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絲綢的起源時間是什麼時候,是絲綢早還是布早,在這之前人們穿什麼
【絲綢發展簡史】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韓國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2. 絲綢睡衣的簡介
絲綢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因著絲綢之路而深受全世界人民而熟知。在古代,絲綢衣物時富貴的象徵,而現在,一件純真絲的睡衣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
3.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開始穿絲綢織品服飾
我國是絲綢之鄉,遠在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種桑、養蠶、取絲、織帛。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帛」等字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古史相傳,黃帝元妃 嫘祖,教民養蠶」。軒轅黃帝時期,黃帝的妻子嫘祖親自帶頭推廣養蠶,養蠶制絲技術很快就遍及全國。因此我推測,黃帝時期是養蠶、制絲、織造技術的形成時期,但還不是很成熟。以後不斷發展,起碼到西漢時,人們已經能穿上絲綢製品的服飾了。因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中國大量的絲製品遠銷海外,說明當時的絲綢織造工藝已經很成熟了。
4.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絲綢的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中期,開始有絲綢。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
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4)絲綢睡衣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
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與絲綢有著直接的關系。紙的最初含義就是制絲綿過程中的茸絲的積淀物。印刷術的發明直接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說,絲綢上的凸紋版印花是後代雕版印刷術的鼻祖。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也直接促進了指南針的實踐和完善。
5. 絲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絲綢是從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開始有的。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5)絲綢睡衣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
6. 絲綢最早起源在什麼時期
中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絲綢的國家。中國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羅、綺、錦、綉等品種。
據考證,中國有著悠久的織造絲綢的歷史。最開始用的是野蠶絲,後來改成家蠶絲。在商朝,人們不僅能織出平紋細布,還能織出菱形的絲綢。周人已經能夠控制絲枝的粗細,將絲捻緊,織成縐布,可見當時繅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到了漢代,長安有專門用於皇家紡織的「東西織布房」,在河南、山東、四川等絲綢產區設置民族工人,為皇帝收集絲錦,統治者過著奢侈的生活,連犬馬都穿著錦服。隋唐以後,官辦絲綢生產規模較大。
明清時期,絲綢技術和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面料品種更多,圖案更加豐富多彩,使其在國際上聞名。
(6)絲綢睡衣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絲綢很早以前就出口國外
從很早的時候起,絲綢就開始出口到西亞、歐非兩洲,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在古代羅和埃及,中國絲綢被視為「光彩奪目」的財富,他們以穿著絲綢為榮。
據信,早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絲綢面料就出口到阿爾泰、西亞甚至希臘,當時西方市場的絲綢價格極高,漢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加強東西方貿易的經濟效益。此外,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進出口也間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放。
7. 絲綢作為織制衣服的一種東西,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考古專家在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應該是在五千多年以前。
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現實中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有記載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仰韶時期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的繭殼。
商代蠶桑業亦形成了一定規模,已出現了提花絲織物;西周時期,絲綢技術比商代有很大提高;春秋戰國時期蠶桑絲綢業也受到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絲綢也很受各層人群的喜歡和重視;從東漢時期開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
因為絲綢的光澤度和手感以及製作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絲綢業的壯大,普通百姓也穿上了絲綢製作的衣服了。
8. 絲綢睡衣的介紹
絲綢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因絲綢之路而深受全世界人民熟知。在古代,絲綢衣物只有帝王才能穿戴,而現在,絲綢睡衣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品位的象徵。
9. 我國的絲綢是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史前時代,黃河流域已經出現絲綢的曙光,到商周絲綢業已較發達,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公元前 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 " 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宋元時代隨著古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促進了絲綢生產技術的較大發展,品種風格有了創新,絲綢生產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地區;至明清江南蘇杭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