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嗎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哪五種
我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特別是漢服文化,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指的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襦袴制。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風格鮮明,不同朝代樣式也不一樣,其中漢服作為服飾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豎晌數個環節,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漢服有五種形制,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五個是襦袴制,這是上衣下裳的演變,和襦裙很像,上半身還是一件上衣,稱為襦,下半身變成褲子,也就是袴,一般是男子穿的,有時候為了勞作方便就穿這種。
以上就是五種形制的漢服了。
B. 漢服是我國禮儀之邦的重要體現點嗎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哪五種
漢服是我國禮儀之邦的重要體現點,同時也是我國服飾的一個重要標志。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納卜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坦茄基、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又稱漢裝、華服、華夏衣冠,一般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
是從黃帝時期至明末清初這四千多年時間里,以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的服裝體系。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華夏文明有兩個核心構件:一為禮儀,二為美服。
「服以載道」,世界上還找不出哪個民族能夠像漢民族這樣,通過一襲衣衫,就能夠寄託和傳達出如此豐富而厚重的深意!
對於漢服的形制解讀有多種,但都只是在其基礎形制上,隨時代變更的不同表現形式。
漢服四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制)
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漢代以後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於「上衣下裳」。
2.深衣制(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分為直裾和曲裾兩大類,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男女皆穿。其中,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後方之後垂直而下,簡潔干練、中正肅穆,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曲裾中,「裾」即裙子,曲裾就是彎曲盤繞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圍著下身層層盤繞,最後系於腰部,其曲線優美流暢,令人賞心悅目。在漢朝,上至皇帝及文武百官、下至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3.袍服制(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
通裁製種類很多,有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么穿,文人騷客們更是將其作為休閑裝。
4.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發展到春秋戰國後,古老的上衣下裳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即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這些款式一般用於常服,普及面很廣。
C. 武士服與劍道服的區別
武士服??這個說法好怪!
其實不論是劍道、合氣道還是居合,只要是源自古日本武道,衣服和袴的款式都是一樣的,
唯一不一樣的就是面料和顏色有不同的規定!
另外劍道上衣的面料與其他的稍有不同,
是使用棉線刺布做成的厚實的布,用以減少練習時的傷害!
至於衣帶的系法,也都是源自古日本,並沒有什麼專有的系法,
只是某些流派和道館為了統一形象規定了某一種系法。
如劍道一般用平結,居合用一文字結,
但並不是說劍道系了浪人結或一文字就錯了,
這只是習慣而已!
D. 請教一下:劍道服 居合道服 傳統武士服 有什麼區別
劍道服是上衣和褲子,居合服是襯衣,上衣,居合帶,褲子組成。還有就是衣服的面料不同。武士服最初與水干相仿(日本古朝臣禮服,獵衣的一種。水塵碼汪干與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裝),但是很快被直垂取代了,並且流行戴侍烏帽子。這種裝束不久後為民間男子所效仿,並得到了普及。
直垂是一種上衣下裙式服裝,上衣交領,三角形廣袖,胸前系帶。袴的式樣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穿括袴,後期穿切袴。直垂的材料和紋樣選用另有特殊的規定。
公卿的服裝大致延續上個時代的形制。女子的服裝由於武家提倡簡易的生活,已經廢除了原來繁縟的著裝制度。
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應仁之亂,公卿的服裝保持原來的形制。室町幕府(1338--1573年)武家的服裝除了繼續沿用直垂外,還增加了布衣、大紋。大紋是用家族紋章裝飾在胸前、兩臂,並在背袴上染以大花紋的服裝,式樣像直垂。此外還新出現了素襖,素襖是下等武士的服裝,它的形制是從大紋發展而來的,有胸帶、菊墜,但沒有像直垂和大紋那樣的筒狀織物帶,而是採用了革帶。並且素襖無襯里、無紋、少有裝飾,因此後世的人們常常將素襖與布衣混淆。
應仁之亂以後,服裝更趨簡化。女官使用圭被限定在五層以內,稱為五衣。並按表著、五衣、打衣、單衣的順序穿著,廢除了裳的小腰。將取名為懸帶的帶子掛在大腰,從肩開始折回前面打結。平常服裝為白色小袖和緋袴,或不穿裙,代之以細帶。此外還出現了被衣,用於婚禮和外出時穿著。
典型的武家服裝有十德,十德以四幅織物縫合,飾以菊墜,穿短裙,加上小袖作為內衣。這種裝束可發展成為後來的羽織。直垂、大紋和袴的尺寸變長,短袴不再出現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永正年間開始,肩衣成為主要的便禮服,這是在模仿中世紀武士用的手無、陣羽織模察的派仔基礎上,產生的斷袖直垂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