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惱里鎮有沒有龍相村一個叫郝志飛的人有沒有呢,各位知道的告知一聲,謝謝了
有這個村,也有這個人。我就是龍相村的。不過龍相村姓喬的最多。姓郝的都在村東南頭住。
Ⅱ 長垣一中高中部需要每天穿校服嗎
那還要看學校的規定,有些管理員的學校是必須要穿的,不穿不給進校園
Ⅲ 長垣有什麼購物的好去處
沒有什麼好去處,不像大城市有大商場。有倆稍微大點的超市宏力廣場、華宇百貨。買衣服的話,仿古商業街不少專賣店,縣前街也有還不錯的服裝店,再次的就是金源商場了,都是大路貨。
Ⅳ 長垣人很有錢嗎屬於哪裡
長垣屬於河南新鄉。在全國是算不上有錢的,但在新鄉范圍內相比與其他縣城要好很多,物價和鄭州差不多,房價和新鄉相媲美。
為啥說長恆人很有錢。
一、長垣物價高。
二 、 「中國防腐之都」。
長垣占據了中國防腐行業的半壁江山,在「神州」「鳥巢」「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秦山核電站』「上海世博會」等國家重點工程中都有長垣防腐技工的身影。
三 「中國廚師之鄉」。
長垣是全國唯一被命名「中華美食名城」的縣。現長垣的專業廚師有3萬多人,其中1000多人在國外,遍布46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地都有長垣廚師的身影。
四 「中國起重之鄉」。
長垣製造的中小噸位起重機佔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遠銷東南亞,歐美和非洲等地。
五 、「中國衛材之鄉」。
長垣衛材占據了全國衛材市場80%以上的份額,可以說是「長垣減產,全國缺貨」目前長垣衛材也開始往醫葯產業拓展。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出門在外別人總會說我們長垣人有錢了吧!
那麼長垣人真的很有錢嗎。
答案是:當然比起周邊其他的縣城是要好很多,但是並沒有別人口中說的感覺長垣人人都有錢。
Ⅳ 新鄉長垣古代叫什麼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庄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並,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里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袞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河南,置袞州於滑台,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並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並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並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清屬直錄省大名罕,民國18年改隸水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搞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並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
Ⅵ 長垣縣為什麼叫長垣還有宏力大道為什麼叫宏力大道
我來告訴你吧,先說宏力大道為什麼叫宏力大道,因為是長垣縣宏力公司(原宏大公司)出了大部分錢修的,所以取得冠名權了,這個比較普遍,相信各個地方都存在這個現象。
至於長垣為什麼叫長垣,這個就說來話長了。
在歷史上,長垣有匡邑、蒲邑、首垣邑、長垣縣、平丘縣、長固縣、匡城縣、鶴丘縣等多種名稱,長垣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名稱?為什麼又叫長垣?
長垣,西周時期屬於衛國。
到春秋時期,這一帶是衛國的匡邑和蒲邑。這兩個地方都在現在長垣縣境內,離得很近,匡城在今長垣縣張寨鄉孔庄村(古名匡庄),蒲城就是現在長垣縣城所在地。
春秋時期,匡、蒲這兩個地方和聖人孔子以及他的學生子路都有密切聯系。公元前496年,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這個地方,被匡人圍困,匡人為什麼圍困孔子呢?原來匡人誤把孔子當作魯國人陽虎(又叫陽貨),陽虎曾經掠奪和殘殺過匡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虎,所以匡人就把孔子當成陽虎,囚禁起來。《論語·子罕》中有「子畏於匡」的記載,就是指這件事。匡人把孔子圍困了五日後,知道是一場誤會,就釋放了他。據傳,孔子離開匡邑以後,想返回衛國,途經蒲邑,停留月余,在邑東北的一個土崗上講學,該土崗被稱為「學堂崗」,崗上有聖廟,後來在學堂崗旁建了村莊,村莊也叫學堂崗,今簡稱學崗。
另外,《史記·孔子世家》還記載公元前493年孔子過蒲邑,遇到衛國大夫公孫戍以蒲邑為據點叛亂衛國,孔子在自己的學生公良孺的幫助下逃離蒲邑,並要求衛靈公討伐蒲邑。孔子勸衛靈公討伐蒲邑之事,《左傳》、《論語》都沒有記載,清代著名學者崔述進行嚴密考證,認為這件事是戰國時期的人偽造的,不足為信。現在的地方誌都把這件事寫進去,顯然不夠嚴謹。
公元前487年,子路被衛國聘為蒲邑之宰,也就是蒲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子路治蒲,注重農耕,發展水利事業,曾率老百姓開溝挖渠,政績卓著。孔子對此極為贊賞,曾「三稱其善」,指出子路治蒲能夠做到「恭敬以信」、「忠信以寬」、「明察以斷」,故長垣又有「三善之地」的稱號。
戰國時期,魏國合並匡、蒲,設置首垣邑,邑治就在今長垣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改首垣邑為長垣縣,縣治就在今陳牆村(自秦至隋初,大約800餘年時間,長垣縣治皆在陳牆村),屬東郡,這是長垣縣得名之始。那麼,為什麼叫長垣呢?
