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宜昌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
55555555,我也是作文
天津磚雕
天津古代建築的磚雕題材豐富,刻工精良,以薊縣和市區的寺塔、府第、會館、民居為代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天津早期的磚雕,是先在磚坯上雕塑,制模後入窯燒成雕磚,然後稍做加工,即可用於建築的貼面裝飾。現在的薊縣白塔等三座遼代時期的古塔,就是採用了這種工藝裝飾。由於工藝復雜,成品率低,後來逐步由窯作製件,轉變為在成品磚上的雕刻。
清初,天津由衛改州升府,地方經濟獲得以迅速發展。一些家財顯赫的鹽商、糧商、運商紛紛興園林、造別墅。嘉慶、道光年間,天津「八大家」陸續建成豪華的宅院,但是因為受當時清廷對民居建築等級、規格的限制,不能像北京皇宮、王府那樣紅牆綠瓦、金壁輝煌;又不願意學江南文人園林的清幽淡雅。為了活躍建築的氣氛和顯示自己的富有,大都採用精美的磚雕對住宅進行裝飾,因此促進了天津磚雕業的發展。
天津的磚雕的內容大至可分為:吉祥圖案、亭台樓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世俗生活、花鳥走獸、博古、嬰戲、古典小說、文字與圖案共十大類。
磚雕的題材內容是根據安放的部位不同而變化的。如門樓和影壁上多刻「三星高照」、 「韋馱進財」。而屋脊上則常用「平出三級」等圖案。
天津磚雕以完整美觀、莊重大方的藝術風格著稱,往往在一件磚雕作品中使用了浮雕、透雕、淺刻等多種高難度的雕刻技法。在天津眾多的磚雕藝人中,最為著名的是被世人譽為「刻磚劉」的劉鳳嗚。劉鳳嗚早年向著名磚雕藝人馬順清學習刻磚,並且在馬順清的「貼磚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獨創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磚雕藝術。
在天津的古建築中,現存磚雕部分保存較好的有清真大寺、廣東會館、城裡和楊柳青民居。其中的楊柳青民居的磚雕很有特色,如:八角凸雕——八卦圖案為天津磚雕僅見。
天津磚雕,清代咸豐以後大興。「八大家」住宅的影壁、摶風頭、木門窗外廓、門楣,都有精美磚雕。為點綴山牆、後檐牆的大平面,有時也裝飾著磚雕小品,極盡華美。在技術上,天津馬順清、馬少清還發明了「貼磚法」,增加磚的厚度,雕刻後加強景深與層切。天津磚雕的特色鮮明,除傳統吉祥紋樣外,還有些內容盡屬本地風光,如城樓、鼓樓、橋梁及亭台等。天津名匠「刻磚劉」(劉鳳鳴)享譽全國。(信息來源:今晚報 張仲)
❷ 跪求 高質量 士兵突擊同人文!!越多越好!!(不要BL)
看到這帖子俺就手癢了哈~俺也超萌士兵同人的哈~基本都看BG~俺就給你提供點高質量的唄~
吳哲
!!!!!縱是騎馬倚斜橋作者:小透明
!!!!!千里因緣 作者:馬蹄聲凌亂
!!!!吳哲:仗策橫戈、花樣生活 作者 光耀千秋八一劍
!!!如果沒有你 作者 雪心殤
!!哲人之戀-吳哲的愛情 作者 心隨朗月明
高城
!!!!!我不想熱血(士兵突擊) 作者:kinsalin
!!!!!士兵突擊之木棉 作者:奈何奈何
!!!!致命邂逅——老七的花兒 作者 八一龜殼
!!!!攻城之心 作者 秀才阿若(未完)
!!!!【裝甲老七淪陷戰】(高某人的愛情假想敵) 作者 小透明 (未完)
!!!兵媚(士兵同人) 作者:jeanne_zheng
!!!當兵只為遇見你 作者 鴻雁
!!高城的愛情 作者 心隨朗月明
袁朗
!!!!!光影(士兵突擊同人)作者:夢桀
!!!!!嫁給袁朗 作者 寫著玩的
!!!!!長相思?長相守?(袁朗的愛情) 作者:凰舞九天 (未完)
!!!!!袁家那些事 作者:馬蹄聲凌亂 (強烈推薦)
!!!!袁大隊及其夫人不得不說的故事(割盲腸記)作者 皮亞傑
!!!!袁朗VS護士 作者:流花煙雨
!!!!在A大隊混日子的歲月(袁大灰狼的愛情猜想) 作者:二月般若
!!!!那麼那麼愛 作者 那麼那麼愛
!!!!兩情相悅 之袁朗的愛情 作者 月朗星稀
!!!!士兵突擊同人並肩 作者:懷素門下小童
!!!!愛生活,愛袁朗 作者 何處高樓
!!!!朗朗乾坤 有容乃大 作者ellia1983
!!!!袁朗 四季歌 作者 不死鳥的前世
!!!!《糊塗護士!佞#軍官!》——記袁朗的愛情!作者 韓婷zs
!!!燦若晨曦 作者: 陳薇
!!!袁朗同人文-星.霧 作者 星霧 (未完)
!!!奕動我心】希望不要被嘲笑 (作者還沒#命題)作者 最溫暖的傷口 (未完)
!!!我只想問問,假如我不想寫護士可以么 作者 呵呵ye(未完)
!!!(士兵突擊同人)醉里挑燈看劍 作者:月彎兒(未完)
!!!兵·媚·狼·睿(士兵同人) 作者:jeanne_zheng
!!!士兵突擊之袁朗篇----最強羅曼史 作者 阿朵的朵朵
!!!緣來一世(袁朗的愛情故事) (未完)
❸ 戰國時齊國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齊國的服飾藝術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紋飾、質料、佩飾等所構成的服飾形式美,充分體現出齊國服飾鮮明的地域特徵和藝術特色,特別是「度爵而制服」、「上以為政,下以為俗」、「禮樂」與「實用」結合和「錯采鏤金,雕繪滿眼」的服飾審美觀,不僅承襲了儒家禮樂文化精髓,也對豐富和發展我國傳統展飾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並影響中國服飾審美理論與服飾藝術實踐長達數千年。
