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裝,古語怎麼講
衣裳
㈡ 美女用文言文怎麼說
1、嬌娥:《敦煌曲子詞·夙歸雲》:「幸因今日,得覩嬌娥。眉如初月,目引橫波。」《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綉戶珠簾,時露嬌娥半面。」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烈殉》:「我的兩個嬌兒呀,兩枝花,未嫁嬌娥,比不上賠錢貨。」
2、姬:於是庄王棄其 秦姬 越女,罷鍾鼓之樂。——《吳越春秋》
妖姬靜女。——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3、嬌女:晉 左思 《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㈢ 形容女子長得很漂亮,用文言文怎麼說
1、貌嫽妙以妖蠱兮,紅顏曄其揚華。(漢·傅毅《舞賦》)
「紅顏」原指年輕人的紅潤臉色,後來特指女子美麗的容顏,進而指代美女。「姝」與「麗」均有「美麗、美好」之意。
2、笑君王見錯,把一個罪廢殘妝,認是金屋嬋娟。(清·洪升《長生殿·夜怨》
「嬋娟」原指姿態美好、輕盈飄舞貌,後用「嬋娟」來代指美女。又如「驚鴻」,原形容美女輕盈優美的舞姿,後借喻體態輕盈的美女:
3、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曹雪芹《紅樓夢》)
這是《紅樓夢》第三回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時的描寫。眉毛彷彿皺著又彷彿舒展著,像掛在天空中的一抹輕煙,眼睛好像透著歡喜又透著哀愁。嘴角兩邊的酒窩顯著淡淡的憂愁,身子柔弱如同承襲了一身的病。
4、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楊貴妃回頭一笑,嬌媚百生,美麗的容顏使後宮的妃嬪盡失光彩。運用側面描寫,極力表現出楊貴妃的美貌。
5、「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在紅白豆蔻諸色花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並,形似同心,清人有詩雲:「結就同心芯,因標連理枝」,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其次是此花在未盛開時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因而又被喻為少女的象徵。「來時豆蔻初含芯,別後菖蒲又著花」,後來好些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個意思。
(3)女裝用文言文怎麼說擴展閱讀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美女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měi nǚ,指容貌姣好、儀態優雅的女子。中國古代關於美女的形容詞和詩詞歌賦眾多,形成了豐富的美學資料。《墨子·公孟》:「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
中國古代審美標准
中國漢代以前,人們對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晉,才開始著重於裝飾。魏文帝喜歡打扮華麗並將頭發挽成蟬翼形的妃子。唐朝是開放社會,容許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
唐朝以後沒有定論。宋朝以後,大致是以觀音菩薩的本貌作為女性美的高標准,各個時代所雕塑繪畫的觀音菩薩,就是當時審美標準的具體說明。
時代對美的詮釋更是大相徑庭。唐代世人又以體態豐腴、豐胸肥臀的楊玉環為美;但是到了宋代人們以「身輕如燕,身姿窈窕的趙飛燕(漢代)為最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娥眉青黛:娥眉是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顏料來繪畫眉毛,這種眉毛化妝,早在西周時已十分流行,在《詩經》和《楚辭》中,便已出現這個形容詞。
細腰雪膚:雖然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是身材豐滿的美女,但國人還是偏好纖瘦型美女,細腰便是腰肢幼細;雪膚則是肌膚雪白,相傳趙飛燕便是細腰雪膚的表表者。
蓮步小襪:蓮步是指美女的腳步,更指纏過的小腳。小襪則指纏足女性所穿的襪子;小腳步伐如蓮,再穿上小襪,便成為美女的一種美態。
中國各朝代的審美標准都不同,而當時女性地位低,往往要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去塑造體態,做出損害身體健康的事。例如春秋戰國時楚國某國君喜歡腰細的女子,不少宮嬪因為節食減腰而餓死,故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
漢代時趙飛燕以身材輕巧見稱。而唐朝時則崇尚豐滿,認為豐滿的人生育能力強,武則天與楊貴妃都是身材豐滿的女人,「燕瘦環肥」就是指趙飛燕和楊玉環。
中國古代有不少男性戀足,纏足的習俗相傳起源於五代十國南唐宮中。明清時認為有「三寸金蓮」的女性才是美女,所以不少女性被迫纏足至弓型,嚴重損害健康。
中國傳統上病態美的女性亦受到喜愛,給人一種柔弱、楚楚可憐的感覺,激起男性的保護欲,例如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相傳她心痛時捧心皺眉的樣子很迷人。著名小說《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也是病態美的代表人物。
古代中國美女的三圍標准:當今社會,女人的身材標准已經漸漸模糊,有的豐滿成熟,有的纖瘦清純,各有各的追求者。17世紀,佛蘭德畫家魯本斯所畫的婦女,在當今是不會被當作「美」的典型的,她們蒼白的臉上略帶粉紅色,顯得光彩奪目。
胸圍:古代中國人對女性的胸圍要求不高,對擁有一雙豐滿隆起的乳房的女性也頗不以為然。其實,古代男子欣賞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
腰圍:公元前6世紀的楚靈王偏愛細腰女子;與楚襄王同時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賦》中,對那位漂亮的「東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寫有所偏愛。不過,纖細腰身,荊楚一帶的風尚。
而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只要腰身和整個身材配合得宜,寬與窄都無所謂,美其名曰「小蠻腰」;細腰美其曰「楊柳腰」。具有「曲線玲瓏」之美。
