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日本男人女裝表演的劇稱做什麼
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貴的皮帶多少元 2025-05-23 01:03:54
女裝衣服評語怎麼寫 2025-05-23 00:57:51

日本男人女裝表演的劇稱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2 21:09:47

❶ 男扮女裝叫什麼呢

男扮女裝叫反串。

反串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一種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的情形。在其原本的意義中,是與演員以及劇中人的性別無關的。

舉例而言,男性的梅蘭芳作為一個旦行演員,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轅門射戟》一劇中演生角的呂布則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凈、生串丑等情形也都很常見。

現在,反串一詞的本來意思已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現在通常所說的反串就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裝表演,即扮演與自己性別不一致的角色,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經常出現。

男扮女裝,意思是男人打扮成女人。出自金敬邁《歐陽海之歌》。

中國反串第一人第一次反串登台演出是1986年在四川達縣。胡文閣在各大電視節目訪談中也都是這么說的。所以"反串藝術"的起源定應定在1986年。

反串,是當今娛樂圈流行用語。原意是演員不是扮演本行當的客串角色,而是演其他行當。人們習慣將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進行表演理解為反串。

而當今的反串藝人,通常是男扮女裝。大陸美男鄒開雲、蘭鴿-玉蘭花、馨妃,中國反串第一人東方奇奇,反串黛玉張揚、小燦、反串秋葉子秋葉子等;女扮男裝的也不少。

❷ 日本的歌舞伎能體現日本的什麼文化特徵,還有中國的京劇能體現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1600年發展為成熟的一個劇種,演員只有男性.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也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在日本國內被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也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代歌舞伎的特徵是布景精緻、舞台機關復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且演員清一色為男性。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是島根縣出雲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專事奏樂、祈禱等工作),為修繕神社,阿國四處募捐。她在京都鬧市區搭戲棚,表演《念佛舞》。這本是表現宗教的舞蹈,阿國卻一改舊程式,創作了《茶館老闆娘》阿國女扮男裝,身著黑衣,纏上黑包頭,腰束紅巾,掛著古樂器紫銅鉦,插著日本刀,瀟灑俊美,老闆娘一見鍾情,阿國表演時還即興加進現實生活中詼諧情節,演出引起轟動。阿園創新的《念佛舞》,又不斷充實、完善,從民間傳人宮廷,漸漸成為獨具風格的表演藝術。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源於「傾く(かぶく)」此字的連用形。日語中,將引人注目的動作、服裝稱為「かぶき」,而這樣的人稱為「傾奇者(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貼切地用了同音的三個漢字:歌(か)、舞(ぶ)、妓(き)來為這種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詞因而誕生。不久因為也有男性參演,所以也有人寫做「歌舞伎」。後來由於禁止女性演出,「歌舞妓」這種寫法變得非常稀少,自明治時代以後,定稱為「歌舞伎」。

歌舞伎的主題大致有兩類:一是描寫貴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現民眾生活。劇目可分四種:「義大夫」狂言(由「人形凈琉璃Ningyo Jyoruri」(現在稱「文樂Bunraku」)改編的歌舞伎劇目叫「義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義太夫節」乃凈琉璃的唱腔, 為竹本義太夫 Takemoto Gidayu創作的唱腔,後來變成說唱「義太夫節」的藝術家的總稱。在這里「狂言」是故事的意思。「義太夫狂言」是「義太夫說唱的(或用義太夫節說唱的)故事」的意思。);「時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歷史劇;「世話物」狂言,描寫庶民生活和愛情故事劇;稱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劇,內容涉及忠孝仁義等道義,對二般市民進行勤儉、行善、懲惡的道德教育。