[關鍵詞]齊國服飾;形式美;審美觀
齊國靚麗的服飾藝術,在中國服飾史上留下了燦爛而厚重的篇章。齊國的服飾藝術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隨著齊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現了許多優秀成果,但對齊國服飾藝術還缺少系統研究。因此,深入挖掘齊國服飾藝術的發展脈絡,探索其形式美特徵和審美觀,不僅對構建一部完整的中國服飾文化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促進我國當代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齊國服飾演進的獨特自然與社會條件
齊地氣候濕潤、溫暖,土地適宜於桑麻的種植,這為絲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史記·貨殖列傳》)齊地的染織工藝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發達,遠古時代的齊地主要包括兗州、青州的大部分地區。《尚書·禹貢》載,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織文」是指綾羅一類的絲織品。青州「厥貢鹽絺,海物惟錯。……萊夷作牧,厥篚饜絲」。其中的「絺」,即細葛布,而「糜絲」即指柞蠶絲。以糜絲織成的絲綢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為貢品了。齊國生產的「冰紈、綺綉、純麗」等高檔精細絲織品,不僅做到了國內「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夠充分自給,而且還大量輸出,暢銷各地以至於「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即《史記》、《漢書》所稱道的齊「冠帶衣履天下」。齊國的服飾之所以能物化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物產有相當大的關系,正是由於當地有適宜服飾製造的大量物產,才為齊國的服飾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由於齊國歷代的統治者有著自己獨到的治國方式和治國理念,從社會條件方面為齊國的服飾藝術發展也進行了有意無意的引導,因而才最終形成了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獨特的齊國服飾藝術。
齊地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縫紉技術已具有一定水平。上世紀50年代末,在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縫紉工具骨針就達20枚。其中最長的有18.2厘米,粗者有7毫米,最細者僅有1毫米,針鼻只能穿過細線,粗細與現代婦女納鞋針相當。山東章丘王官遺址大汶口文化層出土的骨針還要精細,其中最小者只有5厘米。可見,大汶口文化時期,齊地的縫紉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到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縫紉技術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在山東濰縣魯家口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骨針,磨製技術水平已非常精細,其中最小的一枚長僅4厘米。山東牟平照格庄遺址出土的岳石文化時期的骨針,比魯家口出土的骨針更加精緻,其中有的骨針磨製之精巧可與現代相比,其針鼻的微小程度和現代鋼針相差不多。這種精巧骨針的出現,說明早在3500多年前的岳石文化時期,齊地的縫紉技術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從岳石文化時期至西周初期。齊地的紡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岳石文化的墓葬和遺址中,發現許多遺留在陶器底部上的織物印痕。這個時期所生產的織物,已不再局限於簡單粗糙的產品,而開始出現較多較細的品種。根據文獻資料,中國冠服制度大約在夏商已初步建立,到周代得到逐步完善。從《詩經》、《周禮》記載看,周朝不僅有服飾制度,而且還專門設「司服」一職,掌管服制的實施,安排統治者的穿著,白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級。這表明當時的織物已有品級高低的區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尤其是紡織業的快速發展,為當時齊地服飾的發展及以後齊國服飾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自太公封齊建國開始。便「勸其女功,極技巧」(《史記·貨殖列傳》)。