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裙苗族的民族標志
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明代該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餘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現代的裙子皺褶多而密,裙有長有短,長的曳地,短的及膝。短裙苗族(錦雞苗族)的百褶裙一般全是黑色,無圖案,但短不及膝,只能遮擋臂部(或大腿)左右位置。短裙苗族用苗話稱其為「登」,但准確地說應該是「登藍」,前者是裙子的意思,後者才是「短的裙子」的意思。
生活在黔東南地區的短裙苗族,七八十年代以前,女性穿著五寸長的百折短裙,僅僅是為了遮羞,內不穿褲子,春光時有外露,神秘美麗,勾人魂魄。到了九十年代後,就稍微改變了一些,除了著短裙外,內還穿三角褲。關於這支苗族女性穿短裙的原因,歷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在「短裙苗寨」有這么一種習俗:農忙季節,女孩們為鼓勵男人們多幹活、干快活、干好活,她們往往站在男人們幹活的前方,男人們一旦彎腰幹活,女孩子那若隱若現的春光就出現在男人們的視線中,使男人們的力量大增,幹活的效力也更高。這里有種「性暗示」或是「性激勵」的含義。這種說法純粹是當代學者沒有良知的表現,僅僅是為了旅遊業的需要,鼓吹和捏造的。總之,這個支系的民族神秘而誘惑,淳樸而美麗。 遊方,舊稱「搖馬郎」,是黔東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開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過遊方這種方式,交結朋友,選擇伴侶,因此在喜愛對方的前提下,青年男女會在當天夜晚發生性關系。而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了性關系的兩個青年男女,就必須無條件地結婚。
遊方,此處不同於漢語里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游四方的遊方,這里的遊方是苗語音譯。 黔東南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遊方坪或遊方坡。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參加。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屬意後,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互贈禮品作為信物。《苗族民間故事選·天上人間》:「一天,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豬菜,見路邊有兩棵楓香樹,樹身苗條,枝葉繁茂,活像兩個小夥子,撐著傘兒站在那裡遊方唱歌。」 這里的苗族婚俗方式主要以偷親為主。那什麼叫偷親呀,就是還沒有偷親之前,小夥子就會跟她心愛的姑娘說,哪天哪天晚上我會來你們家偷你,我會有個暗號,那天晚上呢,這姑娘就會把她自己的衣服包裹好,准備起來,這時候呢她聽到聲音了 聽到外面有這小夥子的暗號就會推開窗子,確定是這小夥子在樓下以後,她會把自己的包裹從樓上人上扔了下去,然後那悄悄的遛了下來,那麼其實家裡的父母是知道的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出來阻攔呢就相當於默認了。
偷親過去是苗族青年男女婚前的一道程序,也是女兒向父母發出的一種即將舉行婚禮的信號。這種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家人的浪漫與多情會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的。第二天,有人到娘家去報信。娘家就會派人來接姑娘,如果娘家人給面子,男方家會請他們吃飯,如果不給面子,姑娘就會很不情願地跟隨他們回家。其實一切都不必擔心,苗族青年男女是能夠充分享有婚姻的自由的。 與漢族的春節不同,這是專門屬於短裙苗族自己的節日,一年一次,一般是在寒冬臘月時候過的,相當於長裙苗族的鼓藏節,但由於文化漢化等原因,現在這個節日已經不是很隆重。
2. 請問女人的裙子為什麼那麼短
因為是女生啊~女生本來就應該留長發穿裙子。而且短裙很漂亮啊,我是女生都這樣認為:裙子越短越漂亮!不過男朋友可能會不滿
3. 苗族女子一年四季愛以短裙示人,她們冬季都是怎麼過的
苗族女子一年四季愛以短裙示人,她們冬季也是穿短裙過冬。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如今,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成為人們爭相前往的旅遊景點。其中,前湖苗寨是我國的一個典型代表。許多人來到千戶苗寨,不僅感受苗族獨特的民俗文化,也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友好熱情。
盡管新橋苗族的知名度沒有苗族高,但卻吸引了大批具有這一民族特色的遊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4. 我國最開明的村寨,女生全年都穿超短裙,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這是苗族一種民族特有的服飾。盡管現在的村子已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但仍然有許多傳統的古老村莊或幾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圍牆房屋。他們與世隔絕。或生活在深林和老林中,直到現在才被發現,而今天的新橋苗寨是最典型的一個。
實際上,女孩子穿的這種穿裙子的長度只有5到7英寸。可以說它們簡短而令人驚訝。他們通常會穿一兩個,在節日期間還會再穿兩個。最重要的是,裙子都是用自己的搪瓷粘土布製成的,經過當地獨特的染色技術,然後折疊了20天以上,最後一條厚而硬的裙子就出來了。這種裙子不僅外觀漂亮。婦女在野外工作時,還可以防止被荊棘割傷。如果他們不小心碰到了雨天,它們不會被浸泡,所以現在它已經達到了美學和實際效果,人們不得不佩服當地人民的智慧,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500多年。
