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怎麼用小的鋪蓋做小孩的古代裙子
擴展閱讀
翻毛皮衣褪色了怎麼辦 2025-05-20 01:24:59

怎麼用小的鋪蓋做小孩的古代裙子

發布時間: 2022-05-22 11:08:14

① 古代裙子類別

1、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
2、褶襇裙,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並帶有很多皺褶。趙飛燕就是這么穿的,因此又稱為留仙裙。
3、無緣裙,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
4、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統稱為間色裙,盛行於晉朝五代十國,隋朝時期也流行,不過更長,加了裙幅
5、石榴裙,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顏色艷麗的成為石榴裙。盛行於宋元

②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裙子,它們都是如何製作的

裙子一直是女性非常青睞的服飾,尤其是夏天,大街上都是各色的裙子,有連衣裙、襯裙、短裙、褲裙、腰裙等等。當然還可以按照材料、長度、造型、裙擺等進行分類,我們經常說的長裙、短裙、超短裙其實就是按照長度來分的。

《唐宮燕》安樂公主劇照

這件裙子好是好,但是帶了災難,為了打造這兩條裙子,唐中宗動用了官兵去嶺南捕殺鳥類,許多鳥類因此滅絕,簡直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三條裙子各有各的故事,百鳥裙無疑代價最大,而石榴裙最讓人遐想,留仙裙引領時尚啊。

③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④ 怎樣做古代娃娃的衣服

准備1塊布,把布分成二份,一份做外套,一份做裙子,把布左右撕一撕,在縫一縫,外套就做好了!裙子按照古代娃娃的體型在做,比喻裹一裏娃娃的腰及身體,再用繩子結一下,裙子就做好了!

⑤ 古代小孩怎麼長大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奶粉已悄然成為寶寶不可或缺的口糧,為給孩子尋求一口放心奶,不少父母甚至還會遠涉重洋買遍全球。你是否也開始好奇,在那些沒有奶粉的年代,古代的孩子是如何喂養長大的呢?

吃奶應該是哺乳動物的本能。沒錯,人類就是高級的哺乳動物,所以從幾千幾萬年以前,人類應該就是喝奶長大的——喝母乳。所以幾乎是毫無懸念的,在沒有嬰兒配方奶粉的年代,只要是有媽媽哺乳的,古代嬰兒基本都是喝母乳長大的。當然,如果母乳不足,當然也會尋覓一些替代品啦。

1、母乳喂養,生存王道

即便如今有牛奶,有奶粉,我們仍在倡導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世界上最適合新生兒的食物,它的營養安全註定不可復制,無可取代。尤其是在物資不充裕的古代,媽媽們能夠盡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也就是母乳了。以前的身體好的孩子,大都是母乳喂養時間較長的孩子;吃不到母乳的孩子,動輒體弱多病,甚至更悲劇的還會不幸早夭。

多年以來代代傳承與更新的喂養經驗也讓母乳喂養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學問,而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母乳喂養的方法、哺喂量都早有系統的理論了。

比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五》中就提到,「兒生十日,始哺如棗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彈丸;百日如棗。若乳汁少,不得依此法,當用意少少增之。兒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兒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兒?度蹌殉ぁ!?/p>

這里講到了餵奶量,說小孩生下來第10天,才吃棗核大的奶量;第20天,奶量增加一倍;第50天,是彈丸大的量;到100天的時候,才像棗子那麼多。(怎麼感覺還是好少,能不能吃飽呢,好擔心呢??)

這里說,如果奶水不夠,就可以不強求按上面的量,但必須注意慢慢增加哺乳量。如果沒有按照上面說的量,過早或過多哺乳,會讓孩子容易長瘡,(就算好了還會反復再長的),甚至還會讓新生兒體弱多病,難以健康成長。

2、母乳不足?有錢人家找奶媽

母乳喂養自然是首選,但如果奶水不足,可怎麼辦呢?便只好「借奶」了,於是古代還有了專門的「奶媽」這一職業。不過,奶媽一般都是有錢人家才請得起的,普通人家最多隻能在村裡挨家挨戶討奶了。職業奶媽是需要先喂飽僱主家的孩子的,有多的才能輪到自己家。

