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唐朝時期女性的服裝很開放
唐朝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朝代,在宋明清三朝誰強誰弱鬧得不可開交之時,唐朝始終被認為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沒有黑粉,或者黑粉較少,當真是不容易。
前一陣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將宋代社會文化炒作了一番,這部劇前期製作還算精良,後期乾脆就開始水了,這里就不點評了,想想老子寫的幾篇解讀就氣。
相對於知否,現在大火的《長安十二時》將唐朝的社會文化又帶了一波節奏,無論是角色選取,還是劇情設定、場景安排,《長安十二時》都堪稱是國劇中的巔峰之作,從排面上來看,是遠超其他唐朝劇的。
前兩年,冰冰還沒有出事的時候,拍的《武媚娘傳奇》倒是引來一陣坦胸露乳風,沒有點凶器估計在唐朝時候都無法立足,也招來很多專家的質疑。

然而,唐朝的開放,更多的是體現在婚姻開放和男女關繫上,在婚姻關繫上,唐朝女性可以離婚再嫁,而不受儒家的約束,從宋代往後,女子嫁出去不容易,休妻之後基本就很難再有嫁人的可能的。
在男女關繫上,女性婚前性行為也較為普遍,只有已婚女性與男性發生關系才算是通姦,而只要女性未婚,那就隨便了,因此唐朝的道觀和尼姑庵經常是男子玩樂的好去處。
在講述魚玄機的影片《唐朝豪放女》中,展示了唐朝女性魚玄機為了獲取自由,沖擊傳統禮教的人物形象,最終我們看到,她的下場其實是十分慘淡的,這大概也是我們一廂情願認為的。
所以,有的時候不是古代性觀念開放,不是古代穿的暴露,而是我們希望看到古代開放,看到古代穿著暴露,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人的眼球!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因為歷史上的不容易,更應該珍惜如今這一切來的多不容易!
Ⅱ 為何古代的戲班子不讓女孩學戲,卻用青衣男扮女裝呢
在這里我要聲明一點,在古代是有女孩子學戲的,只不過較少還有因為各個時代的不同尤其是清朝,順治年代禁止女孩學戲。戲曲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裡面不單單只有男性的角色,在女少男多的戲班中,生旦凈末丑全是由男性扮演,故青衣男扮女裝並不奇怪。
《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扮演的青衣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斬獲多個大獎。影片中那個年代的戲班子全是由男子構成,看不見女伶,就是典型的男班,所以不管是任何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戲曲表演在古代是一種卑賤受人歧視的職業,但是現如今我國對文化的重視讓戲曲重新大放異彩。
Ⅲ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男扮女裝
記載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末喜。末喜,不同記載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晉書·五行志》說:「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確說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漢書·外戚傳》師古注說末喜「美於色,薄於德,女兒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於是湯伐之,遂放桀,與末喜死於南巢」。古人把桀、紂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壞皇帝的典型,他們之所以無道和亡國,是由於末喜和妲己,這兩人又是壞女人的代表。從師古的話可知,末喜像男子一樣,願意過問政治,夏桀還聽了她的話。她應該是一個政治人物了,盡管是失敗者。為此她不安心於後宮生活,既要從事政治活動,就要像男人一樣裝束。應該說她是女子男裝的先行者。春秋時齊靈公喜見身邊的婦女作男子裝扮,於是媵妾侍婢穿男人服裝,戴男人裝飾。國中婦女紛紛效法,都城滿目皆是男裝女子,於是他又看不順眼,下令民間女子穿著男服,惟獨宮女照常是男子打扮。民間女子對靈公的做法不滿,仍然喜穿男裝,靈公生氣,下令凡見男裝女子就撕裂她的衣服,剪斷衣帶,給人難堪。但是還有少數女子不怕凌侮,照舊穿男裝。晏嬰深知強迫改裝行不通,向靈公建議:若要禁令通行,最好先從宮內做起,如果宮中婦人都穿女子的服裝,民間女子的男子打扮會不禁自絕了。靈公照晏嬰的主意辦,女子愛好男子裝束的風潮就過去了(《晏子春秋》卷六)。

