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漢服小裙子長什麼樣
擴展閱讀
即墨大碼女裝批發在哪裡 2025-05-20 18:50:26
童裝輔料利潤怎麼樣 2025-05-20 18:49:31

漢服小裙子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25 09:54:20

1. 漢服到底是什麼樣的服裝

漢服 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 「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1.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2.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3.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4.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5.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綉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半島傳統服飾韓國稱�6�3�1�6(韓服),朝鮮(指北朝鮮)稱�3�5�1�3�2�6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國王、王妃、文武官服飾即用明制(冕服、朝、祭服、補服等雖有變化,但大體保持明制,尤其冕服與文武官朝、祭服到朝鮮滅亡還大致還保留了明嘉靖八年服飾改制前的明朝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以交領類舉例)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長衣帶也是其明顯特徵。近年有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一般以男服居多,在現今韓國比較常見,其與漢服距離更遠。

漢服和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壽辰、喪禮以及休閑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跟漢族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漢族傳統文化。

馬褂、旗袍和漢服都是中國的民族服裝,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漢服運動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禁止出現辱罵、貶低其他兄弟民族的言語和行動,漢服是56個民族服飾大家庭中的一員。

交領右衽為主流,間或有盤領、翻領、對領、對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隱扣系帶,很少使用明裝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帶子來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於不可見處,或藏於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漢服中,純黑、純白有特殊含義,不可隨便以全黑或全白裝束示人。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

●直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圓領袍衫: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韓國的韓服就是在明朝最終定型的。

●褙子: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朱子深衣:即,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玄端: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2. 漢服里的百迭裙和褶裙有什麼區別

1、款式不同

百迭裙是連續打褶,而褶裙是全部打褶,就是裙擺全部折了褶皺的裙子。

2、設計不同

百迭裙兩側留有光面,中間打滿順褶的裙子,光面一般向前。褶裙裙身兩片,共裙頭,兩片裙身都打滿褶子。

3、上身效果不同

百迭裙正面有點像馬面(裙門光面),背面側面像褶裙;而褶裙就是全是褶子,馬面則是側面褶子,前後裙門(光面)。

(2)漢服小裙子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百迭裙流行於宋代,是一種留有兩片光面在身前交疊,為裙門。其他地方打細褶,因此裙子用料較多,下擺較大,轉起圈來也是特別美麗的。

裙褶的寬度大概在1厘米到4厘米不等,現在常見的裙褶寬度約為2厘米到3厘米左右,而裙門,也就是前面那片光面的寬度通常情況下在20厘米左右,不過有些文物也有特別寬大的,故此群門寬度應沒有特別大的限制。

根據文物來看,裙褶的寬度大概在1厘米到4厘米不等,現在常見的裙褶寬度約為2厘米到3厘米左右。而裙門,也就是前面那片光面的寬度通常情況下在20厘米左右,不過有些文物也有特別寬大的,故此群門寬度應沒有特別大的限制。

褶裙從北宋開始出現,多流行於南宋時期。且這種裙子與普通褶裙一樣,皆是男女都可以穿著的,畢竟黃升墓之中黃升入殮之時就穿著了百迭裙。

3. 漢服中古典韻味十足的馬面裙,原來這么美,你想入手了嗎

現在,漢服和蘿莉塔的融合非常頻繁, 西裝的設計通常受到漢服的啟發, 例如,裙子採用漢服中常見的麻裙顏色和圖案, 繼續分享漢族元素的時尚原理和趨勢,漢族元素馬面裙子組合的優點以及漢族元素馬面裙子組合的技巧, 隨著漢族文化的不斷發展,漢族元素已成為民族的象徵, 廣泛用於服裝設計中, 一個是漢族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古董圖案或古老而復雜的生產方法和編織方法使人聯想起中國風格,並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 替代外國時尚文化並不容易, 第二,漢族元素不僅吸收了經典,而且吸收了足夠的光線, 大多數中國元素都使用鮮艷的色彩和高品質的面料。

掌握知識點, 如果中國元素的馬面裙模式是甜美的或歐洲的,不僅不能強調漢服的深厚文化傳統和設計優勢,而且也無法弄清它在身體上的佩戴位置, 如果您選擇經典設計,不僅可以強調漢服的優越性,而且還可以完美融合蘿莉和漢服, 選擇鮮艷的色彩營造少女味馬面裙出現在洛麗塔中,因此衣服不僅表現出溫柔和尊嚴,而且還表現出少女感, 因此,馬面裙的顏色最好選擇明亮的顏色, 例如,常見的紅色,粉紅色,藍色,橙色等,這件衣服穿著非常舒適,也可以感到甜美。




4. 漢服可以被稱為小裙子嗎

可以啊,漢服看上去就像小裙子一樣的,可以單獨外穿的

5. 【漢服】所有的樣式的名稱各叫什麼

一、漢服樣式:

