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慈禧為什麼穿洋人裙子
擴展閱讀
絲綢睡衣怎麼才能不粘皮 2025-09-18 04:20:32
皮衣發霉怎麼解決 2025-09-18 04:20:31

慈禧為什麼穿洋人裙子

發布時間: 2022-11-07 18:31:30

『壹』 慈禧太後有被纏足嗎

滿族婦女從不纏足,慈禧太後反對纏足比任何人都來得堅決。但她手下的人,如果誰想更改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那麼慈禧太後也是絕對不允許的。曾經有這么一個人,她是中國駐外公使的夫人,她和兩個女兒在歐洲耳濡目染,都穿上了歐洲最時髦的服裝。有一天她對慈禧太後說:「因為大清朝女人纏足,我們都成了全世界的笑料了。」

慈禧太後說:「我聽說洋人也有一個並非無可厚非的習慣。現在這兒既然沒有外人,我倒想看看外國女人是用什麼東西來束腰的。」

那個婦女長得人高馬大,看上去像一個大水桶,她轉身對身材窈窕的女兒說:

「孩子,你給太後看看。」

那姑娘故做忸怩之態。接著慈禧太後說:「莫非你不知我的要求就是命令?」

在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之後,她命令給那個婦人的女兒送去一套滿族服裝,還說:

「洋人婦女受此等洋罪,真是可憐哪。她們用鐵條把自己的腰束起來,直到喘不過氣來。可憐呀可憐!」

『貳』 慈禧喬裝西逃,連御林軍都沒有帶,為什麼跑了上千里竟毫發無損

因為慈禧是偷偷地逃出來的,知道的人不多。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慈禧太後本想自盡,但是被鎮國公給攔了下來,經過鎮國公的勸說,慈禧太後簡單地喬裝打扮一下,就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這時的北京一片狼藉,逃亡的人群非常多,慈禧太後等人穿著便服,不容易被認出來。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慈禧身為太後雖然垂簾聽政,但是她對政治並沒有多深的遠見,她的一些心機和手段只適合內宮女人的斗爭,上不了檯面。

『叄』 慈禧太後穿什麼吃什麼怎麼洗澡怎麼散步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喜愛珠寶
清代民間,慈禧太後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么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後的掌上寶貝。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跡了。
慈禧太後采購美國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凡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凡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鑒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聖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後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采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後的宮廷享用。隨著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滯銷,該礦被迫關閉。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聽留聲機
1904年是慈禧太後的70大壽,很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來張羅禮品,其中有一款櫃式留聲機深得慈禧的賞識,那就是美國維克多公司生產的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樣品機)。
慈禧太後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生活時尚超前,在發達的西方工業面前,也是滴滴不漏,占盡先機。照相、電燈、洋車、櫃式留聲機,應有盡有,這台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擺放在她的寢宮里,時常傳出悅耳動聽的旋律,唱片的內容有中國的小曲、有國外的華爾茲舞曲。
1904年維克多設計並且試制了一批數量非常稀少的櫃機樣品,並且這台櫃式留聲機有幸成為慈禧太後1904年70大壽的禮物。
梁誠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國以三品卿的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為了大清國奔波於多個國家。梁誠廣州市人,早年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留聲機。在美國期間,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大事。
1904年維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櫃式留聲機的樣品,由於不是商品機,美國也只有一些政府高層官員才有機會使用這樣高檔留聲機,當年美國官員把這台留聲機送給梁誠,梁誠又把這台留聲機送給老佛爺慈禧太後,作為慈禧太後的70大壽的禮物。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說:「慈禧比我強多了,我只是一個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的人。」1904年,曾經視洋人如猛獸的慈禧太後迷上了西方的馬戲、華爾茲舞和照相。這段時間,宮女們經常聽到,有悠揚的華爾茲舞曲從慈禧的寢宮里傳來,那是她那台巨大的外國留聲機發出的聲音。有一次,慈禧太後在午餐時,還特別要求德齡、容齡兩位公主跳華爾茲舞,她乜斜著眼睛,定神地觀看。等她們跳完,慈禧高興地說,這是很美麗的舞蹈。你們這樣反復地轉圓圈,難道不感到頭暈目眩?
據《德齡公主回憶錄》記載,慈禧太後對著我們說「你們在我吃飯的時候跳舞吧!」我們把整個的曲譜都翻完了,才找到一支華爾茲,那是合適我們的音樂,而其他的大多是些中國小曲。