太公在重視農業的同時,制定了以發展工商業為主的經濟方針,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史記·齊太公世家》)。春秋時代,商人出身的管仲為輔佐桓公成就霸業,繼承並發揚了太公工商富國的思想,把發展工商業當成富民強國的重要途徑。他為了促進齊國工商業的迅速發展,首先提出了「四民分業定居」的思想,主張使四民按職業分區定居。即「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壁,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區》)。其次就是鼓勵、引導和發展家庭手工業,齊國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手工業發展,特別是管仲,他不僅從理論上提出了手工業發展對國家強弱的重大影響。提倡「求天下之精材,論百工之銳器」。強調「毋乏耕織之器」(《管子·幼官》),而且在實際生產中對手工業的技術和質量都有明確的規范。這些措施都大大促進了齊國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使之成為齊國發達的工商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不僅如此,為促進工商業的發展,管仲還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採取「關市譏而不征」的新賦稅政策,即對過往關卡的商品只檢查不收稅;「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修建賓館,並根據商人所帶車馬商品的多少提供更優質服務。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使齊國的工商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齊國當時主要貿易品之一的服裝業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最終使「齊冠帶衣履天下」。
二、齊國服飾藝術的形式美特徵
服飾的形制、色彩、紋飾、質料、佩飾等是構成服飾藝術形式美的主要元素,服飾審美文化現象形態作為審美對象,主要是以其形制、色彩、紋飾、質料及其佩飾等形式美因素;作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審美需要,給人以審美享受的價值來體現其審美價值的。中國的服飾審美文化在先秦時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是討論齊國服飾藝術形式美特徵的基礎和起點。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各諸候國的服飾,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以及受風土人情所限,表現在服飾的藝術形式,相應地會產生一些變化,也都帶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徵。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齊國服飾藝術的形式美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關於服飾的形制方面
在中國服飾文化遺存中,由於佩飾品的質料堅固而遺留下來的比較多,出土的實物資料也較為豐富,但是衣服的特殊材質決定了其很難長時間留存,因而目前對古代服飾形制方面的研究,多以其他類型的出土實物為基礎進行分析。在甘肅半山彩陶器上有散落的人形,從剪影形象上看,其穿著的是連衣裙式的衣服。這就是中國、日本乃至歐美一些國家原始人都穿過的「貫口衫」。即用一塊相當於兩個衣長的布,中間挖洞或切口,以使頭部從中伸出來。這種前一片後一片的衣服被攔腰一系,便成了早期的服飾造型」。齊國作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服飾的造型自然不可能外於人類服飾發展的一般規律,但這並不妨礙 它基於獨特的地理與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地域特點,
齊國未立國之前,齊地東夷人的服飾形制其主要特點是「左衽」,即衣襟向左。《論語·憲問》載:「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即是說,假若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回到原來的時代了。由此可見,「左衽」是先齊時期齊人服飾造型的一大顯著特色。事實上,在中國上古時代衣服的形制是有左衽和右衽之分的。衣襟向左,是為左衽,反之,衣襟向右,則為右衽。從出土的資料看,尤其是安陽殷墟出土的人像雕塑,交領右衽或直領對襟衣最為常見,絕少見到衣襟向左開者,表明左衽並非中原華夏族之風尚。但對於周邊少數民族來說,情況卻不一樣。《戰國策·趙策二》說:「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說:「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可見,左衽成了周邊少數民族的一大服飾特色,也是夷夏之別的標志之一。這種服飾的造型形式,一直沿用到太公治齊後,將中原服制帶到東夷。這表明先齊地區在沒有融人中原文明之前,在文化與習俗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獨立性,也說明服飾的形制與社會文化基礎密切相關。
