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當韓信穿上女裝的時候是怎麼樣
擴展閱讀
包包皮帶子為什麼會掉色 2025-08-14 03:26:05
睡衣用來做什麼 2025-08-14 03:25:57

當韓信穿上女裝的時候是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23 16:26:23

① 那些讓韓信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後來都怎麼樣了

秦朝末年那幾場戰爭,是史上最令人刻骨銘心的戰爭。尤其是項羽與劉邦兩兄弟,反目成仇,為稱霸天下斗得不可開交的戰爭,更是讓人深刻。也正因這場戰爭,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名叫:「韓信」的勇士。那麼,在韓信成名後,那些讓韓信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少年,像犯了過錯的人一樣卑躬屈膝,然而韓信對著這些少年說:當年沒有當場殺了你們,是因為我知道我非池中之物,終有一天會報這個胯下之辱。假如當時殺了你們,我必會引起很多沒必要的麻煩,說不定還會被官府捉去坐牢,永無翻身之日,更不會有現在的我。說完之後,眾人都以為韓信會命人殺了他們。畢竟當年的胯下之辱,是多麼令人痛恨。然而結果並非如此,韓信不但沒有殺他們,而且還讓這些少年成為自己軍隊里的一名士兵,甚至還有一個直接當上衛戍司令。

② 韓信為什麼不三分天下,有什麼致命原因,他就是想分都很難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一代名將韓信被殺害於長樂宮。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悍將,後世對他的用兵之法推崇至極,以至於,他的才能讓劉邦敬佩的同時也讓劉邦感到了恐懼。有多少功高蓋主的名臣悍將終究被帝王拋棄,韓信也不例外。但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韓信本可以爭一爭這個天下,卻因為半途而廢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那麼,他真的有機會去改變歷史嗎?

韓信率兵開辟北方戰場,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上天留給韓信最好的機會便是劉邦和項羽雙方膠著的時期,只要他在當時能夠多一點果斷,決裂出這兩個團體就可以將天下三分,而最終中原鹿死誰手也就更不一定了。蒯徹當時已經極力勸說韓信乘機獨立出來,但是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大將卻在這時猶豫了起來了......他主要還是感恩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不願意背棄自己的主公。

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相當看重「士」文化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樣,韓信可能永遠也無法忘記自己當初流落街頭的時候劉邦是如何善待他的,是如何讓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當初那種無條件的信任想起來就足以讓他熱淚盈眶。

根據韓信的講話,也能看出幾下幾點理由:

劉邦的車子給韓信坐。

劉邦的衣裳給韓信穿。

劉邦的食物給韓信吃。

韓信是受過苦難的人,他認為劉邦對他待遇很優厚,「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但是為何他不願意背叛劉邦,卻又趁火打劫要來「齊王」的稱號呢?

這就是蒯徹給韓信出的第一個計謀,讓他攻下齊國來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想要以此來站穩腳跟再做以後的打算。但是韓信卻沒有繼續聽從謀士的建議,這就相當於蒯徹下的一劑猛葯沒有得到持續便被扔掉了,韓信自取滅亡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他代理齊王早已經激怒了劉邦,所以之後的劉邦便時時刻刻開始牽制著他提防著他,開始在他身邊安插一些眼線,逐漸將他的兵權削弱。當時漢家的兵馬都歸韓信統領,但是逐漸地劉邦將灌嬰、曹參等一批親信安插到了軍隊之中,以免失去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這些親信都是劉邦從自己家鄉一點點帶出來的老鄉,這種紐帶文化讓他們誓死效忠於劉邦,韓信就算用重金、美女都無法將同鄉的情誼拆散,對他不利的局面逐漸開始形成。

不僅如此,劉邦還開始不斷從韓信手裡將一些精銳的部隊調走。我們也可以從韓信攻打項羽的戰法上看出那時的韓信其實已經沒有精銳的軍隊可以調遣了,例如「切斷糧道」、「輪番出擊」這些戰法也可以印證當時他所率領的軍隊已經沒有原先那麼強悍了。

韓信錯就錯在沒有接著聽從蒯徹的建議,即使利用計謀攻下了齊國,得到了齊國的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稱號。但是齊國的土地卻都還在田氏手裡掌控著,沒有土地他的根基怎麼可能穩?