處死記者
《中俄密約》的內容公之於眾後,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全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徑,進一步促進了全國范圍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清政府則陷入了非常難堪的狼狽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後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後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後這才發布懿旨:「著即日立斃杖。」
1903年7月31日(陰歷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個獄卒手拿特製的大木棍,准備行刑。沈藎面對獄卒,大聲說道:「快些了事!」於是,8名獄卒輪流捶打沈藎的四肢和背部,時間長達4個小時之久。沈藎被打得血肉橫飛,「骨已如粉」,其狀慘不忍睹,但沈藎自始至終「未出一聲」。這時,堂司以為沈藎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這時沈藎用微弱的聲音說道:「速……用繩絞……」見沈藎還沒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繩勒其頸,而始氣絕」。
於是沈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記者

『肆』 慈禧為什麼要支持洋務運動其目的是什麼

洋務運動主要是恭親王奕提倡的,其主要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進步的、積極的、正確的。但是慈禧並不是太喜歡洋人的東西。慈禧這個人政務能力有限,主要是其玩弄權術的手法高明。她需要奕來幫助她穩定政局、處理政務,所以她不會太駁奕的面子。所以才會支持洋務運動。

『伍』 慈禧在外國公使夫人出現哪種特殊情況的時候,絕對不會見

我們都知道,在國際交往的慣例中,需要兩個國家互相理解,可是清朝的皇帝卻根本不顧國際慣例,自認老子為天下第一,非得要求覲見的外國公使跪地叩頭。

在清國跪地叩頭是禮節,在外國除了上刑場砍頭,是沒有跪地一說的。結果,雙方因為一個「跪禮」就將事關雙邊貿易的「大事」給耽誤了。

1906年康格夫人陪同丈夫回國,慈禧還在脖子上摘下了一個符盒,掛在了康格的脖子上,並說:這是她在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後,找一個高僧求來的平安符,這個平安符,曾經保佑她在逃亡西安的一路上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康格夫人剛剛上了直航美國的客輪,被她視為珍寶的符盒,就被康格夫人從脖子上摘下來,她一邊訕笑著,一邊將符盒遞給了自己的丈夫——美國公使康格,康格得知這個符盒的來歷後,他鄙夷地將符盒丟在空中,然後右手抽出手槍「砰」的一槍,將符盒打得粉碎!

『陸』 當年慈禧太後看到英國女王,想要攀比,最後怎麼樣了

慈禧當年看到英國女王,想要攀比,最後卻學了個四不像。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之後,我們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一個新制度的建成。清朝的滅亡代表著一個結束,也代表著一個開始。

當人們再次想起這個時代的時候,我們不僅會想到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大事,更會想到一個影響了清朝命運的女人,她就是慈禧。

要說到模仿女王的打扮,女王的裙子自然是必須要有的。慈禧就非常喜歡外國的裙子,她覺得那種裙子特別能突出女人的身線。但是,縱然她再喜歡,她也不可能在公眾場合穿這種裙子的,所以就算她收藏了許多這種類型的裙子,也只能在私底下看一看,或是當那些官員的女眷來給她請安的時候,她就要求她們穿上這些裙子,只是她自己卻很少穿。

慈禧這些模仿說到底只是模仿一些皮毛,滿足她自己的女王夢而已。只是她的這些做法在後人看來實在太過喜感,要是她本人知道後人會如此嘲笑她的這些東西,估計會氣得破口大罵吧。