齊國在立國之初,由於太公在文化上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治國方針,這就為齊國服飾在造型方面能演變出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點,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齊國的服飾雖然至今尚未發現實物,但對於這一時期齊地服飾形制的研究,可以從考古發現的一些陶俑、瓦當、漆器等資料來加以分析探討。從目前所見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章丘女郎山戰國墓、長島王溝東周墓、臨淄商王戰國墓出土的大量彩繪人物陶俑中,可比較清晰地察看出當時齊國男女服飾的基本形制。特別是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中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組彩繪樂舞陶俑,對研究齊國服飾的形制、色彩、紋飾尤為珍貴。這批彩繪樂舞陶俑其中人物俑26件,包括歌舞俑、演奏俑、觀賞俑不同種類。姿態有坐有立,身高7.6-8.8厘米,均為泥制黑陶捏塑而成,表面保留著鮮艷的彩繪服飾,在26件人物陶俑中,僅有的1件歌唱俑為女性,身穿淺紅色白點長袍,後身外露紅點曳地內長裙。而10件歌舞俑均為女性,分為長袖舞俑和頡袖舞俑兩種。其中的2件長袖舞俑,1件身穿淺紅色白點長袍,後身外露黃色紅點曳地內長裙;另一件身穿青灰色白點及黃色彩條長袍,後身外露黃色彩條曳地內長裙。兩舞俑長衣廣袖,翩翩起舞。在8件短袖舞俑中,有的身穿淺紅色紅點長袍,後身外露黃點曳地長裙;有的身穿青灰色紅點長袍,後身外露彩條曳地長裙,雙肩披掛紅綵帶。而5件演奏俑則全為男性,頭戴翹角高冠,面施粉紅彩,身著黑衣長袍,雙肩披掛紅綵帶。10件觀賞俑則全部為女性,由於服飾不同,分為兩組。一組5件,身穿淺紅色白點長袍,後身外露彩條花內長裙;另一組5件,身著服飾有兩種,一種為披肩式淺紅色翹邊長袍,後身外露紅點曳地內長裙;另一種為青灰色紅點長袍,後身外露黃色紅點內長裙。
從章丘女郎山這批陶俑的服飾觀察,歌舞俑與觀賞俑均著被體深邃的長衣,其右衽有向後擁掩的續衽鉤邊,與湖南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戰國彩繪木俑的服裝形式頗為相似,屬戰國時期廣泛流行的「深衣」,其主要造型特點是上衣下裳連在一起,這組陶樂舞俑,或身穿紅地白點深衣,或穿灰地紅點深衣,或在深衣下露出彩條、花點長裙。臨淄郎家莊出土的陶樂舞俑,也殘留著彩條衣裙,反映了齊國服飾形制的共同特點。相比之下,楚國服飾顯得較為華麗,齊國服飾以樸素典雅為特色。
臨淄郎家莊出土的樂舞陶俑,身高約10厘米左右,以紅、黃、黑、褐色等條紋描繪衣裙,胸部豐滿,多數細腰,長裙曳地,舉臂起舞,造型簡潔生動,年代屬戰國初期。同屬於戰國早期長島王溝東周墓出土的彩繪樂舞陶俑,最高者11厘米,最矮者5厘米。上衣為窄長袖,交領右衽,多為淡青色,亦有黃色和紅色,下衣為長裙,長裙多飾紅、黑色豎條,間加白點,有紅白色腰帶。人物多數作立姿,呈舒臂屈體舞蹈狀;個別作跪姿,似為奏樂者」。這批樂舞陶俑其服飾造型與臨淄郎家莊出土者極為相似。這批實物的出現,為印證齊國服飾的基本形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即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深衣服式占據主導地位,是當時齊國服飾造型的主流。需要說明的是,齊國的衣式與中原地區有別。如臨淄郎家莊出土的一批女性陶俑,其長裙收腰曳地,窄長袖,與中原地區女式深衣不同。同出土的漆盤上幾組人物形象,有梳雙高髻者,腰部佩劍,衣式曲裙向後斜掩垂地展開,亦有寬舒之感,似男性,這也不同於中原地區男式深衣。總的來看,無論是臨淄郎家莊,還是長島王溝、章丘女郎山出土的陶樂舞俑,其服裝的樣式十分相似,也都身著彩條衣裙,反映出齊國服飾造型與紋飾的共同特點,也充分體現了齊國服飾造型的藝術特色。
(二)關於服飾的色彩方面
兩周是等級社會,服飾的色彩必須與其身份地位相適應,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禮制的規定。按照禮制要求,色彩有尊卑貴賤之分:「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札記·玉藻》)孔《疏》:「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聊黃是也。」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貳之正服。由此可見,古代以正色為尊貴,以間色為卑賤,並十分注重衣之純,貴一色而賤貳采。按周代奴隸主貴族的傳統,色彩有尊卑的區別,青、赤、黃、白、黑是正色,象徵高貴,正色是禮服的色彩。