他要來了虛名卻早早地惹惱了主公,看似封為了王侯但是實力卻在一步步地被削弱,他和主公之間僅剩的那些恩情也隨著他的這一舉動煙消雲散了。他這無異於是在和劉邦宣戰,但是,自己還在傻傻的猶豫著要不要徹底撕破臉面,這就導致了自己開始陷入了被動的局面,最終難逃被設計殺害的命運。

後世都在為這位悍將打抱不平,認為他心中還是不想反叛,只恨那呂後下手太早太狠毒。但是,在我看來正是由於他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他如果能夠早一點做出決斷或反或忠,就不會置自己於險地。要知道,帝王最為恐懼的不是一個臣子的叛亂,而是他已經捉摸不透自己臣子的心思。既成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韓信卻沒有抓住機會獨立出去,也難逃悲劇性的命運。

韓信這個悲劇性的人物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自己在關鍵時刻不能看清形勢,沒有明白自己早已鑄成了大錯卻仍然礙於「士」的面子不肯往下走。

韓信沒有稱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的政治能力不如劉邦,也就是說韓信沒有劉邦那樣有胸懷大志。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不止只是一個人的事,還要有多方的支持,要會用人、識人。像劉備,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趙雲、關羽。但劉備會識人會用人,才能讓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等等的傑出的文將、武將為他所用,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

還有就是跟是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了。像曹操,他的一生都沒有稱王稱帝而是以宰相自居。難道你說他沒有實力稱王稱帝嗎? 所以,韓信不自立為王或者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是有自己的原因,更有時代背景的原因,這些綜合的原因就造就了韓信只能是一位將軍,而不能是王。

但是我們應該肯定的是,這位悍將一生驍勇善戰,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如果沒有他當初倒向劉邦的陣營,項羽也不會早早地潰敗直至退出歷史的舞台。所以帝王家沒有念及舊情留這個開國元勛一條生路也真的是太絕情了,不過歷史總是這樣的殘酷,無情最是帝王家,用得著你打天下的時候你便是他的兄弟,天下大定之後便開始處處制裁這些東征西戰的元勛。

③ 韓信跨下之辱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我們在感嘆古代歷史人物所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需要學習他們的品德和可貴的精神。韓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他曾經幫助劉邦開辟疆土,也是劉邦建功立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這樣一位大人物,其實在早年時曾經遭遇過一次奇恥大辱,當時有一個人讓韓信從自己的胯下鑽過去。對於一位男子來說,這是莫大的羞辱,可是韓信當時卻照做了。對於韓信來說,這件事他應該是不想要回想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韓信的胯下之辱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胯下之辱對於韓信來說雖然是恥辱,但是從結果來看,反而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這段歷史故事認識到,人生中所遭遇的難題並非一定會將人們帶往凄慘的境地,如果可以正確面對難題,可以讓自己有更大的突破和成長,也會成為改變命運的絕佳時機。所以同樣面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情,如何看待和如何行動非常關鍵。

④ 韓信的經典故事有那些呢

1、胯下之辱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韓信落魄時,曾被一個惡霸欺負,惡霸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如果換作夏侯惇,早就將他砍了,可是韓信不是武夫,只有認慫,不過這被後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範。2、一飯千金韓信落魄時還曾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一個好心的老婦人施捨給他一碗飯,韓信發達後沒有忘記這件事情,賞賜千金給這位老婦人,此舉也被比喻為不忘舊恩。3、國士無雙在漢中的時候,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問韓信有大能耐?蕭何不假思索地說:國士無雙。就是指一個國家難找出兩個這樣的人,可見蕭何對韓信評價之高。4、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是韓信的成名戰。當時劉邦被困漢中,棧道被燒毀,很難在短時間打回關中。韓信此時出奇策假裝慢慢修棧道,實則從陳倉小道悄悄殺入關中,迅速平定三秦,為後來打回中原,和項羽爭天下打下了重要基礎。5、背水一戰這是韓信的經典戰,雖不是他首創,但運用得恰到好處。當時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渡黃河北上攻打趙國,在不利條件下,他採取截斷自己歸路的方法激勵士氣,背水一戰將趙軍打垮。這一招被後世名將不斷使用。6、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成語也是說的背水一戰的故事,只是換了種說法。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讓自己沒有退路,奮勇向前,唯有勝利,才能活下來。這是一種險中求勝的方法。7、獨當一面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夾擊項羽,劉邦對韓信這一路心存疑慮,就向張良尋求意見。張良的回答是:韓信能獨當一面。意思是說:韓信完全能勝任那一路的工作。這個成語也被用來形容能獨立完成某個領域工作的能力。8、十面埋伏這是韓信的「封仙」之戰,在強悍的霸王項羽面前,他能算無遺策地將項羽包圍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比八面都還多兩面埋伏,迫使項羽最後逃亡烏江,並在那裡走投無路自殺。9、功高震主漢朝建立後,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使得劉邦的地位都受到他的威脅,這樣反而對韓信不好,因為臣不能超過君。果然,不久後劉邦的夫人呂後就對韓信下手了。10、金石之交金石之交指的兩人關系非常好,像金石一樣堅不可破。韓信曾有一個幕僚勸他自立為王,和劉邦平起平坐,卻被韓信拒絕了。幕僚感嘆到:你雖覺得和漢王的關系就像金石一樣,但終有一天會被他擒獲。後來果然應驗。1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能被劉邦登壇拜將靠的是蕭何的推薦,所以「成也蕭何」;韓信最後被騙受擒也是因為對蕭何的信任,所以「敗也蕭何」。比喻成事敗事都是同一人。12、推陳出新韓信還在為劉邦管糧倉的時候,把糧倉開了兩個門,新糧食進,舊糧食出,這樣就可以保證糧食不會變質浪費,即推陳出新。13、解衣推食劉邦重用韓信的時候,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韓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給韓信吃,對韓信是關懷備至,可是最後呢?。14、婦人之仁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韓信認為:項羽做事意氣用事,不識大體,有時不夠狠,就像婦女的軟心腸一樣,最終會害了他。15、人心難測當時天下有一對著名的刎頸之交,叫張耳和陳餘。話說兩人誓同生死,但後來卻翻臉了。韓信從他們的身上感慨:人心難測。此一時、彼一時,誰也說不清未來會發生什麼。16、拔旗易幟古代打仗,旗幟很重要,旗幟就是勝負風向標。韓信抓住這一點,一有機會就拔掉敵人旗幟插上自己旗幟來迷惑敵人,這樣就可以讓敵人兵敗如山倒。