「美人爺爺」坂東玉三郎
如果你一直穿著褲子走路,就感受不到穿著裙子的人的心理
本刊記者 蒯樂昊 發自上海
見過坂東玉三郎你就知道,陳凱歌的《梅蘭芳》真的選錯演員了。
他身量瘦削,古時大家閨秀般微微含著胸,兩臂略顯拘謹地貼在身側,肩膀輕聳,一路均勻碎步,如風吹過水面。面孔白凈清秀,看不到皺紋,眼神婉轉,在人群里瞥見舊相知,就頷首遞去一朵微笑。
你看不出他的年齡,甚至含糊了他的性別,雖然他一身男裝。他年已60,舞台生涯53年,中國曲迷稱呼他「美人爺爺」。
男人的身體,女人的形態
坂東玉三郎,日本國寶級藝術大師,歌舞伎中的「女形」,相當於京劇的「男旦」。坂東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梅蘭芳在中國。
玉三郎有自己的一套原則。比如,舞台之下,他跟演對手戲的演員盡量減少接觸,即使與他合作10年以上的搭檔,他也與之保持距離。因為他認為舞台上的神秘感不應被輕易打破,如果生活里兩人太過熟悉,就會影響舞台上的敏感與磁場。
雖然台上是生死愛侶,在為《牡丹亭》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他跟飾演柳夢梅的俞玖林比肩而坐,卻連眼神交匯都沒一次。
「以前跟我配戲的都是花旦,從未跟男旦合作演出過,所以我最初跟玉三郎先生的配合總有一種照顧的心態,照顧他是非崑曲專業的演員,照顧他是男人。但是上得台來,眼神一對,我竟然完全感覺不到他是一個男人,尤其在他表達杜麗娘的羞澀之情時。這種舞台感受非常奇妙。」蘇州昆劇院當家小生俞玖林說。
跟坂東先生交往過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無比純凈的人,過著排練廳、劇場、家三點一線,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為了放鬆肌肉和保持形體,臨睡前半小時接受專業醫師的按摩,幾乎沒有個人生活,不參加社會活動,一生未娶,也沒有任何緋聞。
他不單是出色的「女形」,也常常出演男性角色,有一出戲里他先飾演「女形」,之後換成霸氣豪邁的「獅子精」(歌舞伎中,常有化身動物的角色,表演十分粗獷,類似京劇中的花臉);他扮演的《源氏物語》中的「光之君」,完全傳達出男性的俊朗與儒雅;還有一出戲中他飾演一個男扮女裝的盜賊,全身女人裝扮,但觀眾看到的仍是一個玩世不恭、帶著痞氣的帥氣壞男人,坂東的表演已經完全超脫了男女的天然性別差異。
人們都說他終生不娶,是因為他將一切時間和精力獻給了舞台。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也許更容易理解此事:一個可以在角色中宜男宜女忽男忽女的人,怎會允許現實生活里界定分明的性別身份來混淆自己?一個習慣了演繹完美愛戀的戲痴,現實生活里又有哪一段凡俗愛情能夠讓他徹底滿意?
我是天生的歌舞伎者
人物周刊:當年斥責您說大話的父親,知道您能在中國重演梅蘭芳的經典劇作感受如何?
坂東:很可惜我父親已經去世了,如果他知道能有這一天一定非常高興。梅蘭芳先生當年對我們家族乃至日本歌舞伎界的影響,延續幾十年,至今仍在。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真的會有這一天,這一切看起來都像在做夢。
人物周刊:在中國「男旦」已經越來越少,而日本歌舞伎的「女形」傳統保持得相當好,這是為什麼?
坂東:「女形」藝術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女演員所無法替代的藝術領域。「女形」所扮演的女性並不是為追求女性的真實性,而是一種從男性角度體味到的女性之抽象感。「女形」的魔力不在於男性如何來演女性,而在於如何將自身變為女性。
傳統的喪失是很可惜的事情,也許我說這話對待我那麼好的中國崑曲藝術家有些不敬,但當我逐步走近中國傳統戲劇,確實會有一些失望。
中國先有崑曲,再有京劇,京劇鼎盛的時期,崑曲衰落了,這以後的崑曲受到很多京劇的影響。我在學習崑曲的過程中,非常希望能了解真正原始的崑曲,希望看到崑曲在沒有受到京劇影響之前的服裝和內容。於是我去了蘇州崑曲博物館,但我沒有找到,連在博物館里都沒留下任何資料,這使我很驚訝。這樣的流失,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和復活崑曲的本來面貌呢?也許中國傳統戲劇在大時代的前進過程中忽略了保護,我非常渴望中國能保有更多的傳統戲劇。