關於長垣縣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長垣」是以天上的星宿來命名的。第二種說法認為「長垣」是因為縣城有防垣(即防護牆)而命名的。
我們先看第一種說法。明代嘉靖《長垣縣志》記載:「以星宿有長垣,故名。」萬曆《長垣縣志》記載更為詳細:「漢始置長垣縣,乃屬三川郡,三川分野,張宿上有四星曰長垣,故以名縣。」以上兩種縣志都提出「長垣」是以星宿來命名的。
我國古代天文學發達,為了觀測天象以及日、月、星的運行,選取二十八個星官(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星座)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被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合稱)等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古人又把北極周圍的天空星象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個區域。這就是有名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太微垣中確有一星宿名叫長垣,有四顆星,位於現在國際通用的獅子星座中。
對於明代《長垣縣志》所提出的「長垣」是因為天上的星宿而得名的說法,清代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明人的看法不對。清嘉慶《長垣縣志》這樣說:「長垣四星,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里都沒有記載,《晉書·天文志》里有少微南有四個星叫長垣的記載。但是,根據長垣四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它所照應的應該是河內,也就是現在的黃河以北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區,而不應該是長垣這個地方。明人的說法顯然牽強附會。清人雖然不同意明人的看法,但對長垣縣名的由來也沒有提出新的看法。
下面我們再看第二種說法。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濟水》中曾引用《陳留風俗傳》關於長垣的記載,雲:「縣有防垣,故縣氏之。」《陳留風俗傳》明確指出長垣縣是因為縣境內有防護牆而得名。
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更加可靠呢?我們說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這是因為從漢一直到晉,長垣都屬於陳留郡,《陳留風俗傳》這本書專門記載陳留地區的風俗,而且成書於東漢,距秦朝設立長垣縣也只有200多年,記載當然比較可靠。而明代的地方誌距秦朝設長垣縣已有1600餘年,它關於縣名的由來的說法,多是後人的附會。
由此,我們可以說,長垣縣名就是因為縣境內有防垣而命名的。
西漢時,依然叫長垣縣,並新置平丘縣和長羅侯國,皆管轄今長垣縣的一部分,屬於陳留郡。
王莽時期,改長垣縣為長固縣。
東漢時期,改長垣縣為長垣侯國和平丘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屢經戰亂,但長垣之名並沒有變化。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把縣治從陳牆移到婦姑城(今長垣司坡一帶。自隋至金初歷史600餘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因為婦姑城西南有古匡城,因此把長垣縣改名匡城縣。同年又在韋城(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並入長垣縣。
唐朝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貞觀八年,即公元634年,廢長垣縣,並入匡城縣。
五代時期,後梁改匡城縣為長垣縣,後唐又把長垣縣改為匡城縣。其後,後晉、後漢、後周一直沿用匡城縣這一名稱。
宋朝建隆元年(960年),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匡城縣為鶴丘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為長垣縣。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為避水患,公元1204年,縣治由司坡遷到柳冢一帶,也就是今天的舊城。金、元兩代,縣治均在柳冢。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縣治又從柳冢遷到蒲城,即現在長垣縣城的所在地,從此沒再有大的變動。
夠詳細了吧,分數拿來~
Ⅶ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拍的電視劇叫什麼
河南長垣縣政府投資2000萬元拍攝電視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9:45 《法律與生活》雜志 本刊記者/孫欣 司利臣4月7日,一部名為《大長垣》的電視劇在北京開機,據說此劇的目標是韓劇《大長今》。是否能掀起中國的長今熱不得而知,可為了湊出拍攝費用,它在河南長垣卻已經是「聲勢浩大」了。企業家投訴《大長垣》開拍的新聞還在鋪天蓋地,就有自稱是河南長垣企業家的人向本刊投訴,說為拍此部電視劇當地的企業被縣政府強迫投資入股。然而據有關新聞報道,《大長垣》擬拍40集,耗資2000萬元,全部是長垣縣政府出資。到底誰是電視劇的出資人呢?記者查閱了關於長垣縣的背景材料。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屬新鄉市。從前是黃河灘區的貧困縣,近幾年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迅猛。目前長垣面積1050平方公里,人口73.51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0元,在2006年河南省108個縣中經濟排名位於第33名。4月下旬,本刊記者與爆料的幾名企業家進行了接觸,為了「以後還在這里生存下去」,他們要求一定不要暴露他們的姓名。一位民企老闆說:「這個事有文件。可領導說的話跟文件不一樣。