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中世紀歐洲等地那些女人穿的裙子叫什麼呀
你說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服飾吧。歐洲中世紀的服飾並不華麗,因為有教會掌控,當時教會權利很大,大多數人穿著很樸素,皇室貴族還好點。維多利亞時期不是歐洲中世紀。
⑵ 中世紀歐洲宮廷的那種大裙子 就什麼名字
就叫宮廷禮服--
⑶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⑷ 西方冷兵器時代,貴族女子的裙子叫什麼
六朝女服漢族婦女的服飾,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雜裾垂髾的女服,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有「襳髾」。所謂髾,是指在衣服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它一般用絲織品製成,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重疊;所謂襳,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較長,走起路來牽動下擺的尖角,像燕子飛翔。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著衫、裙外,還有穿裲襠和褲褶的。只是婦女與男子有所不同,裲襠最初多穿在裡面,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著裲襠,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
隋唐梳妝唐代婦女發髻名目繁多,她們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篦作裝飾。到唐太宗時,婦女發髻漸高,發式變化多種多樣。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種花卉,令人目不暇接。(發式-)(發式二)唐代婦女講究面飾,有的臉上敷鉛粉,有的塗胭脂。用丹脂塗臉頰,色如錦綉,叫綉頰。有的額上畫有鴉黃,眼眉處用青黑色繪出各種式樣,總稱黛眉。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把眉毛畫得又短又闊,略呈八字形。獨具特色的花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釵,一般用金箔、紙、魚骨、魚鱗、蜻蜓翅膀、茶油花餅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繽紛以紅、黃、綠為主,有圓形、尖形、花形及各種對稱形,把它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唐代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種種圖形,有月形、錢形,這叫妝靨。有些婦女喜歡用淺絳的檀色來點唇,據考,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族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來化妝。五代十國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輕盈起舞,很受李後主的寵愛。此後,纏足之風愈演愈烈,「金蓮」也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負擔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是不裹足的。
宋代梳妝宋代婦女發式以高髻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發編成各種樣式戴在頭上,有的用金銀珠翠製成各種花卉鳥類的簪釵梳篦,插在發髻上面,有的用漆紗、金、銀、玉等製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宋代貴族婦女用羅、絹、金、玉、玳瑁製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發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時稱「一年景」。據說當時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風氣的影響,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婦女喜歡戴真花,以牡丹、芍葯為多。她們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鵝黃衣服簪紫花,穿紅衣服簪黃花。鬧娥,是婦女的一種頭飾,用烏金紙剪成蝶形,以朱粉點染。玉梅,是白絹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紙或絹製成的迎春花枝。還有一種「梅花妝」,據說,南北朝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檜下時,梅花落在她額上,仕女們覺得非常美麗,爭相效仿,在額上畫梅,於是「梅花妝」流行開來,歷經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婦女冬穿襖,夏穿衫,衣著特點是上淡下艷。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以清秀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綠、藍、白、杏黃等。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戴蓋頭。蓋頭有兩種,一種是在唐代風帽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用它遮面,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宋代青年男女離別時常以香囊、羅帶互贈留念。香囊,是裝有香料的小袋;羅帶,即是絲帶。
⑸ 西方中世紀皇室貴族穿的蓬蓬禮裙叫什麼
蓬裙是歐洲古代貴婦穿的那類裙子。裡面一般是有金屬撐或是用很多層內襯稱起來。
關於【名稱】
現在的膨裙也叫公主裙,泡泡裙,蛋糕裙,南瓜裙,娃娃裙。這些叫法指帶略有不同。本身這類衣服是由歐洲小洋裝演化來的,最開始大陸地區就叫他小洋裝。這些叫法多半是從台灣和日本過來的。