臀圍:它的豐滿與否,成為古代中國美女的重要件之一。其原因,中國人認為臀部渾圓的女人會多生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代農業社會里,肥臀自有其重要性。
參考資料:網路-文言文
參考資料:網路-美女
㈣ 衣服古文怎麼翻譯啊
穿衣服;使穿衣服。
《禮記·文王世子》:「[ 文王 ]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 王季 ]今日安否何如?』」 宋 蘇軾 《天篆記》:「 江 淮 間俗尚鬼,歲正月必衣服箕箒為 子姑 ,或能數數畫字。」
㈤ 衣服用古文怎麼說
衣、裳 、袍 、 襟、裙 等。
也有直接說「衣服」的,如「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宋 陸游)
例句:
1、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2、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其一》
3、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國風·鄭風·子衿》
4、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遊子吟》
5、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
(5)女裝用文言文怎麼說擴展閱讀:
裳:是一個漢字,讀作cháng/shang,本義是指(夫君、君長穿著的)裙。引申義是指男女穿著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辭·離騷》有記載
袍:直腰身、過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襯里。是中國傳統服裝——漢服的重要品種,男女皆可穿用。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
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㈥ 第三人稱的文言文代詞
第三人稱的文言文代詞
1.第一二三人稱在古文中的代詞一,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
二,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
「他」在上古漢語中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只表「其他」、「別的」之類的意思,是指示代詞。「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大概始於晉代。「渠」後來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
(6)女裝用文言文怎麼說擴展閱讀:
其他人稱
一,謙稱
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
1,自稱其名;
2,自稱低賤的身份,如下官,奴家,愚,小人等。
二,尊稱
1、稱人之字。
2、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如君,公,先生等。
3、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於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稱代詞
2.文言文中的三種人稱代詞都有什麼第一人稱代詞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
臣本布衣
愚以為宮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許寡人
第二人稱代詞:
汝:汝亦知射乎
爾:爾安敢輕吾射
若:若毒之乎
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
第三人稱代詞:
彼: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之:公與之乘
其: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
臣本布衣
愚以為宮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許寡人
第二人稱代詞:
汝:汝亦知射乎
爾:爾安敢輕吾射
若:若毒之乎
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
第三人稱代詞:
彼、之、其
3.第一二三人稱在古文中的代詞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後置賓語。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定語、賓語。/而、乃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兼職。
注意: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數的分別,同一個詞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復數。第一、二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曹』『輩』,表示復數。
參考資料:郭錫良、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P635
4.文言文中的三種人稱代詞都有什麼第一人稱代詞吾:吾與汝畢力平險余:余聞而愈悲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觀夫巴陵勝狀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
臣本布衣愚以為宮中之事「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許寡人第二人稱代詞:汝:汝亦知射乎爾:爾安敢輕吾射若:若毒之乎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