唐朝前期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有紛(拭器之巾)、(拭手之巾)、礪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後笑著對她說:女子不能做武官,你為什麼作這樣的打扮(《新唐書·五行志》)?太平公主男裝,就其個人來講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個「多權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後、韋後之下的第三個有權干預政治的女人,而韋後自知智謀不及她,因而對她有所畏懼。她參與武則天的謀議,武則天也最喜歡她。武則天末年,她與唐中宗、張柬之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等,使中宗繼位,以後又與唐玄宗清除韋後勢力。玄宗初年有七個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因此「軍國大事,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這種情況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誅其黨,賜死公主(《舊唐書·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的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故喜著男服;一是干預政治,不願脂粉氣太重,以男裝具其威儀,助其施展政治才能。《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即宮內宮外,貴族民間,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裝男性化了。唐武宗時也有女子身著男裝。武宗妃子王氏,善於歌舞,又曾幫助武宗獲得帝位,是以深得君王的寵愛。王妃體長纖瘦,與武宗的身段很相似,當武宗畋獵時,她穿著男子的袍服陪同,並騎而行,她與武宗的形象差不多,人們分不出來哪個是皇帝,哪個是妃子。武宗還想把王妃立為皇後,宰相李德裕以妃子娘家寒素和本人無子為理由,反對冊立,遂使王妃失去執掌後宮的機會(《新唐書·後妃傳》)。王妃的男裝顯然是武宗所欣賞的,至少是被武宗所接受的。元人繪女性化男子像男人女人生理不同,服飾式樣有差別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古人的傳統觀念,把男女服裝絕對分開,不得摻雜、逾越,否則將要遭到譴責。如男子穿婦人服,三國時以清談著名的思想家何晏「好服婦人之衣」,被另一思想家傅玄指斥為穿「妖服」。女子穿的男裝,也被視為妖服,所以正史《五行志》里往往設有「服妖」一目,責備女子的男裝,如《新唐書·五行志·服妖》在寫出太平公主男裝事實後,接著說「近服妖也」,加以貶責。男女裝混穿,在正統的觀念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個人興趣的事情。傅玄說:「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內外也。」原來統治者認為男子主於外,女子主於內,故有男女的服飾制度,使男女各守本分,不得僭越,若女子男裝,會出現牝雞司晨的事,是家庭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傅玄還舉例子,說夏桀因寵末喜戴男子冠亡國,又說何晏本身遭到殺身之禍,而且三族皆被夷滅(《晉書》)。所以封建時代,男女服制的不同,是男尊女卑的反映,不許女子著男裝是統治女子的一種手段。因此那些敢於著男裝的女子,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反抗的行動,絕不能以「服妖」視之。指責人家裝束「男不男,女不女」的傳統觀念,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不可改變的,那種服制上的尊卑貴賤男女的等級制度和觀念應當徹底清除。再從審美角度觀察,巾幗而著男裝有的頗有須眉之氣,有何不好!為何要搞服裝的一統天下,清一色豈不令人厭煩!再說女子男裝,也是徒勞之舉,且看歷史上輿論反對,朝廷,到頭來還是不時出現,禁又何益?何必去辦這種蠢事,還是聽從民便為好。
Ⅳ 古代,人們真的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分辨不出來「男扮女裝」嗎
古代很難分辨男生女生。古代的女子比較保守,在結婚之前都不能隨便亂跑,女子出嫁是時候都是蒙著一塊布紗,除了自己的丈夫不能給別的人看,而且在男人心中不可能有女扮男裝的。
花木蘭就是一個典型的女扮男裝。因為古代男女不分都是長發及腰,從背面看一個不戴帽子的書生,其實也會有些像是女子。這也就導致了男女的區分困難。花木蘭之所以在軍營中生活那麼久還沒有被發現,是因為長期的軍隊生活早就讓她的皮膚變得像是一個男子。可能最初的花木蘭是很柔美的,但那麼長時間的行軍早就將她變得不像是個女子。加上在軍隊里洗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往往要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因此才能在軍營里呆那麼久而不被人們發現。
歷史上男扮女裝的很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種事情在他們看來不可能發生,所以思維限制了他們,這些故事也說明了當時人們也是有一種愛過反抗精神的。
Ⅳ 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事件
長期為禮制所禁止的異裝行為在歷史上一直與“服妖”捆綁在一起,而唐朝可能也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異裝者時代”。女性在“女扮男裝”的文學游戲中還有望通過異裝來模糊男女性別,獲取建功立業的通行證,來努力贏得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感。男性的異裝者則陷入了逃避現實的窠臼。