關於【代表】
蓬蓬裙代表著一種懷舊的記憶,是過去歐洲的淑女們參加宴會時的必備行頭。後來,DIOR和Chanel的小禮服、小洋裝等,打破了當時女裝保守古板的線條和款式,令蓬蓬裙一時被眾人所遺忘。 關於【風靡】
而到了2005年,懷舊風尚被一一發掘,蓬蓬裙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大舉反攻。在2005紐約時裝周中,蓬蓬裙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大設計品牌中。無論是搭配西裝式外套、連身可愛小洋裝、或是簡單輕松的運動外套,都將女人的嫵媚與風情滲透在層層襯裙間,成為一股新街頭浪潮。
腰間打細褶,呈現圓裙型態的圓蓬裙發展至今,已變成了「實穿版」的現代蓬蓬裙———A字造型展開的大圓裙,短則及膝,長及小腿肚。蓬蓬裙以各種小圓、大圓、中圓的裙幅表現,風格不一,浪漫有如芭蕾女伶,搖曳生姿。
要說把蓬蓬裙推向高峰的,不得不提Alexander McQueen,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的強烈風格有種戲劇性的張力。在2005年春夏秀上,以收腰上裝,襯托下截突然向外延展的蓬蓬裙,十分可愛。Marc by Marc Jacobs以俏麗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風格為創作靈感,大量運用蓬蓬裙,將頹廢雜亂的街頭風,轉化為干凈細致的甜美時尚;而Luella則以沉穩低調的設計,將高腰的娃娃裝大圓裙呈現兼具端莊隆重和復古俏麗感;DKNY也添入了異國風情的農村女孩可愛蓬蓬裙,帶來了不同風格的俏麗繽紛。
⑹ 美國18世紀貴族女人穿的長裙叫什麼
18世紀女人穿的連衣裙叫「robe」,屬洛可可時代宮廷服飾,包括大裙撐,緊身胸衣,低領線,飾有花邊蝴蝶等。
⑺ 圖片上這種裙子叫什麼就是英國貴族女性穿的那種像撐開的傘一樣的裙子
張愛玲在《連環套》里說:「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鋼條跟鯨魚骨硬束出來的。細雖細,像鐵打的一般。」跟中國女人裹腳差不多,自從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的發明了「鯨骨裙」後,外國女人便流行束腰。貴族女子為了參加社交活動,從十幾歲開始就穿這種束腰衣,把腰勒得小小的,所以流行這種裙子的年代,歐洲貴婦很容易暈倒,因為緊身衣讓他們根本喘不過氣來,再加上食量也小,稍稍刺激一下就暈了。
.「鯨骨裙」是用緊身衣把身體箍成一個「S」型後,外面要再穿一個裙撐,形成一個優美而誇張的弧線。這個裙撐曾經用鐵絲、木架做過,後來便採用鯨魚骨,確切地說是鯨魚胡須。鯨魚須其實就是鯨魚食道里長長的,柔軟但是有韌性的東西,因為鯨魚沒有牙齒,它靠吃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生,就靠這些鯨魚須把海水和食物過濾開,所以這個須是做裙撐的最好材料,非常柔軟有彈性又不容易壞,女士們穿著它也便於坐立。但是鯨魚須實在是太稀少了,一頭成年長須鯨的鯨須做不了幾條裙子的裙撐,所以那時候人們大量屠殺鯨魚,而很多歐洲商人也靠從生活在北極圈周圍的愛斯基摩人手裡倒賣鯨魚須發財。
但是長期穿著這種「鯨骨裙」,會導致血脈不通,內臟受壓迫,導致便秘、痔瘡等一系列疾病,還有不少婦女因此骨骼變形,生孩子時候盆骨過窄而導致難產死亡。
⑻ 古代皇室貴族的裙子都叫什麼名字
春秋戰國時期 曲裾袍服
秦代 曲裾深衣
漢代 直裾
唐朝 襦裙
五代 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
宋朝 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
明代 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清朝 旗袍
⑼ 「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分別是啥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
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
「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
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
(9)以前貴族的裙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立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⑽ 英國傳統的貴族小姐夫人們穿的那種裙子叫什麼就像黑執事裡面的貴族小姐服裝那種。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同時代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認為,符號是某種對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而服飾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那麼,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種符號。本文通過對服飾的交流功能、價值實現功能、印象操作功能的分析,以此揭示英國貴族階層對服飾的追求是如何影響其它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
一、交流的功能
服飾作為非語言溝通的類型,又稱為「無聲的語言」。人們溝通交流中,絕大多數是在著裝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無論是發出信息的一方,還是接收信息的一方,總會從對方的衣著打扮獲取一定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對方所展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興趣愛好、經濟能力及一些個人內在的東西。「服飾本身是沒有思想的,但是服飾作為人的創造物與穿著物,勢必帶有人的意識、情感與情感結。」 因此,服飾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暗示的作用,它是由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所約定的。