領導說縣里通知誰(開會)是看得起誰,必須捐助、贊助,最少在50萬元以上,否則就是不支持縣里的發展,是和政府對抗,後果自己考慮吧。」而另外的企業家都表示不敢透露這件事情。縣委號召還是強迫是什麼樣的電視劇有如此大的魅力,與政府關系如此密切呢?從有關的新聞報道中,記者了解到,這是一部與長垣縣息息相關的電視劇,講述長垣廚師的傳奇經歷、反映廚師之鄉長垣悠久烹飪文化。被縣委、縣政府定位為「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因此,「縣委、縣政府才決定籌劃拍攝」該電視劇。據新鄉市商務局的報道,投資2500萬元拍攝反映長垣悠久烹飪文化的40集電視劇《大長垣》是長垣縣做強烹飪產業、叫響「中國廚師之鄉」品牌的措施之一。 4月底,本刊記者來到長垣縣,向縣委宣傳部提出采訪要求。宣傳部工作人員聽說是這件事後表示,他們不了解,這事情必須等部長回來再決定。但向記者出示了他們向新鄉市委宣傳部做的「關於個別企業反映《大長垣》電視劇情況的說明」。該情況說明承認《大長垣》是「長垣縣策劃拍攝的」,目的是為了「宣傳長垣悠久的烹飪歷史文化,並藉此渲染和弘揚中原文化,進而宣傳長垣,宣傳新鄉,宣傳河南」。「在決定拍攝《大長垣》之初,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不同層次的會議,反復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得出「電視劇一旦播出,得益的是廣大企業,得益的是全縣人民」的結論。「縣委、縣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還制定了優惠政策,提出:對於參與《大長垣》電視劇拍攝的企業,縣政府將通過財稅返還、企業用地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不讓企業經濟利益受損。」晚上,縣委常委、宣傳部寧暉部長風塵僕僕下鄉回來,她乾脆地對記者說:「向企業攤派的事情完全是無中生有,肆意胡言。在當今社會,無論你想干多大的好事,總有個別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懷著不良心態和不可告人的目的,無中生有,散布謠言,干擾和阻礙事業的發展。」因此,她拒絕幫助記者聯系采訪縣委有關領導。但她承認縣委確實為此開過會,要求「按照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公司經營,企業管理的運作模式籌劃拍攝電視劇,為此,專門成立了文化有限公司。在組建公司上,完全本著企業和個人自願的原則入股參與電視劇經營」。就縣委、縣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制定的優惠政策,記者提出:「財稅返還、土地徵用國家有統一政策,作為縣一級政府如何傾斜呢?具體怎樣操作呢?會不會給企業造成打保票的嫌疑呢?」 但此問題沒有得到寧暉的正面回答,並拒絕提供有關這次會議的材料。後記者從有關方面得到這份3月20日縣委、縣政府辦公室轉發的「關於《大長垣》電視劇拍攝籌備暨企業座談會會議紀要」,其中寫道:「3月12日縣委書記劉森主持召開了該座談會,動員全縣人民和廣大企業積極參與和支持《大長垣》電視劇拍攝籌備。」該會議有多名民營企業家參加。會議認為,電視劇的成功拍攝,將對長垣的未來,改變長垣的發展進程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因而要求「企業家們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大長垣》電視劇的拍攝。只要我們身在長垣,就要關注《大長垣》,就要積極投身《大長垣》電視劇的籌備,做一個合格的企業家,做一個高尚的企業家。」會議確定:「對我縣參與《大長垣》電視劇拍攝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如果電視劇運作過程中出現虧損,縣政府將通過財稅返還、企業用地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不讓企業經濟利益受損。企業有資金的,自己出資;資金緊張的可以自己想辦法貸款;自己找不到貸款擔保單位無法貸款的,縣財政可以作為企業的擔保單位,企業向縣(信用)聯社進行貸款。」就政府做擔保有違反國家法律嫌疑一事,寧部長的解釋是她知道這是不對的,她在會議一結束就發現了並立刻向上級做了匯報,要求趕快改正,並向企業家說明,但她無法解釋為何在20日才印發的會議紀要中該條文仍無任何改變的原因。這次會議的成果是,原股東同意新增股金50萬元的企業有11家,擬訂新參股的企業有14家。寧部長說,2000萬元已經湊齊了,但並不是一步到位的。而且她多次強調是企業家們憑借自己生意人的精明認為此劇前景遠大自願入股的,而「拍攝《大長垣》對提高長垣知名度、促進長垣經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縣人民的大事,我們動員全縣人民積極參與、關心、支持電視劇有什麼錯嗎?我們國家舉辦奧運會,動員全國人民參與,積極支持奧運會也有什麼不妥嗎?」可以看出,提高知名度一直是長垣的思路。2003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正式發文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後,2005年被中國防腐蝕技術協會授予「中國防腐蝕之都」榮譽稱號。2006年11月8日,長垣縣被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起重機械之鄉」。長垣企業家的良好傳統為了讓企業家紛紛自願入股的行動更有說服力,縣委宣傳部一位幹事告訴記者,縣委辦公大樓、縣委前面的廣場都是民營企業出錢所建並維護,縣委沒出過一分錢,所以說,「我們縣的民營企業有良好的做好事的傳統」。記者看到,縣委辦公大樓有11層高,佔地百畝,高大威嚴,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宏力集團所建;廣場佔地達120畝,綠草成茵,整齊平整,工人正在修整草坪,廣場雕塑上書「億隆廣場」是億隆公司投資1700萬元興建並管理的。億隆公司總經理許顏堂說:「當時縣里決策由企業競標修建,我們測算可能收不回投資。但知名度就是效益。」長垣曾是黃河灘區貧困縣,如今街道寬廣、樓房整齊,頗像海濱城市。晚上,路邊的槐花燈璀璨奪目。這里一點看不到舊房、老房,甚至平房都不多見,好像一片空地上突起的新城。城市主幹道被命名為「宏力大道」,大片的樓房前寫著「宏力新村」。企業「做好事」的痕跡隨處可見。