紺(紅青色)、紅(赤之淺者)、縹(淡青色)、紫、騮黃是間色,象徵卑賤,只能作為便服、內衣、衣服襯里及婦女和平民的服裝顏色。由於色彩有尊卑之分,故統治階級要按照禮制規定,根據地位高低和政事活動的內容,選配相稱的服裝色彩。《札記·玉藻》說:「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荀子·富國》也說:「天子株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禮記·玉藻》還記載:「鞸,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天子素帶朱里終辟;諸侯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無論是冠服,還是蔽膝、束帶,均以顏色的分別來指示著衣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紅)、朱(朱紅)居最高之地位。
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卻喜歡穿紫袍。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記·蘇秦列傳》也載:「齊紫,敗素也,而賈十倍。」齊桓公作為一位名聲顯赫的政治領袖竟然穿間色的紫袍,這在當時是對傳統色彩觀念的逆反行為,無疑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自然是對傳統禮教的沉重打擊。從《左傳·哀公十七年》衛渾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來看,那時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硃色而成為諸侯衣服的正色了。大約一百年後的孔子,為了維護舊禮教還重申他對紫色抱有惡感:「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是因為紫色奪走了硃色的地位。但是,色彩作用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美感是基於色彩具有美的自然屬性為前提,由於紫色具有穩重、華貴的性格特徵,在色彩心理 學上紫色被視作為權威的象徵,所以,後來紫色一直上升為富貴的色彩」。唐代貞觀四年規定:黃、紫、朱、綠、青、黑、白作為法定的等級序列服飾顏色,將官秩最高的一、二、三品的服色定為「紫色」,就是最好的明證。可見,桓公這種服紫的喜好對後世服飾色彩等級制度的變革有著極大影響。https://..com/question/278774511.html
❹ 長煙散初碧。是什麼意思
我也只知道他出自帝京篇十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
❺ 碧高作品女裝質量怎麼樣
碧高作品女裝質量很好。
BCKO碧高服飾創建於2000年,一直致力走在時尚的最前線。個性,前衛的款式為所有獨立,自由,追求時尚和品質敏感的現代女性設計,是時尚大都市女性的選擇。碧高(bcko)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全國服裝連鎖專賣店,在全國各地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300來家。
自2009年以來,碧高BCKO服飾加大品牌發展步伐,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發展國內(雲南、廣西、江蘇、浙江、湖南、湖北、貴州、江西、福建等省份)數十間加盟店,並承接了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迪拜、美國、義大利等國家客商的訂單。
❻ 傳奇世界道士,怎樣能召喚碧血魔,高手指點一下,謝謝!
碧血涅槃是適合55級以上道士主體使用的套裝技能。
技能效果:可使敵人毫無反抗之力,魂飛魄散。
獲得方式:通過參加活動、開啟珍寶閣有幾率獲得;
冷卻時間:技能冷卻時間為15秒
使用要求:
1、道士主體55級手持清心碧玉笛,身穿九幽靈道袍或九幽靈道衣,學習技能書後方可使用。
2、直接按快捷鍵即可使用技能召喚出碧血魔。
使用碧血涅槃後可以召喚出碧血魔來幫自己作戰:
初級碧血涅槃召喚出1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5點;
中級碧血涅槃召喚出2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2點;
高級碧血涅槃召喚出3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1點;
1級碧血魔:生命1900、攻擊60-90、 防禦50、魔防50
2級碧血魔:生命2000、攻擊60-100、防禦50、魔防50
3級碧血魔:生命2100、攻擊65-120、防禦55、魔防55
4級碧血魔:生命2200、攻擊65-140、防禦55、魔防55
5級碧血魔:生命2300、攻擊65-160、防禦55、魔防55
6級碧血魔:生命2500、攻擊70-180、防禦60、魔防60
7級碧血魔:生命2800、攻擊80-200、防禦70、魔防70
註:如果招出來的等級較低,建議去將軍墳里的將軍殿打小怪升級碧血魔!