人物周刊:我注意到您的手非常小,腳也大概只有35碼,肩是中國所謂的削肩,您知道,在中國對男旦是有身體要求的,比如他們必須是削肩,身高不能超過一定的尺寸,手必須細小柔美如女性等,歌舞伎對「女形」是不是也有同樣的要求呢?
坂東:(笑)是的,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可能我天生就是歌舞伎者。我天然擁有這些條件,而且天然就喜歡穿著和服在舞台上表演。我從小就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我一直為「女形」保持著規律而平靜的生活,基本沒有私生活,沒有家庭,沒有孩子,不考慮普通的家庭瑣事,也不知道錢該怎麼花。
人物周刊:太過簡單的生活方式會不會影響您的人生閱歷,影響您對人物內心復雜情感的理解和表達呢?
坂東:我覺得關鍵是自己怎樣看待、怎樣理解生活中的內容。有時生活逐漸富有繁雜,心靈卻反而貧窮和枯竭。比方說,我在蘇州昆劇院時,只有一處水龍頭是供熱水的,大家都會排隊來取熱水,就能夠體會熱水的意義。而在日本,每個水龍頭都能取到熱水,人們便忽略了冷水與熱水的區別,熱水的意義就淺了。
人物周刊:男旦也好女形也好,最初都是因為女人不能拋頭露面演戲,而舞台上又需要女性角色,才由男人反串。今天女演員演出已經不成問題了,反串意義何在?
坂東:女演員只是用自己的女兒身來演女人,我覺得似乎是件無趣的事情。這和做菜是一樣的。若食物只不過是食材的天然原貌,那就太簡單無味。困難的是把原始狀態的食材加以改變,再組合成另外一種菜。這很難,卻更有意思。男旦和女演員的性質是一樣的,但男演員演女性人物,是先把天然的自己否定一次,然後重塑一次。要在藝術上看起來更像女人,就像是在用男人的身體作畫,因此男人的身體需要鍛煉,變成有美感的女人的身體。
人物周刊:您如何鍛煉並做到這一點?
坂東:觀察女人,用腦、用心觀察。比如女人看男人的眼神,杜麗娘是大家閨秀,她看到男人時肯定不會是這樣的眼神(作直勾勾狀),她一定是躲閃的、欲看又欲躲的樣子(作羞狀)。杜麗娘在病中,有一個推窗的動作,我在江南古鎮發現,中國的木窗很重,所以我就加大了推的力量,模擬她推不動的樣子。而且窗子一推開,我馬上增加了一絲搖晃的動作,表現她這時已病得弱不禁風。
這是日積月累的觀察,生活中的女人,以前畫冊文字中的女人,觀察她們的神態、動作,然後組合起來。女形藝術常常是形態產生思想,當你化好妝、穿上古典的衣裙,你就會變成劇中人,可如果你一直穿褲子走路,你就感受不到穿著裙子的人的心理。
人物周刊:對您來說,崑曲最大的難點在什麼地方?
坂東:最難的還是語言,日語中動詞放在語句的最後,而漢語中動詞是在中間,所以在情緒表達上,一切都不一樣了。
人物周刊:您說您試圖從湯顯祖的立場來理解杜麗娘,您理解的杜麗娘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坂東:湯先生寫這部戲的時候已經年邁,經歷過世間滄桑,悟透人生。他筆下的杜麗娘雖然是個年輕的姑娘,但是在她病中,她發現自己一夜間相貌憔悴,於是想作畫留住此刻的容顏。這些都不是一個年輕姑娘的心理,這是一個接近死亡的老者的心理。我在琢磨這個人物時,常常發現在人物背後,有另一個聲音在發言。
人物周刊:這另一個聲音是指命運嗎?正如日本文化里常常出現的哲思:生命短暫無常?
坂東:也許,但我說的是原作者的聲音,是湯顯祖在借杜麗娘發言。《牡丹亭》最打動我的一點,是男女在正常情況下無法相見相愛,只有在夢里或者隔著生死才能相愛,這與日本文化里某些東西不謀而合。但最後,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真情感動上天,神讓杜麗娘起死回生了。這個(大團圓)結局就是典型的中國文化,日本文化里是不會有這一出的。
人物周刊:精神氣質上,有人評價梅蘭芳先生的美有「人間性」,您的美有接近無意識界的「透明感」,這也是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所致,您自己覺得呢?
坂東:我想,一切古典藝術形態,都存在著節制之美,它們的形態經過長期積淀,已經高度程式化,但是觀眾仍可以在不同表演者看似程式化的表現中,體會到非常獨特而幽微的細節。

