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服女裝正確穿法是什麼
1、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領 」;
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2、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3、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是 不顯露在外面 , 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 。 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 , 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多用於宮廷男士權利高低。
(1)古代女裝搭配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採用幅寬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然後再 縫合後背 ,成為一條中縫線。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 , 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
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 膝上, 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 襦 、 裋 、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 內衣 )、 中衣 、大衣。
⑵ 中國古代女性夏天怎麼穿著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對女性服飾「禁與放」等爭論。比如,有人認為漢代的「窮袴」是為限制性自由;再如,唐高宗針對「露乳裝」曾頒發過「禁露」令……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衣《虢國夫人游春圖》中虢國夫人著袒胸裝酒泉丁家閘魏晉時期壁畫墓中穿裙子的採桑女敦煌石窟第329窟壁畫中的唐代女性畫像 漢代女性穿開襠褲嗎? 「勞毋袒暑毋褰裳」 傳統印象中,古代中國女性似乎不懂時尚,都是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連手都掩藏在長長的袖子里。這種印象,可能來自於中國最傳統服裝「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此後演繹出了長衫和旗袍。 穿深衣時,裡面多會穿脛衣,脛衣就是褲子的最原始雛形。那麼,「漢代女性穿開襠褲」的說法,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早期中國人是不穿褲子的,所謂的脛衣僅具今長筒襪的功能,只有兩只褲管,褲口較肥大,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褲子自然是沒有襠的,或說開襠的。可見,「漢代女性穿開襠褲」一說並非捕風捉影。事實上,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 中國古人真的是穿開襠褲上街?從史料來看,這是現代人想當然。因為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 雖然開襠褲外面有下裳罩著,但這樣著裝仍很容易露出下體,導致「走光」。所以在當時的「公民行為准則」中對此有明確規定:不能輕易提起下裳,除非過河時,否則便是失禮,屬「不敬」。《禮記·曲禮》中所謂「勞毋袒,暑毋褰裳」,就是此意思:做活時不能袒露身體,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來。 「窮袴」的出現是為限制性自由? 「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袴」 但是,當時也並非沒有有襠褲,有襠的叫「縵襠」,乃「胡服」之一種,最早為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裝,便於騎射出行。胡服在戰國時期為中原人普遍接受,並結合脛衣的款式,將其發展為「褌」,成為士兵和勞動者的服裝。夏天穿的褌較短,俗稱「犢鼻褌」,實際就是今三角短褲,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酤酒」,所穿便是這種三角褲。 一直到漢代,上層人物都不喜歡著褌,漢昭帝以前後宮嬪妃日常都穿開襠褲。開襠褲給皇帝隨時隨地寵幸,帶來了極度方便,這或許也是皇宮佳麗愛穿開襠褲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 漢武帝劉徹死後,其年僅8歲的少子劉弗陵(漢昭帝)當了皇帝,朝廷輔臣霍光年僅6歲的外孫女成為皇後。霍光看到開襠褲充滿誘惑,容易讓皇帝放縱自己,為了保證外孫女得到專寵,早點懷孕,便禁止嬪妃穿開襠褲,連宮女也不允許,只能穿將襠縫起來的「窮袴」。此即《漢書·外戚傳》中所謂,「光欲皇後擅寵有子……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窮袴」實際上還是開襠褲,與脛褲不同的是,它上達於股,在兩股之間連接成襠。但襠不縫合,用布條系住,不系仍開襠,與現代褲子的拉鏈一樣,方便私溺,所以霍光要求後宮穿窮袴的同時,還要求系緊帶子,窮袴因此又叫「縛帶褲」,在唐代則稱「緄襠褲」。 霍光此舉實是變相限制漢昭帝的性自由,想不到由此帶來中國服裝史上的一場大變革,與現代褲子功能接近的有襠褲廣泛流行,著外裝時多了一種穿褲子選擇。 唐代女性熱衷「袒胸裝」? 「半袖裙襦」為「東宮女史」之服 薄、透、露,這似乎是現代前衛女性的一種著裝元素,也是大家對夏季女裝的感覺。事實上,不論是「薄」,還是「透」,現代中國女性都沒有唐代女性敢「露」。 唐代女性很會穿衣服,有特點的,上衣有小袖襦衣、寬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半臂」裝和「袒胸」裝,這是當時最性感的女性服裝。 半袖,通俗來說,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稱半臂,是在漢魏時期「半袖」款式上改過來的,在當時相當前衛,是著裝上的一種突破。其形制為對襟,袖不掩肘,長與腰齊。若與襦裙配套穿著,稱為「半袖裙襦」,隋煬帝楊廣後宮女性多穿這種半袖裝。 到了唐代,半袖仍為宮廷女性喜歡,《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半袖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這種穿著,在唐代考古中常有發現,在唐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的壁畫上,都能看到著半袖裝的女性。 比半袖更突破的則是「袒胸」裝。這是一種在領口上進行大膽改革的時裝,一改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的傳統開口,加大開口尺度,將之剪裁成「袒領」,把近半酥胸暴露在外,豐乳半隱,欲隱又現。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時曾被網友戲稱為滿城盡露「黃金乳」,其設計靈感不知是不是源於這種袒胸裝? 古代女性流行「襦裙套裝」? 「緗綺下裙」「紫綺上襦」 在所有穿著中,古代中國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還是裙子。裙子,也是最傳統的女性服裝之一,古代中國女性也最喜歡穿裙子,穿出了很多經典的裙子。 