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司馬懿在和諸葛亮三軍對峙時,諸葛亮為什麼會給司馬懿一套女裝呢
司馬懿在和諸葛亮三軍對峙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會給司馬懿發一套女裝?這也要從當時的戰場說起,當時正值諸葛亮連克數城,對陣士氣不不強的魏國軍隊。而蜀國軍隊士氣則非常高漲,因此司馬懿決定閉關守城,堅決不出。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希望通過送司馬懿一套女裝的方式,嘲諷司馬懿下一個女士,唯唯諾諾,不敢出戰。
當然這情節是在三國志當中,並不是在《三國演義》當中。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更多的是偏向於蜀國而言。一般的正式都會選擇參考三國志這一部較為經典,並且對於史實更為客觀的記載書籍。
Ⅱ 新三國92集使者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說的是什麼
司馬懿兵敗上方谷,困與大火之中,幸虧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於是他堅守不出,任憑蜀軍怎麼挑戰,只是按兵不動。諸葛亮無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裝和頭巾,並附送書信一封,諷刺司馬懿:「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握春租肩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變異哉?今譴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森和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司馬懿看過書信,心中大怒,卻強段兆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這件事《三國演義》作了相當精彩的描寫,史書上亦有記載。
Ⅲ 為什麼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裝,收下後笑諸葛亮命不久矣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戰場上的老對手了,如果不是兩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那麼他們說不定會成為很好的朋友。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兩個人在五丈原相互對峙,這次上天並不眷顧諸葛亮,原本兩次優勢都因為天氣的緣故而葬送。他們兩個每次對陣,司馬懿都會防守的非常嚴密,他採取的對策就是拖,只要拖到蜀軍糧草耗盡,那麼他就可以不戰而勝。但是諸葛亮卻深知自己不能拖下去,除了拖下去對自己不利之外,他也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了。於是為了引誘司馬懿出來作戰,諸葛亮用了最後的方法那就是給司馬懿送女裝。
雖然諸葛亮最後的計劃沒能實行,但是司馬懿對她還是贊不絕口。司馬懿也曾經說過,雖說兩個人在不同的陣營,但是就像是知己一樣。而蜀國也正是因為沒有正確實行諸葛亮的計策,才導致最終的滅亡。
Ⅳ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那個片段的標題
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
諸葛亮見司馬懿堅壁固守、不肯出戰,便命楊儀親赴魏營見司馬懿,並送上戰書、艷服以侮辱其守城不戰的行為。司馬懿非但不怒,反而奉勸諸葛亮清心寡慾。
相峙日久,蜀軍糧草告罄,諸葛亮坐卧不安。面對日益嚴重的春荒,諸葛亮命王平率軍劫司馬懿的糧草,王平不辱使命,蜀軍大獲而歸。
魏帝曹睿降旨宣布免去司馬懿的大都督之職,並命其月內對蜀作戰取勝。司馬懿決定派十萬精銳攻打諸葛亮祁山大營,欲引誘駐守上方谷的守軍增援。
魏軍久攻祁山大營,蜀軍危急。魏延率軍從上方谷引兵救援祁山大營,魏軍不久潰敗。司馬懿率軍轉攻上方谷,蜀軍敗退,魏軍最終進入上方谷。
諸葛亮大喜,命蜀軍點燃上方谷中的糧草,魏軍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司馬懿自知劫數難逃,命部下可以投降蜀軍。就在魏軍上下一片哀鴻的危機時刻,上天突降大雨,魏軍轉危為安。
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幸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因為此事對諸葛亮的打擊很大,致使諸葛亮一病不起,諸葛亮夜觀星象自知身體不好不久於人世,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歸位)救自己的命。
就設下四十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四十九盞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4)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裝是什麼詞擴展閱讀:
上方谷天降大雨的科學解釋: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了狂風大作的現象。
同時,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
這些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方谷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演義
Ⅳ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的成語
廢純禪消中寢忘食fèiqǐnwàngshí
[釋義] 廢:停止。顧不上睡覺;忘掉了吃飯。形容學習或工作積極努力;用心專一。
[語出] 南北朝·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
[正音] 寢;不能讀作「qìn」;食;不能讀作「sí」。
[辨形] 廢;不做橋塵能寫作「費」;寢;不能寫作「寐」。
[近義] 旰食宵衣 兢兢業業 焚膏繼晷 夜以繼日 發憤忘食
[反義] 心不在焉
[用法] 多含褒義。用來形容人非常專心努力。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Ⅵ 新三國演義中 諸葛亮激司馬懿出戰時送了司馬懿一件女人的衣服,然後司馬懿穿上,並送來使一句話:
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原文如下:
孔明乃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懿對眾啟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並書一封。懿拆視其書,略曰:「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Ⅶ 巾幗是什麼意思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乎旦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譯文: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歲和擾馬懿如同婦人。用來激怒宣王。
(7)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裝是什麼詞擴展閱讀
第一巾幗
冼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冼太、嶺南聖母,公元522年農歷11月24曰出生在古高涼地區(今廣東省茂名境內),死於公元六0二年正月十八曰。享年八十。她的一生,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歷代封賜
冼夫人的一生有大功於三朝,受到朝廷多次封賜。
(1)當朝對冼夫人的封賜
梁朝:天正元年(公元551年),冼夫人因平定高州刺史李遷仕有功,被梁朝廷封為「保護侯夫人」。這是榮譽性的封賜,未列入品級(正史沒有這個記載,只清代茂名譚應祥的《冼夫人年譜》有此記述)。
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冼夫人因置番州總管趙訥於法,並巡視嶺南十餘州,撫慰俚僚有功,賜海南臨振縣湯沐棚茄邑一千五百戶。
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以壽終,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
(2)後朝對冼夫人的追贈
明朝:追封為「高涼郡夫人」。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皇帝追封冼夫人為「慈佑」,並賜「慈佑」二字。
Ⅷ 諸葛亮為什麼送司馬懿女裝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幾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營。於是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女子的服飾(用來羞辱司談斗馬懿,激將法);司馬懿大怒,上請戰表,(魏)帝派衛尉辛毗帶著節(使者持節代表的是皇帝)到軍中出任軍師以阻止司馬懿出戰。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佐治是辛毗的字)帶著節到了,賊(指司馬懿及魏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對姜維)說:「他(司馬懿)本來就無心出戰,之所以向魏帝請戰,是借魏帝的威風來壓制魏軍諸將出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想攻擊我們,怎麼會向千里之外蔽侍悔的魏帝請戰!」
啟示:1、司馬懿始終不出戰,啟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方針不動搖。2、諸葛亮用送司馬懿女裝的方法以求激怒對方使對方犯錯,啟示我們憤怒容易使人犯錯3、司馬懿受激將還是不出戰,啟示我們隨時要保持頭腦清醒4、司馬懿向魏帝請戰是做給手宏正下看的,是期望用魏帝來壓制手下的驕兵悍將,而且魏帝也明白司馬懿請戰背後的意思,派人來幫司馬懿震懾手下的人,這啟示我們上下級要有默契,必要的時候,下級辦事可以以上級的名義來提高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