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又輕又薄至今難超的傳奇睡衣是什麼樣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現代人擁有一些成就,於是,就有人看不起古人,認為古人是愚昧野蠻的代名詞,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現代人喜歡穿舒服的內衣或者睡衣,認為這是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在古代,當時的人也喜歡穿著舒適輕薄的內衣或睡衣,而且,古人的內衣睡衣無論是材質還是舒適程度都遠超我們現代的衣服。
這就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超輕超薄」的傳奇衣物,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作為中國古代的傳奇文物,濃縮了中國古人的智慧精華,彰顯了我們祖先超凡脫俗的絲綢製作和紡織技術。
對於素紗襌衣,還有一種傳說,那就是它和人身體的關系。
素紗襌衣的主人叫辛追,她的屍體出土時,形體完整,皮膚肌肉完整,甚至關節還能運轉,歷經2000多年,其屍體保存的如此完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有人說,這是因為素紗襌衣近乎「天衣」,能起到保存屍體,甚至通於神明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漢代貴族喜歡這種衣服的原因。
不知道在不久將來的,我們能不能大規模生產這種神奇的衣服,那時候估計會成為全世界暢銷的名牌內衣吧?
② 古代服裝與現代服裝的區別
1、顏色不同
現代的衣服顏色多種多樣,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現代衣服分為上下兩件衣服,古代服裝大都為從上到下整體,一般為長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時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與之相對應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錯。到了現代人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衣服來進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為主,而現在則有各種各樣的布料來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漢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2)素紗怎麼做古裝裙子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的服裝特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女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
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③ 古代後妃穿著制度。
不同朝代的服飾等等是不同的,以清朝為例!
古代清宮後妃們用的首飾 東珠耳環:耳環為黃金托,每隻嵌有三顆東珠。清代後妃戴耳環有等級,穿朝服皇後要戴鑲有三顆東珠的,妃嬪戴一對珍珠,平時隨意。 翡翠手串:由十八顆翠珠,兩顆碧璽珠穿成,與碧璽佛頭相連,下穿鑽石,紅寶石,珍珠、結牌等裝飾物。手串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掛在衣襟的紐扣上翡翠手鐲 清宮後妃戴的扁方質地有金、銀、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其製做精細為天下罕見。如金縲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刻多種多樣。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瓜果文字等維妙維肖的精美圖案 點翠頭花花上的藍色的底子的工藝叫「點翠」,就是將翠鳥的羽毛用特殊的膠粘劑貼在金屬上,製成的各種首飾器物,古代雲南等地每年都要向宮廷朝貢幾百對翠鳥皮,用此羽毛來製作各種頭飾、風景掛屏、盆景的花葉等點綴之物。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於變化,生動活潑的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對象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白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宮頭花,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頭花是清宮後妃的主要首飾,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後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頭花有美飾發髻的用意,亦有顯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發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戴絨花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清宮後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 發簪,最精美的有翠嵌珠寶頭簪、銀嵌翠蝴、蝶簪、銀鍍金嵌珠寶點翠花簪、銅鍍金點翠珠寶簪等。