撐裙的出現是在18世紀的第20個年頭前後。「1719年,英國的傳統舞蹈表演團在巴黎公演,演員身穿一種內裝輪形撐架的連衣襯裙,給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年輕的女性卻很快的效仿起來,隨後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社會普遍的時尚。」 這是服飾在人們非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給他人帶來了愉悅的心情、嚮往的神情。在那個時代,一位女士穿著寬大的撐裙,再配上緊身胸衣,她把自己衣著信息傳遞給了別人,那就是性感。服飾在這一過程中不自覺的扮演了一種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為服飾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社會群體的非語言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靠服飾來完成的。
「鄉村住宅是英國貴族活動的重要高級場所。它一方面是顯示主人的好客與權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聯姻或給兒女提親的大好時機。」 在這樣的一個盛會上,保持體面的外表是必須的。一套別致的服飾或者是華麗高貴的服飾會引來不少的人的贊許與愛慕,在政治聯姻上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一套精緻、漂亮的服飾不僅是取悅他人的工具,彰顯地位的選擇,這也是「一個人在顯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誇耀多少就多少。」 這種「炫耀也是一種統治的手段,一種需要,其目的並非打擊地位與自己平等或比自己優越的人,而是因為每個貴族都想在社會等級結構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從而顯得更加光彩。」 所以,華麗的服飾正是他們為了炫耀的一種需要。人是有意志,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鄉村住宅的貴族活動的舉行就是主人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也是主人展現自己富有與地位的象徵。這種活動也可以說是各種時髦服飾展示的盛會。貴族們穿的各種款式的服飾及不同的裝飾也必將成為他們之間評足的話題之一。
既然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而貴族在社會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麼,著裝華麗、高貴的貴族經常會引來中下層羨慕的眼神。在無意中表達了貴族高貴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價值。貴族同時作為社會的主導階層,其「一舉一動被視為(或在理論上被規定為)其他人的楷模,而貴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優越感而高出於民眾之上,使其他人不自覺地產生某種自卑感,自認為在文化精神方面遠遠不
如。」 既然出眾的穿著可以獲得社會優勢。因此,窮人也拋擲大量的金錢去購買服飾。在18世紀30、40年代流行的寬大的裙撐讓貴婦民女爭相競穿,並以沒有裙撐為恥,似乎低人一等。這就說明了貴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價值理念傳給了中下層人們。
二、價值實現功能
我們穿衣服就像我們講話一樣,是有一些原因的:讓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適,宣告或偽裝我們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飾作為交流的媒介,同時也是在展現自己的主張、思想、價值觀以及個性。
人都有對美的需要,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潛在欲求。美學家認為它表現為對形式、結構、秩序、規律的一種把握與感受的慾望。18世紀初,緊身胸衣與裙撐的流行是貴婦人對一種性感、高貴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這種形式與結構帶來了他人的愉悅,以得到別人的贊許與青睞,從而實現自我的一種價值認同。
裝扮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達,也是誇耀階層的一種手段。「在傳統上,過多布料不僅代表財富和上流階層。」 裙撐的服飾結構勢必會消耗過多的面料。1600——1900年間,有社會地位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襯裙:倘若小於三件,人們就覺得她很可憐,而且顯示她不檢點或貧窮。另外利用裙撐圈或臀墊來撐起裙子,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因為罩裙、駝籃式撐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額外過多的布料。 這兩種服飾結構、裝飾都是在宣告自己優越的地位,是自身價值的彰顯。
款式、面料、妝飾都能體現穿著者的自身價值、意識形態。當這些很難使自己處於一種優越感時,著裝者總在推翻自己的歷史與現有的既定服飾形象,極力在區別於「原我」中,再造一個「新我」。因此,工業革命的進展,階級障礙有所減弱,財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變為上流時,用顏色和樣式來象徵社會地位的社會結構已經開始瓦解。繼而取代來劃分等級的是服飾的價格:昂貴的質料、過多的緣飾和難做的款式。
