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漢服的半身裙子叫什麼
擴展閱讀
睡衣買短了漏腰怎麼加長 2025-05-23 05:25:14
工作買什麼手套 2025-05-23 05:23:49
4g18皮帶怎麼繞圖 2025-05-23 05:15:39

漢服的半身裙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2 18:56:05

⑴ 漢服樣式的分類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襦裙屬於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 、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圓領衫是男子重要服飾之一,那時候圓領衫多是窄袖。到了宋朝,圓領衫出現方袖,由於當時崇尚節儉,所以那時圓領衫色彩比較單一。相比之下唐朝圓領衫較為華麗一些。到了明朝圓領衫更進一步,在肩膀上出現了代替系帶的銅紐扣。明制圓領衫還有部分琵琶袖。且穿圓領衫、戴烏紗帽、著長筒靴、束腰帶成為明朝官員正式上朝服飾。這時官員的圓領衫出現了表示等級的禽鳥走獸圖案。明朝時圓領衫已經不是主要的男子常服了,由於明朝新郎在結婚時穿九品圓領衫,所以新郎被稱為新郎官,這一稱呼一直留到當代 。

⑵ 買漢服時,上襦和下裙的區別是什麼,買那個好

上襦和下裙的區別是,上襦是上衣,下裙是裙子,兩者要一起買。
齊胸襦裙分為上襦和下裙,我們先穿上襦,很簡單,將上襦衣身的兩條系帶繫上即可。
開始穿下裙,把下裙套進去,把後片的系帶拉到前面來,在前面襦裙的中間位置將系帶先系起一個結。

⑶ 漢服下裙外面再系一條短一截的裙子叫做什麼為什麼從來沒看到有商家

圍裳,有商家做的啊。。。就是做的比較少,還有人拿影樓出來冒充的,觀止茶舍就做過這個,不過現在下架了

⑷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褶襇裙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

留仙裙

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

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無緣裙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間色裙

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褶襇長裙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

馬尾裙

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

彈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

百襇裙

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

朝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

(4)漢服的半身裙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裙子從形態、長度、製作、著裝和用途等各個角度被加以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按腰圍分:低腰裙、無腰裙、帶腰裙、寬腰裙、高腰裙、連衣裙

按形狀分:緊身裙、圓首裙、鍾型裙、包裙、半緊身裙、暗襇裙、三角襟裙、軟襟裙、褲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羅傘摺裙、圓形喇叭裙、魚尾裙、塔裙、散襇裙、漩裙(蝸牛裙)

⑸ 男子穿漢服的下裙叫什麼

上衣下裳。另外也有男士襦裙的

⑹ 漢服名稱有哪些

漢服名稱包括襦裙、襖裙、齊胸襦裙、半臂以及氅衣等等,款式不同叫法也不相同。

漢服是我國古代一種服裝,近幾年在現代也比較流行,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漢服有很多叫法,下面來給大傢具體的介紹一下。
01
襦裙: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02
襖裙,或者叫衫裙: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03
齊胸襦裙:襦裙根據系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於隋,興於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於裙內。
04
半臂: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對襟的短上襦。
05
氅衣,又稱鶴氅: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⑺ 一片式漢服下裙怎麼穿

一片式漢服下裙的穿法:

1、調整好襦裙的位置。

注意:穿下裙的時候一定要先系左側的帶子,再系右側的帶子。漢服的每一件衣服穿法都必須是貼身的,不然穿到最後會發現非常不合身。

⑻ 【漢服】所有的樣式的名稱各叫什麼

一、漢服樣式:

1、襦裙

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2、襖裙,或者叫衫裙

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3、齊胸襦裙

襦裙根據系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於隋,興於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於裙內。

4、半臂

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對襟的短上襦。

5、氅衣,又稱鶴氅

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6、曲裾

曲裾的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出土的實物也只看到馬王堆的了。

7、深衣

明代多作為士人的禮服,用於祭祀、冠禮等傳統禮儀場合,日常並不隨便穿著。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領,寬袖敞口,領、袖、衣襟、底邊等處施皁色或青色緣邊。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大襟四幅,後襟四幅,兩側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時,頭上戴幅巾、腰束大帶與組帶、足穿素履。

8、襕衫

出現於唐流行於宋明,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取消了膝襕。中為宋制襕衫,右為明制襕衫。

9、披風

漢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袖子寬大,兩側開衩,衣無鑲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前,披風和其他便服搭配。

10、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後縫合,衣身兩側不開裾,交領右衽,馬山楚墓,馬王堆都出土過類似的衣服,但細節有很大的不同。後世仍有穿類似的衣服,細節已有很大變化。

二、漢服各部位

1、領:衣服領子。漢服的領子通常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交領。漢服的交領一定是交領右衽,就是用左邊的衣襟蓋住右邊的。漢族一直都是「右衽」,少數民族有「左衽」的,還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壽衣會是「左衽」。

2、衽:一般就是指衣襟,具體就是指衣服胸前的這塊。

3、襟:也是衣襟,強調的是衣襟的邊緣,領和衽之間的那部分。

4、衿:通常就指衣襟,也指交領。衣服下半部分連接到衣領的交界位置。

5、裾:衣服的下擺,或者說衣襟的下半部分。裾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下襟要從身後繞回來,而直裾就是垂直的。東漢以前曲裾為主,東漢以後直裾是主流。

6、袖:就是衣服袖子,通常指整個袖子。

7、袂:袖口以上的袖子叫袂。常用詞聯袂,如聯袂演出等,原本的意思是手拉手,於是袖子相連,最後引申為一同去做。

8、祛:專指袖口。

9、帶:漢服通常是沒扣子的,都是系帶。漢服的帶子都是做衣服時就做好的,一對對的,穿衣服時直接繫上。

⑼ 火了一種漢服叫嫦娥裙,清新又俏皮,溫柔感十足,你覺得好看嗎

隨著漢服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由此引發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作為一款中國特色突出的游戲,王者榮耀在很多方面也使用了傳統文化素材,因此漢服商家將目光投向了游戲與漢服文化的融合,嫦娥裙使用了宋制漢服,在宋制漢服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上身搭配直領上衣,搭配亮黃色吊帶。

你可以為自己選擇一些舒適的鞋子,但是這個漢服不一樣,這個漢服的裙子正好是露腳的長度,所以要搭配一條合適的,搭配綉花鞋,選擇綉花鞋時,可以選擇蝴蝶結鞋或吊帶鞋,這兩款綉花鞋搭配蓬鬆的邊緣配飾,會顯得俏皮俏皮,可以為我們的漢服裝扮增色不少,不管是哪種漢服,都有自己的風格,喜歡漢服的人不必拘泥於一種風格,多嘗試不同的風格,才能找到不一樣的自己。

⑽ 漢服襖裙中上下個叫什麼就是像上衣的和裙子個叫什麼啊

襖裙上衣叫上襖 裙子基本分為兩類 一種叫馬面裙 一種叫褶裙

下面這個就是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