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彌度山歌
恩 雲南大理有個地方叫彌渡 彌渡山歌是一首歌
這歌 卓依婷唱過 還有曹穎也在大理唱過!!!
2. 山對山裡愛對愛這首歌的歌名是什麼
歌名:《彌渡山歌》
演唱:龍飄飄
作詞:龍飄飄
作曲:龍飄飄
咿哪,山對山來崖對崖
蜜蜂採花深山裡來
蜜蜂本為採花死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山對山來崖對崖
小河隔著過不尼來
哥抬石頭,妹兜土
花橋造起走過尼來
咿哪,花橋造起走過尼來
咿哪,山對山來崖對崖
蜜蜂採花深山裡來
蜜蜂本為採花死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山對山來崖對崖
小河隔著過不尼來
哥抬石頭,妹兜土
花橋造起走過尼來
咿哪,花橋造起走過尼來
(2)唱彌渡山歌穿什麼裙子擴展閱讀:
《彌渡山歌》這首歌曲是由歌手龍飄飄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總時長03:1,歌曲發行時間是1996-01-18,歌曲收錄在專輯《龍腔精品集 Vol.4》之中,
歌曲《彌渡山歌》的其他歌手演唱:
歌手張也演唱的收錄在專輯《望星空》之中,專輯發行時間是1999-01-01。
歌手黃虹演唱的收錄在專輯《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之中,專輯發行時間是1998-01-01。
3. 彌渡山歌是山歌還是小調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彌渡人,可以給你正確的答案。 嚴格說,「彌渡山歌」是雲南獨有的花燈調,在彌渡逢年過節都會有人組織唱燈,很盛行。本曲從原來簡單的二胡等多種樂器做輔助,經過時間的沉澱,讓老一輩人及部分藝人加入新的音樂元素,變成了部分人所聽到的流行唱法,事實上最早它就是小調(花燈調)。
4. 貴州山歌情歌對唱四句詞
貴州山歌情歌對唱四句詞如下:
高山竹子節節高,做根笛子做根蕭。妹吹蕭來郎吹笛,三天還在空中飄。
來源:一曲山歌做情線-網路文庫
拓展資料:
山歌:
山歌是指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朴、 高亢 、節奏自由 。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內地、山鄉、漁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極廣,蘊藏極豐富。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泛指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娛自樂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
2.分類:
山歌可分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類。
3.好聽的山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回娘家》《茉莉花》《走西口》《花大姐》《小小丫姑》《一個雀子一個頭》《望牛山歌》《嘎八月》《壯家妹》《打支山歌過橫排》《彌渡山歌》《對鳥》《槐花幾時開》《馬蘭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緣》《難忘溪水》《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網路
一曲山歌作情線-網路文庫
5. 唱雲南山歌的比較出名的歌手都有哪些
唱雲南山歌的比較出名的歌手那一定是軍旅女高音馬玉濤俊朗雄健的歌音在中國歌壇獨樹一幟。她的代表作《馬兒啊,你慢些走》、《看見你們格外親》、《眾手澆開幸福花》、《老房東查鋪》、《報喜》雖沒有奪目的高音音調表現,但其中體現出的聲量與力度,特色鮮明。難怪有人按照美聲的女高音分類把馬玉濤歸類在戲劇女高音。她確實沾了不少戲劇女高的特徵。
觀點粗略,歡迎評論。
6. 彌渡山歌的歌曲代表
歌曲代表與原唱
彌渡山歌得以向全國傳播,首先得益於雲南花燈表演藝術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時曾在大理州彌渡縣工作,搜集整理了《綉荷包》《十大姐》、《彌渡山歌》等雲南經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黃虹等很多人的青睞。
黃虹,著名的雲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黃瓊芝,出生於昆明一個酷愛民間歌舞的家庭,從小受到雲南花燈、民歌小調、抗日歌曲、滇劇音樂的熏陶,早年積極投入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新中國成立後,黃虹一直是雲南省歌舞團的獨唱演員,1953年她參加了雲南及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由她整理、編詞、編曲、演唱的雲南民歌,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如《小河淌水》、《放馬山歌》、《我望槐花幾時開》、《猜調》、《趕馬調》、《綉荷包》、《彌渡山歌》 等,這些歌中有些被選入音樂院校的聲樂教材中,有的被改編為器樂曲。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中國著名歌唱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李谷一老師生於雲南,於1984年發布專輯【鳳陽花鼓】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並收錄彌渡山歌【綉荷包】【小河淌水】【山對山來崖對崖】等代表歌曲,讓彌渡山歌走向全國。《放羊調》從正月放羊唱到臘月放羊,《採茶調》唱的是正月採茶到臘月,《大採花》唱出了正月到臘月媳婦回娘家採花戴頭上的情形,《魯班調》從一月唱到十二月,唱的是一間房子如何蓋了起來。許多山歌小調,唱「一」必然唱到「十」,有「一送」就有「十送」;從「一更」起唱,就要唱到「五更」。