5. 「長裙苗」和「短裙苗」真的可以區分出貴州的族群嗎
中國是一個少數民族非常多的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分布在中國諾大土地上的各個角落,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並且也傳承了千年之久,所以中國也被稱為文化大熔爐,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中國的少數民族,大多數都分布在西部,東部則以漢族為主,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了解欣賞少數民族的文化,那一定要來西部的一些省份。
雷山縣曾是中國最好玩的十大去處之一,在這里可以了解到許多在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少數民俗文化,而且這里的自然風光自成一派,就像是大山裡藏著的一個仙境。苗族作為眾多少數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因為傳承得非常全面,所以才能讓我們看到還有短裙苗這樣獨特的存在。
6. 請問短裙苗有多少年的歷史,他們什麼時候開始形成這種風俗
生活在黔東南的大唐新橋、西江千戶、榕江空申的短裙苗,春夏秋冬四季都身著短裙,鬥牛、更是獨具民族特色,神秘而誘惑。充滿著十足神秘韻味和民族特色。吃新節、茅人節,更是吸引著眾多的驢友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 。榕江空申、雷公山和榕江千戶三地生活各種苗族,而這里的短裙苗在苗族的上百個支系中,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較高。從先民們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現在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功能齊全的木樓。短裙苗同胞一定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歷了無數次水與火、風與雨的考驗,才有了今天這三百多戶人家。山寨在崇山之中顯得有些偏僻、封閉。但封閉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靈。
據記載,榕江縣兩汪村的「超短裙」苗族,因其女性衣裙僅有16厘米長而得名,裙的樣式縐褶似芭蕉葉面,無花紋,穿著時以「裙角往上翹」為美,節日期間,一般穿10層,多者達20層,被稱為「世界超大型短裙的故鄉」。當姑娘們在田埂上一路走來時,彷彿舞劇《天鵝湖》中翩翩起舞的演員,因此,此處超短裙又被人們稱為「東方芭蕾舞裙」。
這支苗族勤勞手巧,她們所做的裙子,除綉花絲線和襯底用的綢緞外,均為自種的棉花,自紡成紗、自織成布,白染自縫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領口滿襟,多數鑲有色彩艷麗的欄乾和綉有精美的圖案,穿著古樸、大方、瀟灑。青年婦女還配上一副綉有精巧鮮活的魚、蟲、花、草等圖案的圍腰布,抄上腰間,風姿綽約,猶如天鵝秀態、芙蓉出水、天仙玉女,與世爭奇斗艷,加上銀核,銀花鬢夾,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鐲等銀飾,更顯得如風拂百花,翩翩起舞,光彩奪目~
7. 貴州新橋苗寨有什麼特色為什麼被評為短裙苗第一村
說起苗寨,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苗寨是苗族人居住的村寨,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雲南、廣西等省份,卡拉苗寨、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都名氣比較大,如今這些特色苗寨村落以其特色的建築、淳樸的民風也已發展成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的慕名而來。
8. 我國最性感的苗寨之鄉:為何當地姑娘四季都穿短裙,習俗沿襲已五百年
因為這里種植了很多農作物,所以在農忙季節當地的姑娘會在男人們幹活的時候舞蹈,展現出自己曼妙的身材和魅力,這樣也會使男人們的力量大增,幹活的效率也增加了。
9. 苗族服飾的地區差別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盛裝
雷山長裙苗族女子盛裝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發展演變而成。上裝有兩層,內層為家機染青布,外層為紫色、藍色綢緞。衣袖、衣邊及背上均用挑、縐等綉法綉成龍、虎、羊和魚、蝶、蟲等動物圖案,顏色為紅、藍、綠、黃等色,沿托肩鑲長方形花草圖案,袖口寬大,為無扣交叉大領衣。穿時,袖、肩綴滿各種圖案的銀花片。
下著青色家機布長縐裙,外罩二十四條紅底綉有花、鳥、蟲、魚、蚌、蛙、龍、鳳圖案的花飄帶,頭戴銀角,頸系亞領、項圈,再飾以銀頭花、銀梳銀泡、銀簪、銀手鐲、銀鎖、耳環、戒指等。腳穿綉花船形鞋。同為長裙,方祥婦女喜歡著鳳鵝大圍腰,步往裙,少著花帶。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綉,其構圖、用色、綉技實為「三絕」。苗族優秀的綉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綉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
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化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
優秀女綉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這些刺綉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背帶等。
便裝
