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
擴展閱讀
廣州哪裡發高檔女裝 2025-05-16 03:09:27
昆明市哪裡有賣女裝 2025-05-16 03:07:00

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2 11:51:38

⑴ 古代的新娘衣服叫鳳冠霞帔,男子的衣服叫什麼

男子的衣服叫漢服。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據說紅色婚禮服飾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

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 ,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1)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

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⑵ 中國古代女子婚禮服飾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在唐代以前,人們結婚時都是按周制婚禮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漢時期,以黑色為尊,因此在成親這樣嚴肅的日子裡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在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12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紅男綠女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為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為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許不同,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圓領衫、兩個角往上折而後交叉固定的襆頭(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顏色是青色。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九品官服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們常見的鳳冠霞披和狀元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2)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婚嫁禮儀

中國傳統婚禮講究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禮,婚禮的步驟也是由這六禮拓展的,中國古代講究禮節,在婚禮中也有著許多的繁文縟節,但是每一部都是充滿了對新人的祝福。

中國古代的婚禮文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精彩的一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婚禮當天的每一項禮儀都是為親朋好友,家人父母滿滿囑咐的一天。

⑶ 古代結婚穿的是什麼衣服這樣的衣服有什麼寓意

不少女孩的夢想是穿上潔白的婚紗,但是如今復古婚禮漸漸流行起來,中國女孩漸漸又回到了曾經的鳳冠霞披的時代,但是古代女孩並不全部都是一襲紅衣出嫁,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婚服也有不同的變化,更多的還是一身紅色喜氣洋洋。

三、婚服展現了古人們的愛情觀

結婚自古以來都是非常莊重的事情,其實在我們大部分人眼裡婚服就應該以紅色為主,不同朝代衣服的服飾都象徵著不同的寓意,在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斷變化著,但是也滲透了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女子的嫁衣基本上都是女子親自縫制,代表了這個女子美好的心願。

⑷ 古代結婚穿得婚紗叫啥來著

鳳冠霞帔,這是中國古代貴婦的官服,從皇後到有誥命的貴婦都有相應等級的鳳冠霞帔,用於正式的場合。也被用於新娘的服裝,實際上新娘如果不是貴婦的話是沒有資格用鳳冠霞帔的,但是古代人認為結婚那天新人最大,可以超於禮制,所以新娘們一般都會穿鳳冠霞帔作為結婚的禮服。 鳳冠,就是指新娘頭上的那個裝飾物,按照貴婦的誥命等級不同也有許多不同的樣式規格。霞帔是指新娘身上穿的類似披風和飄帶的那種服飾,一般鳳冠霞帔是一整套穿著的

⑸ 古代日本人結婚時穿的那種渾身上下都是白色的那種衣服叫什麼

就是叫婚紗啊

⑹ 古代新娘的嫁衣叫什麼名字

民間舊俗新娘的傳統嫁衣是:頭戴鳳冠,臉遮紅方巾,上身內穿紅娟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掛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喜氣洋洋。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婚禮上才戴,普通百姓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於明朝,大領對襟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又稱為對襟長袍。帔有男帔,女帔之別,顏色分紅、藍、黃、絳、紫、粉紅、天青等,其中紅色是新婚或喜慶的代表色彩。

漢代嫁衣:

漢朝的婚禮遵循周禮,信奉陰陽五行之說,所以漢代嫁衣不穿紅。漢代嫁衣顏色其實是玄黑色和少量紅色。這個主流的嫁衣色一直持續到了隋唐以前。

漢朝的新娘們的嫁衣都是當時流行的「深衣」,把衣、裳連在一起包裹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所以是上下一體,代表德貴專一。

唐朝嫁衣:

唐朝婚服講究「紅男綠女」,也就是男生穿大紅袍,女生穿青綠衣裙,在這里象徵著「紅綠搭配,幸福一對」,也帶有吉祥祝福的內涵。

晚唐時期,禮服發展為有著花釵大袖襦裙,同時穿著這種禮服,頭發上必須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宋代嫁衣:

宋代嫁衣大致傳承了唐朝,所不同的則是多了鳳冠霞帔。那時女子嫁衣內為藍色,外披霞帔,而新郎若為品官子孫則可以著九品官服結婚。宋皇後的畫像上可以看到鳳冠。

到了宋朝,看新娘們的鳳冠霞帔就知道了,宋朝的婚服不僅款式復雜,且大多是青色,新娘子發飾、面飾、耳飾、頸飾、胸飾都配備齊全,艷麗奢華。

明代嫁衣:

其實,鳳冠霞帔真正被大眾接受並使用應該是在明朝,它屬於明朝的婚服。也正是從明代開始,紅色成了新娘嫁衣的主色調,並傳承至今。

明朝女子出嫁還要穿綉花鞋,不僅因為綉花鞋代表吉祥,也是當時以小腳為美。

清代嫁衣:

清代是滿人入主中原,清代新娘嫁衣充滿了濃濃的滿族特色。嫁衣一般是袍和褂的結合,所不同的是配飾豐富多彩,朝冠、朝珠三串、項圈、頭箍、耳飾……多到數不過來。

(6)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嫁衣中,以魚皮為材料,黃黑相間的赫哲族嫁衣最為貴重。這種嫁衣是用手工粗麻線縫制的嫁衣,材料原始簡單,可服飾的衣袖、腰間等細微處居然鏤空鑲嵌著許多精美細膩的花紋,整套嫁衣別有一種粗獷原始的美感。

