:黃色慧星碎片
8c75:藍色慧星碎片
8c76:軒轅伏魔錄
8c77:糖葫蘆
8c78:怪圖一
8c79:怪圖二
8c7a:none
8c7b:none
8c7c:none
8c7d:none
8c7e:none
8c7f:none
8c80:none
8c81:桃木劍
8c82:鐵劍
8c83:長劍
8c84:青鋼劍
8c85:昆吾劍
8c86:千月星痕
8c87:湛盧
8c88:純鈞
8c89:勝邪
8c8a:魚腸
8c8b:巨闕
8c8c:干將
8c8d:莫邪
8c8e:龍泉
8c8f:太阿
8c90:工布
8c91:赤龍牙
8c92:封雪刃
8c93:青銅奇環
8c94:白虹鐵環
8c95:映霞鋼環
8c96:藏瓔環
8c97:瑒瓊環
8c98:頎崟巨環
8c99:九金烏圈
8c9a:歡雲竹環
8c9b:茶羅骨環
8c9c:天羅咒環
8c9d:玄天鎖妖圈
8c9e:三境仙環
8c9f:神霄金圈
8ca0:呼啦圈
8ca1:赤鐵棒
8ca2:蒺藜杵棒
8ca3:虛奘鋼棍
8ca4:烏金骨朵
8ca5:震岳巨鎚
8ca6:上星玄鐵棒
8ca7:羅漢伏魔杵
8ca8:混天連珠鎚
8ca9:破星之閻
8caa:無空霸海
8cab:月苗刀
8cac:柳葉刀
8cad:鴛鴦刀
8cae:宿鐵刀
8caf:鬼眼法刀
8cb0:軒轅菜刀
8cb1:麟火吞月刀
8cb2:鬼煞胡刀
8cb3:七絕苗刀
8cb4:御衡鎮日刀
8cb5:空夢殘月
8cb6:大夏龍雀
8cb7:天烈雲氣
8cb8:神術
8cb9:飛斧
8cba:飛刀
8cbb:流雲針
8cbc:輪刃
8cbd:翔羽葉
8cbe:旋流刺
8cbf:飛蝗石
8cc0:日月乾坤圈
8cc1:飛爪
8cc2:柳葉飛刀
8cc3:五雷神機
8cc4:none
8cc5:none
8cc6:none
8cc7:頭巾
8cc8:布帽
8cc9:銀月簪
8cca:皮帽
8ccb:翠玉金釵
8ccc:武兜
8ccd:五結簪
8cce:森羅烏帽
8ccf:形意環帶
8cd0:金剛斗笠
8cd1:法藏
8cd2:龍麟盔
8cd3:天蠶絲帶
8cd4:金霞兜
8cd5:麒麟緞帶
8cd6:紫金冠
8cd7:鏡舞
8cd8:聖獸玲瓏冠
8cd9:北斗箍環
8cda:七情束
8cdb:天仙頭巾
8cdc:鬼雲
8cdd:棉布衣
8cde:貂皮衣
8cdf:虎皮衣
8ce0:護心鏡
8ce1:鐵縷甲
8ce2:鮫鱗衣
8ce3:武衛鎧
8ce4:玉蓮衣
8ce5:木戍甲
8ce6:烏蠶衣
8ce7:龍須衣
8ce8:南蠻戰衣
8ce9:蒼蟒錦衣
8cea:天蠶絲衣
8ceb:銀絲戰袍
8cec:金繭甲
8ced:青溥寶甲
8cee:竹葉符衣
8cef:紫堂殼
8cf0:虹紗羽
8cf1:修羅門鎧
8cf2:靈幻流鎧
8cf3:罡氣披搏
8cf4:血殷長袍
8cf5:神秘斗篷
8cf6:玄雪絲衣
8cf7:泥蚣袍
8cf8:萱華柔甲
8cf9:天珠武鎧
8cfa:鳳凰羽衣
8cfb:九龍雲生胃
8cfc:光紗天衣
8cfd:白狐披風
8cfe:天神戰袍
8cff:天仙神衣
8d00:皮手套
8d01:手鐲
8d02:鋼鐵護腕
8d03:玉靈鐲
8d04:龍鱗手套
8d05:聖輪法鐲
8d06:狂獅戰腕
8d07:紅雀鐲
8d08:烏蠶手套
8d09:靈蛇手套
8d0a:般若裟腕
8d0b:加卡達鐲
8d0c:青電臂
8d0d:碧英之腕
8d0e:冰晶腕
8d0f:鮫精奇腕
8d10:蓮腕釧
8d11:藍堂護手
8d12:雨雲之腕
8d13:仙風膀
8d14:血玉手套
8d15:雀羽隱雲
8d16:雪蠶護手
8d17:修羅膀腕
8d18:晷日天輪
8d19:千佛鐲
8d1a:藤鞋
8d1b:皮靴
8d1c:鋼靴
8d1d:鷹爪靴
8d1e:鱗靴
8d1f:虎爪鞋
8d20:斷形鞋