❸ 請問日本的「藝妓」是干什麼的

藝妓最早出現於日本元祿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由於妓館人員不足,不得不從民間招收一些男子到妓館來男扮女裝,歌舞助興;或是招收一些社會上的女子,充當樂隊中的擊鼓女郎。後來,逐漸過渡到清一色的女藝妓。藝妓從一產生就是為日本上層社會的達官顯貴、富商闊佬們服務的。普通人只能在那些豪華的茶肆酒樓和高級料亭中看到她們的身影。由於被服務對象的地位所決定,過去藝妓很少在大庭廣眾面前拋頭露面。她們深居簡出,外出時要乘坐放下簾子的人力車,步行則要在頭頂上扣一個寬大的竹編草帽,把整個臉部遮掩得嚴嚴實實。藝妓群體相當封閉,一直被籠罩在一種神秘的境況中,即使在現代物質高度文明的日本,一般人也只能在電影或電視鏡頭中了解她們。

藝妓都是經過專門訓練過的,她們不僅服飾華貴,舉止文雅,而且談吐不俗,多才多藝。在酒席上,她們會察言觀色,總在適當的時候為客人送上恰到好處的服務;她們也總能找到合適的話題,以活躍酒桌上的氣氛,讓客人盡興。

最初的藝妓大多來源於有志獻身這一充滿浪漫情調行業的女子,二戰後則基本來源於為生活所迫的孤女或藝妓的私生女。而今,大多數年輕的藝妓們卻是沖著豐厚的收入而加入這一行列的。

距東京兩小時車程的靜岡縣熱海市是著名的溫泉旅遊城市。上世紀50年代,這里的藝妓迎來了她們的鼎盛時期,其後隨著時代的變化,藝妓行業漸漸失去活力。近年來,為發展旅遊業,熱海市開始重視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使沉寂了半個世紀的藝妓行業又復甦起來。據稱,熱海目前注冊的藝妓約有300多名。

❹ 一個男扮女裝好像還是日本的電視劇,男滴穿的是校服,求知道電視劇和男生滴名字!