古代中國女性最經典的著裝方法,是「襦裙套裝」。襦裙本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流行的一種服裝款式。襦,是一種短上衣,長至腰間,緊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製成,上面多織有方格花紋,常與襦配穿。這種短衣長裙的一種搭配服式,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大,現代女孩子都喜歡這種搭配。 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款式。在漢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不加邊緣,因此又名「無緣裙」。無緣裙是當年農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裝,長及膝部,外罩圍裙蔽膝。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描寫的採桑女孩秦羅敷穿的,就是這樣:「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宋代女性喜歡細密褶疊的裙子。最時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後身開胯,便於騎馬乘驢。據說本是京城青樓女子的「招牌裙」,因為既美觀,又實用,遂為宋代女性青睞。 明代女性裙子花樣更多,如「月華裙」、「鳳尾裙」、「合歡裙」以及用整幅緞料折成的「百褶裙」。這種裙前面平展無褶,周圍加有裝飾的花邊,裡面填以彩綉花紋,左右兩邊打細褶,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褶。 唐高宗頒發過「禁露」令? 「二八花鈿」「胸前如雪」 袒胸頗為養眼,唐代風流文人多有筆墨:「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方干)、「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描寫的都是著裝暴露的唐代美女。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了詩人所見不虛。1971年發掘的懿德太子墓中,石槨上刻繪的宮裝女子身穿寬領短衫,領口開敞,雙乳裸露,乳溝畢現。而之前1958年發現的唐韋泂墓壁畫上,一個少女身穿輕羅衫,也是半裸胸部。 「露乳裝」早在初唐便已穿開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便有「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一說,倘若不是詩人親眼看到雪白酥胸,能有這么寫實的描寫?此風尚到了李治(唐高宗)當皇帝後更為流行,女性「拖裙到頸,漸為淺露」。 女人胸部太露,畢竟與傳統的審美觀有沖突。為此,李治曾兩次下令,要求臣民著裝得體,由此可見當時的女性多麼前衛和新潮。但是當時的「國母」、後來的大周皇帝武則天喜歡趕時髦,雖然「禁露」一時有效,但「旋又仍舊」。最後連女供養人都敢薄、透、露了,如在敦煌壁畫329窟中,有一個執花跽坐的少婦,其身著羅衫,兩乳隱然可見。 「拜倒在石榴裙下」 典出楊貴妃? 「血色羅裙」「妒殺石榴花」 在中國服裝史上最出名的裙子有三條: 最為傳奇的一條叫「留仙裙」,為漢代趙飛燕所穿。此裙是一種有皺褶的款式,傳說有一天,身著雲英紫裙的趙飛燕與漢成帝劉驁同乘千人舟,同游太液池。翩翩起舞之時湖上突起狂風,把趙飛燕吹上了天。宮女及時拽住她裙子,結果那條漂亮的裙子被拽出了許多皺褶。意外的是,裙子反而更好看,「留仙裙」從此出名。上述是漢伶玄在《趙飛燕外傳》中的文學演繹,卻成就了一條名裙。 最值錢的一條叫「百鳥裙」,為唐中宗女兒安樂公主所穿。此裙又叫「毛裙」,用百鳥的羽毛製成,「工費巨萬」,是名副其實的天價裙子。據《新唐書·五行志一》記載,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裙子會呈現不同顏色,還能顯出百鳥的形態。當時僅織出了兩條百鳥裙。此後,富貴人家女性紛紛仿效,一時間把奇禽異獸的羽毛都拔光了。 最為風流的一條叫「石榴裙」,南朝時已有,上窄底寬,顏色鮮紅,對比強烈,白居易稱之為「血色羅裙」,當時娛樂圈女星甚是喜歡,時詩人萬楚在《五日觀妓》所記藝伎穿的便是石榴裙:「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楊貴妃愛穿石榴裙,唐玄宗甚至規定,臣僚見到楊貴妃要行跪拜之禮,「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⑶ 古代女裝顏色應該如何搭配
淺色系,比如乳白、藕荷、鵝黃一些柔和的顏色放在一起。或者是深淺撞色,中衣最好是淺色紋花的,外衣可以是藕荷大紅、黑色金色銀色、深藍金色等比較鮮艷的撞色,傳出來會比較妖艷。再有就是純色系
⑷ 漢服女裝一般配什麼樣的扇子
一般搭配團扇是比較好看的,古代女性性格中帶著很多的嬌羞,團扇的作用就是用來遮羞的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漢服搭配團扇,給人一種朦朧美也可以在夏天用來扇風使用,兩者搭配必不可少。
⑸ 漢服女裝的正確穿法是什麼
現如今漢服可以說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火的一個元素了。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大多都會穿上美麗的漢服。這也證明了漢服文化在不斷的興起,看見這樣的事情,確實是讓人感到十分欣慰呀!但是漢服的穿法也是頗有講究的,我們來看一下漢服的穿法。
一、交領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在胸前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形成一個領口的交叉。所以,大家也將這樣的形式形象的稱為“交領”。 交領的兩直線相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⑹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民眾生活富足,人們穿衣講究格調和藝術范。唐朝愛美的宅女們,在服飾上也有了更有時代特徵的追求。她們的衣服以“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為特色,盡顯高大上的藝術范,在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留下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筆。就這點而言,唐朝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們的夏裝,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達到了封建服飾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體來說,經過改造後這種衣服,領口寬大,款式圖案新穎。盛唐時思想開放,女子們穿著袒領短襦,衣著大膽。說起來這種衣服的產生也是具有皇權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現,這也是這種服裝流傳下來的一個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統治者們有著胡族血統,他們對胡服也有一定的親切感。而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現,使以前針對女人的封建約束減少。武則天最喜歡的是“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唐高宗李治感覺傷風敗俗,一開始就嚴令禁止,因寵愛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後來的皇帝也允許女子穿這種衣服。武則天的孫媳婦楊貴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響,大膽前衛,她帶動全國上下推行漢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選中作為改造的參考自然有它的好處,這種服裝沒有森嚴的等級差別和政治約束,裝飾自由方便。