8d21:龍騰靴
8d22:蛇皮短靴
8d23:五行鞋
8d24:冰雕鞋
8d25:菟蹤鞋
8d26:七星法靴
8d27:鳳羽靴
8d28:捆練鞋
8d29:鈦銧奇鞋
8d2a:無痕鞋
8d2b:踏風草鞋
8d2c:泰山神鞋
8d2d:綉花葉鞋
8d2e:帶火風輪
8d2f:流光鞋
8d30:混天泥鞋
8d31:閻後鞋
8d32:霞雲彩綾
8d33:銅戒指
8d34:鐵戒指
8d35:銀戒指
8d36:銀項鏈
8d37:金戒指
8d38:玉戒指
8d39:金項鏈
8d3a:珍珠戒指
8d3b:神草結
8d3c:八卦護符
8d3d:辟邪戒指
8d3e:太極護符
8d3f:白玉飛天佩
8d40:五鬼戒指
8d41:白玉龍紋佩
8d42:鳳霞決
8d43:詛咒魔戒
8d44:黃龍雲紋佩
8d45:龍晴法戒
8d46:五彩石項鏈
Ⅳ 各個朝代服裝的特點
各個朝代服裝的特點: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
3,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
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4,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
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圖卷。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6,隋唐時期,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
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7,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8,元代,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9,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10,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5)翠玉金元女裝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布料的發展: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2、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3、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Ⅵ 金元雪羽絨是品牌嗎
是。金元雪公司是專業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時尚女裝及羽絨製品女裝企業,是品牌,其旗下燃神一線品牌「金元雪」、皮姿虧特拉絲羽時尚羽絨服及「特拉冊頌絲羽」時尚女裝,自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大中型城市時尚女性所迷戀。此品牌質量效果不錯,而且有著超前的經營理念及現代化管理系統。
Ⅶ 請給些古代服飾名字,多絲質以及古代發型發飾的名字,謝謝、