⑤ 韓信傳是怎樣的

韓信是淮陰人,家境貧窮,自己又沒有什麼顯著的德行,就沒能被推選為地方官吏,又不能經商謀生,經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韓信的母親死了以後,無錢埋葬,他就找了一塊乾燥的高地安葬了,准備將來在他母親的墓旁安葬萬家。韓信依靠下鄉南昌亭長的接濟糊口度日,這就苦了亭長的妻子。亭長的妻子於是一大清早起來做飯,在床上把飯吃了。到吃飯的時候,韓信去了,發現沒有為他准備飯食。韓信也知道他們的用意,就自己斷絕了關系而離去。韓信來到城下釣魚,有一個漂洗棉布的漂母見他可憐,就給他飯吃,這樣地過了數十天。韓信對漂母說:「我以後一定重重報答您。」漂母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不過是可憐您才給飯吃,根本就沒希望您圖報啊!」淮陰少年又欺侮韓信說:「你身材雖然高大,喜歡隨身佩帶刀劍,但這是怯懦的表現。」並當眾侮辱韓信說:「你不怕死,就用劍刺我;如果你不刺,就從我胯下爬出來。」韓信凝視了他很久,慢慢低下身來從胯下爬了出去。街市上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當項梁渡過淮水的時候,韓信就帶著劍投奔了項梁,居於麾下,沒有什麼名氣。項梁敗死後,又投奔項羽,為郎中。韓信幾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不予採用。漢王入蜀,韓信離楚歸漢,仍不得揚名,只做了個管理糧倉的小吏。他後來因為犯法當處斬刑,與他一夥作案的十三個人都被斬首,輪到他時,韓信抬頭仰視,正好看見了滕公,韓信說:「漢王不想要天下了?而竟斬殺壯士!」滕公聽到他的話很驚奇,又見相貌不凡,就釋放了他。與他交談了一番,非常賞識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任命他為治粟都尉,但沒有發現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