公主公主D(真人版劇集)
中文名稱:公主公主D 英文名稱:Princess Princess D 演員: 鐮刈健太 藤田玲 佐藤健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劇 名】:公主公主D 【編劇】:高見健次 真邊明人 【原作】:津田美紀代(藏王大志) 【演員】:豐實琴/鐮刈健太、四方谷裕史郎/藤田玲、河野亨/佐藤健、有定修也/齋藤工、阪本秋良/足立理、花園音也/中村優一、源本九朗/涉谷謙人、森蘭太/一真、九條院ハルカ/石黑英雄、越乃將行/南翔太、春江涉/佐藤晴彥、糾孝弘/吉原大史、名田莊薰/山本康平 充滿女裝美少年的異色日劇--《公主·公主D》。 主演鐮刈健太(22歲)、藤田玲(17歲)、佐藤健(17歲)等人參加了錄音。劇中13個主要演員里,就有6個穿著女裝表演。鐮刈他們說,現場滿是不容易見到的女裝場景,很是快樂。也希望把快樂傳達給觀眾。 該劇以男校為舞台,設定了「公主」制度,即為了活躍無聊乏味的校園生活,讓一年級的美少年輪流穿上女裝「滋潤其他同學的眼睛和心靈」。 在東京·茗菏谷的拍攝現場--拓植大學校園里舉行了電視劇《公主·公主D》的製作記者發表會,該劇預定於6月28日[星期三]在朝日電台開始播出。這部作品可以稱之是部特色作品,該作由津田美紀代原創[新書館/月刊wings好評連載],而動畫片目前也在熱播中,正是由於其高人氣而決定將其真人化! 故事是以原作為基礎的原創劇情。在男子學校-藤森學園有個公開的「公主」制度,就是讓外表長的漂亮的學生打扮成女孩子的樣子,以給校園生活增添情趣。以被選作為「公主」的豐實琴、四方谷裕史郎、河野亨的3人為首,由有個性的成員展現的每一天在某一天發生了變化。轉校生花園音也設立了新的學生會,並率領對抗公主的「黑公主」,向原來的公主發起了挑戰。在這里,學生會和新學生會,公主和黑公主的美麗又激烈的戰爭就此開始…… 除了由因為演出了舞台劇《網球王子》而大受歡迎的鐮刈健太,《假面騎士555》中扮演Dragon Orphnoch·北崎的藤田玲以及首次在日劇中亮相的佐藤健(佐藤健在《假面騎士電王》中飾演男主角「野上良太郎」)三人飾演「公主」外,登場的都是受歡迎的帥哥。飾演主角「公主」豐實琴的鐮刈健太介紹說,這是部在一般電視劇中不容易見到的都是女裝場景的作品。工作人員和演員們關系都很融洽,攝影現場顯得很愉快。如果能把這種愉快、努力演出的氣氛傳達給觀眾的話就太好了。扮演四方谷裕史郎的藤田玲說到,這是個都是男性的有著強大感染力的現場呢。我想這樣的拍攝不常有,十分有趣。我穿的女裝是可愛而時尚的,但是沒有感到不協調反而覺得很適合。河野亨的扮演者佐藤健也說到,「公主」和「黑公主」們看起來就像真的女孩子一樣,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進入狀態,以這種感覺演出了。因為這部電視劇是我首部主演的作品,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我一定會不斷努力的。話語中透著對這部作品的信心與鬥志。

名叫《公主公主》

❺ 有一個日本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了開始是一個男的男扮女裝在上課

《胖子老師》

描繪熱衷Cosplay男扮女裝以他人身份假扮女教師進入學校工作的校園喜劇漫畫《胖子老師》將拍真人版,由於尺度問題確定在網站Hulu正式播出與觀眾見面。

這部由安童夕馬與朝基勝士合作的校園喜劇漫畫,主人公角色與二人此前合作的漫畫《感應少年EIJI》系列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目前該劇的卡司和製作陣容尚未公開解禁,開播日期也尚未完全確定。

劇中主人公是因為太熱衷於買入Cosplay服裝欠下大筆高利貸的肥宅男福島滿,在發現富士樹海有一名死亡的女性教師名字和長相都與自己很相似後,決定發揮自己的Cosplay特長假扮女老師,開始自己全新的人生

福島接手了已死亡的福島滿子的財產和工作,進入不良少年眾多的學校成為高中教師,開始與不良學生們鬥智斗勇 。

❻ 日本男扮女裝的電影!

可靠不是我說的,關鍵是看你喜歡那裡,還有去對地方沒。眷

❼ 關於男扮女裝的日本動漫

《少女愛上姐姐 》 在女校成了受人矚目的明星!汗!!
《栞和紙魚子》 看到結尾學校要改成女校男生們都要轉學了才知道原來主角是男的~~大暈~~
《喜歡就是喜歡 》
《我家有個狐仙大人》 天狐空幻
藤觀扶子(守護甜心)
誠(南家三姐妹)
齋藤步(紫音之王)
結城螢(萌菌物語)
提耶利亞(高達00)
H2O里的八雲濱路
MF里的阿魯特(你會看見什麼叫男主比女主漂亮……)
神田優(驅魔少年)
柳宿(奇幻游戲)
森泉晴音(謀略之心)
葵雙葉(逮捕令)
天和響(青春草莓蛋)
小薄荷(櫻大戰V)

