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人為什麼冬天也能穿絲襪裙子呢,在韓國
我今年2月份去的韓國,我眼睜睜的看著一大堆絲襪腿。有薄的,當然也有厚的。我媳婦兒是韓國人,她也是只穿了很薄的長打底褲。我問她冷不冷,她說冷。但是她們都習慣了。當時的溫度是零下。我穿著褲子都冷得不行不行的。但是韓國的室內不冷,在飯店或者酒吧門口都有專門吸煙的地方,在吸煙的地方有「烤腿」的「暖氣」。我不會用,所以我只是看著他她們用。。。 望採納
② 朝鮮曾經只許穿裙子,現在穿褲子盡顯窈窕身材,是什麼原因促成改變呢
我們都知道朝鮮這個國家都是穿裙子的,並且他們穿的裙子也是與眾不同,我們在很多的電視上也嫩看見她們穿裙子的樣子,她們的裙子是比較偏向肥大一點的,而現在她們穿的卻是以褲子為主,主要的原因便是美觀以及方便行動了。
在美觀上以及方便程度來說,確實是褲子要比裙子好很多,並且我們穿褲子的時候也能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好身材,而裙子的話則是將玲瓏的身材給遮住了,穿褲子就不一樣的,不僅僅能展現一雙大長腿,還能顯現自己的好身材。
③ 去西嶺雪山適合穿裙子嗎
去西嶺雪山適合穿裙子的。去西嶺雪山的女士可以穿裙子的,但是裡面要穿上一條打底襪,到了晚間的時候。氣溫會下降十五度左右。
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僅95公里,總面積483平方公里,屬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文獻記載
西嶺雪山據清光緒大邑縣志記載雪山俗名大雪塘,在縣境西北中山後,冬季積雪如銀,周圍可數百里,三面皆壁立千仞,唯一面島道可婉延登絕頂,中有清水一池九龍池四時不溢不涸,登上若大聲呼叫。
冰雹立至,其附面斯山,留有銅礦山,小西天,大仙峰,二仙峰,南天門,城門洞,鴛鴦池、紅蛛池等諸名勝,其中所示諸山,均為景區山脈,而此處大雪塘便為景區最高峰,也有成都第一峰之稱,海拔5364米,至今無人征服。
④ 朝鮮女人為何只穿裙子
金日成曾經說過:「褲子是男人穿的。」所以在朝鮮,無論春夏秋冬,朝鮮婦女都會響應領袖號召,堅決只穿裙子,當然,在隆冬季節,聰明的女同志會在長長的朝鮮大裙子里邊穿上棉褲以抵禦嚴寒。 一些老有所為的退休阿媽妮,會在馬路上以革命的眼神監督每一個過往行人,看他們是否上面佩帶主席像章,下面看每一個女人是否穿裙子。 知道這個風俗之後,她們入鄉隨俗出門只穿裙子,仍不免挨到訓斥:「同務,你沒看今天的《勞動新聞》嗎?你怎麼能隨便穿一條膝蓋以上的裙子?!」 在朝鮮因為女子全部穿裙子,無論春夏秋冬都是如此。因此,他們又把男子叫「褲子」據講,朝鮮女性俗稱男性為「褲子」。童男子們被尊稱為「新褲子」;離過婚的則被戲稱為「舊褲子」;再次離婚的就被貶為「破褲子」;離過三次以上婚的就是「爛褲子」嘍! 新褲子是多數朝鮮姑娘的目標有三種「褲子」最受女娃們青睞,它們就是「軍褲」、「黨褲」、「學褲」(即軍人、黨員幹部和有高學歷的男子)。 在朝鮮現役女軍人訓練時除外,颯爽英姿五尺槍,穿上褲子不露襠,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女兵們春光乍泄,倘若有中國和日本的女人到了街上,八成會有一個朝鮮老太太箭步如飛地跑過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拽住,大聲訓斥道:「同務(在朝鮮,人們稱和自己平級或比自己級位低的人為同務,比自己級別高的人為同志),你作為一個女人能穿褲子嗎?」
⑤ 朝鮮族穿素白衣服的意義是什麼
朝鮮族穿素白的裙子是為了紀念逝去的愛情,因為這樣的話更加的突出他們的氣質,所以說朝鮮族都愛穿素白的衣服。
⑥ 朝鮮族服飾名稱是什麼
朝鮮族服飾就叫朝鮮服,韓國人稱為「韓服」。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人主要聚居區,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他們大約有190萬人。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就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中國的朝鮮族是部分人從明末清初陸續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出現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白色是朝鮮族的服裝最喜歡的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意義,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等,這些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官服為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痕跡女裝之別。
民服就分的很細了。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兩種,(「巴基」和「古克」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和「坎肩」)。「巴基」 褲襠褲腿肥大,穿著陸隨便輕松,適合其盤腿席坐的習慣,褲腿有系絲帶,以防風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後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
