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古代喜歡穿羅裙
一般都是女性穿著,此裙子質地輕便,對於走路做事情時比較方便
⑵ 羅裙的意思
羅裙:指用絲羅製作的裙子。也泛指婦女的衣裙。
羅,是一種輕軟的絲織品。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羅綺:皆為絲織品,這里指衣著高貴華麗的人。
又如:;羅衾(綢被);羅衫(古人夏季時所穿的絲織衣衫;質料柔軟輕爽);羅巾(絲制手巾);羅帕(絲織方巾);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羅紈(泛指精美的絲織品);羅帶(絲織的衣帶)。
羅裙的最早出處是 梁 江淹的《別賦》:「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中也說」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⑶ 荷葉羅裙一夜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我們可以知道采蓮姑娘的羅裙是什麼顏色的
采蓮姑娘的羅裙是荷葉色的。
比上衣長幾寸的裙子叫羅裙,
荷葉羅裙就是荷葉色的羅裙。
⑷ 宋代女子服飾是什麼樣的
宋代婦女的上衣,多是「背子」,即小袖對襟,蓋在下裙之外,顏色一般都比較清淡,經常採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婦女下裳多穿裙。上層婦女,更有用鬱金草染在裙上,使之陣陣飄香。裙子的顏色往往比上衣要鮮艷,有青、綠、藍、白、杏黃等。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間施襇,是後世百襇裙的前身。裙身修長,腰間束以綢帶。除裙子,婦女也可直接穿褲到外邊。
⑸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褶襇裙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
留仙裙
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
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無緣裙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間色裙
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褶襇長裙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
馬尾裙
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
彈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
百襇裙
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
朝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
(5)戲曲上稱裙子為什麼叫羅裙擴展閱讀
裙子從形態、長度、製作、著裝和用途等各個角度被加以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按腰圍分:低腰裙、無腰裙、帶腰裙、寬腰裙、高腰裙、連衣裙
按形狀分:緊身裙、圓首裙、鍾型裙、包裙、半緊身裙、暗襇裙、三角襟裙、軟襟裙、褲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羅傘摺裙、圓形喇叭裙、魚尾裙、塔裙、散襇裙、漩裙(蝸牛裙)
⑹ 古代一圈一圈的裙子叫什麼
古代一圈一圈的
裙子叫羅裙。
⑺ 什麼是羅裙
古代絲羅制的裙子,都泛指婦女的裙子
⑻ 「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分別是啥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
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
「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
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
(8)戲曲上稱裙子為什麼叫羅裙擴展閱讀:
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立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⑼ 采蓮曲中的羅裙是什麼意思
《采蓮曲》中的羅裙指的是穿的衣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