Ⅵ 古代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為什麼會不易被人看出來呢
因為古代封建思想和等級制度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在古代很多女性都是直接待在家中的,很少會出現,因為封建思想的影響,所以導致古代的女性大多都是待在閨房之中。即便是有客人來的話,那麼女性也是要迴避的,同時客人不能隨便的見別人家的女眷。
不過,在唐朝卻掀起了男裝的風潮。其實對於古代女性來說,因為地位的不同,所以很多女性會想感受一下男性有什麼不同。即便是走在大街上,如果是穿著男裝的女性的話,那麼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而女性一般只需要待在家中適逢好公婆便可,而男性則是會告訴女性無才便是德的道理,同時讓女性深信這種道理。而之所以會這樣教化,其實也是男性對自己地位的一種保護。
Ⅶ 古裝劇里的男扮女裝都很假,難道古代真的都是這樣扮的
古代自然不是這樣,古人雖然也會男扮女裝但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好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所以男人和女人的皮膚都差不多,而且古人沒有現代人這樣了解人體構造不太清楚女人和男人外在到底有什麼區別,所以很多時候根本看不出對面的是男扮女裝的人。
三、影視劇中將男扮女裝的女性弄得濃妝艷抹其實是為了影視劇的氣氛。
影視劇中男扮女裝的演員都是畫著精緻的妝容然後塗一個大紅唇穿著女裝在街上大搖大擺的走,其實這樣拍攝只是為了增添氣氛然後告訴觀眾她是女的!雖然我們肉眼都能看到但導演和編劇還是怕某些不長眼的觀眾認為這個男人,所以為了讓劇情的效果更好只能讓男演員畫的跟朵花一樣。
Ⅷ 古代男扮女裝是為何
每天分享一句話:不管生活是一場如何折磨,
很多時候我們無所謂,
時間的沙漏沉澱著無法逃避的過往,
活著就是簡單的幸福。
第一類屬於宮廷內的齷齪勾當。
如齊桓公時的易牙,這些男寵們只是容貌姣好,善作媚態,基本還是男子裝束;而到了漢哀帝時的董賢,便不顧羞恥地女裝取媚了。
第二類則屬於民間的詐騙行徑。
即青年男子自幼女裝,以教習女工針黹為幌子,出入民家閨閣,趁機騙奸良家婦女。
第三類可視為古代躲避男嬖的流風。
古代國君多寵幸男嬖,多蓄倡優的風氣到後世也逐漸波及民間。
在古代也有一些男子扮女裝,但多是為躲避災禍,或是是因遭受羞辱,總之多屬於被動的行為,不得已而為之。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
如果你有喜歡的話題,
也可以在評論中告訴我哦!
記得點右上角的關注哦!
感謝大家的支持。
愛你們!
Ⅸ 京劇當中的旦角從來都是男扮女裝反串表演,這是為什麼
《京劇舞台上的性別反串藝術》
當年,曾有媒體采訪梅蘭芳大師,問男旦是不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梅大師僅僅回答了四個字:「這是藝術」。
1840年京劇形成的初期,京劇舞台上只有男演員,沒有女演員,所以早期劇目多以生行戲為主,旦角戲很少。作為梨園現象,「男旦」是歷史的產物。
導致這種並非常態的「男扮女」現象的原因之一,跟舊時代禁止女演員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無關系。盡管女伶演戲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躍(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隨著禮教意識強化,由於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戲、禁止養家班,京城等地梨園竟成為清一色男演員的天下。康熙以來,幾乎每朝都有相關禁令,甚至連女子看戲也嚴加禁止,如:「道光時,京師戲園演劇,婦女皆可往觀,惟須在樓上耳。某御史巡視中城,謂有傷風化,旋奉嚴旨禁止。」「咸豐時,張觀准夙以道學自名,嘗官河南知府,甫下車,即禁止婦女入廟觀劇。」(《清稗類鈔》第5065—5066頁,中華書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劇界「全男班」盛行,從編劇、演員到樂師、化妝師,台前幕後,各色人等無不由男性擔當,而劇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來扮演,至於女性則被排斥在大門之外。
後來,風氣漸開、坤角初起時期,女演員登台仍難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所述:「從前京劇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這就是男扮女的由來。光緒中葉有了女演員,但受到歧視,被稱為髦兒戲。進不了大班,男角稱為名伶,女角則以坤角呼之,以示區別。一方面是受重男輕女封建舊觀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坤角的藝術難與男性名角比擬,大都演些減頭去尾的唱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