路遇街頭群眾,記者隨意求證電視劇強行籌資的事情,被問者竟然都點頭表示知道:「對,對,強迫那些老闆交錢。」結束在長垣的采訪,回京後,記者就所見所聞寫成報道(初稿),並徵求長垣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意見,很意外,在還是由長垣縣委宣傳部做出的回復中,這部本定由長垣投資的電視劇被稱為是「面向全國招商,籌集拍攝資金」。而之前寧部長所說的2000萬元資金變成「截止(至)目前,包括我們在外地的企業和單位招商過來的資金僅有數百萬元」。同時,回復特意說明「長垣在一無資源優勢,二無區位優勢的情況下,由一個黃河灘貧困縣發展到今天,試想,如果長垣沒有良好、寬松的發展環境,到處敲企業的竹杠,對企業強行攤派,長垣的企業、長垣的經濟能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嗎?」電視劇還在拍攝中,據長垣縣一些熱心網友透露,如果勢頭不錯,有可能會拍成80集的電視劇,如果是那樣,目前的如回復所說的數百萬的資金如何為繼?但願長垣的企業家真如縣委、縣政府保證的那樣不會被打擾,安心經營。而事情的真相如何,如何發展,本刊也會繼續關注。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7年6月下半月刊)
Ⅷ 長垣古代有多少名人了,具體名字叫什麼
長垣古代名人:杜 康、 李化龍、關龍逄 、蘧伯玉等。
杜 康
在古代,長垣縣張寨鄉魯山村附近有一座高達的帝王陵,周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四季祭祀。陵內安葬著夏朝第五代國君少康(杜康)。
提起酒仙杜康和杜康造酒的神話傳說,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有關杜康其人的真實生平卻很少有人問津。至於杜康為一代帝王以及死後安葬著長垣,那就是更鮮為人知了。
漢書《說文解字》載:「古有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由此可知,杜康、少康乃為一人。幾千年來備受民間尊崇的酒仙杜康,實際上就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夏王朝的第五代傳人少康。
夏朝的第三代君王太康在位時,「肆意奴役遮民,終日淫逸康樂」。東夷部落首領後羿,就利用人民群眾對太康的不滿而起兵奪取了王位。接著後羿的親信寒浞又將後羿殺死而代之,並大力消除親夏勢力。此時因失國東逃的太康和弟弟仲康已相繼死去。寒浞就將仲康的兒子夏相殺死在商丘。已經懷孕的相妻經牆洞脫險逃回了母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金鄉)後生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在有仍部落當掌管畜牧的「牧正」。寒浞的兒子知道後就派人去捕殺。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縣),被有虞君主用為掌管部落首領膳食的「庖正」。少康掌虞積極糾正合同姓部落,最終滅掉寒浞,回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我國歷史的「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
少康在虞為庖正時,「初作箕帚秫酒」,既發明了用粘高粱一穀物造酒的奇跡。這在我國釀酒史上無疑是一大貢獻,也是人民把杜康奉為酒仙的真正起因。
少康復國後不久便讓位於兒子季?為了便於征伐東夷各部,曾將國都由河南的源(今河南濟源西北)遷至老邱(河南陳留縣北)。在秦漢時期,長垣曾屬陳留。據傳說長垣人民最早掌握了造酒技術。當時縣內酒作坊很多。為了提高造酒技術,縣人常請閑賦無事的杜康前來點撥。久而久之,杜康十分眷戀這個地方。於是,夏王朝的第五代傳人少康死後葬長垣。由此可見,長垣的酒文化是如此地博大深遠。
關龍逄
關龍逄,(生卒年不詳),故里在今惱里鎮龍相村。古時此地稱龍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陰,庄嚴肅穆。可惜後來連年戰亂,加上黃河水淤積,到清末競盪然無存。
夏王朝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直至公元前16世紀,到了最後一個君王夏桀。夏桀很是喜愛,妹喜得寵,說話皆言聽計從。他竭力民財,修瓊宮飾瑤台。將肉砌於糟堤,將脯懸於林間。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將宮女千人,盡去其衣,一會擊鼓,頭倒池上飲酒,一會又擊鼓,就林中一足踏樹上食脯,如此往來,紛紛忙亂。桀與妹喜邊喝酒邊觀看,大笑取樂,有諫者皆殺之。又張燈夜飲,使男女裸體雜處,觀之交接之勢,夏桀與妹喜大以為樂,從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夏桀卻很不以為然,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顏無恥,就咒罵他說:「你這個太陽還不快點完蛋!我們願意和你同歸於盡」。
古代有善養龍者,故有豢龍氏,關龍逄為古豢龍氏的後代,也稱豢龍.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和國家說:「作為人君,你要謙恭待人,對人臣要互相敬信,要愛護人才。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廟才會穩固。像你這樣,趕走自己的宗族,辱沒自己的舊臣,輕其賢良,丟棄禮義,用財無度,殺人無數,老百姓都想讓你早點滅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會保佑你,這樣很快就會亡國的」。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後,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行死諫。黃圖,是一種關於地輿、陵廟、宮觀、明堂等事的圖畫,藉此說明當前有亡國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宮,夏桀正不知廉恥地和妹喜尋歡作樂,准備作長夜之飲。關龍逄獻了黃圖,說明來意,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很是不耐煩地說:「你又在這里妖言惑眾,快下去吧!」關龍逄怒目而視,站著一動不動。夏桀早就對這個絮絮叨叨,凈說不中聽話的關龍逄厭煩極了,便什麼也不說拿起黃圖燒毀了。接著喊來賓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把他殺了。
