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裙子,是女人的專用服裝嗎有設計師為男性設置裙子嗎在看古裝片時,男人,個個服裝,都有點像裙子!
你說的沒錯,以前的長衫,袍子等就是裙子,只是叫法不一樣,服裝發展到今天男人的裙子已經沒有了
2. 裙子一開始是設計給男的穿麽
嗯,沒錯,裙子一開始就是給男的穿。絲襪和高跟鞋也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成女的穿的了。
3. 裙子起源於什麼朝代…春秋戰國么
裙子的歷史裳或曰帬,漢以前稱裳,漢以後則多稱帬。按帬,《說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韻》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繞衿謂之帬」,段玉裁注說文據此,謂「然則繞領者,圍繞於領,今男子婦人之披肩,其遺意」。以為系披於肩上之帔子,殊誤。上衣下裳之玄端為朝服,君臣皆著之,已見於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著裳,當系實情,《文獻通考》卷一百一十三《王禮考·君臣冠冕服章》引《傳授經》雲:「老子去周,左慈在魏,並葛巾單裙(同帬),不著褐,則是直著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晉王獻之,書羊欣練裙,朱公叔絕交論,謂西華之子,冬月葛衣練裙,蓋古人不徒衣褲,必以裙襲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且不獨平時著之,戰時亦然。《國語》記邲之戰,屈盪逐趙旃,得其甲裳,可為例證。此風明清尤甚,清查繼佐《罪唯錄》志卷四《冠服志》謂:「(明憲宗)成化中,馬尾裙盛行。此制始於朝鮮國,流入京師,京師人亦漸習為之,閣臣萬安,冬夏不脫。宗伯周洪謨,重服二件……」至於婦女,僅護下體,更非著裙不可,唐詩多詠石榴裙,今人所謂「拜倒石榴裙下」,恐由此而來。明清且定今為婦女禮服遂有所謂蛺蝶裙、九霞裙、柳絲裙、百褶裙等,五花八門,多不勝舉。(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獸皮樹葉圍在腰間,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時也是人類最早的的服裝.當然,這時的裙子談不上美觀.從古埃及時就有裙裝出現,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此時,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隨著服裝整體的裝飾化,到了16世紀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環(hooP,為裙子造型用的一種襯裙),把它放入裙子的裡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脹感,在裙子的歷史中,被認為最具有豪華與裝飾性的是18世紀的洛克克時代。從那時以後,由於法國革命的爆發,被加以誇張的裙子也一時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襯布襯裙(crinoIine,用馬尾和麻的混紡布製作的襯裙)放人裙內的裙子,19世紀末期,又出現了在臀部放入後腰墊(bustle)的裙子。
20世紀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伴隨女性加入社會生活的同時,裙子也變為易於活動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像長裙、超短裙等,根據流行出現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編輯本段]中國裙子的歷史【遠古時期】
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先秦時期】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綉,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漢朝】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在的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晉南北朝】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唐】