雷山苗族服飾,歷來是用自紡自織自染的麻棉料布和絲綢料布維面料。男便裝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最為普遍。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裙和長褲,色多為青色、藏青色、藍色、黑色。
著長裙的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在一條寬約4厘米的帶狀出精綉花鳥、花草、蝴蝶,各物圖案花邊,圍綉花鳥圍腰,系銀質圍腰練,挽「S」型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銀簪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圍與裙長圍腰。老年婦女上裝飾物。顏色多用青、藍色。
公統苗族婦女內穿翻領對襟長衣,外套領對襟大綉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綉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棉式紅色長襪。
雷山達地小巫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腳,頭搭蠟染方帕或綉花頭巾。
桃江、橋港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顏色青素,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刺綉圖案多為幾何形紋樣,造成變化豐富。
達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裙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雄衣
雄衣,苗語叫(ub bad)「翁背」,漢語意譯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其特徵是無領、無鈕扣,對襟開,以布帶、圍腰束之。衽上綴有花邊、綉袖,其花紋有勇士搏鬥,雙牛牴角,以及各種鳥禽、猛獸,有的還綉著人、獸、龍、鳥、花草及幾何形圖案,同在一個畫面上,藉以銘記苗族先民與鳥獸同居、茹毛飲血的歷史,以及征戰的歷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是男人出嫁的裝飾衣,後來因為女人不能開荒、御敵,經族老協商改為女人出嫁。男女改換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裝變為女裝。
孩提女兒服
姑娘還在幼年時代,母親都精心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飾。帽飾有帶尾的狗頭帽、平頂蓋耳帽兩種類型。帶尾狗頭帽前沿釘有九個銀佛盤坐,雙耳上為兩個圓形銀花,象徵太陽和月亮。後為九個帶練響鈴,頂上綉著花鳥。到十歲以後,就改挽發髻,著素服。素服一般齊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藍,有的鑲有綉織花邊,甚為瀟灑。
出嫁衣
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歲時就精心綉制的帶須花長衣。胸、背以花布貼鑲邊,袖口為多條彩色橫杠,開襟,不著花帽,而是用藍或黑布片裹包,頭插銀花。服短齊腰,下著圍片,小腿裹花裹腳,腳穿水紋船頭鞋。這套裝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時才由阿媽從箱櫃里取出來,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此後,姑娘服飾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圍腰、青帕裹頭。標志著姑娘步入婚姻的階段。公統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綉」的習俗,即姑娘長到八九歲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閑時間自製自綉自己的出嫁衣,還要自做小兒鞋帽、衣物,待出嫁時一並帶到郎家,且由其母親或嫂子用「馬草籮」抬到郎家。
褶裙
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種繁多而外,褶裙也是最為紛繁。就長短而言,有拖齊踝的超長裙、齊膝半長裙、齊腿半短裙以及齊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發展到用圍片代裙子的條群。裙子的長短與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在環緊平坦、寬敞之地的苗族婦女大多穿長裙。半長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傾斜的壩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環境。苗族婦女所穿裙子,不論長、中、短裙,均為百褶,其寓意是表現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這里建立家園。
服飾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飄帶裙
它是在綵帶裙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飄帶是四至五厘米寬的半單根綉制,上窄下寬,下端形似劍頭,每根花帶分五段,段以珠相連,都統一綉有花鳥魚蟲圖樣,各段圖案不一,特別醒目,因舞步或走動,經風吹拂而飄灑,秀麗無比,一身盛裝,有若天仙。籠裙系著25條綵帶,共五節,第一節綉有各種蛇蟲飛鳥,上端為火焰花或鳥羽毛。把每根帶連起來就是一籠錦綉圍裙,當姑娘們在舞場上飛步旋轉的時候,彷彿白花爭艷,色彩十分艷麗。
白玉毛裙
它是用白羽毛系於裙角而成,遠看彩裙下面似開白花。這是古裝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節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著,平時走親訪友是婦女穿。它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們還是忘不了先民們出嫁時的穿著,故而傳承下來的遺俗。白羽毛裙過去是鳥毛來裝飾的,故又稱「白鳥衣」。