「抬頭明月光,低頭思故鄉。」彌渡「望月思情,以月寄情」的山歌小調比比皆是。「一更里,月出頭,情郎不來妹焦愁,不脫花鞋連著睡,小手彎彎做枕頭……」這首《貪花鬧更》從月亮出山唱到月兒落西,唱出了「露水夫妻不長久」的黑色幽默;「月亮出來照山崖,照著小妹綉花鞋……。」《山對山來崖對崖》與前一支歌嘲笑的情調完全不同,歌聲中,皎潔的月光里蘊涵著的是心心相印的純朴之情。
7. 彌渡山歌的介紹
彌渡地處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彌渡縣城過去曾是各省遊民雜居之地,南來北往的馬幫不僅給這里馱來了商業的繁榮,也給這里捎來了夜深人靜時思親的吟唱,於是用歌聲釋放趕馬人的懷鄉之情,用歌舞驅散飄流他鄉的孤獨,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也引起了常常經受著生離死別心痛的當地人的共鳴。而彌渡山歌則是從那時起,這里的人們慢慢養成的用歌聲傾訴喜怒哀樂的習性。彌渡山歌小調,口口相傳。它就像一部長詩,記錄著彌渡的時代變遷,抒發著各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傾訴著人們各個時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和愛憎。
8. 彌渡山歌介紹
彌渡,曾名迷渡。相傳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彌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它猶如一塊翡翠鑲嵌於滇西高原。唐代,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於是,彌渡便有了「燈從唐朝來,藝從唐朝起」之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連綿不斷,又給這里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經過歷史的滄桑,彌渡以其境內漢族和彝、回、白等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博採祖國南北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小河淌水》源於密祉。詞曲改編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於彌渡縣的密祉。他回憶1947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作這首曲子時的情景說:「密祉放羊調優美的旋律讓我想起家鄉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風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來亮汪汪》的歌名。雲南大學《教學唱》主編江騖建議用《小河淌水》更好,這首歌發表後,逐漸流傳開來。」密祉不僅山歌調子優美動聽,而且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這里的龍燈盛會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18個村的群眾匯集密祉大寺,獅、龍、鳳乘興起舞,男女老幼同場賽唱,晝夜狂歡,氣氛熱烈,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彌渡花燈、民歌,浩如煙海。彌渡花燈、山歌多達400多首,傳統劇目達250多個。《十大姐》、《綉荷包》、《彌渡山歌》、《大風刮來樹頭歪》等久唱不衰,膾炙人口。
彌渡縣的歷屆領導十分重視繼承、發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口號。1999年,從400多首彌渡民歌中精選出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13首名曲,攝制了名為《彌渡行》的60分鍾VCD音樂藝術片,向國內外發行。幾年來,彌渡縣年年舉行春節大型燈展,大規模開展花燈演唱骨幹培訓和花燈集體舞大賽,1個專業花燈團、130多支民間業余花燈隊常年活躍於城鄉。
「到了紅岩坡,處處聞歌聲」、「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小河淌水的地方——彌渡,正以充滿地方民族傳統文化韻味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9. 彌渡山歌 歌詞
歌曲:彌渡山歌
歌手:劉芳
所屬專輯:《民歌留芳》
發行時間:2008-01-17
發行公司:威揚文化
咿……哪……
山對山來崖對崖
蜜蜂採花深山裡來
蜜蜂本為採花死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
山對山來崖對崖
小河隔著過不尼來
哥抬石頭妹兜土
花橋抬起走過尼來
咿……哪……
山對山來崖對崖
蜜蜂採花深山裡來
蜜蜂本為採花死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
梁山伯為祝英台
咿……哪……
山對山來崖對崖
小河隔著過不尼來
哥抬石頭妹兜土
花橋抬起走過尼來
咿……哪……
花橋抬起走過尼來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