第三人稱代詞:彼: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之:公與之乘其:見其發矢十中八九餘:余聞而愈悲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觀夫巴陵勝狀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臣本布衣愚以為宮中之事「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許寡人第二人稱代詞:汝:汝亦知射乎爾:爾安敢輕吾射若:若毒之乎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第三人稱代詞:彼、之、其。
5.【文言文中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越多越好最好是尊稱】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你」.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你」.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藉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6.【語文中第三人稱代詞有哪些現代白話文之前的「他」是現在的「他」、「她」、「它」的統稱,現代白話文開創的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獨立了出來,用「伊」(音:yi)來表達.(今人考證,「伊」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最遲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其真正普遍運用當在現代白話文誕生之後的文學作品中)20世紀20年代劉半農提出用「她」來代替「伊」.劉半農造「她」字的原意是更為直觀表達這個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並建議「她」發tuo音.(另:「它」字也為劉半農所造)但後來現代白話文的發展卻最終選擇了「她」的發音與「他」相同.這樣「她」既與「他」同音,又與「他」異文,我想當時中國人多認為這樣就既能與西方詞彙接軌、表達婦女解放獨立地位,又與中國傳統語言相承、在口語習慣中不用更改.我認為這個「同音」卻是個敗筆,沒有完成把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改變成現代精確詞彙的任務.在英語里,他、她、它分別是he、she、it(單數、主格),不但文字不同,語音也是不同,無論在書面語還是口語中,男性與女性都不會混淆.而在漢語中,如果想在口語中表達特指性別的第三人稱時,就無法表達清楚.如有四人,兩男兩女,其中一男與一女交談,言及另一男一女中的一人,用英語表達時,用「he」或「she」就清楚表達是哪一個,但用漢語就無法用第三人稱代詞來明確表達.這種現象可能比較少有,但若出現在翻譯作品中,就比較麻煩,少不了注釋.還有其它涉及外語口語的作品(如影視作品),要用漢語口語翻譯,也可能會遇到第三人稱代詞的翻譯尷尬情況.(如果具體用「這個男的」或「那個女的」,這又失去原來語言的韻律和簡練)不過現代漢語的男女第三人稱代詞同音也是有種朦朧功效的,如本來就不想明確表達那個人是男性或女性,特別是在男女難以辨別或表達者想刻意混淆的時候.(如男扮女裝、女扮男裝,誤會男為女、女為男,表達者刻意誤導受眾那人的性別等等情況)在漢語作品中,這種朦朧表達的運用是不少的,但用現代漢語文字來書寫時,就出現了難題.雖然現代漢語有不能分辨性別時用「他」,第三人稱復數時用「他們」這樣的約定,但在不少作品中我們卻能看到出現了不少帶引號的「他」,而「她們」這個詞也經常見到.這是因為雖然有上面說的約定,但用「他」、「他們」容易引起詞彙意義潛在的導向性.究其原因,是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含義的不明確造成的.「他」是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呢,還是包含男女性的泛指第三人稱代詞呢?這個問題在文字不同、語音相同的情況下是不能根本解決的.文字是口語的書面記錄,當相同語音、不同詞彙的口語頻繁交叉使用時,文字是難以准確記錄的.口語是用聲音表達詞彙的意義,而文字就是記錄這個意義;詞彙本身已經分化了,單單文字的分化在頻繁交叉使用的詞彙中是不夠的,詞彙的語音也應該分化.如上所述,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的語音也應該分化了,但上面也有說到,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同音也有其朦朧功效,而且這種功效無論在現代漢語作品中或是在古漢語作品中,都有不少的運用,這是漢人喜歡的一種朦朧的表達手法,並且也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男女性不能分辨,或泛指男女性的第三人稱.(比喻如下對話:「你的朋友不開心了,你會怎麼樣?」「關心ta啊」)因此,我建議多增加一個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為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為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他」為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為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她」為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她們」為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它」、「它們」不作改變.同時「他」、「他」、「她」、「它」的語音也做區分,分別為:陰平ta、陽平ta、上聲ta、去聲ta.實際上,「他」基本就是古漢語的「他」.(古漢語的「他」還包含現代漢語的「它」)但現代語言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細分、精確,而且西方語言基本都是把男性第三人稱和女性第三人稱區分的,現代漢語的第三人稱的細分也是語言發展的要求.本來用回「他」作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是最直接了當的,但現代漢語中人們基本已經習慣「他」為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所以另外選擇「他」來擔當這個詞彙.選擇「他」這個文字是因為在所有發音(不含聲調)相同、字形相近的文字中,它是最合適的.(如另有一個字「它」,雖然「牛」旁,很牛氣沖天,但用在描述人時,還是不大自在吧)「他」表示的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具有獨立人格的、無分男女的人!現代白話文之前的「他」是現在的「他」、「她」、「它」的統稱,現代白話文開創的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獨立了出來,用「伊」(音:yi)來表達.(今人考證,「伊」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最遲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其真正普遍運用當在現代白話文誕生之後的文學作品中)20世紀20年代劉半農提出用「她」來代替「伊」.劉半農造「她」字的原意是更為直觀表達這個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並建議「她」發tuo音.(另:「它」字也為劉半農所造)但後來現代白話文的發展卻最終選擇了「她」的發音與「他」相同.這樣「她」既與「他」同。