韓信曾幾次與蕭何交談,蕭何很賞識他。到了南鄭,將領中有數十人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在劉邦面前幾次推薦過自己,既然不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親自去追韓信。有人向劉邦說:「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聽了很生氣,如同失去左右手一樣。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劉邦又生氣又高興,責罵蕭何說:「為什麼你也逃走了?」蕭何說:「臣下不敢逃走,是追逃走的人。」劉邦說:「所追的是誰?」蕭何說:「是韓信。」劉邦聽了又罵道:「將領中逃跑的已有數十人,你都不追;說追韓信,這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求得,至於像韓信那樣,國中卻再沒有第二個人。大王如果只是打算在漢中長期稱王,那就可以不任用韓信;如果決心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人能與您共商大事的了。這要看大王的決策了。」漢王說:「我也想向東進軍,怎能憂郁地在此久居?」蕭何說:「既然大王決計東進,如果能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如果不能用韓信,韓信終究是要逃走的。」漢王說:「我為了您封他為將領。」蕭何說:「雖然你任命他為將領,韓信還是不會留下來的。」漢王說:「那就任命他為大將。」蕭何說:「太好了呀!」於是漢王要召見韓信並拜他為大將。蕭何說:「大王素來對人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好像叫小孩似的,這就是韓信所以要離去的緣故。大王如果決心要任命,就要選個日子,沐浴齋戒,設廣場高台舉行儀式才行。」漢王接受了蕭何的建議。眾將領非常高興,人人都以為要有一個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軍時,發現居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韓信拜將以後,就坐了下來。漢王說:「丞相在我面前幾次提到將軍,將軍有什麼計策來指教我呢?」韓信推謝了一會兒,就問漢王說:「現在東進爭權天下,主要敵手不就項王一人嗎?」漢王說:「是這樣。」韓信說:「大王估量自己在勇敢、兇悍、仁愛、強壯方面與項王相比如何?」漢王沉默了好久才說:「不如項王。」韓信再次拜謝表示慶賀說:「我韓信也以為大王不如項王。然而臣下也曾侍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厲聲怒喝時,千百人的話都置諸腦後,這樣就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是匹夫之勇。項王見人恭敬謹慎,講起話來細聲細氣,別人患了疾病,他都會流下淚來,把自己的飲食分給病人吃;但到了別人有功應當封爵時,他即便把手中的官印磨得沒有了稜角,仍捨不得給人,這叫做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稱霸天下而臣有諸侯,但他不居守關中卻建都於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親信的人封為王,諸侯紛紛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主,佔有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所經過的地方,無不遭受破滅,積怨於百姓。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淫威,勉強服從罷了。項王名義上雖稱為霸王,實際上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因此說他的強大容易變為衰弱。現今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以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的大臣,何愁大臣不服!率領順從思鄉東歸的義軍,何愁敵軍不被打敗!況且三秦的封王原本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國子弟已有數年,所殺士卒不可勝計,又欺騙他們投降了諸侯。到了新安,項王用詐騙的手段坑殺秦國降卒二十多萬,惟獨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沒有被殺,秦地父兄都怨恨這三個人,簡直恨之入骨。現在楚霸王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的百姓是不會擁護的。而大王入武關時,秋毫無犯,而且廢除秦朝的苛酷刑法,與百姓約法三章,秦國百姓沒有一個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稱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應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家喻戶曉。可是大王失掉應有的職位而稱王蜀地,秦國百姓無不怨恨。今天大王舉兵東進,三秦地區只要發一道檄文就可平定。」漢王聽了非常高興,自己也以為得到韓信晚了。漢王就聽從了韓信的計劃,部署諸將積極備戰。

漢王舉兵從陳倉東出,平定三秦。漢高祖二年,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也都先後投降。漢王又命令齊國與趙國共同出兵攻擊楚國的彭城,漢軍兵敗而歸。後來韓信發兵與漢王會師在滎陽,又擊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因此楚軍再也無法西進。

漢王在彭城被打敗以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就叛漢降楚,齊、趙、魏三國也都反漢,與楚和好。漢王派酈生去游說魏王豹,魏王豹不聽,於是漢王封韓信為左丞相率軍攻擊魏國。韓信問酈生說:「魏王不會用周叔為大將吧?」酈生答道:「用栢直為大將。」韓信說:「栢直是個無能小輩。」就進兵擊魏。魏國在蒲坂設重兵,封鎖了臨晉。韓信就多設疑兵,擺開船隻裝作要渡臨晉的樣子,暗中派伏兵從夏陽用木製作了小口大腹罌缶酒器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為震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一舉俘虜了魏王豹,平定了河東,派人請求漢王說:「望增兵三萬,由臣下北平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國的糧道,西與大王會師於滎陽。」漢王就給韓信增兵三萬,又派張耳與韓信一同東進,攻擊趙、代。攻破了代地,在閼與活捉了代相夏說。韓信攻下了魏、代以後,漢王派人收回了他的精兵,到滎陽抵禦楚軍。

韓信、張耳率兵數萬,准備東下井陘擊趙。趙王與成安君陳余聽到漢軍來襲,就聚兵進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游說成安君說:「聽說漢將韓信渡西河,俘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在又得到張耳的輔助,企圖攻下趙國,這是乘勝出國遠征,其勢銳不可擋。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現在井陘的道路,車輛不得並行,騎兵成隊列,行軍數百里,其糧食供給勢必落在後面。

希望您借給我臣下三萬奇兵,從小道切斷漢軍的糧食武器供應,您在這里挖深溝築高壘,與漢軍作戰,使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以奇兵斷絕漢軍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找不到任何吃的東西。不出十天,韓信和張耳二將的腦袋就能獻到您的麾下。希望您能重視臣下的計謀,否則必定被這兩個小子所擒獲。」成安君是個信奉儒學的人,經常聲稱正義之師不用險詐計謀,因而說:「我聽兵法說,『擁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擁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它交戰。』現在韓信的兵力號稱數萬,其實不可能有那麼多,千里迢迢來侵襲我們,也就精疲力盡了。像現在如此的兵力我們也要避而不擊,以後如有更大的敵人,我們將有什麼辦法去對付他們呢?諸侯們都會笑我們膽怯,今後更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於是就不採取廣武君的計策。

