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木蘭的外貌描寫
《木蘭辭》中的描寫: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白話譯文:
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蠢廳猜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木蘭辭》中根本沒有對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寫,她的頭發、她的身材、她的膚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一概沒有。所以花木蘭的樣貌只能推測,那個時代,男子是陰柔為美的,然後男穿男裝,女穿女裝,如果穿錯衣服會被認為是妖服。
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基本上你穿什麼衣服,別人就會認為你是男性或者是女性。然後有的史料上記載當時的皇帝想把木蘭納入後宮,但是木蘭不從,然後就自殺了。所以說,花木蘭的長相應該是很不錯的。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伏圓。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
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
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
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此文出自南北朝帶型·佚名《木蘭辭》
(1)花木蘭穿上睡衣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物文化: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B. 王者榮耀花木蘭享受的樣子
1/ 5花木蘭的設定是女中豪傑,絲毫不輸給男人的女英雄。一開始的花木蘭畫風有點接近動漫。這個造型看起來並不是一為非常成熟的大姐,而是一個立志做一番事業的女孩子。剛剛離開家門,臉上雖然很有自信,但任誰都能看得出來這只是一個出處茅廬的丫頭片子攜毀喊。感覺這就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女孩子而已。
2/ 5二代的海報中,背景並沒有變化,頭發的顏色和眼睛的顏色發生了變化一些變化。紅色的雙眸看起來增加堅定。應該是已經上戰場了吧,經歷了戰爭的一番磨練,身上的稚氣開始逐漸褪去,增加的是一分銳利和勇氣。
3/ 5第三代的花木蘭就發生了許多的變化,首先場景換了,從冰天雪地變成了櫻花飛舞的地方。花木蘭不再把自己的巨劍擺在身體前面。臉上也出現了一些的悲傷,看來在這段期間經歷了不少的事情。有些事,不是自己只要有強大的力量就可以解決。也許就是從這里花木蘭開始逐漸變成大姐大,開始學會成為團隊的領導者。不過,肯定是要失去很多才會明白吧。
4/ 5第四代的花木蘭同樣呆在這個櫻花飄落的地方,身上的白色衣服換成了紅色。最重要的是此時的花木蘭臉上就沒有了那麼悲余答傷的表情。看得出來她已經學會了把悲傷藏在心裏面,不讓別人看到。一份成熟開始呈現她的臉上。現在的花木蘭已經可以說是團隊里的核心了,能夠帶領自己的小團隊完成各種任辯野務。
5/ 5第五代:想活命嗎?緊跟著我!此時的花木蘭已經成為了長城守衛軍的首領,那句姐可是傳說現在成了現實。長城內外,沒有人不知道她的名號。在游戲里也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那個出門建功立業的丫頭片子成了一代天驕,這一路走過來是必要的付出許多艱辛。面對這樣的花木蘭你喜歡哪個時候的她呢?
C. 從軍12年的花木蘭,是憑借什麼沒被人發現是女兒身的
《木蘭詩》以極其疑練的詩歌語言敘述了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保家衛國、殺敵立功的故事;情節完整,形象豐滿。作品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英雄形象,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勞動婦女第一次以主角身份、喜劇色彩登上文學殿堂。從這一點來看,《木蘭詩》開了女子文學的先河亳不為過,名副其實。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從軍12年,為什麼沒有被發現是女兒身呢?
最後,我們學習《木蘭辭》的時候有一句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就說明木蘭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來回奔跑,而古代能夠在軍營中來回奔波的只有傳遞信息的通訊兵,這樣的兵種就意味著可以和很多人分開,經常會獨來獨往,所以這也是她能夠不被人發現的又一個原因,畢竟不多接觸人。尤其里邊」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又一次說明,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會有人注意到身邊人是男女的問題,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怎麼才能在戰爭中保命或者取勝。
D. 語文花木蘭一課中當將士們看見花木蘭穿著女裝走出來,他們是怎樣的神情會怎麼做
花木蘭穿著女裝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木蘭詩》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釋義: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4)花木蘭穿上睡衣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