女裝一般都是白色,分「則高利」和長裙,它們都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無紐扣,用布帶打結,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多有長皺褶,可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 褶筒裙、
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 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裙帶酚冥在裙腰兩側,穿時用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因為這種裙子很長,穿著時為了不使裙擺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從右邊提上來掖在系帶里。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斕,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可愛。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因此,喜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衣服,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關於七綵衣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出於審美心理;有的認為是出於避邪的目的;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此外朝鮮族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徵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⑦ 韓國人也就是朝鮮近代都穿什麼衣服
成型於自李氏朝鮮時代(西元1392年-1897年)的朝鮮服,韓國、港台以及西方國家叫한복(韓服/Hanbok),北朝鮮叫조선옷(朝鮮服/Josenon-ot)。
現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裙(여성의복/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巴基(남성의복/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傳統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明朝製法的絹絲)製作。老百姓的韓服通常用大麻、薴麻或者棉製作。高麗時代朝鮮的白色薴麻經常進貢給唐朝。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1、男式穿法
韓國男人的韓服包括赤古里-巴基(남성의복)、周衣、道袍(도포)、鶴氅衣(학창의)、深衣(심의)、馬褂子(마고자)以及直領袍(직령포)。通常是赤古里巴基打底,外面再穿其他的外套。
2、女式穿法
女性日常式韓服就是赤古里裙,即赤古里+背心裙;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3、勾背鞋
在中國朝鮮族、韓國和朝鮮都有流行,源自漢族女性的翹頭鞋。朝鮮族歷來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飾多用白色,樸素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朝鮮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後發展到淺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淺,便於穿脫,而且晴雨兩用。
5、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巴只、內人)、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加髢(가체),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發盤」樣式。
發盤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和貴族婦女喜歡在發盤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發盤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內命婦常服及外命婦禮服的發盤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份與地位,有嚴格規定。後妃、內命婦、尚宮會於發盤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至純祖時有婦女因發盤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後妃必須佩戴發盤的規定。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發盤。
