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裙子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國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
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
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
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
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
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㈡ 寶寶裙子長度到蓋到腳面了可以嗎
主要看你訓練的地方是怎麼規定的。一般訓練穿的都是不過膝的正裝裙子,鞋子穿高跟淺口尖頭皮鞋,高跟控制在5厘米左右。
女士的禮儀服裝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連身旗袍,現多出現於大型酒店迎賓與國家外賓接待,裙長有到膝蓋,也有到腳面的。
一種是空姐正裝,下身分長筒褲和不過膝的裙子。
㈢ |70Cm身高穿裙子要蓋住穿高跟鞋吋腳面部位,裙長得多少
穿半身裙的話,得110厘米左右,如果是連衣裙,裙長得145厘米左右。不知道你為什麼要蓋住腳面,像你這個身高,裙子的長度蓋住小腿肚,距離腳踝17或18厘米以上位置,配上高跟鞋,絕對穿出不一樣的氣場
㈣ 正裝裙子坐姿
正裝裙子坐姿
正裝裙子坐姿。正裝一般就會有很多禮儀,而坐姿禮儀可以體現人的素養,女生正裝穿裙子一般會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麼女生的坐姿就更需要得體,下面是正裝裙子坐姿。
正裝裙子坐姿1
A、兩手擺法:
有扶手時,雙手輕搭或一搭一放;無扶手時,雙手相交或輕握放於腹部,左手放左腿上,右手搭左手背,兩手呈八字形放於腿上;
B、兩腳擺法:
腳跟腳尖全靠或一靠一分,也可一前一後或右腳放在左腳外側;
C、兩腿擺法:
凳高適中時,兩腿相靠,兩膝的距離,男性松開一拳為宜,女性不松開為好,凳高時,一腿略擱於一腳上,腳尖向下。
方法/步驟
裙子貼著腿
穿短裙坐下的時候要非常的注意,用手把裙子貼著大腿,再坐下。要兩腿並攏。在稍微往側面偏一些。防止沒有做到的地方,裙子直線下墜,而走光。
只佔用2/3面積
入座的時候應該只佔用椅子的2/3,背脊應該自然挺立,而不是攤在椅背上,在入座的時候,要注意腳不應該放在椅子底部的椅子腿或者向後蜷縮。
雙腿並攏
先用手掌撫平裙裝或者褲子的褶皺在緩緩落座,這是為了避免起身的`時候臀部有明顯褶皺影響美觀,在落座以後的一瞬間,雙膝自然並攏,可以垂直擺放,也可以傾斜擺放。
側著腿坐
席地而坐,要小心,可以側著腿坐,或者直接跪著,最保險。還有,如果人多的地方要蹲下來,也可以直接雙膝跪地。
正裝裙子坐姿2
穿裙子的坐姿禮儀
穿裙子最常見的坐姿是側掛式,測點式以及標準式。坐姿能體現人的素養,女生穿裙子本來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坐姿更要得體,不然容易讓形象受損,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側掛式方法介紹:
入座之後上半身一定要挺直,不能出現駝背的情況,雙手自然放在腿上,右手覆蓋在左手背之上,身形微微向右側傾斜。左小腿放在後方,腳要綳直,輕微抬起離開地面,然後用腳面貼住左腳踝。
測點式方法介紹:
入座之後保持上半身的挺直,將左右雙腿並攏,稍微向左傾斜,右腳要用腳掌著地,左腳腳尖觸地。這種坐姿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大腿小腿的角度,要弄成90度的直角才最到位,小腿部分要綳直伸長,展現腿部的線條之美。