------以下是復制的一個男扮女裝美形度調查------------
姓名:涉谷有利
作品:《從今開始魔王》
年齡:16歲
職業:魔王
變裝前:有著端正而可愛的臉,傻乎乎的態度,令魔族崇拜的黑頭發黑眼瞳的雙黑少年,身上習慣穿著中山裝式的日本普通高中校服。
變裝後:粉紅色底襯,奶油蛋糕一樣的蕾絲花邊式樣的女傭裝,外帶一條女傭蕾絲發帶。
變裝原因:虎口脫險。為了不引起士兵注意從敵人的綁架中逃脫。
綜合評價:可以理解的變裝理由。雖然剛出門就暴露了,最後還是靠傳統老方法——武力突圍,這真是讀者們意料之中的事情啊!為什麼?魔王陛下請動一下腦筋吧,尤扎克這個變裝癖的主意和品位真的值得信任么?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律
作品:《百鬼夜行抄》
年齡:不詳
職業:學生
變裝前:可愛的小男孩
變裝後:穿著優雅和服留著美麗黑色長發,如同日本人偶娃娃一般可愛的小女孩
變裝原因:驅鬼避邪
綜合評價:非常具有民族傳統的變裝理由,加上家裡有這樣一個總是跟鬼怪打交道的祖父,當事人年紀太小也沒有什麼發言權,就這樣從小被當作女孩子撫養長大。不過對律的性格未產生任何負面影響,長大之後雖然性格談不上強硬,但也是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柳宿
作品:《不可思議游戲》
年齡:不詳,16歲左右
職業:後宮嬪妃,兼任朱雀七星宿之一
變裝前:深愛妹妹的好哥哥
變裝後:力大無比的絕代佳人
變裝原因:由於妹妹不幸去世而想要「變成妹妹」
綜合評價:雖然說是值得同情的變裝理由,但是……不覺得有些奇怪嗎?而且還堂堂正正以選妃的名義進入後宮,就不怕被發現後就是欺君之罪嗎?心理似乎能夠隨外形一同變化,最初因為迷戀星宿而對美朱進行種種折磨,完全是純正的小女人心態作怪!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司徒奉劍
作品:《火王》
年齡:不詳
職業:先知
變裝前:像是男扮女裝偷偷溜出家門的小姐。
變裝後:集羸弱、楚楚可憐、優雅於一身的林黛玉式柔弱俏佳人
變裝原因:為掩飾不能長大的特殊體質
綜合評價:估計所有看過《火王》的人,都會在發現奉劍其實是男兒身的時候掉了下巴吧,橫著看,豎著看,躺著看,無論是外貌、性格都是—完美女人么!也難怪仲天在得知真相後只是愣了一下,立刻就拿來新娘的衣服給奉劍穿上表白心意。看來在仲天心裡,奉劍也就是外表上是個男人,實際上還是個女人,心理落差並不大嘛……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雅彥
作品:《非常家庭》
年齡:18歲
職業:大學生
變裝前:平凡內向的普通男孩
變裝後:美女
變裝原因:捕獵色狼的誘餌、酒後亂性的寫照、大學前輩威逼利誘的犧牲品
綜合評價:雖然每一次都有看似正當的理由,但是如此光艷照人卻是出乎眾人意料,結果惹來了黑社會老大的狂熱追求……這一切不幸遭遇,難道都是他身上潛在的「同性戀基因」在作怪?即使作為大學生將來找不到工作,憑借著完美變裝的特技也可以考慮在演藝界開拓道路啊!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若苗紫
作品:《非常家庭》
年齡:不詳
職業:家庭主婦
變裝前:長相清秀的男子
變裝後:性感大美女
變裝原因:為了讓自己內心和外表更加統一
綜合評價:即使穿上泳裝都不會穿幫的完美變裝男!相反為了女兒在家長會恢復真身後反而更像是女扮男裝。自從高中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女性心理」後就走上了變裝之路,卻因為風格落落大方本身又是個美人,自然地不會讓人產生「變態」的想法,美女***大成功!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伊莎比娜
作品:《天堂之吻》
年齡:高中生
職業:矢澤學院學生
變裝前:清秀少爺
變裝後:濃妝艷抹的高挑視覺系美女
變裝原因:實現自己的女性心理
綜合評價:自從小學三年級的佐治用自己製作的第一套裙子作為生日禮物,山本少爺就變成了伊莎比娜,從此走上了變裝的不歸路。超級濃艷的裝扮,超級華麗的長裙,加上擅長烹飪和園藝,說話還會習慣性地翹起小指,活脫脫就是個法國封建時代的千金小姐。伊莎追隨著「最愛的佐治」一起前往時尚之都巴黎,之後會發生什麼呢?祝福你啊,伊莎比娜!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小狼
作品:《羽翼》
年齡:18歲
職業:考古學者
變裝前:短發少年
變裝後:長長的辮子、高底上畫著櫻花的木屐、寬大的粗布裙,真的是非常可愛呢!
變裝原因:為了進入只有女性才能居住的煙花街
綜合評價:小狼變成了小紅帽恰恰一樣可愛的女孩子!雖然身穿長裙高底鞋, 但是絲毫不影響敏捷的身手,無論是表演雜技還是打敗惡霸都是一流的帥!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真田幸村
作品:《鬼眼狂刀》
年齡:不詳
職業:反政府武裝組織頭目
變裝前:有著結實的身體,犀利的眼神,穿著華麗衣服的王公貴族形象。
變裝後:黑色短發,瓜子臉,雅緻的無袖長衫,給人一種精明干練美女的印象
變裝原因:掩人耳目,參加對手舉辦的武鬥大會。
綜合評價:作為有著「智將」之稱的一代梟雄謎樣男子真田,變裝後竟然出乎意料的可愛,難怪真田十勇士中的半藏會紅著臉說:「好相配!」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利津
作品:《水果籃子》
年齡:20多歲,看起來。
職業:賦閑在家
變裝前:擁有單薄的身材,神經質的態度的美青年。
變裝後:有著大和撫子風范的傳統日本女性,一副賢良淑德的模樣(前提:沒有和被人說話之前)。
變裝原因:減輕壓力,治療心理疾病。
綜合評價:在高度緊張的社會中,利津的這種減壓方式符合省錢省時間的經濟效益,無疑是醫學和心理學上的一大突破啊!啊!請上帝降罪於有這種想法的我吧,我對不起人民%¥……#¥*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姓名:紫雷九音
作品:《天使禁獵區》
年齡:不詳
職業:皇親國戚
變裝前:不詳,沒人見過他正常的模樣,與生俱來的人妖?
變裝後:美艷大姐姐,有著水蛇腰和青蔥玉指的大美人。
變裝原因:純屬個人愛好!
綜合評價:多麼個性自我的理由,不過從他堂妹九雷也一直是一副小正太的裝扮來看,80%的因素應該是來源於家族的遺傳吧,血緣真是一個神奇而又不可思議的東西啊!
美形度:★★★★
亂真度:★★★★★
變態度:★★★★

