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嶺傳統風俗 作文 600字
不知道大奏鼓可以摸?
大奏鼓是石塘漁村的傳統舞蹈,據說是從福建民間傳入的,已有幾百年歷史。
每年歲末,為祈願豐收和平安,漁民們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為健壯男子,八九人、十幾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裝,頭戴橄欖形的黑藍色羊角帽,耳掛「黃金」大耳環,上穿桔黃色斜襟短襖,下穿深藍色大口褲,衣褲邊角和前襟鑲嵌著桔紅色的魚紋圖案;被海風吹得絳紅的臉塗得雪白,而顴頰上卻極富想像地畫了一個紅圈,粗大的腳板穿著綉花鞋,走起路來忸忸怩怩的活像戲曲中的媒婆。起舞時,那些「女人們」手執木魚、扁鼓、嗩吶、鑼、鈸、磬等樂器,隨著那男人調動大奏鼓的節奏,時而碎步輕移、柔美婉約、如醉如痴,時而騰挪跳躍、粗獷激越、歡快有力;時而是生命的細語;時而是靈魂的吶喊,強烈地展示著漁民內在情感的沖動及征服大海自信。《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大全》稱《大奏鼓》是我國唯一一個漁村舞蹈,是中國漁村第一舞。
「大奏鼓」原名「車鼓亭」,一位名叫陳其勝的年輕人在20年前賦予了它這個響亮的名字。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規模開展的民間音樂舞蹈搜集中,經他的挖掘整理並加以改編,大奏鼓從此開始為世人所知。
「男扮女裝」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徵,其裝束與福建的「惠安女」一樣鮮亮奪目。作為中國大陸陽光最早照到的地方,眼下的浙江石塘、箬山一帶,每天凌晨都有早起看日出的年輕人。那一輪巨大的太陽在脫離海平面時,海水由藍色迅速變成金黃——這兩種顏色正是舞者衣著的顏色。里箬村的先輩們說,當他們的祖先還居住在福建惠安時,大奏鼓是女人們演的。舊時的漁船設施簡陋,漁民們對於氣象的變幻無法預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歷險。因此當一艘漁船出現在地平線上時,望眼欲穿的婦女們便從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鑼打鼓喚來別家妻女,到海灘上去迎接男人們的平安歸來。
大奏鼓演員臉部的重彩化妝效果,類似於戲劇中的丑角:用濃重的白粉打底(白粉塗抹在被海風吹成古銅色的臉上,視覺效果極為強烈),雙頰塗一大片紅色油彩。然後戴上羊角帽,套上籠褲和斜襟衣,吹起嗩吶,敲起大鼓、扁鼓、銅鍾、木魚、鈸——從化妝到演出,這一切都一氣呵成,海灘、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現成的舞台。我們可以相信,這種釋放情感的方式源自茹毛飲血的先民,其粗獷豪放的身影足以使虛情假意的現代文明退遠為背景。
② 明星唱歌時跳的舞是什麼舞
大部分是街舞了,因為街舞分很多種,所以風格就有很大不同。
街舞的種類
第一、POP【機械舞蹈】。第二、LOCKING【鎖舞】。第三、BREAKING【霹靂舞蹈】。第四、WAVEING【電流舞蹈】。以上四種為爸爸和媽媽的街舞,結合而生出來的新街舞小孩有兩種: HIPHOP DANCE 和 HOUSE DANCE。這些是異形及變態,我想這么解釋大家應該能夠更容易了解吸收。
事實上,街頭舞蹈除了細分為六大種類之外,它還有兩種形式分別是:NEW SCHOOL DANCE 以及 OLD SCHOOL DANCE。好象很多很煩,有的沒的一大堆,別慌亂!!我正在洗滌你的大腦!