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李商隱的《江南曲》生動地描繪了裙子的式樣,是依照少女纖纖的細腰裁剪的,苗條的身材,合體的長裙,在湖面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楚天寥廓,美女騎士在藍天白雲下,桃花紅艷中,鮮紅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飄曳。「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朝】
明代恢復了漢族傳統習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水滸傳》:「(洪教頭)脫衣裳,拽紮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傳入京師後,京師人多「買服之」。最初,能織做者很少,價錢昂貴,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以後商家及販售者增多,「於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連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陸容《菽園雜記》)。
【清朝】
清代,由於清朝貴族的壓迫,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 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清朝後期,穿裙漸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襇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4. 超短裙是誰發明的
超短裙(mini skirt)
也叫迷你裙,是一種長度只及膝蓋以上的裙子,把裙子裁剪到膝蓋以上的6英寸,摺合為15厘米左右,較為科學的定義是若你在直立時,你的食指和無名指可觸及裙的底邊,這個定義要比6英寸更為科學,因為人的身高不同決定在膝蓋以上多高算作迷你裙具體到人是不同的。
盡管法國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也常被指為是迷你裙的發明 超短裙人,一般還是將迷你裙的發明歸功於由迷你汽車產生靈感的時尚設計師瑪莉·奎恩特。也因此迷你裙發明人的爭議就此而起。有些人相信Helen Rose為一部1956年的科幻電影「被遺忘的行星」(Forbidden Planet)的演員Anne Francis製作的迷你裙才是迷你裙的起源。
《時尚雜志》 的「年輕主義」(Young Ideas)編輯Marit Allen宣稱:「John Bates 常被批判為倫敦的櫥窗設計帶來不合適的創新設計。」她說:「但他一種裸露上腹部並使用透明乙烯基材質的服飾設計,卻是迷你裙的雛型,而非普遍認為的瑪莉官或 André Courrèges。」Bates為電視系列劇The Avengers的Diana Rigg所提供服飾裝扮被定義為摩登流行。
瑪瑪麗奎恩特在倫敦切爾西的國王路上開了一家名為Bazaar的服飾店,並在這間店內販售她所設計的產品。1950年代後期,她開始進行關於短裙的實驗,這場實驗後來導致1965年迷你裙的誕生-這也是時尚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由於她在時尚倫敦的中心地位,迷你裙從小小一條的時尚街,登上了國際的時尚趨勢。
迷你裙 更由安德烈·庫雷熱提倡普及化。他經由各別的發 超短裙展與合並其概念到自己的摩登外型系列中-即1965年的春夏款式。他的迷你裙設計不是貼身的,並且搭配白色的"G0 go boot"為其注冊標志。 (G0 go boot為鞋跟較低、長度過膝的靴子。搭配60年代流行的舞蹈「Go-go dancing」應運而生。)因為將迷你裙介紹給高級女裝的流行業界,庫雷熱讓迷你裙變成更度更高、更體面的服裝,而不是只能期待在街邊看到的流行服飾。世界時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超短型時代,一度風靡世界。新創造的史無前例的超短裙,長度僅至大腿中部,是具有梯形輪廓的斜裙。適應了當時人們喜愛體育運動的需要,充滿了青春活力,因此深受男女青年的喜愛而流行。
在1960年代中旬,迷你裙衍生出更短的超短裙,超短裙的設計不會覆蓋超過內褲的舒適的部分,但常因穿起來就像腰帶而對其發展有所傷害。流行時裝業大舉 超短裙重回到較長的裙子設計像是:midi與maxi。然而,迷你裙仍十分流行。
1980年代起,迷你裙開始滲入辦公室每一角落。很多女士們開始把迷你裙帶到工作間。1968年在歐美為其流行鼎盛期。超短裙不斷發展,新式短裙臀部合身,下擺寬松,風格明快。用料隨意,簡潔、方便
5. 最初裙子是給男人有什麼用
因為男人下面有根棍子,所以適合穿裙子不適合穿褲子。女的下面有個凹槽,所以適合穿褲子。要是男的穿裙子能變成潮流,我相信很多男的下面都輕松多了,我覺得現在男的應該比石器時代的人下面小很多,就是因為穿褲子穿的影響了發育!