我記得紫雷九音名義上是九雷的表哥,其實是九雷的親生哥哥,因為能力不被肯定失去繼承權,為了活下去找九雷報仇,冒充了九雷有女裝癖的表哥~但是最後卻為了救九雷而自願代替九雷去死了。。。。。。

❽ 日本戲劇的戲劇種類

日本戲劇分為傳統的古典劇與明治維新後受西方戲劇影響產生的近代劇兩大類。古典劇中又有「能」、「狂言」、「木偶凈琉璃」、「歌舞伎」等劇種。 能
日本最早的劇種「能」出現於南北朝時期(1336~1392)。早在10世紀前後, 日本從中國輸入「散樂」,促進了日本雜藝的發展。12世紀末,每當宮廷祝典或各大寺院舉行法會,總要舉行演藝大會,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帶有一定情節的歌舞劇「猿樂能」,後簡稱為「能」。在民間,農民慶豐收時也舉行藝能表演,稱為「田樂能」。14世紀初,出現了許多演「能」的劇團。在京都一帶出現了「大和四座」(「座」即劇團),其中「結崎座」勢力最大。
「能」的成熟離不開當時「結崎座」的傑出藝人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的功績。他們父子得到當時幕府的最高統治者足利義滿的賞識,受到了保護,使這個劇種完善起來。世阿彌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腳本(謠曲)作者和戲劇理論家。他傳世的著作總稱《世阿彌十六部集》,被認為是日本最值得珍視的美學著作。
「能」由3種要素組成,即腳本(包括歌詞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樂器伴奏)。謠曲中的歌詞,吸收了大量的和歌與漢詩中的名句。謠曲現存的底本有1700餘種,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餘種。「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藝人。觀阿彌寫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劇目;世阿彌寫有《高砂》、《實盛》等上百種劇目。觀世十郎元雅(世阿彌的長子)寫有《隅田川》;觀世小次郎信光寫有《遊行柳》、《安宅》;金春禪竹寫有《小督》、《竹生島》等著名劇目。日本的古典「藝能」實行世代相傳的「宗家制度」,他們保持各自流派的藝風。「能」的流派是17世紀以後形成的,共有觀世流、寶生流、金春流、金剛流、喜多流5個流派。
狂言
與「能」同時出現的「狂言」,興起於民間,本是一種即興的、簡短的笑劇。到15世紀中葉,「狂言」的劇目臻於定型,分成3個流派:大藏流、鷺流和泉流。從世阿彌時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幾個劇目中間演出。到17世紀以後,「能」被定為德川幕府舉行慶典時演出的指定劇種,「狂言」附隨「能」受到保護。狂言是一種短小的反映現實的笑劇,以滑稽詼諧取勝,現存劇目約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現「狂言」特色的是描寫地主與奴僕矛盾的劇目。這類劇目大多寫聰明伶俐的奴僕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與人的矛盾、僧侶與施主的矛盾、丈夫與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極盡嘲笑、揶揄或諷刺之妙,反映了時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劇目有《二個大名》、《武惡》、《附子》、《忘了布施》、《愛哭的尼姑》、《雷公》、《爭水的女婿》、《鐮刀剖腹》等等。
歌舞伎
「歌舞伎」源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當時出雲地方一個名叫阿國的巫女來到京都表演一種狂舞,配以當時的民謠「小歌」,以後由年輕女子表演,稱為「女歌舞伎」。後流行於妓女當中,被統治者明令禁止,於是改由男扮女裝表演,稱為「若眾青年歌舞伎」。17世紀中期又一度被禁。後經改進,藝人將這種歌舞與科白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一種多場次的大型古典劇,成為德川時期最主要的劇種。17世紀中葉,江戶首先出現了中村座、市村座、森田座等劇團。歌舞伎實行宗家制度,歷代名優都是家系相承,主要有市川家、中村家、尾上家等等。
歌舞伎《鳴神》劇照
元祿年間(1688~1703)京都出現了歌舞伎名優阪田藤十郎(1647~1709),以擅演男女情事、演技逼真而名噪一時。他與近松門左衛門(~1724)合作,演出了近松創作的許多殉情劇,如《名妓夕霧七年祭》、《傾城佛之原》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浮華世態。同一時期江戶出現了歌舞伎名優第一代市川團十郎(1660~1704),他擅長武打戲,成為江戶歌舞伎的特色之一。他的後繼者代代擅長演武戲,至今已傳了11代。明治維新後,歌舞伎仍保持著興盛勢頭,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出現了3個名演員:市川團十郎(第九代)、尾上菊五郎(第五代)、市川左團次。他們對恢復歌舞伎的活力起了很大作用。
木偶凈琉璃
簡稱為「凈琉璃 」,正如名字所說相當於我們的木偶劇(不專業說法)
在「元祿時期」前後,大阪與京都一帶的木偶凈琉璃劇(「凈琉璃」原指曲調,後來又指它的腳本,也可做劇種的名稱)在唱腔方面及操縱木偶的技巧方面都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大阪的木偶劇演唱名藝人井上播磨掾(1633~1685)為木偶凈琉璃劇的開山之祖,繼之在京都出現了名演唱家宇治加賀掾(1635~1711),隨後又在大阪出現了竹本義大夫,亦稱竹本築後掾(1651~1714),使凈琉璃在唱腔上大為創新。又因竹本義大夫和近松門左衛門的合作,促成了凈琉璃戲劇藝術的提高,使之成為表現復雜情節、細致刻畫人物性格的成熟的戲劇。竹本請近松做劇團的專屬腳本作者,他創作的社會劇對以後古典劇的發展影響深遠。
此外,作者尚有紀海音(1663~1742)、文耕堂(生卒年不明)、並木宗輔(1695~1751)、竹田出雲(1691~1756)、近松半二(1752~1783)、平賀源內(1728~1779)等人。其中竹田出雲寫的武家歷史劇《義經千株櫻》、《假名手本忠臣藏》等,後被移植成歌舞伎節目,直到20世紀仍在上演。這些都是帶有許多虛構成分的歷史劇,反映出武士階級的封建思想意識。