下來要告訴各位的是 POP DANCE【機械舞】的精髓:它起源於機械人動作及形態。記得在(1969年前後)流行天王麥克傑克遜,在全美電視台與機器人同步舞蹈之後就流行至今,了不起吧!! 重點是「頓點」。將力量一次釋放出來。不是機器人,機械舞的頓點沒這么重,而是滑過驟停就好。機械舞要有相當的isolation(一邊動其它的地方都不能動)。但poping不用,最好全身都在震(視情況而定)。 利用popping將每個節拍點卡住,最好是能配合音樂卡得剛剛好,如何"卡"?.....簡單說起來就是肌肉瞬間收緊,相對地,不卡拍的時候肌肉放到最松,但不是無力的亂接甩。
其二是LOCKUNG DANCE【鎖舞】-據了解這是由古代山頂洞的黑人,看見山頂洞中國人耍雙截棍的樣子所發展出來的街頭舞蹈,兩只手甩來甩去真像雙截棍! 在此佩服黑人獨特的創意所謂天生舞蹈音樂民族。大部份是手的動作。有很多種style,並沒有對錯之分。變形以後可以加一大堆東西進去。分成 Twist & Lock 兩部份。(用講的講不清楚,想知道的話請洽各校熱舞社) 總之,Lock 的部份和poping有點像,而twist有點難練,要做的好看不容易。 這真的蠻難用文字解釋的,簡單說起來 Locking 最注重 point 的感覺,雖然這是每一種舞蹈的先決條件,但是在Locker看來,point的姿勢、方向、角度,甚至氣勢,都必須被嚴格要求否則不算 Locking常常看到有些人自以為 Locking做得好,還教別人四不像的 Locking 動作,這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BREAKING DANCE【霹靂舞蹈】--它結合中國功夫—真是受不了的給它了不起啦! 在許多的 BREAKING舞蹈動作裡面加入了中國功夫,動作翻、撲、滾、摔...什麼怪花招都有,厲害吧!! 一般人沒練過的話是不會的(天才例外)。有--排腿、前後側空/手翻、跳轉、蛙轉、風車、直升機、霹靂摔、鞍馬、頭轉…以及各式組合。以旋轉為主,翻身為輔。但絕對不是耍猴戲…有相當的危險性在。
至於 WAVE DANCE【電流舞蹈】--它有許多像傳電導電的舞蹈動作及觀念, wave要可以傳到身體的每一部份才算練成。只要融會貫通便能駕輕就熟,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
S RAVE【銳舞】:現今代替hip hop的後起之秀。一直扭就對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固定的節拍,通常是光鮮亮麗的,身材纖細的人在跳(沒看過胖哥跳過)。rave 的女性都是很有自信的辣妹,其實倒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playboy混在其中(Brain full of SEX all night!) 何謂 NEW SCHOOL 及 OLD SCHOOL 呢?話說美國東岸紐約----發源 NEW STYLE 的 NEW SCHOOL DANCE,因為他們把我以上所說四種街舞元素融合在一起,然後加以改裝變形,那麼就是美麗的NEW SCHOOL DANCE。再說西岸洛城—比較風行 OLD SCHOOL DANCE, 也就是說它們宗於原味,不把街舞變形變態,加強各有的風格,可以發現那邊的舞者,都會把自己所專長的街舞項目跳的很神奇,可說是出神入化,但並不是指每個人。
③ 小伙男扮女裝跳艷舞,不料被商界老闆看上,有點意思這部電影
不是電影是真人真事。杭州名人馬雲大師,親扮新X小姑娘,在歡迎新職員晚會上大跳風情舞,令網友們眼界又大開!