韓信暗中派間諜打聽到廣武君的計策未被採納,非常高興,這才敢率兵進攻井陘狹道。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了下來。到半夜時就傳發軍令,挑選二千輕騎兵,每人手中拿一面紅旗,從小道前去隱蔽在山裡,窺視趙軍,並告誡他們說:「趙軍見到我軍逃跑,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就快速沖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豎立漢軍紅旗。」同時又叫副將下令准備伙食,說:「今日打敗趙軍後會餐。」

各位將領聽了都不知所以,只是假裝答應說:「遵命。」韓信又對軍官們說:「趙軍已先佔據有利地勢,在他們沒有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是不肯輕易出擊我們的先頭部隊的,怕我們遇到了險阻而退兵。」於是韓信派了一萬人作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就背靠著河水擺開了陣勢。趙軍看到以後,都大笑不止。天剛亮的時候,韓信豎起了大將的旗幟,擊鼓而行出了井陘口,趙軍開營出擊漢軍,激戰了很久。於是韓信、張耳就假裝丟棄了旗鼓,向河邊的漢軍方向敗走,到了河邊陣地,又回頭再戰。趙軍果然傾巢而出,都來爭奪漢軍的旗鼓,追擊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回到河邊的漢軍陣地,全軍都拚死作戰,趙軍無法取勝。這時韓信所派出的二千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來爭奪漢軍戰利品時,就立即沖入趙軍營地,拔掉了趙軍的全部旗幟,豎起了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見不能俘獲韓信、張耳等將領,就想收兵回營,但趙營中都已豎起了漢軍紅旗,大驚失色,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軍將領,於是隊伍大亂,四散奔逃。趙軍將領雖然斬殺了很多逃兵,但仍阻禁不住。於是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汦水上斬殺了成安君,擒獲了趙王歇。

韓信下令不得殺死廣武君,如有活捉廣武君者,重賞千金。不久,有人捆縛廣武君到韓信帥營,韓信解開了捆綁,請廣武君面東而坐,自己卻面西相對,用對待老師一樣的禮節來對待他。

諸將領向韓信呈獻趙軍的首級和俘虜之後,都向韓信表示祝賀有人趁機問韓信:「兵法上說,布陣應該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列陣,還說破趙軍後會餐,當時我們都不服。然而竟取得了勝利,這用的是什麼戰術呢?」韓信說:「這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只是諸位沒有察覺罷了。兵法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韓信沒有能夠得到訓練有素而能服從調動的將士,這就像兵法所說的『驅趕著街市的百姓去作戰』一樣,在這種形勢下只有把他們置於死地,使他們每人都為求生而奮勇作戰;如果今天把他們置於生地,那他們都會逃走,我還能用他們去作戰嗎?」諸將聽了都敬佩地說:「我們都沒有想到啊!」

韓信問廣武君說:「我准備北攻燕,東伐齊,怎樣才能成功?」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亡國之臣沒有資格來談論國家興存,敗軍之將沒有資格來談論勇敢作戰』。像我這樣,怎麼能與您權衡國家大事啊!」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到了秦國則秦國稱霸,這並不是他在虞國時愚蠢,而在秦國時聰敏,而在於國君用不用他的才能,聽不聽他的計策。如果成安君當初聽了你的計策,我早已成了俘虜。我誠心向你求計,希望你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而說『狂人之言,聖人也可選擇採納』。只恐怕我的計策未必能被採用,但願只效愚忠而已。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把握,但一旦失策,就兵敗鄗下,自己也死於汦水之上。現今將軍俘虜了魏王,生擒了夏說,不到一個上午就擊破趙軍二十萬,殺死了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諸侯,百姓都不得不停止勞作,拿出輕衣美食,側耳等待你的命令。然而民眾勞苦,士卒疲乏,實在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用疲憊不堪之兵,勞頓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顯然已被人看出力量不足。想要攻戰,又攻不下來,曠日持久,糧食耗盡。如果不能攻破燕國,齊國也必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與燕、齊二國相持不下,那麼劉邦與項羽的勝負也就不能分明了。這是我的愚見,也可能是錯誤的」。

韓信說:「按照你的意見,該怎麼辦呢?」廣武君答道:「當今之計,不如按兵不動,百里之內的百姓就會每天拿出牛肉美酒來犒勞將士。將軍在北去燕國的路上布置軍隊,然後派遣一名使者,拿著不滿一尺的書信,去游說燕國,燕國必定不敢不聽。接著從燕國向東到齊國,再有智謀的人,也不能為齊國想出更好的計策。如是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可以圖謀了。兵書上說先虛而後實,就是這個道理。」韓信說:「好,敬奉您的指教。」於是採用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到燕國,燕國聞風而降。接著就派使者報告漢王,請求立張耳為趙王來鎮撫趙地。漢王應允了這一請求。