18世紀上半期,以京都大阪一帶為發祥地的木偶凈琉璃十分興旺,壓倒了歌舞伎,但到了18世紀下半期,這種形勢逐漸反轉過來。由於歌舞伎汲取了木偶凈琉璃的表演、音曲、腳本各方面的長處,不斷豐富自身,加之京都、大阪一帶的歌舞伎藝人和劇作者大量轉移到武家政權的首府江戶,使得江戶的歌舞伎中又出現了一些名藝人,如中村富十郎、瀨川菊之丞等,從而更促進了歌舞伎的成熟。19世紀後半期,木偶凈琉璃日漸衰微,只在京都有一個文樂座劇團,作為古典劇種的繼承者,被保存下來。 在明治維新初期,有人將古典的歌舞伎加以改良,從而出現了「新派劇」。但演技幼稚,上演劇目是流行小說改編的。不滿於這種狀態的人,決心將西方的著名話劇搬上舞台。1906年W.莎士比亞的研究家及譯者坪內逍遙(1859~1935)和早稻田大學的學生們組成了文藝協會,並設立了演劇學校,於1911年舉行畢業公演,上演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稱為新劇(即話劇)。次年又在帝國劇場上演了H.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這次演出,扮演娜拉的松井須磨子,一躍成為有名的新劇女演員。文藝協會舉行了10多次莎士比亞劇作實驗性的演出,對培養新劇女演員起了相當大的作用。1909年,劇作家及戲劇研究家小山內薰(1881~1928),自歐洲回國後,與歌舞伎藝人、第二代市川左團次合作,組成了實驗性的劇團自由劇場。這兩個組織,競相上演了許多西方名劇,對日本新劇的興起,起到了啟蒙作用。特別是自由劇場所上演的各種西方名劇對促進日本作家進行戲劇創作起了一定作用。1913年前後一度形成了新劇的熱潮。當時出現了10多個劇團,但只有由島村抱月、松井須磨子組成的已經職業化了的藝術座堅持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先驅性的新劇運動的促進下,「白樺派」與「新思潮」的小說作家們,也開始創作戲劇作品。如白樺派的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寫了《他的妹妹》、《一個青年的夢》,反映了作者反戰的立場。屬於新思潮派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家山本有三(1887~1974)寫了《津村教授》、《殺嬰》、《生命之冠》等。新思潮的作家久米正雄寫了《牛奶店的兩兄弟》。菊池寬(1888~1948)發表了《屋上的狂人》、《藤十郎之戀》、《超越復仇》、《義民甚民衛》等劇作。獨幕劇《父歸》(1917)對日本封建家長制進行了批判,在作劇技巧方面也有獨到之處,經市川猿之助搬上舞台後贏得觀眾,20年代被介紹到中國。本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劇作家,如中村吉藏(1877~1941)、秋田雨雀等。後者後來成為無產階級演劇的元老。20年代,岸田國士提倡「純粹戲劇」,比較重視戲劇語言的文學性,寫有《牛山旅館》、《紙氣球》等劇。小說家兼劇作家久保田萬太郎寫有《大寺學校》等劇本。
在演出方面,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始,由職業演員重新掀起了新劇運動,出現了森田守彌主持的文藝座,市川猿之助主持的春秋座和「新派」俳優的花柳章太郎主持的新劇座。他們主要是上演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因此武者小路實篤、菊池寬等人的作品得以搬上舞台。
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東京的商業性大劇場全部被毀。在國外考察戲劇的小山內薰回國,並由他的弟子、導演土方與志(1898~1959)出資興建了「築地小劇場」,新劇界從此有了自己的劇團與劇場。築地小劇場提倡非商業化的實驗戲劇。這個劇團最初的 2年間,由小山內薰、土方與志兩人擔任導演,主要上演翻譯劇。在上演А.П.契訶夫、□.高爾基、Н.В.果戈理、莎士比亞等人的戲劇的同時,也介紹了表現主義、結構主義等西方現代派的戲劇。日本作家創作的戲劇則上演了武者小路實篤的《愛□》、久保田萬太郎的《大寺學校》等少數作品。1928年小山內薰逝世,劇團因內部分歧,分裂為「新築地劇團」和「劇團築地小劇場」。築地小劇場歷史不長,但培養了很多人才,在日本新劇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當「築地小劇場」為提高戲劇藝術不斷進行努力的時候,新劇界出現了兩個新的動向,其一是歌舞伎演員河原崎長十郎、市川團次郎與戲劇家池谷信三郎、村山知義合作,組成了藝術主義的劇團「心座」。另一個則是「無產階級演劇運動」。
日本無產階級演劇運動始於1926年發生的共同印刷公司工人大罷工時,由秋田雨雀主持的先驅座一些成員,為了支援罷工斗爭,組成了「皮包劇場」。同年,由這些人與築地小劇場中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成員小野宮吉、千田是也等人及心座中村山知義等人,共同組織了前衛座。築地小劇場分裂為 2個組織後,都很快轉向左翼。1929年組成了日本無產階級劇場同盟(略稱「普羅特」)。1926~1934年,「普羅特」配合當時革命運動,向廣大工農階級及都市的勞動階層進行革命的啟蒙教化活動,同時,在全國十幾個地區組織了「自立劇團」,並組織了數百個戲劇研究社團或觀眾社團。1930年「普羅特」參加了國際工人演劇同盟。
在這一期間,出現了許多革命劇作家,其中有久板榮二郎(1898~1976)、久保榮(1901~1958)、藤森成吉(1892~1977)、村山知義等。主要作品有村山知義的《暴力團記》、《志村夏江》,三好十郎(1902~1958)的《滿身傷痕的阿秋》、藤森成吉的《茂左衛門磔刑》,久保榮的《五□城的血書》等。導演方面則有村山知義、佐野磧(1905~1966)、杉本良吉(1907~1939)、八田元夫(1903~1976)、千田是也(1904~1994)、土方與志等人,他們也是左翼演劇運動的骨幹力量。這期間培養的著名女演員有山本安英(1905~)、杉村春子等。
1934年,無產階級文藝運動遭到鎮壓,「普羅特」被當局解散。戲劇界在當局允許上演的情況下,由新協劇團、新築地劇團作為左翼戲劇的支柱,盡量上演一些具有進步傾向的戲劇,如久保榮創作的《火山灰地》,久坂榮二郎創作的《斷層》、《北東之風》。
另一方面,劇作家岸田國士於1932年與演員友田恭助、田村秋子夫妻主持的築地座協作,上演了劇作家小山佑士(1906~)、森本薰(1912~1946)、田中千禾夫(1905~1995)等人的一些作品。真船豐(1902~1977)於1934年發表了《鼬》,由久保田萬太郎主持的創作座上演,博得了好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劇又重新活躍起來。文學座、俳優座、民藝劇團、新協劇團、東京藝術劇場是戰後初期主要的劇團。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新劇已成為經常在大劇場上演、為廣大觀眾所接受的重要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