標準式方法介紹:
標準式坐姿是所有坐姿中最為端正,最為正式的坐姿,最適合用這種坐姿來接待客人。入座之後保持上半身的挺直,抬頭,挺胸,收腹,雙腿要並攏,與地面的角度要保持在90度,呈直角,腳尖要朝正前方的位置擺放。
1、標準式禮儀女士坐姿
標准坐姿可以稱之為第一坐姿,此坐姿適合於剛剛與客人接洽,也就是我們的入座式。
要領:抬頭收額,挺胸收肩,兩臂自然彎曲,兩手交叉疊放在偏左腿或是偏右腿的地方,並靠近小腹。兩膝並攏,小腿垂直於地面,兩腳尖朝正前方。著裙裝的女士在入座時要用雙手將裙擺內攏,以防坐出皺紋或因裙子被打折而使腿部裸露過多。
2、前伸式禮儀女士坐姿
此坐姿適合於與交談方面對面坐著。
要領:在標准坐姿的基礎上,兩小腿向前伸出一腳的距離,腳尖不要翹起。前身可略向前傾,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3、前交叉式禮儀女士坐姿
要領:在前伸式坐姿的基礎上,右腳後縮,左腳交叉,兩踝關節重疊,兩腳尖著地。
4、屈直式禮儀女士坐姿
要領:右腳前伸,左小腿屈回,大腿靠緊,兩腳前腳掌著地,並在一條直線上。
5、後點式禮儀女士坐姿
要領:兩小腿後屈,腳尖著地,雙膝並攏。
6、側點式禮儀女士坐姿
要領:兩小腿向左斜出,兩膝並攏,右腳跟靠攏左腳內側,右腳掌著地,左腳尖著地,頭和身軀向左斜。注意大腿小腿要成90度的直角,小腿要充分伸直,盡量顯示小腿長度。
7、側掛式禮儀女士坐姿
要領:在側點式基礎上,左小腿後屈,腳綳直,腳掌內側著地,右腳提起,用腳面貼住左踝,膝和小腿並攏,上身右轉。
8、重疊式禮儀女士坐姿
重疊式坐姿我們通俗會說成二郎腿,長期此坐姿容易造成腰椎與胸椎壓力分布不均,引起原因不明的腰痛,甚至是靜脈曲張等疾病。所以此坐姿建議少用。
要領:在標準式坐姿的基礎上,腿向前,一條腿提起,腿窩落在另一腿的膝關節上邊。要注意上邊的腿向里收,貼住另一腿,腳尖向下收起。
正裝裙子坐姿3
正裝的裙子也有幾個需要注意的點,小仙女們平時注意過嗎?
1、坐下要捋裙擺
小仙女們注意過嗎?一般正裝裙子的款式都是一步裙,這時,就更要注意坐姿了,坐下來的時候記得順便整理一下裙擺,不然很容易走光,裙子上也容易留下褶皺。
2、穿絲襪
平時穿裙子可能光腿穿更好看,但正裝裙子一定要配絲襪才顯端莊。可以選擇黑色絲襪或者肉色絲襪,勾破了的就千萬不要穿了。
3、裙子款式
裙子太長或太短都不適合,最好是在膝蓋或者膝蓋以下。另外,不要過於寬松或緊身。顏色也應該選擇低調大氣的顏色。
4、高跟鞋
小仙女們如果穿不慣高跟鞋,可以選擇跟低一點的款式,或者樂福鞋,但千萬不要選擇運動鞋這類休閑風單品,想想絲襪配運動鞋,看起來實在是太土了!
挺直背部,端坐如鍾。肩、胸和腰部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可在鏡子前練習:坐下和起立,側身對著鏡子查看是否保持在同一直線。
脖子挺直,直面前方,下巴與地面水平。就坐時,感覺頭上頂著一本書,盡量不讓它掉下來,可在家反復練習以找到正確的坐姿。
雙手合攏,置於膝上
站在椅子近前方,後腿靠著椅子。一腳優雅後移,然後就坐。注意用大腿承重而不是膝蓋。
並腿坐直,腳跟處於椅子的稍前處。可將雙腿置於正前方就坐(如下圖中間的女士),也可將其向左或向右放(如下圖兩邊的女士)。分腿就坐很不雅觀,應避免這種就坐方式。
交叉腳踝而不是雙腿,以避免走光。注意並攏雙腿。可優雅伸直腳背以拉長腿型。最後,雙腿成90度角彎曲
參加社交活動,但不太確定怎樣就坐好,那就選擇簡單又不易出錯的方式——交叉腳踝,但記住並攏雙腿。
㈤ 齊腰漢服裙子是到腳踝好,還是到腳面上到一點點好,還是蓋住腳面好求指點
經常走動:到腳踝好不會踩腳
舞台表演:到腳面或蓋住都可
經常坐著:蓋住腳面顯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