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漢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最為經典的款式其實就是褙子了,褙子分為男款和女款,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
在宋代最為出名的就是漢服了,大家現在穿著的許多漢服其實都是經過改良的版本,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那麼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漢服的形制有哪些內穿為抹胸和褌,下身還可以穿袴、襠,輕便舒適,作為內搭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褙子男女款款式不同,女款褙子是常禮服,男款褙子為便服。下裙有單片裙、兩片裙、百迭裙、三襇裙。
宋制漢服的特點有哪些1、結構特點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兩條直線的交叉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對稱性,表現出獨特的中性魅力,代表著一個人的公正性。如果漢服表現出天人合一,則交領代表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期的西方服飾相比,中國服飾在人性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勢。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來抑制女性的身體發育時,寬廣的中國服裝已經意識到了讓身體隨意伸展的特點。
宋朝最常見的漢服款式當然就是褙子啦。宋代褙子是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
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
宋制漢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最為經典的款式其實就是褙子了,褙子分為男款和女款,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
② 和服,唐服,宋服這三種服飾,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和服,唐服,宋服之間的差別為:
1、首先,是服飾的紋樣不同;
唐朝的服飾紋樣「大部分都以花卉為主,或是把花卉作為陪襯,圖案規范、工整、連續、對稱,部分形象趨於寫實。」以大自然為對象的花卉寫真本身就是美麗的圖案,有著工藝的美與圖案的美的雙重語意,而且更具有生態中花卉的譯音。
宋服,宋代的服裝面料,講究的以絲織品為主。宋代絲織品品種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
宋代織錦以成都蜀錦最有名。宋代織造的品種也與唐代有所區別,輕薄透氣的羅織物是當時流行的絲織物。
③ 【漢服】北宋時期女子穿著
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朴,重視沿襲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
從衣服樣式來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裝樣式有這么幾種:
一、普通MM服裝: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晉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環綬
宋代仕女圖之襦裙樣式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宋代插簪釵首飾、穿短襦長裙的貴婦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閑秋興圖》)
二、貴族禮服
原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宋史·輿服志》:「其常服,後妃大袖。」《朱子家禮》:「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另註:「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襟離異不縫合,亦不施襻紐,袖子可寬可窄;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擺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開衩的款式。
在同一個時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地喜愛,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時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後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婦;有尋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
在題為《瑤台步月圖》的畫作中,穿著背子的女子盡顯文靜優雅,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出土壁畫上的女伎也穿著背子,山西晉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貼中說了)
背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著直領對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婦女形象
身分較低的勞作婦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較短,上層社會的女子,所穿背子較長。
穿背子的貴婦(宋人《瑤台步月圖》)
穿背子的雜劇女演員(宋人《雜劇人物圖》)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邊兩位穿襦裙披帛,右邊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盤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婦女居家服飾形象(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宋代皇後禮服:褘衣
宋代,皇後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
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制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雲龍紋樣的鑲緣。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戴龍鳳珠翠冠、穿褘衣的皇後(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圖/皇後褘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五、勞動婦女的服飾
宋代的社會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各種身份的人,從官宦、商販、醫生、農民、車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藝人……在服飾上都有區別。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較齊整的,也有較隨意的。
穿長褲的勞動婦女(傳王居正《紡車圖》局部)宋太平街景圖宋太平街景圖
④ 宋朝的衣服都有什麼 宋朝服飾的服飾種類
1、男服服飾
(1)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2)朝服:宋代在頸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3)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2、宋朝服飾女服服飾
(1)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2)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3)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
(4)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
⑤ 【宋朝的女人穿的衣服又叫什麼呢】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⑥ 宋朝服飾的服飾種類
1、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頸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2、宋朝服飾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
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
(6)宋服女裝古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宋代服裝多因舊習,根據前朝的服飾形制、民俗風情,制定了上自黃帝、皇太子、諸王,以及各級官員,下及庶民的各類服飾。
宋代婦女服飾大多仿照周代制度,大袖是宋代貴婦最常使用的一種服裝,因兩袖寬博肥大而得名普通婦女多穿背子,下長過膝.衣袖有寬窄一式,著時罩在襦襖之外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⑦ 和服,唐服,宋服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1、設計不同。
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與衫、襦、裙配套穿著。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和服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著物」除了包括「吳服"之外還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時代的狩衣等等,這些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傳統服飾。
2、面料不同。
和服的面料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反物沿用唐代傳統布料的尺寸,幅寬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長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為一反,故稱反物。
唐代女性服飾偏好採用透明的薄紗為面料。唐代的紡織面料也有不少新品。紗、羅製作得輕、薄,色彩艷麗,被大量運用到服飾中。
宋代主要以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為主等。
3、分類不同。
唐服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女服分為四種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
宋時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⑧ 宋代女子服飾是什麼樣的
宋代婦女的上衣,多是「背子」,即小袖對襟,蓋在下裙之外,顏色一般都比較清淡,經常採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婦女下裳多穿裙。上層婦女,更有用鬱金草染在裙上,使之陣陣飄香。裙子的顏色往往比上衣要鮮艷,有青、綠、藍、白、杏黃等。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間施襇,是後世百襇裙的前身。裙身修長,腰間束以綢帶。除裙子,婦女也可直接穿褲到外邊。
⑨ 宋朝名字服裝叫什麼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採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綉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身上抹香,足履綉花等。
女服
命婦之服
宋裝繼承唐裝遺制,女服仍以衫、襦、襖、褙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倉山出土了一座墓葬,從眾多的陪葬品中可以瀏覽到宋代女裝的全貌。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難產而死的十七歲少婦,是南宋時期的貴族婦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妝配件十分齊全。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其式樣均具有宋代風格,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
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文物中還有三種長褲,即開襠的單夾褲,開襠的絲棉褲和滿襠的右側開片褲。長褲是古代女子的內用服式,由於有裙遮蓋,所以當時的褲子更強調實用性,全用素羅、素絹縫制,無花邊裝飾。所謂無襠或開片,主要是為使用方便而設計。這些長褲一般尺寸是:褲長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圍為二尺至二尺四寸;褲口寬為七寸至一尺,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
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襖、裙、衫、褲、肚兜、綬帶、鞋、襪、香囊、粉撲、裹腳布 、荷包和例假帶等數種。為後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妝,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男服
公服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
合並圖冊(4張)
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常服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制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平民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詩人陸游曾寫道「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之人服用。由於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衫」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為「窄衫」。《清明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於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定以涼衫為吊喪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輿服志》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著褲質地也十分講究,以紗、羅、絹、綢、綺、綾為多,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平民勞作時著褲質地比較粗劣。
儒生服
1975年從江蘇金壇地區,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該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職的庶人子弟,太學士周?。由於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從質量到數量均較為遜色。從古至今男性與女性在衣著儲備上生前自然有別,但在死後更明顯不同,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這種男性特點。陪葬物中有單衫、夾衫、絲錦袍、短衣和無底的紬襪褲等,比較簡單。衣物大多是合領、交領和圓領式樣。
⑩ 中國古代宋朝時人穿的什麼衣服
宋代人穿的衣服,棉布,絲綢和麻布的都有。
宋代男式衣著,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
宋代女服仍以衫、襦、襖、褙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都有,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
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10)宋服女裝古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有大袖子,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