6. 是誰設計裙子的女人的裙子意味著什麼
裙子的「發明」 武則天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 某日,武則天心裡很煩,再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穿上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7. 迷你裙的由來與發展
迷你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女性自由以及青年反叛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圖騰。
1955年,一名叫Mary Quant的年輕英國設計師在King`s Road開設了她的第一家精品店BAZAAR.十年之後,她將裙子的下擺提升到膝蓋以上幾英寸處,迷你裙就此誕生。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倫敦的時代精神:自由、年輕、充滿活力以及厭惡傳統。女孩們拋棄了設計煩瑣的雞尾酒裙,摘下了手套和帽子,套上閃亮的連體褲襪以及搖擺靴。恰逢性解放和女權運動的的興盛,這種極短以及善於活動(適合跳舞)的裙裝一舉成為那個年代最標志性的服飾。
穿迷你裙注意事項
1、面料不能太薄
天氣越來越熱,大多數女孩子都會挑選很薄的裙子穿比較清爽。但是,沒注意到裙子太薄,往往會有很尷尬的事情發生。比如:穿裙子能明顯看到內褲顏色或者內褲的勒痕,這是件非常尷尬的事情的。
2、盡量不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腿剛好是朝前方的,那麼在你前方的人就很容易能瞥見,為了預防春光外泄,還是不要騎自行車吧。
3、坐姿
落座之前要先把裙子壓平,坐下時不要整個人都陷進椅子,最好只有2/3的臀部做在椅子上,這樣大腿是向下傾斜的,有助於防止走光。雙腿並攏,或者將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
8. 裙子的起源是怎麼樣的呢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裙子
窈窕淑女,豈可無裙?裙子這種服裝,已然成為我們日常衣著搭配中不可或缺的單品。芊芊女子,身著裙裝,走起路來,動靜有致,風情萬種。它一出現,就成為愛美女性的心頭好。
裙子,這個“裙”字,它最初寫作“帬”,是指將多幅布連在一起而成的“一片式”下衣,後面慢慢演變成為了”裙“字,也賦予了它非常美好的地位——衣之君,即衣中君子。
裙子在古代,有著很多的記載,文人墨客也紛紛用他們的詩來表達對裙子的喜愛。當然也流傳著很多的關於裙子的風流韻事。
綜合以上,我們從裙子的發展史到裙子的款式以及針對不同體型對應裙子的正確選擇、再到不同場合的穿著要求幾方面對裙子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希望你能為自己挑選到適合自己風格的裙子。
總之,無論你是什麼身材,裙子都會是你的好朋友。學會給自己買一條合適的裙子並在正確的場合穿著它,你美麗的空間將會被無限的放大!
9. 裙子是誰發明的
中國的裙子,來源於宮廷,是女皇武則天的發明。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
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
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按長度分類:
1)超短裙:超短裙也稱迷你裙,長度至臀溝,腿部幾乎完全外裸,約為1/5號+4。
2)短裙:長度至大腿中部,約為1/4號+4。
3)及膝裙:長度至膝關節上端,約為3/10號+4。
4)過膝裙:長度至膝關節下端,約為3/10號+12。
5)中長裙:長度至小腿中部,約為2/5號+6。
6)長裙:長度至腳踝骨,約為3/5號。
7)拖地長裙:長度至地面,可以根據需要確定裙長,長度大於3/5號+8。
10. 超短裙是誰發明的,最初的意圖是什麼
盡管法國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é Courrèges)也常被指為是迷你裙的發明人,一般還是將迷你裙的發明歸功於由迷你汽車產生靈感的時尚設計師瑪莉·奎恩特(Mary Quant)。也因此迷你裙發明人的爭議就此而起。
有些人相信Helen Rose為一部1956年的科幻電影「被遺忘的行星」(Forbidden Planet)的演員Anne Francis製作的迷你裙才是迷你裙的起源。 超短裙《時尚雜志》(Vogue) 的「年輕主義」(Young Ideas)編輯Marit Allen宣稱:「John Bates 常被批判為倫敦的櫥窗設計帶來不合適的創新設計。」她說:「但他一種裸露上腹部並使用透明乙烯基材質的服飾設計,卻是迷你裙的雛型,而非普遍認為的瑪莉官或 André Courrèges。」Bates為電視系列劇The Avengers的Diana Rigg所提供服飾裝扮被定義為摩登流行(Mod Style)。 瑪瑪麗奎恩特在倫敦切爾西(Chelsea)的國王路上開了一家名為Bazaar的服飾店,並在這間店內販售她所設計的產品。1950年代後期,她開始進行關於短裙的實驗,這場實驗後來導致1965年迷你裙的誕生-這也是時尚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由於她在時尚倫敦的中心地位,迷你裙從小小一條的時尚街,登上了國際的時尚趨勢。
超短裙(mini skirt),也叫迷你裙,總長度只及膝蓋上的裙子(把裙子裁剪膝蓋上6英寸摺合15厘米左右)。較科學定義:直立時食指和無名指觸及裙底邊(定義要比6英寸更科學因人身高同決定膝蓋上多高算作迷裙具體人同超短裙)。好搭配方式:搭配著長靴穿配長靴更顯示出青春活力,還有再搭配上高跟鞋拉伸腿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