一身色的紅色煙紗裙宮裝清新典雅,長及曳地,細腰以雲帶約束,更顯出不盈一握,綉了櫻花的白色披肩一點也不張揚,卻讓人眼前一亮,頭上梳的是雙蝶髻,挽了一支碧玉玲瓏簪,綴下細細的銀絲串珠,垂了銀絲流蘇。 流蘇底下綴了粉紅色的櫻花,素雅卻略帶喜慶,一雙迷人的眼淚看不出任何色彩,彷彿沒有任何事可以讓這迷人的眼睛露出任何的語言。兩彎柳葉,膚若凝脂,面若芙蓉 氣似幽蘭,巧笑倩兮。
身穿淡藍色的白紗衣,簡單又不失大雅,嫵媚雍容,雅緻的玉顏上常畫著清淡的梅花妝,原本殊璃清麗的臉蛋上因還是孩童,沒有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澀,還顯現出了絲絲嫵媚,勾魂懾魄。似嫡仙般風姿卓越傾國傾城的臉,落凡塵沾染了絲絲塵緣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難忘的卻是那一雙燦然的星光水眸。明眸屬於銀墨色,就像無底洞一樣,隨看得見眼中的倒影,卻看不清裡面的含義,讓人一看,就會陷了進去。倘若能迷倒千世浮華。淺淺一笑能吸引住千萬人。
月白色宮裝,裙擺與袖口銀絲滾邊,袖口繁細有著淡黃色花紋,淺粉色紗衣披風披在肩上,裙面上綉著大朵大朵的紫鴦花,煞是好看;足登一雙綉著百合的花盆底鞋,周邊縫有柔軟的狐皮絨毛,兩邊個掛著玉物裝飾,小巧精緻;玉般的皓腕戴著兩個銀制手鐲,抬手間銀鐲碰撞發出悅耳之聲;左手小指上戴了一枚並不昂貴的尾戒,雖不是碧玉水晶所制但也耀眼奪目;微抬俏顏,淡紫色的眼眸攝人魂魄,靈動的眼波里透出靈慧而又嫵媚的光澤,櫻桃小嘴上抹上了蜜一樣的淡粉,雙耳佩戴著流蘇耳環;絲綢般墨色的秀發斜斜插一枝紫鴦花簪子垂著細細一縷銀流蘇,嬌嫩潔白的小手裡緊攥著一方絲絹,淡黃色的素絹上綉著點點零星梅花。
一個點翠琉璃金分釵挽住青絲。盤弄出一襲流雲。更顯嬌媚傾城。眉間一點細細的花鈿。穿著一襲別致的紫色流裙。腰間一塊成色上乘的漢田白玉。金絲綉邊加以韻白綉錦。纖纖玉臂腕上一粉絲紗。走起步子飄搖生風。襯著那長裙身姿曼妙乍現
風髻露鬢,淡掃娥眉眼含春,皮膚細潤如溫玉柔光若膩,櫻桃小嘴不點而赤,嬌艷若滴,腮邊兩縷發絲隨風輕柔拂面憑添幾分誘人的風情,而靈活轉動的眼眸慧黠地轉動,幾分調皮,幾分淘氣,一身淡綠長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無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間煙火
耳旁幾率煩惱絲垂下,爾嫣,出秀手盤於腦後中間,僅用一串水晶珠鏈盤成蝴蝶狀,緩緩輸入一把木蘭插梳。又一縷青絲垂於腰間,僅戴幾星乳白珍珠瓔珞,映襯出雲絲烏碧亮澤,斜斜一枝紫鴦花簪子垂著細細一縷銀流蘇,額前的劉海處微別了一個銀紋蝴蝶發卡頸上帶著一條紫色水晶,水晶微微發光,襯得皮膚白如雪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勝過晨光中的露珠一般惹人心醉。又一縷青絲放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顏色,雙頰邊若隱若現的紅扉感營造出一種純肌如花瓣般的嬌嫩可愛
淺藍長紗裙,長及曳地,腰間佩一容嗅,右手腕上帶著與衣裙相照應的瑪瑙藍鐲子,三千青絲被盤成一個芙蓉髻,發絲間隙間插入一寶藍玉簪,濃妝淡抹,幾絲發絲繞頸,腰似小蠻,楊柳般婀娜多姿,唇似樊素,櫻桃般小巧玲瓏,唇上點了一抹朱紅,干凈潔白的玉顏上擦拭些許粉黛,雙眸似水,看似清澈,卻深邃不可知其心思,故著低胸之裙,一反平日樸素簡潔之容,盡顯嫵媚,妖嬈之態。
身穿是淡白色宮裝,淡雅處卻多了幾分出塵氣質。寬大裙幅逶迤身後,優雅華貴。墨玉般的青絲,簡單地綰個飛仙髻,幾枚飽滿圓潤的珍珠隨意點綴發間,讓烏雲般的秀發,更顯柔亮潤澤。美眸顧盼間華彩流溢,紅唇間漾著清淡淺笑。
非原創,但希望可以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