1、襦裙

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2、襖裙,或者叫衫裙

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3、齊胸襦裙

襦裙根據系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於隋,興於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於裙內。

4、半臂

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對襟的短上襦。

5、氅衣,又稱鶴氅

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6、曲裾

曲裾的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出土的實物也只看到馬王堆的了。

7、深衣

明代多作為士人的禮服,用於祭祀、冠禮等傳統禮儀場合,日常並不隨便穿著。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領,寬袖敞口,領、袖、衣襟、底邊等處施皁色或青色緣邊。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大襟四幅,後襟四幅,兩側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時,頭上戴幅巾、腰束大帶與組帶、足穿素履。

8、襕衫

出現於唐流行於宋明,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取消了膝襕。中為宋制襕衫,右為明制襕衫。

9、披風

漢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袖子寬大,兩側開衩,衣無鑲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前,披風和其他便服搭配。

10、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後縫合,衣身兩側不開裾,交領右衽,馬山楚墓,馬王堆都出土過類似的衣服,但細節有很大的不同。後世仍有穿類似的衣服,細節已有很大變化。

二、漢服各部位

1、領:衣服領子。漢服的領子通常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交領。漢服的交領一定是交領右衽,就是用左邊的衣襟蓋住右邊的。漢族一直都是「右衽」,少數民族有「左衽」的,還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壽衣會是「左衽」。

2、衽:一般就是指衣襟,具體就是指衣服胸前的這塊。

3、襟:也是衣襟,強調的是衣襟的邊緣,領和衽之間的那部分。

4、衿:通常就指衣襟,也指交領。衣服下半部分連接到衣領的交界位置。

5、裾:衣服的下擺,或者說衣襟的下半部分。裾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下襟要從身後繞回來,而直裾就是垂直的。東漢以前曲裾為主,東漢以後直裾是主流。

6、袖:就是衣服袖子,通常指整個袖子。

7、袂:袖口以上的袖子叫袂。常用詞聯袂,如聯袂演出等,原本的意思是手拉手,於是袖子相連,最後引申為一同去做。

8、祛:專指袖口。

9、帶:漢服通常是沒扣子的,都是系帶。漢服的帶子都是做衣服時就做好的,一對對的,穿衣服時直接繫上。

6. 不僅圈內人很喜歡,就連路人也會心動,吊帶漢服長什麼樣

隨著漢服的流行和發展,除了我們熟悉的漢服的基本形態外,很多店家還設計了時尚有創意的款式漢服,比如人氣爆棚的吊帶漢服就是其中之一,吊帶漢服在小眾圈很火,這是一款點綴少女心的唐裝吊帶裙。這個漢服風格在漢服圈子裡很新穎,所以一出現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異形裙的設計優雅俏皮,可以讓穿搭有完美的減齡效果。

穿吊帶漢服的時候大家要注意不要搭配設計過於復雜的配飾,因為裙子本身的女人味會丟失,相比之下,那些設計精巧小巧的配飾,是搭配吊帶漢服的最佳配飾。比如珍珠項鏈、流蘇耳環、純色一字夾等,都是不錯的搭配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搭配,無論是漢服圈內的妹子,設計風格新穎,搭配效果顯瘦,你會感覺到心跳。

7. 全世界都在偶遇漢服小姐姐,這幾款好看又簡單的漢服造型,你get到了嗎

說到漢服造型,一下子就想到了《三生三世》里的楊冪,一身白衣仙氣十足,讓人印象深刻。對於漢服的造型,有幾款式是簡單又好看的呢?這里有長衫式、深衣式、裙裳式。


最後不管哪一款的漢服,都有各自的定位,在很多的電視劇和電影中經常看到漢服的影子,怎麼選擇一款簡單又好看的漢服,這個問題其實難度並不大,因為影視作品中的演員就是一個最好的「模特」,所以對於漢服,更多的借鑒可以來自於影視作品中。

8. 漢服有哪幾種最好附圖片和說明

三種。

1、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頂部和底部最典型的是深色衣服。 因為它上下連接,所以「身體很深」,稱為深衣服。 包括直下蹲,下蹲,禮服、,銬,蠍子,禮服等,這些都是長袖的。

(8)漢服小裙子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9. 漢服的基本樣式和樣式名稱是什麼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一,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製)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二, 深衣制(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

三,袍服制(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四,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

(9)漢服小裙子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漢民族服飾傳統延續了超過3700年的時間。其間漢服隨時代變遷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樣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卻始終沒有改變。

按照我們漢服復興者做出的定義,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作為華夏民族的「皮膚」,漢服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了這個古國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

和古中國一樣,漢服的基本形制為東方世界提供了標准,今天中國及東亞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裝,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受到了漢服的影響;而韓國韓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漢服發展而來。漢服不僅是漢族的,中國的漢服,更是亞洲的,世界的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