夏桀殺害了關龍逄,更加肆無忌憚,再也沒人敢犯顏進諫了。這時居住在東方的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首領商湯在謀臣伊尹的輔佐下,率師討伐夏桀。夏桀的軍隊不堪一擊,在鳴條(今長垣縣西南)一戰便徹底潰敗了。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於亭山,夏就此滅亡了。
夏朝滅亡以後,後人把關龍逄的屍骨安葬於家鄉龍城,因關龍逄官居相位,後改龍城為龍相。明代龍相認掘地得一石碑,長約3尺,寬1尺6寸,字徑6寸,碑中有四個古篆字曰「一片忠肝」,不知為何代所刻。明朝時期,人們十分敬仰這位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屠戳的忠臣,便將他和商末因進諫被商紂王剖心殺害的比干一同紀念。在長垣南關修建「雙忠祠」,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號稱「十才子」的李夢陽,撰文寫了碑文。李夢陽在碑中對這兩位夏商兩代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敬仰。因為李夢陽文章寫得好,字又寫得好,《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合成此為長垣「三絕」。
到清代,雙忠祠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再加上祠內有高聳入雲的興文古塔,當時實為長垣一盛景。人們又將「一片忠肝」石刻移於神座前,整天香煙繚繞,遊人不斷。號稱江南七才子的邑人郜煥元,曾賦詩進行贊頌。詩曰:勁草堂前古柏垂,雙忠遺留使人悲。欲知直節匡前代,更讀中原三絕碑。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勁草堂前的古柏哀思低垂,兩位忠臣的事跡又使人感到可悲。要想用率直的行為匡正前代,更需要讀一讀屹立在中原的三絕碑。
關龍逄的墓祠及雙忠祠,雖然不存在了,但關龍逄的愛國家、愛人民、不怕死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永遠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後人。
蘧伯玉
蘧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以字行世。謚成子。約生活於公元前585-公元前484年。故里在孟崗鄉伯玉村。墓葬古時在城南十里金寨村西300米處。
春秋時,長垣屬衛國,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官至相位。他自幼聰敏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謙誠坦盪,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秀的人。他生活的年代和孔子大致相同,和孔子是最好的朋友,孔子游列國,至此必住其家。「衛地多君子」,歷來人民都認為他是衛國形象的代表,同時也是一位年逾百歲的壽星。
蘧伯玉的賢名聞名遐爾,人們十分敬重他,但他卻不被朝廷重用。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靈公不聽。史魚臨死決定採用「屍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說:「我在朝不能舉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來吊喧問起來,你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屍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吊喧,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靈公。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啟用了蘧伯玉。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國家無道,他的話也像箭一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後,仍舊十分謙虛。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將到宮門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又響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子從此而過」。靈公問道:「你怎麼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靈公事後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日漸強大。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玉在衛國當政,不可以加賓」。趙簡子馬上取消了攻衛計劃。