雖然許多奶媽成為奶媽只是生計所迫,但如果你以為奶媽都是像一些古裝劇里的又胖又俗的歐巴桑形象,那就錯了。古代對奶媽的選擇還挺嚴格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擇母乳法》中講到,「凡乳母者,其血氣為乳汁也。五情善惡,悉血氣所生。其乳兒者,皆須性情和善,形色不惡,相貌稍通者。若求全備,不可得也。但取不狐臭、癭瘺、氣嗽、?疥、痴瘙、白禿、癘瘍、沈唇、耳?、?N鼻、癲癇,無此等疾者,便可飲兒。」

這是說,奶媽的乳汁是由其血氣轉化而成的,五情善惡,都與血氣化生有關。選奶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性情善良;二是相貌端正不醜陋;三是身體健康無病。你們看,條件嚴苛吧?都趕上今天的選美大賽了。

3、沒錢孩子喝米湯

有錢的才請得起奶媽,沒錢的孩子就只能用這些辦法了。

用米湯/米漿/米糊/各種羹代替:還好石磨在石器時代之前就有了,由於剛出生的BB不能吞咽大顆粒食物,所以古代的人只好用米,磨成合適吞咽的細漿來代替。好吧,更窮的,就只好磨菜葉子、樹葉子弄成漿了。有條件的,還會繼續加工一下,比如蒸煮一下熬成羹。如果能打到野味,可以弄點肉羹,要麼就只有菜羹了。

各方求奶拜干媽:在那些窮苦的年代,在一些偏僻的村落,大家沒什麼商業意識。所以也會有這種情況,母乳不足的媽媽帶著嗷嗷待哺的娃,挨家挨戶去找,看看有沒有喂完了自己孩子還有得剩的奶,完了多拜幾個干媽之類的。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塗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現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古代的嬰兒會喝羊奶或牛奶嗎?還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嬰兒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會有這么多幼年夭折的慘況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若母親沒奶怎麼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適合吞咽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4、牛奶羊奶虎狼奶,喝動物奶考驗人(運)品(氣)

最後一個就是動物奶了,許多朋友可能會看到電視里,動不動有孩子喂狼奶馬奶什麼的。其實,除了祖祖輩輩生活在牧區的人,可能會有相對成熟的對動物鮮奶的處理方式之外,非牧區的勞苦大眾一般就要看運氣了。動物奶不是小嬰兒想喝就能喝的。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喝了是否耐受,那就要看個人的造化了,普通嬰兒一般是承受不住的。

結語

雖然古代條件艱苦,但我們還是很開心的不是?畢竟人類還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不知為何,寫到這,忽然對那些個工業不發達的年代有些懷念了。至少那時,米還是米,肉還是肉,奶還是奶。那個年代的人們,不用擔心大米鎘超標,他們也不懂得怎樣把老鼠肉變成羊肉,更不知道用皮革做酸奶神馬的??是我們知道得太多了,所以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了么?

但歸根結底,社會發展依舊是越來越好的,隨著歷史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在未知的將來,必然會有更多高端又安全的嬰兒食品,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看古裝劇的時候,裡面的丫鬟小姐們個個都是光彩照人,連睡覺都是濃妝艷抹。不過,您仔細想下——古時候壓根就沒有粉底,沒有睫毛膏,沒有沐浴露,沒有女用剃須刀,沒有衛生巾,沒有胸罩??,還有,她們「大姨媽」來的時候怎麼辦啊?天哪,古時候的女人是怎麼過的呀!

⑥ 如何用一張小被子弄成 一條現代的小裙子

如何用一張被子弄成了一條現在的小裙子,這是太輕鬆了,因為小被子弄裙子只要稍加改革就可以

⑦ 古代芭比娃娃衣服圖片庫:用來做的,普通一點的圖片。

製作連衣裙子 首先選好布料,紗.綢之類的就行啦,不要太厚哦 然後呢,量好芭比的腰圍和胸圍,製作衣服是就按著個比列,身長也要量好,剪下這樣大的布料(注意要長一點),修好胸上的邊(就是折下一點邊然後縫起來),留在一邊 裙子當然好做,有褶皺的話把一長條布料(長度自定)上邊折疊縫起來就會產生效果,要注意芭比的腰圍,按它的長度縫 好啦,接下來嘛,把他們縫在一塊,要反著來縫,這樣穿上就不會露出針腳,保持反著,把裙子開著的地方縫起來,屁股後頭留著別縫,用一小條粘扣逢在背部和裙子屁股後頭,就可以穿啦(建議加點裝飾就更好看啦)