發簪製作過程十分復雜:先用金銀製成特定形體的簪架,簪架周圍高出一圈,中間凹陷的部分粘貼羽毛,它是用翠烏藍,紫色羽毛絨古稱「點翠」,再配上一圈「金邊」,嵌翡翠、珍珠、碧璽、珊瑚、寶石等珍貴材料,再飾以美滿的吉祥圖案的 頭簪的原意是連綴,因戴冠於發要用工具,以後就把這種工具稱為簪了。簪後來又變為婦女頭上的裝飾品。貴族婦女「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驅,喜以滿頭珠翠為榮耀 晚清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發,又摘戴自如。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慈禧名為太後,實為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太後皇後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准。 金鑲珠寶松鼠簪,簪金質,兩端各嵌飾紅寶石1粒,較粗的一端鏨雕出松鼠和樹枝的形狀,並嵌碧璽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簡潔,構思巧妙,在清宮金鑲寶石簪中屬於較為簡潔的一種。 金鑲紅寶石耳環,金質耳環上鑲紅寶石,珍珠,翡翠,水鑽等,是清宮內務府從京城首飾店購入內廷的。 玉佩,《禮記》上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用玉比喻君子品德。玉佩是古代貴族男女人人都有的裝飾品。 累絲金鳳,鳳身以金絲製成,頭尾點翠並鑲紅寶石、貓眼和珍珠,鳳嘴銜珍珠,珊瑚流蘇和紅寶石墜角(點翠和流蘇等皆已脫落)。 金鑲東珠耳墜,一副6隻,戴時皇後左右各3隻,妃各2隻的清朝:清代後妃綢綉朝袍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綉朝袍。 清代後妃金龍朝袍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皇後所穿的明黃緞綉五彩雲金龍朝袍。 清代吉服褂 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綉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綉花卉八團,為石青色。本圖為清代孔子67代衍聖公夫人張氏畫像,穿八團花卉吉服褂 清乾隆皇後朝褂 清代後妃服飾 清代乾隆皇後朝褂,樣式為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綉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本圖朝褂紋樣為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綉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綉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圖為清乾隆皇後朝褂。 清代後妃龍褂 清代後妃服飾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只能為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此圖為清代光緒皇後石青緞地五彩綉緝米珠雲龍八團,有水龍褂,即為第一種。
④ 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並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4)素紗怎麼做古裝裙子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⑤ 古代女子衣服顏色
在古代婦女服裝,王後及貴婦的禮服多為深衣型,如《禮記》上列舉先秦的揄狄、闕翟、鞠衣、展衣、素紗都屬深衣類。揄狄、闕翟為祭禮服,上繪(綉或織)五色翟(錦雞)形圖畫。鞠衣色黃,為告桑(祈禱先王保佑採桑養蠶順利的儀式)之服;展衣白色,為賓禮服;素紗是穿在裡面的襯服。
漢以後漢族王後及貴婦禮服皆承襲先秦制度。但又發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長衫)、披帛(肩背間披一幅長畫帛)、霞帔(兩條從雙肩披下的寬幅有鳥禽綉文彩帛,寬約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處下端有一玉墜,後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內)、褙子(四開衩的長衫)、披風、圍腰、抱腰(長圍腰)、垂袖等服飾或服裝附件。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唐代服飾中多用牡丹圖案,因其雍容華貴,儀態大方,有「花中王」「富貴花」的美譽。
詩仙李白有詩雲「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桿。」可見天下絕色的貴妃穿上漂亮的漢服華衣多麼傾國傾城。
漢服美其名曰漢民族傳統服飾,無論什麼朝代什麼時候,漢族人穿的民族服裝都叫漢服。她有一個正式名稱為華夏衣冠,在古代更有華麗的名諱,稱為漢裝、華服、漢衣冠。
一抹胭脂色,萬千春色來,春色如許,有女娉婷。
穿越四千年的時光旖旎而來,著一身漢服大袖長擺,褒衣博帶。歲月無法掩飾她的風韻,時光沉澱中依然飄逸靈動,走近漢服走近那份含蓄灑脫,走近數千年華夏的文化禮儀,走近那永恆的芳華。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經歷了周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漢服、宋明漢服四個發展階段,風格從古樸凝重到瀟灑飄逸,到雍容華貴,最後古樸典雅、華貴明快,風格多樣其精髓卻始終是交領右衽、隱扣束帶、寬袍大袖,繩帶系結,靈動飄逸。
它內含的文化,是數千年華夏的文化。在四書五經中慢慢沉澱,從「交領右衽」到「圓袂」,無聲訴說著中國傳統中天圓地方的文化與不偏不倚的做人准則,把禮與仁完美的統一起來。
