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皮衣什麼時候發明
擴展閱讀
女裝上班找什麼工作 2025-07-26 09:09:46
粉色旗袍配什麼摺扇 2025-07-26 09:01:21
什麼女裝顯瘦又有氣場 2025-07-26 09:00:37

皮衣什麼時候發明

發布時間: 2022-05-01 23:28:37

⑴ 皮衣吊牌面料成分是皮衣(聚酯纖維)是不是真皮的

不是真皮。

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合成纖維,簡稱PET纖維,屬於高分子化合物。於1941年發明,是當前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聚酯纖維最大的優點是抗皺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其堅牢耐用、抗皺免燙、不粘毛。

隨著有機合成、高分子科學和工業的發展,近年研製開發出多種具有不同特性的實用性PET纖維。如具有高伸縮彈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纖維及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 PTT)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的全芳香族聚酯纖維等:所謂的「聚酯纖維」通常是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

(1)皮衣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聚酯纖維面料的特點

1.強韌度高。

短纖維強度為2.6~5.7cN/dtex,高強力纖維為5.6~ 8.0cN/dtex。由於吸濕性較低,它的濕態強度與干態強度基本相同。耐沖擊強度比錦綸高4倍,比粘膠纖維高20倍。

2.彈性好。

彈性接近羊毛,當伸長5%~6%時,幾乎可以完全恢復。耐皺性超過其他纖維,即織物不折皺,尺寸穩定性好。彈性模數為22~141cN/dtex,比錦綸高2~3倍。.滌綸織物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因此,其堅牢耐用、抗皺免燙。

3.耐熱性滌綸是通過熔紡法製成,成形後的纖維可又再經加熱熔化,屬於熱塑性纖維。

滌綸的熔點比較高,而比熱容和導熱率都較小,因而滌綸纖維的耐熱性和絕熱性要高些。是合成纖維中最好的。

4.熱塑性好,抗熔性較差。

由於滌綸表面光滑,內部分子排列緊密,因此滌綸是合成纖織物中耐熱性最好的面料,具有熱塑性,可製做百褶裙,且褶襇持久。同時,滌綸織物的抗熔性較差,遇著煙灰、火星等易形成孔洞。因此,穿著時應盡量避免與煙頭、火花等接觸。

5.耐磨性好。

耐磨性僅次於耐磨性最好的錦綸,比其他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都好。

6.耐光性好。

耐光性僅次於腈綸。滌綸織物的耐光性較好,除比腈綸差外,其耐曬能力勝過天然纖維織物。尤其是在玻璃後面的耐曬能力很好,幾乎與腈綸不相上下。

7.耐腐蝕。

可耐漂白劑、氧化劑、烴類、酮類、石油產品及無機酸。耐稀鹼,不怕霉,但熱鹼可使其分解。還有較強的抗酸鹼性,抗紫外線的能力

8.染色性較差,但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滌綸分子鏈上因無特定的染色基團,而且極性較小,所以染色較為困難,易染性較差,染料分子不易進入纖維。

9. 吸濕性較差,穿著有悶熱感,同時易帶靜電、沾污灰塵,影響美觀和舒適性。不過洗後極易乾燥,且濕強幾乎不下降,不變形,有良好的洗可穿性能。

⑵ 買了件皮衣夾克,里料面料是100%聚酯纖維還是皮衣嗎

主要還是要外面的皮,這樣也叫皮衣啊。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合成纖維,簡稱PET纖維,屬於高分子化合物。於1941年發明,是當前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聚酯纖維最大的優點是抗皺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

隨著有機合成、高分子科學和工業的發展,近年研製開發出多種具有不同特性的實用性PET纖維。如具有高伸縮彈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纖維及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 PTT)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的全芳香族聚酯纖維等:所謂的「聚酯纖維」通常是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

真皮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保養方法是用干毛巾抹乾凈皮具上的水分和污物,用皮具清潔液將其清理干凈,再用皮具光亮劑塗刷一層。這樣會使皮具始終保持柔軟舒適皮具請勿超負荷盛物,避免與粗糙尖銳物體發生摩擦造成損壞,忌在烈日下爆曬,火烤或擠壓,勿接近易燃品.配飾類勿受潮、勿接近酸性物品。