⑧ 古代裙子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國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

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

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

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

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

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⑨ 古代衣服怎麼做

古代衣服(漢服)製作方法——轉自漢網論壇

襦裙簡易裁法

(聲明:用這種方法確實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確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經驗的前輩對其中的錯誤能加以指正。)

這里貼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為合身型的交領短襦,寬度以人的胸圍大小為基準,長度僅過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長度到臀部或超過臀部的,下擺需加寬而成圓弧形,就不是圖(1)中的方形下擺了。當然也可以繼續採用這種剪裁法,但寬度須以臀圍大小為基準,這樣當襦束在裙內後,上身就會有太多多餘的布量),裙為圍合式半截長裙。

一、襦的裁法

交領襦的常見裁法有兩種。因為交領的緣故,前襟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這兩種常見的裁法都是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一種是後中破開法(如圖(1)所示),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後背正中。古畫中常見人的衣服後背正中有一道明顯的線,當是採用了這種裁剪方法;另一種是前襟補量法,即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右前襟,這種剪裁法的優點是縫合部位被左襟所掩蓋,衣服表面看不出來。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通過調整肩袖部斜度來滿足前襟重疊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夠,不需要另外再裁開來,但因為我不是很了解這種方法,也就不詳說了。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01889.jpg[/img]

下面要介紹的是後中補量法(這是我經常用的方法,因為我覺得這種方法要更傳統一些)。

步驟一:開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幾個數據:胸圍、肩袖長、背長、衣長、袖緣寬、領邊寬、袖口止口、衣服下擺止口等。

胸圍:指衣服的胸圍而非人體的胸圍。它等於人體的凈胸圍+衣服松量。把軟尺水平狀通過乳峰點的位置測得人體的凈胸圍(注意軟尺要松緊適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決定,一般來說,松量4CM~6CM為緊身型(適合要求比較緊身的中衣或單穿的襦),8-10CM為合體型(可單穿或裡面再加一兩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寬松型,但這是對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裡面准備做夾棉,還要在各型的基礎上視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參考現代成人女子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隆起的那塊頸椎(也稱後頸點)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長裡面還包含了袖緣的寬度。長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長回肘的說法,可以做得更長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則建議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為漢女服的講究是不露手,現代雖然可放寬些標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觀。現代參考尺寸(只到小臂與手掌的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長:從後頸點量到腰部最細處。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長:可以直接量,是從後頸點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一般背長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緣寬:隨個人喜好自定。至於是否要袖緣,一般來說,窄袖可無緣,大袖須有緣,中袖則有無緣自定。

領邊寬:隨個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寬窄比例要與人的臉型與身材配合,不可太誇張。如瘦小的人則不宜做太寬的領邊。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縫份)是用於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緣,止口1CM即可,如果無袖緣,那麼要留2~3CM。

下擺止口:2~3CM。

步驟二:開格,剪出一塊方形的布料或紙樣(圖(2))。如果是比較不容易變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布料如雪紡真絲之類,最好先做紙樣。開格的大小為:長=1/4胸圍+肩袖長-袖緣寬+袖口止口;寬=(衣長+下擺止口)×2

開格後在布料(紙樣)上畫出以下幾條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說明如下:

肩袖線:是襦前後部分的中分線(或者說對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確定後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確定衣服的寬度

背長線:確定腰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通過胸部但並非通過乳峰點,可表示袖窿(袖子與衣身的交界線)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38607.jpg[/img]

步驟三:畫出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襟線(圖(3))。

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如圖所示。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處宜在胸圍線與背長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之上,則袖窿過窄,如在背長線之下,則袖窿過寬。這條線決定袖子的形狀,圖中僅為示範,至於是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類的,由個人選取的款式決定這條線的畫法。須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後片的拼接。