④ 潮汕英歌舞有什麼含義
英歌舞傳統的舞蹈動作和藝術圖形,一般有「挑槌」、「拜年」、「洗街」、「布田」、「麥穗花」、「田螺圈」、「攬槌」、「眼鏡框」等。在過去,除了舞英歌外,還有唱英歌,就是在舞的過程中還要伴唱。唱詞既有歌頌梁山泊英雄好漢打大名府壯舉的歷史內容,也有摻雜宣揚「廿四孝」等民間流傳的規勸世人多行孝道的小故事及勸世良文,如:「丁蘭哥,南山去牧羊。見羊兒,跪乳報恩。丁蘭念母心悲傷,刻木奉祀行孝道,早晚菜飯敬親娘……」但這種邊舞邊唱的做法往往因為唱而影響了舞的協調性,又妨礙了舞槌強烈節奏的速度和斬度,所以現在已經甚少有伴唱的了。
中棚
中棚的演出節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劇性較強、娛樂氣氛濃郁的傳統曲藝節目。其傳統的完整表演節目有13個,都是以民間趣聞軼事為題材進行藝術加工編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兩位扮演者頭戴彌勒佛面具,手執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觀眾,為中棚隊伍開路,以示吉祥;第二是「洗耳恭聽揚佛」,一至幾人扮演和尚,手執佛塵說唱前進。唱詞內容多宣揚佛教教義,宣揚因果報應;第三是否「牽豬蕸「,表演民間配種員的生計,屬趣味性節目;第四層是」雙搖鼓」,表演民間搖鼓貨郎下鄉做小日甚一日雜生意,屬鬧劇;第五是「農夫扶犁下地「,則反映農民一年四季勞動生活艱辛的表演唱;第六是「徐大江拖車」,取材民間傳聞,反映的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困苦處境;第七是「釣魚」,屬反映魚人生活情趣的說唱節目;第八是「桃花過渡」。傳統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間男耕女織的說唱節目;第十是「和尚戲尼姑」。屬低級趣味的鬧劇;第十一是「鬧花燈」。由男女若幹人手擎花燈,邊舞邊唱的娛樂性節目;第十二是「婦女賣藝」,是反映民間藝人生活的表演唱;第十三是「京城會」,是取材於民間故事的喜劇性節目。中棚十三個節目,內容豐富,需要眾多的技藝雙全的人才扮演。一般情況下,比較難齊全地表演全部節目,便有選擇地表演其中若干個。
後棚
即英歌整體組織中的後頭部隊,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義軍與民眾匯合在一起,組成強大的後備力量。每人手執各類刀、槍、劍、戟,形成聲勢浩大的武士隊伍。這支隊伍,一般由象徵性的十六或二十四、三十六人組成,人數沒有嚴格的數量要求,只求偶數。這支隊伍的成員,輪番上場,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術,以表現梁山泊義士個個是英雄好漢。表演過程中,有拳術單打、對打、混合打,也有各種器械的單打、對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擊槍刺,刀光劍影,真槍實打,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最後的收場節目是「打布馬」。以一人扮成朝廷官員,他的半腰束掛上布制的馬匹,上半身露在布馬中間上面,下半身為布制馬匹所掩蓋,酷似騎馬形狀。這官員兩持雙鐧,與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進行對打,最後以朝廷命官被打敗狼狽而逃作為英歌結束的活動標志。「打布馬」的由來,傳說有那麼一段故事:清朝時期,里湖境內有一庵寺,朐曰墳頭庵。庵里住著一個武藝高強的和尚,當時的知縣以為這是隱患而前來清剿。可是,和尚武藝強,縣太爺被打得一敗塗地,狼狽而逃。後民眾便把這個故事編成「打馬布」,並被了展成為一個藝術程式,隨在英歌後棚演出。
⑤ 有一個舞蹈在日本學校一群男的男扮女裝跳的舞蹈叫什麼
你說的應該是akb48的32單《戀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的staff
ver.,裡面跳的是akb團隊的工作人員。你在音悅台搜《戀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