神秘納西族摩梭人的「走婚」習俗,備受世人關注。該民族男女一輩子不結婚,13歲會舉行成人儀式。其嫁衣由一種高高鑲嵌著「星星」圖案的帽子,以及背部綉著「月亮」圖案的上衣組成。穿上「披星戴月」的嫁衣,則意味著可以成人「走婚」了。

土族傳統嫁衣分外鮮艷醒目,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制而成,遠看如同美麗的彩虹。

而瑤族婦女精通刺綉,她們的嫁衣上的圖案精美細膩,別具韻味。

⑺ 古代皇後嫁衣的都有什麼款式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時因為外交,所以日韓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禮古稱「昏禮」,由於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透過《儀禮》士昏禮篇等文獻記載,一個屬於士階層的婚禮可見一斑,基調庄嚴肅穆而全無現在的喜慶、熱鬧和喧鬧。《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衣。婚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並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徵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舄,即紅色復底鞋。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綉(披肩)有黑白相間的黼紋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黃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無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開的服裝類型為宜。紅色衣緣應僅施於裳下緣,而非全部衣緣

總的來說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制禮服到這里就算完了,現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製」的觀點。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以下是各個朝代的穿法
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倡導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男子反滿要求恢復漢裝,而辛亥革命以後女子反以穿旗袍為時尚。特別是到晚清末期,婚禮中新娘常常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紅鞋綠襪一概不用,在往後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婚禮了。

⑻ 成親的衣服,在古代叫什麼

成親的衣服,在古代叫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於明朝,大領對襟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又稱為對襟長袍。另外它左右胯下開叉,有水袖,是華貴又奔放的休閑服飾。

在戲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將相、官吏、豪紳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別,顏色分紅、藍、黃、絳、紫、粉紅、天青等,其中紅色是新婚或喜慶的代表色彩。

(8)古代結婚的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

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下面看看這款霸氣的鳳冠霞帔。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

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⑼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叫做鳳冠霞帔,上身內穿紅絹衫,下身著紅裙,外套綉花紅袍,看起來既美麗大方又喜慶,以下分享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1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鳳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為衣緣理解更為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這六禮的前五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統稱締約之禮,男女雙方家庭通過媒妁進行帖約和相關的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禮節溝通,經平等議婚,最終雙方在禮尚往來中締約成婚。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2

古代結婚年齡

東漢三國時期,女子結婚年齡平均為十七歲,這似乎和最近的00後准媽媽的年齡比較接近了。

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歲之前嫁給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司馬昭的王皇後則是十五歲便已嫁給了司馬昭;孫皓時期規定兩千石臣子之女,必須十五六以後才能出嫁——民間也差不多,從《孔雀東南飛》中【十七為君婦】可知民間十七歲結婚也是屬於正常年齡。

早婚的話,比如張飛搶了夏侯淵的從女夏侯氏,當時這蘿莉才十三四歲。陸績的女兒陸郁生也是十三歲的時候嫁給了張白。

兩晉時期,女子的結婚年齡平均為十六歲。

晉武帝皇後楊芷,十九歲之前嫁給了晉武帝;晉惠帝的皇後也就是政治家賈南風,十六歲時嫁給了可憐的晉惠帝;晉康帝皇後褚蒜子,十三歲便已嫁給了晉康帝;段豐的妻子慕容氏,十四歲便已出嫁——至於民間,從《朝時篇》中【十五入家門】,《河東之水歌》中【十五嫁作盧家婦】可以看出民間女子的普遍年齡也就十五六。

南朝時期,女子的普遍結婚年齡為十三歲。

劉宋孝武帝的王皇後,十六歲出嫁,這屬於比較晚的了;劉宋前廢帝何皇後,十二歲出嫁;劉宋明帝王皇後,十二三歲出嫁;梁武帝丁貴嬪,十四歲出嫁。

比較小的,陳宣帝柳皇後,十一歲出嫁;陳後主貴妃,就是那有名的美人張麗華,十歲,對十歲便已經被陳後主臨幸了,不過陳後主當時也就十六歲,張麗華七年後才生子;梁簡文帝王皇後,八歲,便已經出嫁,不過簡文帝當時也才十歲。

中國歷代結婚年齡

婚齡: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

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後傳》中甚至有「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古代女子結婚喜服叫什麼3

一、周朝——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二、唐朝——花釵禮衣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為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為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三、明朝——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將我們中國婚服推上了一個頂峰。以至於現在受到中國古代婚服較好想到的就是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鳳冠,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非常華貴的,而是霞帔,霞帔上面會綉上漂亮的花紋,而朝廷命婦的霞帔上面的花紋是有嚴格的等級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在結婚這一天可以身穿鳳冠霞帔。

四、清朝——袍服

清朝相對長時間的統治,使滿族旗人服飾對傳統漢制服裝形成了一種顛覆性的影響,除了鳳冠得到保存外,其餘明以前形成的傳統服制幾乎廢除殆盡。

順治九年,用以統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輿條例》正式頒布,濃厚的漢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滿族旗人特徵、長期騎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馬褂、坎肩等服飾漸漸取代了傳統漢服。

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融合的深入,傳統漢服在清中葉後的民間得到了局部的恢復。作為滿漢融合產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愛。到清後期,女性婚服出現了旗袍,並對民國及民國之後的女性婚服產生深遠影響。

古代的服飾流傳至今已經發生了許多改變,如今婚禮上穿的秀禾服、漢服都是改良過的,並不是完全傳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