蠟染服飾
雷山苗族蠟染有以幾何圖案為基調或更多以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為基版,在布面上用蠟作畫。她們或傳承先民們穴居野處、人獸同堂的圖景,或富於浪漫的想像,在魚的鰭尾上,綻開著美麗的鮮花,鳥的羽翼上掛著碩大的鮮果,蜂、蝶在花間飛舞,野獸在林間出沒。其中,習慣傳承的圖案,苗語叫「gob wob」(戈窩)或「窩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婦女的包頭帕以及走親、趕場的常服。也有用作床單、帳簾和包單、桌布的。這一圖案含意在緬懷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遷時,歷經無數險灘惡浪所留下來的「漩渦」印記。
船鞋
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線扎布為底,鞋幫按腳形開大口接近腳趾,腳腕關節處大綴一指寬綁帶。從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翹,像一葉小舟,故稱船鞋。
浪花船頭鞋
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媽就為她們精心製作數對船頭鞋,又稱「元寶鞋」或「雲紋鞋」、「浪花鞋」。這種鞋像一隻小遊船,前高後平,多以綠色作底,少有紅色,鞋跟與鞋頭為浪花紋,有如一隻裝飾非凡的微縮綵船,像在碧綠的波浪里游弋。
雞冠船鞋
雞冠船鞋是在麻線扎布底船鞋的基礎上,在鞋前腳趾布頂上方綴織雞冠而得名,有的也稱為鼻樑鞋或老人鞋。老人鞋,因多系老嫗平時穿著,死後亦用作壽鞋安葬而得名。有的無腳後跟護邦,鞋口綴幾何形花邊,雞冠或鼻樑兩側有的織綉素白花,有的套上銀飾。據傳,從前先祖住在東方系河湖海地帶,來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著穿鞋,死後靈魂回歸老家與祖宗團聚。 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湘西苗族男裝以對襟和滿襟為主,女裝分為三種類型,松(桃)鳳(凰)型、花(垣)保(靖)型、瀘(溪)古(丈)型。具體區別可見圖冊。
圍裙是湘西苗族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鳳凰一帶的苗女喜愛高腰圍裙,吉首、花垣一帶的苗女喜愛低腰圍腰,兩種圍裙均為已婚婦女裝束。平常穿著是為了勞作時保護圍裙後面的衣服不被弄臟;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著,主要用於盛裝服飾或顯示女紅技藝的刺綉水平。
銀首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又稱接龍帽),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
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銀質戒指。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簽、挖耳、長命鎖、仙桃等。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及刺綉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
在苗族服飾的裝飾配色中,紅、橙、黃、白、綠、紫等色被黛帕(苗語:姑娘)們大量使用,其中以紅色系為主。苗族服飾的刺綉是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畫。也許是因為淵源於楚文化,苗綉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苗族婦女以編織、刺綉、挑花、盤花等表現手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苗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姿,異彩紛呈。
它作為女紅技藝的顯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審美觀念的集中和傳承。從湘西苗族服飾紋樣的造型特徵看,大體可分為擬形圖案與抽象幾何紋樣兩種風格,擬形圖案讓人一目瞭然其所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徵,以概括、簡練、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經手工刺綉,造成一種既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
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律的幾何花邊紋樣,再經手工編織、十字挑綉,顯得單純素雅、朴實自然。從服飾紋樣的母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取自大自然的題材,以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為主體;另一類是龍鳳等神靈性動物題材,圖案之中透露出其「萬物有靈」的思維特徵。
湘西苗族婦女以她們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將這些自然物象裝飾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大花苗族的服裝主
要明顯的有梯形方塊圖案,分布較多的在雲南的彝良縣,貴州威寧等地。貴州六盤水的水城縣有兩個大花苗族寨子,分別是石板溝大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窩大花苗族寨。
這里都保留著很好的苗族服飾,比較傳統。更特別的是大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是基督教改變了大花苗族的命運。所以他們都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