❼ 傳奇世界碧血魔的問題
碧血涅槃是適合55級以上道士主體使用的套裝技能。
技能效果:可使敵人毫無反抗之力,魂飛魄散。
獲得方式:通過參加活動、開啟珍寶閣有幾率獲得;
冷卻時間:技能冷卻時間為15秒
使用要求:
1、道士主體55級手持清心碧玉笛,身穿九幽靈道袍或九幽靈道衣,學習技能書後方可使用。
2、直接按快捷鍵即可使用技能召喚出碧血魔。使用碧血涅槃後可以召喚出碧血魔來幫自己作戰:
初級碧血涅槃召喚出1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5點;
中級碧血涅槃召喚出2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2點;
高級碧血涅槃召喚出3級碧血魔,1個100點的強化技能丹增加經驗1點;1級碧血魔:生命1900、攻擊60-90、 防禦50、魔防50
2級碧血魔:生命2000、攻擊60-100、防禦50、魔防50
3級碧血魔:生命2100、攻擊65-120、防禦55、魔防55
4級碧血魔:生命2200、攻擊65-140、防禦55、魔防55
5級碧血魔:生命2300、攻擊65-160、防禦55、魔防55
6級碧血魔:生命2500、攻擊70-180、防禦60、魔防60
7級碧血魔:生命2800、攻擊80-200、防禦70、魔防70
註:如果招出來的等級較低,建議去將軍墳里的將軍殿打小怪升級碧血魔!現在的寶寶根本沒有,不經打,容易死,我打架根本不招寶寶,光招老虎。
❽ 笑話大全求數量和質量
你在網路搜索一個 僷崗似 這裡面比較多 我想應該對你有好處。
❾ 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幾種配套形式唐代服裝怎樣體現了中國服裝史最燦爛的一頁
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唐代服裝,從特定角度體現了唐代這種繁榮、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當時最盛行的文學樣式——唐詩,對此作了充分的詮釋。白居易《繚綾》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飾的繁榮。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
唐代服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堅實基礎的紡織業到了唐代有了長足進步,繅絲、印染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服裝材質品種多,產量和質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裝中最奪目的要數女裝。唐代女性講求配套著裝,每一套都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形象。人們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依據所處的社會背景,將服飾藝術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因而,每一種搭配都個性鮮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蘊。
唐女配套裝可歸結為三種,襦裙裝,打破儒家禮儀規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裝,以及受西域文化影響而引進的胡服。
襦裙裝
傳統的襦裙裝,上為短襦、長衫,下為裙,這也許算不上新穎,但唐女將它穿出了新樣。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那時的短襦或長衫,在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將其開成袒領,這是在前朝未曾出現過的創新之舉。最初還主要為宮廷嬪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貴婦的垂青,這說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開放的。
儒家經典明確規定要用衣服將身體裹得很嚴,婦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這樣領子低到能見到雙乳上側露出乳溝的款式,在禮法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是空前絕後的。唐代仕女畫家張萱(生卒年不詳)、周昉(生卒年不詳)慣畫宮中艷麗豐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美人著踝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由於畫家手法寫實,既如實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繪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代崇尚豐滿、濃艷之美,賞花喜歡賞牡丹,人則講究男無肩女無頸,馬也要頭小頸粗臀部大。在唐代繪畫中我們不難看到,唐女為了顯示自己豐滿,特意將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還嫌不夠,於是就出現了將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這樣就看不見女子的腰身,只見一個圓滾滾的外形。