『柒』 慈禧的資料

生平大事年表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有人說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咸豐二年(1852年5月)(18歲),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咸豐四年(1854年)(20歲),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八級,依序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咸豐六年( 年少懵懂那年芳華
[4]1856年)(21歲),生皇長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咸豐七年(1857年)(22歲),晉懿貴妃。 咸豐十年(1860年)(26歲),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後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留京與聯軍議和。 咸豐十一年(1861年)(27歲),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後;九月,在恭親王奕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後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垂簾聽政。 同治元年(1862年)(28歲),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後晉徽號「慈禧」。 同治四年(1865年)(31歲),罷議政王奕?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 同治十三年(1874年)(40歲),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後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七年三月(1881年) (47歲)慈安皇太後 鈕鈷祿氏病逝;年45歲。 光緒十三年(1888年)(54歲),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 光緒十九年(1894年)(60歲),皇太後六十大壽慶典;甲午中日戰爭戰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4歲),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後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6歲),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後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67歲),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宮回鑾;皇太後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4歲),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後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其子溥儀為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皇太後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後得到的謚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謚字23字,連皇後共25字,謚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後孝庄,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後,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後中之最。 ·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
人物生平
慈禧太後,姓葉赫那拉,一說出生於北京,一說出生於安徽安慶,一說出生於山西長治,也有說法生在寧波,而更多歷史考證其出生於雲南曲靖。[1]滿洲鑲藍旗也有說法是漢族人,後抬旗入鑲
黃旗。其先祖屬葉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 據雲南曲靖文獻記載,1834年,葉赫那拉·惠征任雲南迤東道道員,駐節曲靖,翌年惠夫人於任所生長女慈禧。並雇男僕李午廷(曲靖城打油巷人)抱領。慈禧垂簾聽政後,李午廷曾奉召在內務府倉儲司任職,後來頂戴四品,官至蘆溝橋稅務署主管。[2]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母富察氏。十六歲後,同其妹北上為宮女,住在圓明園。因為會唱南方歌曲,被皇帝注意,於是開始晉級。由於為皇帝生了兒子,並且會討皇帝歡心,不久後就升為貴妃,眾人稱其為懿貴妃。同治帝立,尊為聖母皇太後,尊號為慈禧太後。在山東泰安一代也有慈禧存在,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後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後。(一說是慈安太後住在東六宮之一的鍾粹宮,慈禧太後住西六宮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後。) 葉赫那拉氏於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後冊封懿嬪。1856年3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詔晉封懿妃。未幾又晉封懿貴妃。由於咸豐帝體弱多病,內憂外患又讓他心力憔悴,他逐漸變得懶惰,懿貴妃工於書法,於是咸豐帝時常口授讓懿貴妃代筆批閱奏章,使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 「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她隨咸豐帝,和皇子載淳逃往熱河。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由於皇子載淳只有6歲,咸豐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這些人都是咸豐的親信,肅順尤其足智多謀。又給皇後和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她與皇後鈕祜祿氏(慈安太後)並尊為皇太後。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忻,利用帝後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粉碎了八大臣勢力。奕被封為議政王,1861年12月2日,兩宮太後御養心殿,垂簾聽政;並改年號為「同治」。 慈禧太後御書手跡《龍》字
[3] 垂簾聽政進行的場所,養心殿東暖閣
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忻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慈禧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決定,阻礙了洋務運動的進行;再有,當改革可能損害她的統治時,她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集權。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欲,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次年,兩宮太後撤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後仍難擺脫慈禧的干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機讓太後離宮居住以擺脫母後干預。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荒唐決定。 慈禧太後朝服像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歲,有人認為是慈禧所害;從此慈禧實現一宮獨裁。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戰爭之初慈禧借戰事不利,把責任推給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將他們全部革職,史稱「甲申易樞」,從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後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光緒帝實際仍居於傀儡地位。 頤和園
1894年,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盡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由於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後以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地化進程。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運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對於變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緒發布帝「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殺死榮祿;拘禁她本人,慈禧最後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扼殺了「百日維新」運動。 19世紀末,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並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於是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當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 慈禧太後
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對列強宣戰。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並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准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規定賠款4.5億兩,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至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後在「西狩」期間就宣布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決定了改革不徹底,同時清政府的腐敗使許多改革措施在實施時也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1904年,日本與沙俄為了侵佔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使中國主權再一次被嚴重踐踏;東北人民遭受巨大苦難。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憲的姿態,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的「君上大權」,過渡期更長達9年,事實證明,預備立憲只是一場騙局。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她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 1908年11月15日光緒帝死後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慈禧 - 關於名字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後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咸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咸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根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葉赫納拉氏的起源據葉赫那拉·根正說:「關於葉赫那拉氏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元末明初時,已在葉赫河建立了葉赫城的葉赫那拉氏家族與愛新覺羅氏家族發生了一場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了一陣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它!』葉赫那拉氏最後打敗了愛新覺羅,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墾達爾漢,原姓土默特。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原來是蒙古人到扈倫部,他招贅在那裡,那拉的意思就是愛,他領有其地,並成為一國,因為他的國是在葉赫的河邊建立的城市,所以叫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後出過許多文豪武將,如歷來被譽為「清初學人第一」的滿族傑出文人納蘭性德就姓葉赫那拉。但真正使葉赫那拉揚名天下的,當屬葉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後。