後中線:後背正中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變為實線即可。

領口線:畫法如圖。AB長度=後領橫+(領邊寬-N)+M,其中後領橫=1/4頸圍=凈胸圍/20+2.9CM;M為領邊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領緣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它決定著領邊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領邊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領邊的寬度時,領邊則立起來包住頸部。但是,AB長度<1/2大肩寬(大肩寬是左右肩峰點的長度,測量時要通過後頸點)。後領深=1/3後領橫。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界處須為直角,然後畫圓順的弧線經B點到C點。圖中C點為胸圍線到背長線間的左邊線上的任一點,但最高不能超過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點,最低不宜低於背長線。B點到C點的弧線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處離BC的直線最好不要超過1~1.5CM。注意一整條線都要圓順流暢。

左前襟線:在BC弧線上作垂直線到下擺線上,垂直線離最左邊線的距離約為2~6CM(如果距離太大,兩側的衣縫會被拉得變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帶來調節領口的大小與衣身的松緊)。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413799.jpg[/img]

步驟四:把布料(紙樣)沿肩袖線對折,畫出袖子下方與衣身的止口(1CM)(如圖(4)),然後把袖子下方線與衣身線剪出來(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527603.jpg[/img]

步驟五:剪出衣片。把對折的布料(紙樣)打開,畫出後中線、領口線與左前襟線的止口(1CM),然後沿止口線外側剪開(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與布料邊沿平行的經紗方向。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69242.jpg[/img]

步驟六:畫出第二塊衣片。把圖(5)中的布料(紙樣)反過來,覆在另一塊布料上,照這塊衣片的形狀剪出第二塊衣片。

步驟七:剪出領邊與袖緣(圖略)。領邊的長=圖(3)中領口線的長度×2,領邊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袖緣的長=袖口長度+止口2CM,袖緣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716350.jpg[/img]

下面介紹裙片的裁法。這里介紹的裙片裁法為剪開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須做紙樣,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驟一:開剪前先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一個數據視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應根據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數根據個人的行走習慣和布料的重量決定,走路時步伐越大,裙圍的倍數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圍的倍數則可略小些,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會有走光的危險。褶量大小決定裙子褶襇的數量與大小,褶襇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這里不詳述。但要注意褶的數量與大小要根據布料的厚薄與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褶襇會增加裙上部的體積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體型比較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適量的褶襇(適量的褶襇可以起到掩飾體形的作用,不過若布料較硬並且裙下擺較大能形成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襇)。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裙長下方須到腳踝處,若裙長過短,露出襪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觀的。
步驟二:開格並剪好。開格大小如圖(7)。開格後在紙樣上畫出垂直的輔助線,數量2、4條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線為准兩邊對稱距離畫輔助線(如圖(8))。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23174.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39716.jpg[/img]

步驟三: 放擺(如圖(9))。沿格中的輔助線剪開,最上方留一絲連著不要剪斷,然後覆在另一張較大的紙上,用大頭針之類定住中間的一片,把其餘幾片按相同的距離展開,展開的距離越大,裙片上方的彎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擺也就越大,同時下擺起的波浪度也越大。這里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硬度來決定擺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擺量就要適量,否則做出來裙下部的體積會過於龐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27182.jpg[/img]

步驟四: 沿上層放好的紙樣外沿,在下層的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線(如圖(10)。注意裙片上方與下方的弧線都要畫得圓順,同時四個角要保持直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52448.jpg[/img]

步驟五:畫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兩邊都是1CM,下擺處為2~3CM,打好經紗方向線(如圖(11)),剪出來(圖(12)),裙片紙樣的做法完成。一般來說裙片的經線方向是與地面垂直的,也有經紗方向與地面成斜角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比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於太容易變形的布料以及會破壞花紋的布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671.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944.jpg[/img]

步驟六:用紙樣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數。裁完後注意再用紙樣對照一下,因為裙片的邊是斜線,容易拉長變形,所以需要再對照一下原樣,把因拉伸而長出來的部份剪掉。

步驟七:裁出裙腰。裙腰長度=裙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寬度自定。注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一定量時,裙腰也可像寬腰帶一樣,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採用比襦和裙片顏色略淺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宜大於腰與人體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間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的款式)。

完成。

參考資料: http://www.shitouji.org/archiver/?tid-4645.html

⑩ 怎樣畫小女孩穿的裙子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繪畫/美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13r-753043031898077284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13r-753043031898077284

在「繪畫/美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