6、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7、韓服的構成和特點構成
1 外套–指男士在短衣和褲子之外的衣服,通常在外出時穿著
2 褲子–指男性所傳的下衣
3 短衣–相當於上衣,男女服裝存有差異。男的一線條組、平坦為主,女服以裝飾美麗、曲線段而優美為特點。
4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5 長一帶–為便於扣好短上衣,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
6 袖口–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7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呈褶皺狀與背心相連,分為單裙、襯裙、套裙;優雅的紋路、線條和色彩。突顯韓服華麗的風格。
8 足套–像現代的襪子。
8、特點
韓服的種類:韓服可以根據身份、功能、性別、年齡、用途、材料進行分類。在現代使用觀點中,按用途分最具代表性。
9、根據生活風俗用途,韓服可分為以下幾種
1 節日服 2 花甲宴服 3 周歲服 4 儀式禮服 5 婚禮服
⑧ 魔獸世界有沒有皮甲裙子
所有護甲均有裙子樣式。
裙子樣式的護甲是為法系職業設定的。布甲就不用說了,皮甲法系有恢復德魯伊和織霧武僧,鎖甲法系是恢復薩滿,板甲法系是神聖聖騎士。
較多出現的是團隊副本的職業套裝的胸甲和一些散件上衣。
例如ICC中掉落可兌換的德魯伊T10套裝樹紋套裝中的皮甲上衣就是裙子樣式
⑨ 朝鮮族的服飾習俗
朝鮮族習俗—服飾
朝鮮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喜愛音樂,而且注重衣著打扮,講究儀表。
朝鮮族人民非常愛整潔,歷史上喜歡穿素色衣裳,因此有「白衣民族」之稱。他們服裝最鮮明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
朝鮮族服裝根據年齡、性別而稍有不同。朝鮮族男子的褲子,褲腿和褲襠相當肥大,最適合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同時喜歡在上衣上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出門訪友時還要再加穿一件長袍。上衣的斜襟上鑷著白布邊,這樣裝飾,既很美觀,又可以經常拆下洗凈。衣服的顏色大體一致,衣服和褲子多為白色,但也有的是灰色、玉色等。
朝鮮族婦女的服裝有裙子和襖。裙子大體分為兩種:纏裙和筒裙。年老的婦女喜歡穿白色的衣裙,同時喜歡用白絨布包頭。到了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她們還要穿上一種非常保暖的坎肩。這種坎肩用毛皮做里,用多彩的綢緞做面,精心縫制而成。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這種裙子是用寬大的裙幅裹身,腰間用寬大的腰帶扎緊。裙子的下擺有許多細小的褶皺,長及腳跟,是分叉的裙子。穿的時候把下身裹一遍後,把裙子的下擺一端,提上萊掖在腰帶里。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腰間有許多細褶,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做的小背心前胸開口處用紐扣扣緊,穿時從頭部往身上套,很是方便。筒裙中用作禮服或外出服的,裙子的下擺就很長,顯得華貴大方。平時穿的筒裙很短,最長也只過膝蓋。這樣主要是便於勞動和操持家務。女襖和男襖的款式基本相同,但女襖的線條柔和,同時又具有曲線美,領子略呈圓形,衣襟和下擺呈弧形。襖料的顏色和花紋華美漂亮,在袖口、領子及下擺上都鑲上不同顏色的寬邊,既考究,又美觀。襖多貼身,而且袖子又肥又長,穿起來顯得特別豐滿。朝鮮族婦女最喜歡穿綠襖紅裙。
朝鮮族童裝的式樣基本上與大人的衣服相同,但考慮到孩子的皮膚細嫩,一般給孩子做衣服時都要選用質地柔軟的面料。值得一提的是,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料做成,穿上以後好像彩虹一樣。朝鮮族人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用「七色緞」給孩子做衣裳,意味著孩子們更加美麗和幸福。
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女人也有戴黑笠的,多半畫有美麗的花鳥,但常用的還是頭巾。
朝鮮族的裝飾品,大體可分為頭飾和腰佩。頭飾主要有發帶、釵、簪等。女人用的頭飾要比男人用的多,而且非常華麗。腰佩有腰帶、荷包、妝刀、玩物等,其中不少都是很精緻的工藝品。
⑩ 朝鮮族服飾 的特點是什麼
朝鮮族一向喜歡穿素白衣服,故有 "白衣民族"之稱。對白色的偏愛,典型地反映了朝鮮族酷愛潔凈的特點。最初遷入境的墾民多以線麻自織的麻布為衣料,質地粗糙,夏季涼爽,但冬不保暖。以後隨著織布工藝技巧的不斷改進,麻布越織越好,不僅紋細且少有斑點,顏色亦經漂洗由黃變白。在相當長的時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鮮族傳統服裝的主要面料。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膝蓋)。
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年輕婦女和少女在襖(則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