對於唐裙的描繪,詩人幾乎想盡了絕妙的詩句,除了款式之外,還有不少提及裙色。從詩中可以看到,當年的裙色相當豐富,而且官方的束縛少,因而可以盡人所好。僅色彩就有深紅、杏黃、深紫、月青、草綠、鬱金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杜甫、白居易詩中都有關於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記述石榴裙流行盛況,說石榴花開的時候滿是濃重艷麗的石榴紅,千家萬戶買石榴花給家中的女子染紅裙。可以想像有多麼壯觀。鬱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這種植物不同於原產小亞細亞的鬱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狀莖及紡錘狀塊根的汁液能夠染布、而且散發著香氣。
唐中葉時一位公主的百鳥裙,更是中國織綉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鳥羽毛織成,白天看是一色,燈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現出百鳥的形態,可謂巧奪天工。女子襦裙裝並不只是上衣下裳,還有其它款式用以補充或裝飾,如半臂,就是一種短袖衫。現代人都是在夏天穿著,可是唐女穿時,常套在長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與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長度在坎肩和長袖的中間,所以稱半臂。穿起來娉娉婷婷,體態美妙怡人。
唐女愛披一件帔子,或是兩只胳膊上搭著披帛。這兩種裝飾物的樣子,區別在於帔子闊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從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傳說有一次宮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陣風起,將楊貴妃的帔子吹到賀懷智的襆頭(一種黑綢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來看,帔子或許是很輕盈的,當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織帔子禦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飄帶」,長長的,一般較窄,從身後向前,搭在小臂上,兩端自然下垂,後人畫仙女和古裝仕女,怎麼也忘不了這種美妙的披帛。
與襦裙裝相配合的足服,有鳳頭高翹式錦履,也有麻線編織的鞋或蒲草鞋,軟軟的,但很精緻、很輕巧。除了繪畫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形象資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實物。
唐女著襦裙裝時,頭上一般不戴帽子,當然也有花冠等是屬於裝飾性的,出門時則戴一圈垂紗的帷帽。這種帷帽從唐初開始流行,至盛唐時,女人們連帷帽也不屑於戴了,乾脆露髻騎馬出行。發髻上插滿了金釵玉飾、鮮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今天,還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種精緻的金銀首飾和絹花的實物。
整套男裝
《虢國夫人游春圖》
與花枝招展的襦裙裝相比,將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則別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腰間系帶,腳蹬烏皮六合靴。這身裝扮使男子穿著干練、瀟灑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別有一種洗盡鉛華卻添帥氣、俏皮的風度。盡管儒家經典中早就規定:「男女不通衣裳」。《舊唐書• 輿服志》和《中華古今注》中記載,唐代女子穿男裝,包括皮靴、袍衫、馬鞭、帽子,不論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還是出門,都這樣裝扮。由此可見,唐代社會開放,對女性的束縛很少。
《唐書•輿服志》曾說:「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新唐書•車服志》也說:「中宗後……宮人從駕皆胡冒(帽)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帽亦廢,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洛陽伽藍記》五講於闐國「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文獻通考•四裔考》九講占城風俗「婦人亦腦後攝髻,無笄梳,其服與拜揖與男子同。」
這種女穿男裝的裝束,在唐永泰公主石槨線畫、唐韋泂墓石槨線畫、唐李賢墓壁畫、唐張萱《揮扇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敦煌莫高窟晚唐17號窟〔即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藏經洞的洞窟,高僧身後左壁所繪持杖供養女子身上,也都有具體的形象。
胡服
唐代貴族仕女衣著偏好胡裝,身穿緊腰胡裝是時尚的打扮。"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文物考古出土的穿著胡服的唐人俑與戴著襆頭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隨葬品中,胡俑多達50餘件。這些胡俑的出土,說明了西域文化影響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對漢族人民的服飾、樂舞等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唐代對異族的政策較為開放,人們「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彌漫天下。