7.文言文中的第3人稱有哪些文言文中常用的第三人稱有如下幾個
1.「之」作第三人稱代詞時一般作賓語,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也有作指示代詞,定語,意思是「這」,如「之二蟲又何知?」
2.其,既可作主語、賓語,「他」,如「知其不可而為之」,又可作定語,「他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還可作指示代詞,「那」,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3.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為一般用法,用於尊長者或偉人較不禮貌。如「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詞「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4.厥,「他的」,如「大放厥詞」、「厥功至偉」。
㈦ 描寫「衣服」的古詩詞有哪些
1、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燕趙多佳人》漢無名氏
釋義:穿羅裳薄衣隨風飄逸拂動,儀態雍容端坐正錚錚地練習箏商之曲。
2、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竹枝詞》黃莘田
釋義:女子穿著漂亮衣服,天氣炎熱、自然絲質團扇很多。
3、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詠薴蘿山 》李白
釋義:秀美的容色超過古今任何的女子,就連荷花都為她如玉的面容而羞愧。
4、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美女》曹植
釋義: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
5、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雜詩 》曹植
釋義:南國有個很漂亮的人,容貌像桃李板惹人喜愛。
6、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雜詩》曹植
釋義: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7、絕代佳人難得,傾國, 花下見無期。 一雙愁黛遠山眉, 不忍更思惟。 ——《荷葉杯 》韋庄
釋義:絕代佳人難得,全國,花下被無期。
8、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麗人行之一 》杜甫
釋義: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光,金絲綉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9、續客下馬故客去,綠蟬秀黛重拂梳。 ——《夜來樂 》李賀
釋義:續客下馬所以客人離開,綠葉蟬秀眉重拂梳。
10、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橫吹曲辭—長安道》韋應物
釋義:低丫環拉袖回春天的雪,聚眉一聲愁碧霄。
11、絛絲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桃花冷落 》明無名氏
釋義:絛絲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12、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化紅妝。 ——《妒花》唐寅
釋義:美女亮起出蘭房,折來對著鏡子打扮變紅。
13、但恨紅芳歇,凋傷感所思。 ——《感遇·之三十 》陳子昂
釋義:只恨紅芳歇,一些傷感的思念。
14、殘紅片片隨波浪,瓊臉麗人青步障。 風牽一袖低相向,應有錦鱗閑倚傍。 ——《漁家傲 》晏殊
釋義:殘紅片片隨波浪,瓊臉美女青步障。風牽一袖低相對,應該有錦鱗閑倚在旁邊。
15、綉屏深、麗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鵾弦。 花暖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墜金鈿。
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坐已凄然。——《綠頭鴨 》晁補之
釋義:綉屏深、美人或出,因中雷雨發生鵾雞弦。花暖之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掉金鈿沒有彈了、昭君留下怨恨,四座已凄涼。
㈧ 形容女裝的詩句
古詩形容女裝的詩句,有黃莘田的《竹枝詞 》中「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曹植在《美女篇》中也對女裝有大量描寫「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杜甫則在《麗人行》中曰「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榼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李白的《白薴辭 》中有雲「吳刀剪綵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 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稀」;王昌齡的《西宮秋怨 》也曰「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等。
㈨ 我渴望天行女裝用文言文怎麼說
我渴望天行女裝可用文言文這樣說:吾欲求一天行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