長久以來,貴族都選擇比較昂貴的面料,這樣更能提升她們自身的價值。緊身胸衣和裙撐使人穿著都不舒服,甚至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穿著勒緊的胸衣,呼吸困難,吃不下飯;龐大的裙子行走都極為不方便。有的裙撐甚至周長達到5.5米,落座和進門都很困難。但是,正是這樣的裝束形成了這一階段的時尚潮流。這種現象,用美國的社會學家韋伯倫(T.B Veblen)的觀點來看,她們在向人們宣告:我是一個有閑階層的人,我是一個高貴的人,與眾不同,我不用參加勞動。這些都是在暗示著她的身份與地位。而女子的發型裝飾卻更為誇張,她們崇尚高大的發型。除了利用假發外,還用金屬框架來支撐,加以各種飾帶、羽毛、假花、紗網等來裝飾。有的甚至異想天開地在上面裝飾著小型的房子、樹木、動物以及整整一條軍艦! 最大型的頭發可達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於假發,理發費用都比較昂貴,她們很少洗頭發以保持發型。由此可見,貴族階層的婦女們用這種病態的裝飾竭力來表現自己的價值與個性,努力使自己在社會中處於一種優勢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觀在對人認知、印象形成,特別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著重要意義:人們在交往中有時會有意識地選擇一定的裝束、言辭、表情或動作以給他人留下一個獨特的印象。這種有意識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各種印象的過程,就叫做「印象整飾」。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個人意識到或想像到他人會如何看待或評價自己時,便利用衣著服飾、化妝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種好的印象來吸引他人注意,一般來說.一個人很難改變或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相貌、體型、性別和年齡,卻可以利用衣著服飾和巧妙的化妝對外表加以修飾以突顯出內己的持點,掩飾自身的缺點。
貴族要加強對中下層的控制,印象整飾具有重要的意義。宴請賓客、購買奢侈品、參加戶外的活動、建造鄉間別墅等都是貴族炫耀權威的一種方式,也是印象整飾的途徑。購買奢華的服飾是奢侈品重要內容之一。貴族在購買服飾上往往一擲千金。加上昂貴的裝飾如珍珠、天鵝絨、絲綢,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產穿在身上」。 而中下層階級以向「向上流社會看齊」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像貴族一樣的生活,以貴族的行為、生活方式來約束自己。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標准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既要有貴族那樣的風度,也要有貴族體面的外表。因此,中下階層也投入大量的錢到服飾之中。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他們掙錢的機會比過去多,花錢的機會也多,所以,他們往往被斥為富人的仿效者。「揮霍是當時的時髦。……。這是一個以時髦為榮、追求享樂的口味日益復雜以及人們用很大的努力來成功地滿足這些慾望的時代。」 因此,購買華麗的時髦服飾自然是他們仿效貴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貴族對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為方式有明確的認定,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在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上都要與下等人不同,以便成為民眾的「表率」。 貴族的著裝加上昂貴的裝飾,其價格自然不菲,讓一般人難以岌及。但還是會引起中、下階層的羨慕、嚮往。因此,貴族在展現的同時也影響了了中下層的思想、生活觀念、價值理念。
四、結論
英國是一個等級觀念十分強的社會,濃厚的等級觀念和對自由的嚮往共同構成了英國的傳統文化。服飾通過服飾的交流,價值實現,印象的操作,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規范。實際上,這種規范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約定」。貴族階層利用服飾作為媒介,向其他階層輸入其生活觀念、價值理念。服飾作為一種符號,它在社會生活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它不僅是交流的符號,還是價值的符號。英國貴族通過服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輸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從而影響中下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並且還形成了中下層向上層社會看齊的價值規范。這是當時的社會賦予服飾的時代意義。
注釋:
【1】華梅著 董克勤插圖:《服飾心理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頁
【2】鄭巨欣 著:《世界服飾史第》[M]寧波: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1頁
【3】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4】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5】姜德福著:《社會變遷中的貴族——16-18世紀英國貴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34頁
【6】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頁
【7】[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0頁
【8】[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1頁
【9】張乃仁 楊藹琪:《外國服飾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12頁
【10】A.l.Roese,The England of Elizabeth:The Structure of Society,p.255
【11】Asa Briggs,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Butler and Tannrt Ltd,London,p174
【12】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