楚軍曾多次派奇兵渡過黃河來攻擊趙國,趙王張耳、韓信往來救趙,一路上平定了趙國城邑,並發兵支援漢王。當時楚國正急於圍攻漢王於滎陽,漢王從滎陽逃出,到了南面的宛、葉兩地,收得了九江王英布,進入了成皋,楚國又很快地圍困了成皋。漢高祖四年,漢王從成皋逃出,渡過黃河,獨自與滕公投奔在修武的張耳軍營。到了以後,住宿在傳舍中。第二天清晨,漢王自稱是漢王使者,騎馬馳入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漢王偷偷來到了卧室,奪走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將,調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獨自來到,大吃一驚。漢王奪取了張耳、韓信的軍權,就當即命令張耳備守趙地,又拜韓信為相國,征發留下來的未去滎陽的趙軍,去攻打齊國。

韓信率兵東向攻齊,還沒有渡過平原津,就聽到漢王派出的使者酈食其已說降了齊王田廣。韓信准備停止進軍,蒯通就游說韓信,勸他攻打齊。韓信聽從了蒯通的意見,渡過了黃河,襲擊駐在歷下的齊軍,一直打到了臨菑。齊王逃到了高密,派使者向楚國求救。韓信攻佔了臨菑以後,向東追擊齊王到高密的西邊。楚王派大將龍且,率軍號稱二十萬,前來救齊。

齊王、龍且兩軍聯合起來與韓信作戰,還未交鋒的時候,有人對龍且說:「漢兵遠征,拚死作戰,其勢銳不可擋。齊、楚兩國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士兵容易潰散。不如深溝高壘,叫齊王派親信大臣去招撫攻陷的城邑。一旦城邑中的百姓聽到齊王還活著,楚國又派兵來求援,就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從二千里外客居齊地,而齊國城邑的百姓都起來反叛,勢必得不到糧食供給,就可使漢軍不戰而降。」

龍且說:「我平生深知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曾向漂母求食,沒有養活自己的辦法;又受人侮辱而從別人的胯下爬了出去,根本沒有一般人所具有的勇氣,因此不足以畏懼。況且我來救齊,不戰而使漢軍投降,那我還有什麼功勞呢?現在如果我戰而勝之,還可以得到齊國的一半土地,為什麼要停止進攻呢?」於是決定交戰,與韓信漢軍隔著濰水擺開了陣勢。

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了沙泥,堵住了濰水上游的河水,率領一半的人馬渡過濰水襲擊龍且。韓信假裝作戰不勝,往回敗走。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天生膽怯。」於是領兵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派人挖開堵水的沙袋,大水奔涌而至。龍且的軍隊一大半留在岸上無法渡過河水,韓信立即迅速攻擊渡河楚軍,斬殺了龍且。在濰水東岸的龍且軍隊四散潰走,齊王田廣也聞風逃跑了。韓信追擊齊兵直到城陽,俘獲了田廣。楚軍紛紛投降,終於平定了齊國。

韓信派人向漢王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面又與楚國鄰近,如果不設一個代理的齊王來鎮撫它,局勢就不會安定。現在齊地沒有國王,權力太輕,不足以鎮撫安定,我請求自立為代理齊王。」當時,楚國正圍攻漢王於滎陽,韓信的使者到了以後,遞上書信,漢王看了大怒,罵道:「我被圍困在這里,日夜盼望他能來幫助我,而他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躲在後面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耳邊低聲說:「漢軍現在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就此而立他為王,好好地對待他,使他安守一方。不然的話,就會發生變亂。」漢王立即明白過來,接著又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應當立為真王,為什麼要作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國。

楚國失去了龍且,項王有些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說韓信說:「將軍為何不反漢與楚聯合?楚王與將軍有過舊交。況且漢王不一定可信,他幾次身家性命掌握在項王手中,然而一旦脫險就立即背棄盟約,又攻擊項王,不可信到如此地步。現在將軍自以為與漢王的交情像金石那樣堅固,然而終究要被他抓起來的。您之所以留得性命到今天,是由於項王還在的緣故。如果項王一死,接下來就會取您的性命。您為何不與楚講和,三分天下而稱王齊地?現在您若放棄了這一時機,而一定要幫助漢王一同攻打楚王,作為有才智的人能這樣做嗎?」