慈禧 - 身世傳說
有民間傳說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關於慈禧的身世,除北京說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
山西長治當地傳說:說慈禧為漢人,是惠征出錢買的女兒來頂替自家的女兒。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乾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後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說慈禧是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王姓家譜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續譜到現代。王氏家譜上更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後」。(2)當地還傳說:在西坡村外邊的山腳下,還有據說是慈禧生母的墳。墳前有碑,原來是木牌,後來豎立石碑。說慈禧是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在上秦村裡至今保存著一處娘娘院,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當年慈禧給宋家寫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孫還保存著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說:「慈禧太後是咱家的。」為此,宋家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這件事。上面的傳說,有文有物,具體生動。長治地方眾口一詞,畫押證明,說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但其實這些都缺乏證據。
那封信後也經過鑒定,非慈禧的筆跡,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爛不堪,大打史實折扣。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慈禧確實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慈禧 - 關於徽號
慈禧清朝一直沿用中原歷代宮廷的舊制,也有上尊號、徽號、謚號的規定。
在新皇帝登基時尊稱母親為母後(指皇太後),帝母(新帝的生母)為皇太後,即母後皇太後和聖母皇太後,母後皇太後的地位相對更高,這就是上尊號。另外,遇到朝廷大慶的日子,還要給皇太後在尊稱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詞彙,稱徽號,一般每次加兩字。死後用生前的徽號再加上幾個字成為這個人的謚號。
下面來說一下慈禧的徽號: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後「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後上徽號,但二十天後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後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慣例,前面加上「孝欽」,後面加上「配天興聖顯皇後」為謚號。即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共二十五個字。

慈禧 - 評價
正面評價
慈禧油畫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後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人開始認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准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系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後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斗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後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後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欣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後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後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後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後雖然政治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皇太後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干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捌』 慈禧為何會那麼的崇洋媚外嗎

在我看來,慈禧太後眾多賣國求榮的作法,其實和她崇洋媚外沒有什麼關系,要知道的是,當時的大清在面對列強的攻擊時,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去簽寫眾多的不平等條約,完全時被逼著的一種行為。

『玖』 放眼天下,慈禧誰都不怕,可為什麼就怕洋人

放眼天下,慈禧太後一輩子誰都不怕,唯獨怕洋人。
舉兩個例子。

一、戊戌變法後,慈禧恨極了光緒皇帝,一度想廢掉他。可是,西方列強提出反對意見。他們只承認光緒皇帝是清廷的統治者。如果是別人,反對無效,哪兒涼快去哪裡。可洋人反對,只能乖乖接受。於是慈禧太後打消了廢除光緒皇帝的想法,只是將他軟禁了一輩子。

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打進北京。慈禧太後嚇得夠嗆,扔下了滿城百姓,連夜逃出北京,往西邊躥去。她跑得多塊?就連來勤王的軍隊,都差點沒追上慈禧太後的隊伍。這時候的慈禧太後,簡直就成了驚弓之鳥。
由於懼怕洋人,慈禧太後對西方列強的要求,幾乎是來者不拒,那句話怎麼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慈禧太後的這種微妙心態。

『拾』 珍妃怎麼得罪的慈禧,她為啥要當眾扒下珍妃的旗袍

光緒皇帝的皇後名為隆裕葉赫那拉氏,她是光緒的表姐,這樁婚是慈禧指定的,當從小光緒就不是很喜歡慈禧,因為慈禧處處約束光緒,尤其是指定婚事這件事,更使得光緒對她厭惡。可惜光緒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忍著,同時和裕隆保持距離,根本談不上喜歡這位皇後,直到珍妃出現,才改變了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