蘧伯玉將要出使楚國,在衛國濮水岸上遇到楚國的公子晰。公子晰是個很有才乾的人,但懷才不遇,希望有人舉薦他。公子晰問蘧伯玉:「我聽說上士可以托色(女子),中士可以托辭(囑托),下士可以托財(財物)。(士,周代爵號,分別上士、中士、上士。這里實際是對人品的分類)這三者你都可以託付嗎?」蘧伯玉說:「我都可以託付,請把你的意思講出來。」公子晰遂將自己的抱負與處境告訴給蘧伯玉,請蘧伯玉給以幫助。蘧伯玉到了吳楚國。他對楚王說:「楚多士而不能為楚所用。比如伍子胥生在楚國,他的父親伍屠被殺。他逃到吳國,吳國拜他為相.他率兵蔟楚,毀了平王的墓.這是因為楚國不善用人.昐黃生也生在楚國,楚國不用,晉國卻讓他管理72個縣.結果道不拾遺,民不閉戶,國無盜賊,這是因為晉國善於用人啊!,今天我到貴國來,來之前在濮水之上遇到公子晰.公子晰是一個很有抱負和才能的人,如果楚國不用他,他也將離開楚國!」楚王聽了之後,趕快派人將公子晰追了回來。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盡量少犯過錯。並有驚的人記憶力,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的事,即一歲就記很多的事。他又經常鞭策自已,《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60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他和孔子交往其密,孔子多次到魏國去都住蘧伯玉家。《論語、憲問篇第十四》記述:「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意思是說: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讓他坐下,問道:蘧老夫子近來在做些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總感覺沒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使者啊!好使者啊!」從《論語》的記述中也可以看出,使者說的話很謙卑,而由此卻越能顯出蘧伯玉慎獨的賢德。孔子當時最要好的朋友,齊則晏嬰,鄭則子產,衛則伯玉數人而已,其賢可知也。
唐代開元37年(公元739提)唐玄宗追封其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 封為「內黃侯」,在長垣建祠對他進行祭祀。祠建在墓前,祠內有「君子堂」「及聖堂」「知非軒」「寡過軒」等建築,可惜的是解放前夕被雜牌隊伍所毀。
由於人們對蘧伯玉的敬仰和愛戴,豫北許多縣市都爭將蘧仁玉說成是本縣人,如濮陽縣渠村鄉陳砦村有蘧仁玉墓,面積達100平主米;新鄉市郊區牧野鄉有「曲星」,原寫作「蘧里」意即蘧仁玉故里,村北也曾有蘧仁玉墓;獲嘉縣照鏡鄉的「巨柏」村,原寫作蘧伯「村,村北也有蘧伯玉墓;衛輝市都鄉君子村,也傳說為蘧伯玉故里,村西南有蘧伯玉墓,面積80餘平方米,有康熙年間知府楊茂祖立的墓碑。但真正的蘧伯玉故里是長垣縣伯玉村。
今伯玉村西立有蘧伯玉漢白玉立像和其它石刻,乃至今天,人們仍對蘧伯玉崇敬有加,當作楷模。時今」蘧姓「在長垣不多,考之在唐代天寶年璩、渠、瞿三姓,分散隱匿於全國,現在濟源市、祖,每年都有人到長垣伯玉村來祭祖。
李化龍,字於田,長垣縣老李庄人。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冥(1554年)生。
嘉靖四十三年,李化成家遷居長垣縣城內東街。明隆慶五年,辛未。江蘇武進人吳嶔來長垣任教諭,吳學、行、品、節俱優,極受人推崇。化龍從學,吳嶔發現化龍與眾不同而預言:「此異日能勾當(即管理、辦理、處理)天下事者」。長垣文風大振,學生成績為八縣之冠。後化龍隨吳去大名府元城書院學習。吳被薦升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任助教。
明神宗萬曆元年,癸酉(1573年)鄉試中舉人,次年(1574)春中進士,八月,除授嵩縣知縣。地方劣紳及不法官員,蔑視年僅二十歲的七品知縣,依舊作惡。化龍深入民間,明察暗訪,掌握大量證據,擇首惡者,繩之以法,眾人驚服。在嵩縣的六年中,他帶領百姓修水利,獎勵生產,嵩縣大治。
萬曆八年,(1580年)十月,升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主管皇家陵墓及政府機關有所薪炭的供給。
萬曆十年,壬午(1582)七月,升南京工部營繕司郎中,專管宮府、城垣、倉庫、廟宇等的修建工作。是年十月,調南京吏部驗封司郎中,掌管封(號)、贈(品)、襲(職)、蔭(子)等事。
萬曆十四年,丙成(1586年)調河南按察司提學僉事,參與管理一省學政。萬曆十六年,子(1588年)十二月升河南省布政司左參議(為一省長官副佐)。萬曆十八年,庚冥(1590年)五月調山東省按察司任提學副使。是年,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司揚應龍叛亂事起。土蠻子把兔兒,卜言台周等攻擾遼、沈地區,深入海州(今遼寧海城)境。
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十月,升河南省按察司左參議(等於副省長級)。十二月,調京升任太僕寺少卿(副職),管理全國各地牧政及皇室用兵。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任通政司右通政(在皇帝身邊工作)。五月經吏部衙門會題,升李化龍為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監理軍務。是年以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總督川、湖、貴軍務,進擊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六月二十九日化龍赴遼東上任。
先是泰寧首領速把亥因進犯邊境被總兵李成梁擊斃。速把亥的弟弟炒花及兒子把兔兒,依舊在遼陽以北勾結土蠻為患。李化龍上任僅二個月,二十二年十月把兔兒和炒花就勾結伯言兒進犯鎮武,又約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兒等兵至吳家墳,化龍定計命總賓董一元先擊敗把兔兒和伯言兒,伯言兒中箭死,把兔兒受傷。卜言台周攻右屯不利也退了兵。是役,以斬獲捷功,奪獲駝馬、夷器等無數。兵吏兩部會題升李化龍為兵部右侍郎(等於國防部副部長)。蔭一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世襲,照新銜給於應得誥命(即封化龍母及妻),賞銀八十兩,大紅紵絲四表裡,照舊管事。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正月,在十方堡境外擊退賊兵。九月,把兔兒、小歹青、卜言台周相勾結,謀雪前恥。化龍與董一元積極准備,派董一元出塞搗敵巢,把兔兒重傷死,從此邊境安穩。因主將出塞搗巢獲捷,兵部提,奉旨李化龍升俸二級,賞銀五十兩。
是年楊應龍聽命罷兵,次年又攻襲臨近土司。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五月十七日,回籍養病。在遼東期間,化龍奏請朝廷批准,恢復了開原(今遼寧開原縣)馬市和義州(今遼寧義縣)木市。廣開民族交易,發展遼東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深的民心。大修邊政,以圖永安。巡按御史李思孝到遼東巡視後,表奏化龍修守效勞之功,皇上又賞銀四十兩,大紅紵絲四表裡。是年楊應龍又攻掠江津、南川、合江等地,侵及湖廣。