開元、天寶年間,女子大多上著窄袖衫,下著長裙,肩披中帛,腰系長帶,腳穿高頭鞋履。《舊唐書•輿服志》雲:「開元末,太常樂尚胡曲,貴人饌御,盡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載:「中國衣冠,自北朝以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靴。」唐詩中劉言史《觀舞胡騰》「細疊胡衫雙袖小」,李賀《秦宮詞》「秀襟小袖調鸚鵡」,白居易《柘枝詞》「香衫袖窄裁」,都是對當時風氣的描述。
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
胡服
唐代的舞蹈服裝
舞蹈服裝是生活服裝的升華,同時又是生活服裝的審美先導。漢代舞女打扮一般為高髻大袖,《後漢書•馬廖傳》記載著一段當時長安的諺語:「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見城市舞蹈服裝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中國舞蹈有兩種不同的功能,一種是從屬於政治禮儀性質的舞蹈,它是中國原始舞蹈的延續,一開始就與原始巫術相結合而帶有神話的色彩。後來與階級社會的政治倫理觀念相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禮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另一種較多的屬於娛樂性質,其低級形式就是民間的各種舞蹈;高級形式則屬於上層社會精神文化的享受。
隨著社會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增多,舞蹈藝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後漢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說明西域舞蹈已伴隨絲綢之路的暢通而流入中原,為中國上層社會所贊揚。南梁簡文帝《小垂手》詩:「舞女出西秦,躊影舞陽春,且復小垂手,廣袖拂紅塵,折腰應兩袖,頓足轉雙巾,……」說明南北朝時南方舞蹈也以接近西陲的河西舞女為尚。
唐代舞樂空前繁盛,據《唐六典》和《文獻通考》等書記載,唐代舞蹈就達數十種之多。唐太宗時宏文館直學士謝復所寫的《觀舞賦》,描述舞女「曳絹裙兮拖瑤佩,簪羽釵兮珥明璫,弦無差袖,聲必應足,香散飛巾,光流轉玉。」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十分注重歌舞聲容音樂與服裝的綜合效果。
唐代各種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執戟。《九功舞》戴進德冠(進德冠是形式介於進賢冠與通天冠之間的一種非常華貴的冠式)、紫褲襦。《上元舞》衣畫雲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聖壽舞》金銅冠、五色畫衣。《光聖舞》烏冠,五彩畫衣。《宴樂舞》緋綾為袍,絲布為衣。《長壽舞》衣冠皆畫。《萬歲舞》緋大袖,並畫鸚鴿、冠作鳥像。《龍池舞》服五色紗雲衣,芙蓉冠、無憂履。《獅子舞》二人持繩秉拂、服飾作昆侖狀。《景雲舞》花錦為袍,五綾(五枚斜紋地組織的綾)為袴,綠雲冠。
《傾杯舞》樂工淡黃衫、文玉帶。《文舞》服委貌冠,玄絲布大袖,白練領褾、白紗中單,絳領青絲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武舞》服弁平巾帽,金支緋絲布大袖,緋絲布裲襠(裲襠是一種套穿於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金飾白練蓋襠,錦騰蛇(騰蛇以錦為表,長八尺,中實以綿,像蛇形)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烏布靴。《坐舞》舞童五人衣綉衣,各執金蓮花。《八佾舞》著畫績,文衣長大,武衣短小。《霓裳舞》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上面這些舞蹈大體屬於傳統禮儀場面的中國式舞蹈。另外一類屬於西域傳入的流行舞蹈,所穿舞蹈服裝也帶有強烈的異族風貌。如廣為唐代詩人吟誦謳歌的《柘枝舞》和《胡旋舞》、《胡騰舞》均是。白居易《柘枝妓》「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又《柘枝詞》「綉帽珠稠綴,香衫袖窄裁。」張祜《周員外席上視柘枝》「金絲蹙霧紅衫薄,銀蔓垂花紫帶長。」又《觀楊瑗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又《觀杭州柘枝》「紅罨畫衫纏腕出,碧排方胯背腰來,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袎摧。」又《李家柘枝》:「紅鉛拂臉細腰人,金綉羅衫軟著身。」又《感王將軍柘枝妓歿》「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紅色或紫色刺綉或手繪的窄袖羅衫,珠玉刺綉卷檐虛帽,紅錦靴,裝飾飄帶,是柘枝舞的基本服裝。
《胡旋舞》和《胡騰舞》以配合弦鼓節拍作旋轉舞蹈為特色,有時站在一個小圓毬上轉蓬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毬上。舞蹈服裝也是尖頂番帽,小袖胡衫、寶帶、錦靴。
唐代舞蹈服裝的設計,追求新奇,思考是很細致的。《教坊記》記載《聖壽樂》的服裝,衣襟上都綉著一個大團花,再在這件綉衣的外面籠上一件與綉衣顏色相同的短短的縵衫。舞者出現時,觀眾看見她們穿的只是一種單色的衣服。舞到第二疊時,「舞者相聚到場中,當即從領上抽去籠衫,各入懷中。觀眾忽見眾女文綉炳煥,莫不驚異。」服裝設計者把服裝與舞蹈進程結合起來考慮時空效果,使觀眾獲得幻覺一般的新鮮感受,這種設計構思是非常出色的。
唐代舞蹈服裝形式眾多,在唐代洞窟壁畫、雕塑、陶俑和繪畫中保存著豐富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