staff
ver.》就有了。附截圖:
⑥ 小伙男扮女裝跳艷舞,不料被商界老闆看上,有點意思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這部電影
出自電視劇《利箭行動》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劇情簡介
武田向趙春生等人借車,並命人將箱子搬到救護車上。宴會上,李陽認出李劍是冒牌的章雲飛,想要告訴清水。林建豪威脅李陽,李陽不敢多說。林建豪猛灌李陽,將李陽灌醉。趙春生等人幫日兵搬好箱子,發現已到約定時間而李劍那邊毫無動靜。李劍也正擔心他們,正在此時忽聽一聲槍響,又聽人喊有刺客,眾人趕緊出去,只見卓久正在外面。原來是卓久故意如此,將李劍引出。趙春生等人正要離開,武田等人正要將救護車開走,追捕刺客的衛世坤正好趕到,喊住趙春生等人,衛世坤聽到車內安裝的炸彈聲音,要上去搜查,龍元趕緊上車,將車開走,周旋一會兒,炸彈爆炸。趙春生強忍悲痛拉著於占和、孟小飛離開。李陽回到家中告訴兩名手下,章雲飛乃是假冒,明日一定要告訴清水。林建豪趁李陽上廁所之際,將其暗殺。清水得知彈葯車被炸,氣憤不已,發誓定要將利箭特戰隊全部挖出來,一雪前恥。李劍回到住處,卻見肖嫣正在房間,企圖色誘他。窗外張志觀察著一切,肖嫣故意喝水時將杯子扔下,李劍用左手去接,肖嫣確定此人就是章雲飛。然而,剛喝下水的肖嫣竟然一陣頭暈,暈倒在李劍懷里。林筱雨想要拿回手帕,於是前往李劍房中,正見李劍抱住肖嫣,氣得扭頭就走。李劍將肖嫣放到床上,急忙追出,對林筱雨解釋一番,再回到住處,卻發現肖嫣已經不在床上。肖嫣醒來,張志正守在她身旁,這才知道張志在李劍的水中下了麻醉葯。而李劍也已經注意到水有問題。林筱雨見李劍房間燈已熄滅,悄悄進去將手帕拿出。李劍沒睡,知道林筱雨拿走手帕,確認她是自己人。李劍試探肖嫣為何昨日暈倒後,人不見了,肖嫣說她醒來見李劍去追林筱雨,便生氣走了。 趙春生、於占和將李陽手下兩名漢奸殺死,並留利箭特戰隊的名號。清水命衛世坤查明死因。衛世坤卻從中謀利,不正經幹活。緊接著,孟小飛殺死漢奸史玉才,趙春生殺死漢奸金萬升,清水質問衛世坤查案結果,衛世坤支支吾吾,清水決定從衛世坤身上開刀。衛世坤回到老家,讓父親衛義德、女兒衛程程去山上住幾天。
⑦ 舞林爭霸第四季04集中最後那個男扮女裝的選手跳舞的音樂!
《It's Raining Men》 — The Weather Girls
http://www.mediafire.com/?0z4j1zmitwm
打開頁面稍微等一會,會跳出「click here to start download」
點擊就可以了
⑧ 小伙男扮女裝跳艷舞,不料被商界老闆看上,有點意思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這個電影應該叫張國榮演的《霸王別姬》。
⑨ 德雲社演員男扮女裝跳艷舞,這算糟蹋藝術嗎
提到德雲社,現在應該是中國最火的一個團體了,他們好像也說過自己是最火的男子天團。雖然是開玩笑,但實際上也差不多。不得不承認,郭德綱這點做得還是很厲害的,就是他的造星能力。不誇張的說郭德綱現在是真的可以做到自己曾經說過的大話,現在他是真的可以決定誰火誰不火,他想讓誰火誰就可以火。
我覺得最好的例子就是秦霄賢。還有最早的岳雲鵬,但岳雲鵬那邊說白了主要還是他自己爭氣,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因為那會兒德雲社相比,現在是差多了,沒有這么好的資源。
既然都是說相聲的,何必這么區分呢?再者說了,如果真的說到藝術的話,那影視劇也算是藝術,那裡面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多了,有不少還直接成為經典呢。
這又該怎麼說呢?
我的意思也簡單,那到底是不是糟蹋藝術,其實都不重要,不要雙標就可以了,這樣真的是讓人感覺特別惡心,還好意思用藝術的招牌。
⑩ 安塞腰鼓的簡介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里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 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