韓信嚴辭謝絕說:「我侍奉項王數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是個持戟衛士,我講的話他不聽,計謀不被採用,故而我離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率數萬之眾,脫下他的衣服給我穿,拿他的飯食給我吃,言聽計從,我才能得以有此地位。人家如此對我親近和信任,我背叛他是不會有好結果的。請為我韓信辭謝項王。」武涉走後,蒯通心下明白決定天下局勢的關鍵在於韓信。就向項王分析三分天下,鼎足稱王的形勢。韓信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以為功勞大,漢王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就不聽蒯通的勸說。

漢王在固陵兵敗之時,採用了張良的計謀,徵召韓信率兵在垓下與漢王會師。項羽一死,漢高祖劉邦就乘其不備奪取了韓信的軍權,改封韓信為楚王,定都下邳。

韓信到了楚國,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輪到了下鄉亭長時,只賞給他一百錢,說:「你是個小人,做過好事,但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他從胯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並告訴他的將相說:「此人是位壯士。當初他侮辱我時,我寧可不去殺他;因為即使殺了他也不能揚名,故而就忍讓了下來,至今我才有這樣的成就。」

項王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家住在伊廬,素來與韓信交情很好。項王兵敗,鍾離眛投奔了韓信。漢王怨恨鍾離眛,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讓楚王捕捉鍾離眛。韓信剛到楚國時,巡行各地縣邑,帶兵出入。有人告韓信想謀反,舉報的奏書到了漢王的手裡,漢王也覺得韓信是個隱患。於是採用陳平的計謀,假裝巡遊到雲夢地方,實際上想要襲擊韓信,韓信還不知道。

高祖將要到達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造反,但又想到自己是無罪的;想去進見漢王,又恐怕當場被抓起來。有人勸韓信說:「殺了鍾離眛去謁見漢王,漢王必定會很高興,您也就沒有禍患了。」韓信把此事與鍾離眛商量,鍾離眛說:「漢王之所以不攻取楚國,是由於我鍾離眛還在您這里,如果您把我抓起來去獻媚漢王,我今天一死,您也隨即滅亡了。」並大罵韓信道:「你不是個忠厚長者!」結果就自殺而死。韓信拿著鍾離眛的首級到陳地去朝見漢王。高祖果然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放在後面的車子上。韓信說:「果然像有人所說的,『狡黠的兔子死了,出色的獵狗也就該烹殺了』。」漢王說:「有人告您謀反。」於是又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以後,赦免了韓信,改封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漢王嫉妒他的才能,就稱病不去朝見或跟從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與絳侯周勃、灌嬰這樣的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路過將軍樊噲家門,樊噲行跪拜禮迎送,並自稱為臣下,說:「不知大王竟肯光臨臣下的家門。」韓信出門後對部下笑著說:「想不到我這輩子竟要與樊噲為伍!」

漢王高興時與韓信談論諸將的才能高下。漢王問韓信說:「如果是我,能率領多少兵?」韓信說:「陛下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漢王說:「如果是您,能率兵多少?」韓信說:「如果是我,則多多益善。」漢王笑道:「您既然多多益善,為什麼被我抓住呢?」韓信說:「陛下不能領兵,而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被陛下抓住的緣故。況且陛下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後來陳豨為代地相國去監察邊郡,臨行向韓信告辭。韓信拉著他的手,在庭院里散步來回數次,仰天長嘆地說:「您有話與我講嗎?我可有話想與您講。」陳豨接著說:「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說:「您所管轄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之處,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得寵的大臣。如果有人說您謀反,陛下必定不會相信;如果再有人告您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發,陛下一定會大怒而親自率軍來征討您。我為您在朝作內應,就可以圖謀天下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才能,也就相信他的話說:「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然起兵造反,漢高帝親自率軍前往征討,韓信稱病不去。韓信一方面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聯絡,一方面又與家臣謀劃,准備在黑夜假傳詔書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與奴隸,然後發兵襲擊呂後與太子。部署已定,正等待陳豨的消息的時候,韓信的門客因為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了起來,准備殺他。那個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後上書告發韓信謀反的意圖。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擔心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相國蕭何合謀,假裝說有人從皇帝那裡回來,聲稱陳豨已被殺死,群臣都進宮朝賀。相國蕭何就欺騙韓信說:「雖然您有病,但最好還是勉強去朝賀一下。」韓信一進到宮中,呂後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鍾室里把他殺了。韓信臨斬時說:「我當初沒有採用蒯通的計策,如今反而被婦人小子所欺騙,這豈不是天意嗎!」於是呂後誅滅了韓信的三族。