⑥ 古裝怎麼搭外套
古裝怎麼搭外套
你知道古裝怎麼搭外套嗎?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穿上漢服等古裝走上大街,那這些小眾的衣服該如何穿搭呢?古裝怎麼搭外套呢?下面我就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古裝怎麼搭外套的內容,希望對你們有一定的啟發。
古裝怎麼搭外套1
1、刺綉馬面裙+立領白色上衣+綉花鞋
這身白色的輕便上衣,紅色的團花刺綉馬面裙,搭配起來真的非常美,尤其是在雪地里的那種唯美與飄逸,讓人忍不住心生嚮往,穿上綉花鞋,咱們一起去堆臘局雪人打雪仗,隨便看都是超級美的一景。
2、上襦+下裙+綉花鞋
這款是來自某輪滑讓個品牌的交領齊腰襦裙,上襦採用小皺棉,下裙為玲瓏紗面料。面料柔軟舒適,飄逸感十足。大面積原創綉花,更添美感。起風時,可外套一件雙層綉花米色對襟長褙子,我覺得日常穿完全是OK的。
3、交領上衣+下裙+綉花鞋
輕輕淺淺的白,搭配淺青淡藍色的交領中式上衣,搭一款白色的長裙,是大家閨秀模樣,有一種纖纖玉指捧茗茶,任時光悠悠的典雅和溫靜,看起來超級美。
4、海棠刺綉斗篷+交領上襦+下裙+綉花鞋
這身整件斗篷外套的海棠刺綉精緻有調,衣身整體色調選擇紫羅蘭色,神秘精緻中帶著端莊優雅,唯美、浪漫的古風感;內搭基礎版的漢服,活脫脫的仙女下凡。
5、漢元素斗篷+交領上襦+下裙+綉花鞋
民族的才是最美的,漢服元素的斗篷給你溫暖的同時也帶給你不一樣的時髦范,立領的設計溫暖脖頸修飾臉型,衣前的綉花圖案十分精緻襯托雅緻的你。
6、漢元素交領襦裙+綉花鞋
楊柳青青楊柳讓首依,鶯燕悅悅鶯燕啼,醉是一年春來早,煙波湖畔惹人迷。輕柔的面料,素雅的用色,精緻的縫綉。簡單的漢服,將少女的秀美,思念的愁緒,表達的淋漓盡致。
古裝怎麼搭外套2
古代時尚達人穿搭:
低調內斂派——深衣
深衣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服裝之一。因秦漢民風保守,因而將上衣與下裳連接在一起,使身體深藏不漏,雍容典雅,得名深衣。深衣分為直裾、曲裾等款式,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曲裾深衣了,這種衣服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呈喇叭狀。既能夠展現出女子的婀娜優雅的身姿,又不失內斂高貴,別具風韻。
著名的比如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素紗單衣,就有曲裾這種款式的,薄如蟬翼,輕若煙霞,其製造工藝之精美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能力。
在眾多古裝電視劇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深衣的身影,深衣典雅端莊,常常作為女性的大禮服出現,,算是最早的「高級定製」了。
瀟灑自由派——襦裙
襦裙,即上襦下裙,始於戰國,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思想盛行,所以服裝上也出現大量的蓮花、忍冬等紋飾,顏色也更加鮮艷華麗,且襦裙上衣短,裙腰高,穿著後使人看起來更加纖細苗條,很受女子歡迎。
到了盛唐時期,經濟繁榮,思想解放,襦裙在樣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領口變化多樣,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披肩發展成披之於雙臂,舞之於前後的飄帶,在唐代仕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裝束。裙腰上提,此時裙色鮮艷,多為深紅、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以 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色彩多樣,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堪稱中國織綉史上之名作; 武則天時的響鈴裙,將裙四角綴十二鈴,行之隨步,叮當作響,可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與短襦和披肩相配一體,盡顯盛唐女子雍容華貴的.豐腴風韻,表現出極富詩意的美與韻律。
嚴謹高貴派——旗裝
旗裝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寬袍大袖,拖裙盛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輪廓,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
在很多清宮劇中,我們都能看到眾多格格娘娘們腳踩花盆底,身著華麗旗服,身後跟著一大堆太監宮女,陣容豪華。
婉約柔美派——旗袍
旗袍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古代服飾,而是近代人們將旗服於西方剪裁相結合而產生的。但旗袍的美,估計沒有哪個女人能夠拒絕。
旗袍是近代女性解放的一大標志,它將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展現出來,在民國時期很受歡迎。據說宋美齡的旗袍是出了名的多的,在士林官邸,有數不清的壁櫥供她存放旗袍,甚至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至今無人打破。擁有一個巨大的衣帽間,裡面掛滿了喜歡的衣服,這簡直是每個女生夢寐以求的。
隨著時代發展,旗袍在現代也發展出更多形式。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更注重面料的舒適性,它們風格多樣,款式一般都比較寬松,讓人能夠活動自如,大多選用棉麻布料材質,展現舒適的居家感,並為大眾所接受的改良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