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人給我從雲南買了一個有點民族特色的裙子,但後面有兩個帶子,不知道怎麼穿
聽你說的應該是顏色較艷,有大花的那種吧!這種裙子在大理、麗江有很多~
這種裙子我知道的有很多穿法,簡單介紹4種吧:
掛脖穿:把腰上的帶子系頸後
吊帶穿,帶子固定到背後
抹胸,帶子系在胸前成蝴蝶結
半身裙,帶子系在腰間
Ⅱ 什麼是鍋庄舞 藏族鍋庄舞的音樂及跳法
鍋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與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居民喜歡跳鍋庄舞。 鍋庄舞的音樂 跳鍋庄舞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區旅遊的時候,,伴著篝火,吃著烤羊,跳跳鍋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Ⅲ 一般戲服的裙子要怎麼穿【買來一位就是裙子但是一塊布的那種,配的有兩根繩子,不知道怎麼穿…orz
你說的是羅裙。
要圍著里子環繞一圈後,再用兩根繩子(絲絛)系牢。
Ⅳ 藏族真達鍋庄是怎麼穿戴的
真達鍋庄屬於大型鍋庄
Ⅳ 什麼是藏族鍋庄
「鍋庄」是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庄」,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棧,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住在這里。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
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地區,有的地方稱鍋庄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之前。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庄舞其實是一種歡樂舞,所以凡遇喜慶佳節,人們就不分老幼地歡跳。如遷居新房,結婚辦喜事,春節、端陽節,男女老幼都要跳個通宵。
鍋庄舞有「擦尼」(古舊鍋庄)和「擦司」(新鍋庄)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三法王時就已流傳於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輝煌的寺廟》、《銀光閃耀的王宮》、《福氣財運降此地》、《豐收呀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的歌詞比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
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與誰配對等。鍋庄舞(特別是擦尼)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唱詞規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這種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詞中最為突出,擦司歌詞亦採用這種固定格式,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編唱,任意發揮。鍋庄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稱,又是曲牌和歌詞的詞牌。若領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調,舞伴們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傳統歌詞。
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較簡單,參加者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輕人喜愛擦司,舞時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圓圈。人數不限,順時針舞動。上身前俯,顫膝幅度較大,踏跺動作較多,腳跟擊地或擊靴。男子兩胯向左右晃動,手只隨身擺動,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動作前後擺動。有順圈走步、壓腳跟、猴子對腳、三步一翻身、三踢一鉤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動作。
鍋庄邊舞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在傳統式的對歌比賽中,誰掌握的傳統歌詞系統全面,誰就能取勝。在即興問答比賽時,誰想像豐富,思維敏銳,勝利就屬於誰。
Ⅵ 鍋庄舞為什麼要穿鍋庄裙
摘要 鍋庄」--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庄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庄」'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錢,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驟宿幫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
Ⅶ 如果外面是藏青色裙子開領裡面應該穿什麼顏色抹胸
我是經營女裝的,以個人經驗和客戶購買的角度來建議你穿白色的抹胸效果會好的,顯的氣質清新。望採納哦。
Ⅷ 喇嘛僧裙穿法
穿法:先穿背心、然後穿裙子、裙子要打八個褶、前面三個褶、後面三個褶、左右各二個褶。然後扎腰帶、穿袈衣、在穿袈裟、袈裟穿時右肩在外、左肩披上斜達身上。
西藏僧人常穿服裝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著紅色僧裙,肩頭披單是一條比身體長的紅色袈裟。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坎肩),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製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
無論式樣、顏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喇嘛穿衣服露半個肩膀: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為『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
Ⅸ 藏族半身裙子怎麼裹
摘要 您好,請稍等一下,查詢需要些時間
Ⅹ 藏族衣服怎麼穿
藏族人穿藏袍時只穿一隻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著,從後面拉到前面,然後搭在右肩上。天熱時,左袖也不穿,將兩袖褪下來拉到前面,圍系在腰間。這樣的穿法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獨特的原因。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這里有「世界屋脊」之稱,海拔高,風大,氣候干寒而多變,藏袍可以擋風禦寒。遇到炎熱天氣,可把雙袖褪下,束於腰間,這樣既方便勞動又可散熱。
藏服簡介
在宋、元、明、清各代的藏族繪畫中,在布達拉宮所藏的珍貴繪畫中,就可以看到佛家弟子,在穿大襟服裝時有袒露單臂的。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經常有風雨雪晴的變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較強的防寒作用。
袍袖寬大,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體溫。藏袍腰肥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於勞動生產。藏人放牧、耕作時,如天氣多變,需要調溫,就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彎腰幹活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