萬曆二十七年,已亥(1599年)三月二十八日,奉聖旨以原官兵右侍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起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四川地方。為播苗大殺官兵,軍情緊急,著李化龍、郭子章及劉廷等一並星馳到任(限五月份),調兵進剿。五月二十八日入四川境,交代受事(開始管理事務)。六月十日至省城(成都),延見吏民。上任第一天就警報頻傳。楊應龍發兵六萬,分三路欲犯江,又用偏師進攻南川、合江兩縣。此時化龍只有新兵二萬四千人(共二營,八將官,各領三千兵)。江只有二千四百人,合江一千二百人,南川有推官高折枝設防。劉延因蔑視化龍,逗留不前,遲不赴任。化龍無月二十七日到境,應龍二十八日犯邊。進入省城,警報一個接一個,又無兵將可用。正在緊急時,總兵萬鏊從松潘來成都找李化龍商議秋防事。即差這個「碌碌無奇」之萬總兵急走重慶,又調各縣漢土官兵二萬交萬總兵防守重慶。一面寫信給楊應龍,曉以利害,不可太囂張,許為在天子面前保奏,以穩楊應龍之心,使局勢和緩。
六月二十日,楊應龍統兵八萬,分三路攻打江縣城。江守將房龐嘉、張良賢與播兵死八人。張良賢被圍七層,奮力殺出。是時化龍大帳中,驛騎交錯,征調四齣,化龍不動聲色。一面嚴於設防,一面用計以緩賊勢,急向各省徵兵、調將。自秋至冬,川省之兵力始充,器械已備,梁運已齊。在此期間又上書罷去三省礦稅,想法減輕人民負擔,更換地方官員,淘汰處理了一批貪官和昏官,停止搜刮,賑濟百姓等一系列措施。八月,化龍兄去世。十月,妻病故。
十二月初二日,皇上賜給化龍尚方寶劍,准許有不用命者可先斬後奏。是月,化龍移駐重慶,就近調度,各省兵已陸續到齊。
先是楊應龍破江後,偽軍師孫時泰勸應龍「乘勝直取重慶,奪成都,劫蜀王為質」而應龍不納其計。化龍至成都後因兵糧不濟,好言安慰楊應龍,使其不備。萬曆皇帝聽說江失守,大怒,削去前四川貴州巡撫譚希思之職(因他姑息養奸),而賜化龍尚方劍,假便宜討賊。楊應龍破江後又接連焚東坡、爛橋(今貴州施秉縣西南)、梗湖、貴路,又焚龍泉(今貴州鳳岡縣)。龍泉都司楊惟忠懼賊先走,化龍按軍法給於嚴懲。又彈劾諸大帥不用命者。沈尚文被逮治罪,吳廣因內部兵士交斗被處罰。大將劉延、童元鎮被革職留用充「為事官」(臨時),准其立功贖罪,軍紀肅然。二十七年十一、二月諸軍大集。化龍先譴水西兵三萬守貴州斷楊應龍後路。在重慶大誓文武,於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發起總攻。分八路圍剿,此八路為川軍四路,一、童元鎮出烏江渡。二、參將朱鶴齡受元鎮節制出沙溪(均在遵義南)。三、李應樣從興隆(今貴州黃平縣)。楚師一路分兩翼:①陳璘出偏橋(今鬼走施秉縣東北)②副將陳良玭(音頻)受璘節制,出龍泉(貴州鳳岡縣)。
八路兵馬,每路三萬,官兵十分之三,土司兵十分之七。(其中土司冉御龍、馬千乘及妻秦良玉屬川路馬孔英,土司官奢世續(女將)屬永寧路曹希彬,安疆臣屬童元鎮、彭元錦屬李應祥,彭養正屬陳璘等)。又以郭子章駐貴陽臨督黔師,支可大駐沅州監督楚師,化龍自將中軍策應。推官高折枝以南川兵先進,很快占據桑木關(今貴州省綏陽縣望草鎮一帶)。劉延自江出發至東溪鎮入播地。於二月十五日,日攻克三個險洞,後又連破九道重兵把守山勢險要的敵軍陣地。羅占池大敗楊朝棟(應龍長子),再破關門十三座。三月二十九日克婁山關。四月初三大敗楊應龍,入養馬城,奪鐵柱關,直逼楊應龍之老巢海龍囤(今遵義縣南太平鄉境),與其它幾路會師。大兵二十多萬,雲集海化囤,圍了個水泄不通。萬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化龍到軍前,親臨指揮。此時水西土司安疆臣因與楊應龍有舊交,暗助楊應龍。化龍以利害責之安斬楊使,二氏交遂絕。海龍囤被圍,楊應龍遣使詐降,化龍命諸將斬使焚書。八路軍馬輪流攻囤,楊固囤死守,父子抱頭痛哭曰:「吾悔不聽時泰語,今死矣」。
五月初三日,會諸將於養馬城,共同發誓,如有不協力同心或專攻自便者,明神丞之。仍議定一面急修攻縣,一面前後夾攻。化龍與郭子章、崔景榮(長垣人)、支可大日立陳前,隨宜調度。
五月二十二日,接到家書,其父李棟已於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長垣老家病故。化龍心肝俱裂,號天呼地,絕而復甦者數次。
六月六日冥時(下半夜)破囤。楊應龍與二小妾上吊自殺,小妻田雌鳳及七子一孫等一家三百餘口,軍師及文武俱被俘。楊氏據播州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入播起,傳二十九代,歷七百二十四年,至楊應龍而絕。播州改為遵義、平越兩府,分隸川、貴兩省。化龍上書陳《播州善後十二條》等奏議。是役,自二月十二日出師至六月六日破囤,凡一百一十四天,大小戰斗約一百餘次,用兵二十餘萬,共用銀四十七萬兩,銅錢一百七十三萬余文。這是萬曆間三大戰役中最漂亮的一仗。
八月中旬,化龍積勞成疾。後又發疾,上「告歸疏」凡八次。
是時,播事已竣。所屬文武官員紛紛要求給化龍父舉行奠禮,化龍不許,發出文告,嚴刑禁止。所屬州縣有司不敢舉行,其鎮道大史仍具禮行奠,化龍只受祭文及香燭紙馬,余皆不受。只有劉延、陳璘獨不行奠,要求進京報功。化龍念其功大,應允。豈知二人是借報功為名去長垣送禮。差官不得已而去,又至按臣崔景榮亦被其父逐去。陳璘差官知不受禮遂去。化龍知道後又上本參之。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三月十八日交回尚方劍,回家守喪。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四月,李化龍以工部右侍郎起總理河道。當時黃河橫決,南北航運不通。上任後便與淮陽巡撫李三才上疏,陳開泇河有「六善」,得到皇帝允許。
開泇河,春正月徵集民夫,破土動工。自夏鎮(今山東微山湖東岸微山市),經韓庄、台兒庄,入泇口(今江蘇)至董溝(今宿遷對岸)會黃河(當時黃河從民權東南流經徐州入淮河注入黃海)。上下二百六十里。引黃河之水濟東運河漕運。負擔了南北航運的三分之二。工程未竣,化龍母吳氏去世,歸家守喪,由總河侍郎曹時聘續成。史學家範文瀾說過「開泇濟漕,南北航通,南糧北運,年數千萬古,緩和了華北因連年荒災死人無數的困境。」同時發展了造船工業和航運事業。更有利於運兵防倭(日本兵),安定邊民。自此,可避開董溝與徐州、茶城之間三百三十之黃河險道。清人靳輔以此朝最大成就。
1604年,八月,河決單縣蘇家莊,豐、沛為災。黃水逆流,灌濟寧、魚台、單縣。於是,給事中宋一韓彈劾水倒流為李化龍開泇河之「六善」,工部大臣皆從之議。
閏九月,朝廷表彰化龍平播之功。
