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古代女子的裙子都用什麼裝起來的

古代女子的裙子都用什麼裝起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5-18 11:01:27

『壹』 朝鮮古代服飾(女)的裙子怎樣蓬起來的

上個世紀初,美國傳教士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照片漂色技術拍攝的朝鮮平民生活照,當時朝鮮民間流傳著一種夏天穿著的女式短衣,以露乳為美,是為坦胸露乳裝。日佔時期被強令禁止。

可能原因:

(1)傳統風俗習慣。從畫中可見,此種穿著古已有之。

『貳』 古裝的服裝怎麼製作呢

襦裙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

以下為曲裾漢服的裁剪製作方法:

1、面料幅寬夠寬。倘若受幅寬限制,並且不在乎多縫合幾道縫的話,可以採用拼接式裁剪。此種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寬影響,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寬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緞子面料。

『叄』 中國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亞麻,黃麻,薴麻
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漢族的傳統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傳統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肆』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裙子,它們都是如何製作的

裙子一直是女性非常青睞的服飾,尤其是夏天,大街上都是各色的裙子,有連衣裙、襯裙、短裙、褲裙、腰裙等等。當然還可以按照材料、長度、造型、裙擺等進行分類,我們經常說的長裙、短裙、超短裙其實就是按照長度來分的。

《唐宮燕》安樂公主劇照

這件裙子好是好,但是帶了災難,為了打造這兩條裙子,唐中宗動用了官兵去嶺南捕殺鳥類,許多鳥類因此滅絕,簡直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三條裙子各有各的故事,百鳥裙無疑代價最大,而石榴裙最讓人遐想,留仙裙引領時尚啊。

『伍』 古代的女孩子裙子裡面穿什麼

脛衣,裙裡面的褲只遮住兩條小腿,女人們偶爾也穿這種沒有襠的套腿褲。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

南北朝時期的胡女,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大口褲,十分精神。胡服熱潮席捲唐初風尚,女子們穿翻領長袍,束帶,穿緊口褲和皮靴,俏麗可愛。

禮數的定義:

在封建保守的古代,女人穿裙子並不是出於雅觀,而是一種禮數。無論是年長或是年青女子,只若是已婚人士,都必需穿著裙子,就算在自家也要如許的穿著。借使倘使家裡來客戶,你沒有穿裙子,那是對客人極其不恭敬的做法,還會遭人挖苦,甚至說閑話。

別的就是裙子的顏色也有講究,女人是不能隨意穿紅裙子的,只需佳耦成雙的才能穿,若是孀婦的話,一輩子都不能穿紅裙,不然後果不敢設想。古代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徵象,可是穿裙子也有講究,只需正室才可以穿紅裙子,其他的妾即使兒子造詣再高,這輩子也很註定與紅裙子無緣了。

『陸』 漢服的齊胸儒裙一般用什麼面料

一般用絹還有棉花,少部分是絲綢製品。

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這一時期的襦裙一般上裝窄袖右衽,矩形交領;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6)古代女子的裙子都用什麼裝起來的擴展閱讀:

簡介:

齊胸襦裙是對南北朝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根據裙頭的位置而得名,與高腰襦裙相區分,高腰襦裙系於胸部以下腰部以上,齊腰襦裙系於腰間,齊胸襦裙系於腋下。(古畫基本為後世或現世摹本,人佣為現代復原著色,齊胸襦裙至今沒有服裝文物出土)。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風尚也比較開放,服飾款式也是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大氣飄逸又華麗絢爛,比如襦衫領口的類型就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多種。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襟齊胸襦裙,一種是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

特色: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

實際上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也存在著一些區別。高腰襦裙的束帶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齊胸襦裙束帶位置則是在胸以上。相同點就是不論高腰還是齊胸均可對襟或交領。

具體分類:

1、按領子的式樣不同,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

2、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

3、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中腰襦裙(同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

『柒』 誰能介紹一些古代唐朝裙服的具體樣式給我咯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四。冠服制度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對後世冠服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隨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捌』 中國古代女子的裙子是怎麼穿上和捆上的(為什麼不會松而掉下來)

古代韓國女子,結婚後穿的都是露乳裝,要到日本統治時期,感覺不好,才強行改服的。。。上裝依靠的都是頸部的束帶。而不是吊帶。。。
古裝和現代裝一樣,有多種方式,如扣子,夾子,皮帶,布帶,坎肩的使用。。。其實,你可以去看看古裝,就一目瞭然了。

『玖』 女性裙子的來源

來源: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

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9)古代女子的裙子都用什麼裝起來的擴展閱讀:

裙子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著方便,行動自如,美觀,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女性和兒童穿著較多。

近代,西式裙傳入我國,成為人們日常穿著的重要服裝,逐漸取代了以前傳統的裙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影響,流行布拉吉連衣裙。文革期間,裙裝受嚴格限制。改革開放後,裙裝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帶裙等紛紛傳入中國內地,裙子的種類日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