⑺ 宋朝時古代女子流行什麼樣的妝容、服飾
妝容:宋代的妝容傾向自然、朴實,眉以細長為主,有高雅清新、素潔的遠山黛。
花細:即眉間貼上小珍珠作飾物,這也是南朝梅花妝發展而來的
眼妝延秦丹鳳、自然,淡淡斜飛入鬢的眼型
唇紅較唐時窄而淡
服飾: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⑻ 古代女子穿著講究什麼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為了講究禮節,而不是為了展示自身的嫵媚和俏麗。中國古代對於女子的言談舉止以及裝束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女子在家裡一般都穿黑顏色的裙子,其樣式以褶襇裙為多。當時,對於裙幅的數量也很有講究,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月華裙是一種色彩繽紛的裙子,彷彿月華一般動人心弦,而且高雅鮮麗,深受當時女子的青睞。
到了清末,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女子不能隨意穿紅裙子。民國時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一文中說:
「紅裙子要夫婦雙全才可以穿。
⑼ 中國古代的穿衣方式
歷史是社會的鏡子,它完全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興衰存亡,毫無保留地記載著人們在不同的時期內的生活狀況;而服裝,也堪稱歷史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獨特的,因為服飾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你細致地觀察某個時期的服裝形式、風格,會發現它恰恰把歷史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服裝無疑是歷史美麗的、趣味的鏡子。我們了解偉大祖國的服飾進化史,知道服飾除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外,服飾還同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思想意識、風尚習俗及審美觀念緊密相連。
一、原始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雛形階段)
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多以獸皮為材料,以獸齒、魚骨、石珠、海貝為裝飾。上古時期人類的服飾在原始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人們以毛皮圍系於下腹部,或許為了禦寒、或許為了遮羞和裝飾。不論處於何種原因,原始服裝已經開始出現。由此,揭開了中國服裝史的序幕。原始服飾文化及其特點:首先,原始社會的服飾表現出明顯的對天地崇拜的文化特點;其次,原始社會的形成了較為典型的交領、右衽、系帶,上衣下裳的服飾造型;第三,原始社會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級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會的服飾製作原料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
二、秦漢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定型階段)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後世以重要影響,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來文化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只有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民族交流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中國的服飾,包括服飾質料乃至圖文,才更豐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內蘊和藝術精神。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如頭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制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三、魏晉時期的服飾
魏晉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唐時期,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
五、唐代時期的服飾
唐高祖李淵於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後、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
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的特殊象徵。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
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易、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著裝形象。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六、宋代時期的服飾
宋朝統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於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七、明代時期的服飾
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綉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發。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或斜領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八、清代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改革階段)
滿族入關後,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於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朝男子服飾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清朝漢族婦女服飾
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發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