十月初七日,奉聖旨化龍為兵部尚書加少保,給於應得誥命,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使,世襲,賞銀一百兩,大紅蟒一襲。追封上三代均為一品(即曾祖李誡、曾祖母崔氏,祖父李繼古、祖母張氏,父李棟、母吳氏,均贈光祿大夫少保兵部尚書一品夫人)。(以上為封贈銜)。
萬曆三十年,丁未(1607年)夏,起起化龍為戎政尚書,奏陳「十一濫」,「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等治國之策,萬曆皇帝不納。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十一月,兵部尚書蕭大亨罷,以戎政尚收李化龍掌部事。
十二月,朵顏攻擾薊州,薊州兵因缺餉不戰。居民數萬逃進京師。京師戒嚴,九門白日關閉。李化龍請以三十萬銀補薊鎮缺餉。並修守備之具。而國庫空虛,無能為力。後從戶部借內庫礦稅及太僕寺馬價各十萬兩,又從兵部自籌十萬與軍前補餉,軍情始定。
朵顏以薊州有備退兵。次與北方各族友好往來,保護發展互市貿易。革除軍政弊端,呼籲減少對遼東稅課的徵收。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八月一品秩滿。特加封柱國,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十二月卒於任上,終年57歲。
化龍俱文武才,播州之役以劉綎驕而先摧挫。而後薦其才,故劉綎能效死力,為國用命,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明崇禎元年(1628年)建專祠於長垣縣東街,春秋享祀。祠前有牌坊曰:「文治武功」,坊後有對聯「春秋血食詩書帥,鍾鼎名流社稷臣」。正殿內有神龕一座,龕兩側有楹聯曰「掀天揭地功業,長江大河文章。」李化龍塑像端坐其中,神態壯嚴,令人肅然起敬。李化龍著有,《撫遼疏稿》、《平播全書》、《總河疏稿》、《於田詩集》、《邦政條例》、《場居集》等著作問世。
1986年,李化龍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評為「明代愛國名臣。」並被選入《中州傑出人物百家》,其評語為:「不論擔任什麼職務,都以國事為重,鞠躬盡瘁,又嚴以律已,不受賄賂,注意民間疾苦,並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發展當時經濟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是可貴的」。現長垣防古商業街南口復制有「文治武功」牌坊,雄偉高大,雕刻精細,可往一觀。
長垣縣是河南省新鄉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南與封丘縣、蘭考縣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
長垣縣的新菏鐵路橫亘東西,省道308線、省道213線穿越全境,長濟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在這里"十"字交匯。
長垣縣,國土面積1051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人口80萬,轄10鎮、4鄉、5個辦事處、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600個行政村。長垣是「中國廚師之鄉」、 「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範區」、「國家級衛生縣城」、「中華美食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2011年被確定為河南省10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之一。
Ⅸ 為什麼長垣多家衛材公司叫停
法律上並沒有規定勞動者需要做多久才可以辭職,勞動者隨時都是可以辭職的,勞動者辭職,只需要提前一個月以書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關系。一、個人...
Ⅹ 長垣的名字由來
因古時「縣有防垣」而得名。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因有防垣,長垣之名始見於世。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並,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
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
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里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10)長垣為什麼不叫穿睡衣擴展閱讀:
地貌:
長垣為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境內無山,地勢平坦低窪,海拔57.3-69.7米之間,黃河大堤連接太行堤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全境,將全市自然分為兩部分:堤東為黃河灘區,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堤西黃河沖積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少有緩坡。
氣候:
長垣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降水差異較大,春季多風少雨,夏季多雨較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較冷少雪。長垣資源豐富,土質肥沃,水系完善,年降水量644.4毫米,無霜期208天,具有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條件。
資源:
境內野趣橫生的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黃生態涵養帶等眾多生態資源,形成了秀美的沿黃自然生態休閑旅遊景觀。可開發利用的有石油、天然氣、粘土、沙、地下水、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