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原始部落穿的獸皮衣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邁騰換皮帶需要多少錢 2025-07-08 16:27:38
童裝剛開業怎麼發朋友圈 2025-07-08 16:26:07

原始部落穿的獸皮衣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05-26 05:55:02

A. 關於赫哲族服飾的故事或趣事、謎語

朋友,我任務,望採納!
這是一個奇特兒古老的民族,衣服非常有特色。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今穿棉布衣較普遍,但在漁獵生產時,仍以魚獸皮衣為主,夏季戴樺皮帽,形如斗笠,長項大檐,可遮陽蔽雨,帽上有各種雲卷和花紋,常戴帽分帽頭、帽耳、帽罩三部分。帽頭呈西瓜皮形,無帽疙瘩,冬季在帽內縫上皮了保溫。狩獵時一般戴狍皮偽裝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袍皮襪,魚獸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婦女早年以穿魚獸皮為主,今穿棉布也較普遍。獸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魚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高起的立領。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狍皮襪、魚獸皮靰鞡。過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條辮子,已婚姻婦女和寡婦梳兩條。所紀大的戴耳環,年輕的戴耳鉗,並都帶鐲子。 魚皮服飾: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制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綉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此外赫哲人還曾用魚皮做裹腿、圍裙、手套等。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藝術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B. 古代野人穿什麼樣子的衣服

原始部落時期,中國已經在開始養蠶織布了。河姆渡和大汶口遺址都有紡織器具出土。更早的時候就只能穿獸皮了。獸皮簡單加工後製作成皮裙或衣服。

C. 原始部落的各種人帶的面具,請詳細回答

非洲傳統工藝: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馬里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布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發式也很別致。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復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象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胡須,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台座上。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練﹑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象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庄嚴寧靜。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發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鶴﹑ @鷹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徒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聯系。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發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祗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它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裹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對象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鮑勒人和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們在塑造對象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胡須;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發,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緻。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南共和國)﹑多哥和迦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對象,雕像色彩鮮艷,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唇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發飾復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艷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爾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扎伊爾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彩,保存了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扠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它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接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祗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謝納-馬盧拉麵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艷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彩。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范圍,包括扎伊爾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郁的內容,其特徵是:發飾復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發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對象。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裹,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

D.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E. 以前玩過一個iPhone上的游戲,畫面是很卡通的那種,主角穿原始人的獸皮衣,操作方式是點主角前方就

冒險博士

F. 有哪些動物的皮做的獸皮大衣是高級的,最最高級珍貴是哪種呢

紫貂、銀狐和貉子皮做的獸皮大衣應該算是高級的了,不過我個人覺得海獺皮的大衣是最最高級珍貴的,吐口痰在上面,甩一下就掉,不留任何痕跡。

G. 非洲原始部落最引人注意的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美化自己的生活的

他們喜歡過著原始生活方式,用天然裡面的原材料來裝扮自己,美化自己

H. 人類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以樹葉遮體,服裝有著怎麼樣的起源呢

對於服裝的起源,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普遍被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實用主義學說:這個理論認為衣服可以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災害、野獸、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傷害。在5萬~10萬年前,歐洲大陸的原始居民為了度過第四冰川期的寒冷氣候,同時因為體毛的退化,在洞穴中生火取暖,並用獸皮遮身以便保暖。
二魔法象徵說:原始信仰,認為生老病死、天災地變和野獸的侵害,是魔鬼神靈生氣時對人類的懲罰。為了避免生命財產受害,在身體的一部位配戴某些東西,如野獸的骨牙,皮膚上割青,或破壞身體的某一部位,作為避邪禱福的符物,認為如此則魔鬼神靈或可息怒而避免疾病、野獸的侵害,及天災的發生,此即魔法象徵說。現代澳洲叢林的居民全身赤裸但卻用彩色的泥土為自己和家人畫出美麗的紋身。他們相信這些原始的裝飾充滿神奇的力量,用鯊魚牙齒穿成的項鏈,用瑪瑙貝殼做成的腰帶,用羽毛做成的頭飾,都具有祈願和符咒的功能。
三團體識別學說:為達標識目的,而產生衣服的學說。原始民族或未開化民族中,勇者、強者的象徵,用裝飾物配戴身上,或在皮膚上施以色彩、刀痕等象徵各人的身份、地位與力量,或作為其他民族區別的手段',達到標幟的作用。
四禮儀標記說:即衣服的起源,來自人類儀式的學說。南太平洋有一個叫做泰極族的民族,其風俗為新郎要向新娘投擲衣服,此意昧著衣服與儀式之間,有其不平凡的關系。
五性吸引說:中國歷史學家呂思勉服裝起源的原始動機在於吸引異性。他在一篇關於衣服的專業論著中說:「衣之始,蓋用以為飾,故必先遮蔽其前,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實加飾殷以相挑逗誘。」心理學者威斯特馬克也認為人們最初穿著衣服並不是為了遮蓋自己的身體,而是為了吸引別人對遮蓋部位的注意。中東的特瓦格族男性都戴面紗,用來遮蓋他們認為有情色誘惑的嘴巴;在亞馬遜叢林居住的蘇亞女性,都裸露身體而佩戴唇盤,若唇盤未戴,導致嘴巴被外人看見是非常羞恥的事。
六社會地位說:服裝還可以作為階級符號的象徵。我國自古以來崇尚服裝制度,有上冠的雅譽,並借服裝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區別階級、維系倫常。服裝在不同時期充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象徵身份和地位。
七羞恥學說:所謂羞恥說,即是裸體出現於他人的面前會感到羞恥,為了遮羞而產生衣服的說法。這種說法脫胎於基督教的舊約,在伊甸園申的亞當與夏娃(原始人類),吃了智慧果(進化)之後,對裸體生活感到羞恥。美國動物學家D·莫瑞斯也認為,遮羞是服裝產生的早期動機。

I. 赫哲族服飾有何特色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魚獸皮衣為主,夏季戴樺皮帽,形如斗笠,長項大檐,可遮陽蔽雨,帽上有各種雲卷和花紋,常戴帽分帽頭、帽耳、帽罩三部分。帽頭呈西瓜皮形,無帽疙瘩,冬季在帽內縫上皮了保溫。
狩獵時一般戴狍皮偽裝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袍皮襪,魚獸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婦女早年以穿魚獸皮為主,今穿棉布也較普遍。獸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魚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高起的立領。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狍皮襪、魚獸皮靰鞡。過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條辮子,已婚姻婦女和寡婦梳兩條。年紀大的戴耳環,年輕的戴耳鉗,並都帶鐲子。 魚皮服飾: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綉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此外赫哲人還曾用魚皮做裹腿、圍裙、手套等。

J. 禁止穿衣服的原始部落是什麼

禁止穿衣服的原始部落是「卡拉莫賈」部落,卡拉莫賈人拒絕穿衣,不管男女老少都沒有穿衣服的概念,部落中的人通常只用一塊獸皮遮羞。在他們的意識中,衣服是災難的象徵。當地政府曾幫助過他們,在部落中推行穿衣活動,但是遭到了抵制。

原始部落的特點:

當環境穩定,與它種文化接觸又有限之時,這些社會不易變化,至少變化速度不易覺察。而西方文化則是由此發端,不停地發生急劇變化——有時以爆炸性的速度變化著。

原始社會分為原始群、氏族公社,或三期原始群、血緣家族、氏族公社。按照人類體質發展,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即從猿人、古人到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