漢高祖平定了陳豨叛亂後回到了京城,聽到韓信已死的消息,又是歡喜又是悲哀,詢問說:「韓信死時說了些什麼?」呂後就把韓信死時說的話告訴了高祖。高祖說:「蒯通此人是齊國的辯士。」於是下詔捉拿蒯通,准備烹殺他。蒯通被抓後為自己辯解,高祖於就是釋放蒯通而沒有殺他。

⑥ 韓信為何被稱為兵仙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這就是著名的韓信點兵,另外,我們來看看一些關於韓信的成語:

戰無不勝,劉邦建立漢朝後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打仗沒有不取得勝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強大,百戰百勝。

國士無雙,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是說他是國士無雙。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一飯千金,韓信落魄時曾對施捨給他的老婦說以後定當後報,韓信衣錦還鄉時並賞賜她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多多益善,劉邦和韓信有一次對話,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又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之意。

十面埋伏,韓信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項羽。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背水一戰,在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採取背水一戰的計謀,贏得了戰爭勝利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拔旗易幟,韓信北上滅趙的一個計謀,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北上滅趙的一個計謀,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士兵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為了東進中原,採取麻痹敵人的辦法,讓士兵去修理棧道,而卻領大軍從陳倉出來,佔領了關中。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兵仙神帥,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胯下之辱,韓信落魄時,一個同鄉人欺負他,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果真從那個人褲襠下鑽過去。指極大的侮辱。

解衣推食,韓信說劉邦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自己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居常鞅鞅,劉邦建立漢朝後,奪去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郁不樂。

功高震主,指的是韓信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

金石之交,武涉曾經勸說韓信自立,說道:你和漢王劉邦的關系這么好,但是最終還是被他所擒的。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堅不可摧的交誼。

獨當一面,張良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張良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略不世出,指的韓信的功勞很大,天底下沒有人可以與他比的,後用於誇獎人等。

不賞之功,說的是韓信在戰爭中功勞,後形容功勞極大。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勇氣行事的行為。

婦人之仁,韓信在和劉邦的一次說話中,評價項羽,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指的是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推陳出新,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指的是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

勛冠三傑,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意思是說,三傑之中,韓信的功勞最大。

伐功矜能,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偽游雲夢,指劉邦偽游雲夢,詐捕韓信事。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韓信當年說的一句話,指的是坐人家車子的,要與人家共患難;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擔憂;靠人家養活的,要為人家的事拚命。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左車在和韓信談話中,李左車提出的這個觀點。指的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人心難測,韓信北上滅趙的時候,說張耳與陳余兩人為刎頸之交,後兩人翻臉。人的內心難以探測,喻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多用於貶義。亦做「人心莫測」。

鍾室之禍,楚漢相爭,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後,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後忌,被斬於長樂宮懸鍾之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參見: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問路斬樵,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協助漢王劉邦同楚兵作戰。韓信為出奇謀襲楚,繞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馬問樵夫路向,韓信聽後,把樵夫斬殺,部將問為什麼,韓信稱恐樵夫泄露他們的行蹤。

從這個角度看,韓信兵仙稱號跟其歷史評價很符合吧。

⑦ 韓信的舊愛,為何會嫁給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

你所說的這個見證了韓信胯下之友的女友,其實是一部電視劇中編撰出來的橋段,所以說並不是真的。而之所以這位見證了韓信胯下之辱的女友嫁給了屠夫也是韓信要求的,因為這個女人不相信韓信能夠活著回來,對韓信失去了信心,韓信卻希望她能夠好好的活下去,所以說將她嫁給了屠夫。


後來韓信成功的活著回來了,他沒有為難屠夫,而且也將他曾經心愛的女人許配給了屠夫。他想讓這個女人過上好日子,而不是跟他一起顛沛流離,過著動亂的日子,所以說這也是她最好的歸宿。

⑧ 韓信為什麼甘受胯下之辱

個人認為,因為韓信有遠大的理想,他一直在等待時機,當屠夫讓他二選一的時候,他知道自己不能在這個時候殺人或者被殺,所以他甘受胯下之辱。下面具體分析:

韓信為什麼要甘受胯下之辱?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1、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年輕時有遠大的理想,他總是在尋找機會。他寧願吃也不賣他唯一值錢的東西:劍。他總是隨身帶著它,不是為了裝酷,而是為了一有機會就有所作為。

韓信發財時,給當年的屠夫起名叫魏校。他很高興他沒有殺他:“如果我殺了他,我就不會是今天了。”他告訴自己為什麼不殺屠夫。

從那時起,胯部的恥辱對韓信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面對選擇時,他是堅決而堅決的。他拋棄了日頭最旺的項羽,去找當時還很虛弱的劉邦,終於取得了一些成績!

別以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碎、害怕、失去靈魂,“撲通”跪下,這是懦夫;另一種是先彎腰,然後再跳起來——因為人只有蹲下後才能跳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