請經常使用柔軟布擦拭,以免刮傷,臟污變質,皮具應常用皮具保養液擦拭。但要注意的是,因皮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使用時最好先問清楚皮質,再以保養液塗抹在皮包的底部或是內側等不順眼的地方,以測試它是否能適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真皮

⑶ 皮革在中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這個是我給皮革專業講課的資料。
皮革是猿從樹上走下穿的第一件衣服。
皮革工業是人類最古老的工業。皮革工業的發展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
下面簡單地回顧皮革的發展史。
★ 史前:「用革造扉,用皮造履」
☆「夏以樹葉遮體,冬以獸皮禦寒」,「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上古穴居而野外,衣毛而冒皮」——《後漢書•輿服》;「上古被發服皮」——《炙彀子》;
☆ 北京猿人文化遺址,出土刮削石器;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骨針,表明1萬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已經掌握縫制獸皮服裝技術;
☆ 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近代中國實業通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 殷商
☆ 河南安陽出土殷商時代「戍革鼎」上刻有「革」字——其型若披著盔甲的武士;
☆ 河南安陽殷墓出土木腔蟒皮鼓;
☆ 「裘」「皮」「革」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可查到;
☆ 「甲始於夏第六世帝杼」——《尚書》
★ 周
☆ 周朝設有「金、玉、皮、工、石」五種官吏管理日常生活用品;
☆《周禮•考工記》敘述皮革分「函、鮑、韗、韋、裘」五部;
☆ 陝西岐山出土衛盉,衛鼎及其它西周銘文記有很多皮製品,以及皮工的信息;
★ 春秋與戰國
☆ 長沙出土春秋晚期的皮甲,湖北江陵出土戰國皮甲,多片連接;
☆ 秦兵馬俑,染色的皮甲;
☆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糓兮短兵接」——《楚辭》(屈原)
☆ 湖南長沙出土戰國革履、革囊、革箙;
★ 漢
☆ 漢武帝,白鹿皮幣,成語「鹿皮蒼壁」;
☆ 漢章帝時任尚蓬用皮革制第一個皮艇,橫渡黃河,防水革;
☆ 通邑大都一家皮革商人每年可銷售皮革一千石,紫狐皮一千張,羔羊皮一千石;合肥是皮革集散中心;
☆ 漢武帝,皮影戲,毛皮出口;交通(皮船、車具)、軍事(刀鞘、箭袋、盾牌、盔甲)、樂器;
★ 隋唐宋
☆ 皮革為帝王佔有,皂靴為皇室專用,直至辛亥革命。
☆ 唐代設有右尚書,管理馬轡加工、甲胄,兼管毛皮作坊;
☆ 宋朝設有皮角場;
☆ 元朝皮革鼎盛時期,植物鞣料鞣製皮革,建有日產2000張羊皮的「甸皮局」;
★明朝:製革工業成熟
☆ 張家口是皮革毛皮集散地,擁有製革者1221人,分老羊行和細皮行;
☆《天工開物》記載硝面鞣毛皮法等皮革和毛皮的生產方法,擁有成熟的豬皮製革技術;
☆ 《西遊記》:硝面鞣的毛皮遇水走硝
★近現代:
☆1898年,採用現代鞣革和機器設備的清朝商辦天津硝皮廠成立;
☆1925年,北京硝皮廠採用鉻鞣染色法;
☆1952年,皮革業年產量僅有330萬張(摺合牛皮標張);1988年,5203萬張;1998年,1.13億張;
☆1978-1997,第一次創業:初步確立世界皮革大國位置
逐步形成了製革、皮鞋(含旅遊鞋)、皮件(含皮服)、毛皮四個主體行業和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業組成的分類齊全的大行業,並逐步建立了從生產、經營、科研到人才培養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1998-2008,第二次創業:向世界皮革強國邁進
第一,原料資源豐富:我國的豬皮、羊皮原料資源居世界第一、牛皮居世界第三。
第二,產品產量高:我國每年輕革產量3億多平方米,皮鞋產量20多億雙,皮衣產量為7000多萬件,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出口總額大:2000年,我國皮革工業商品出口總額123.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推出了行業名牌:中國真皮領先鞋王6個、中國真皮鞋王8個、中國真皮名鞋25個、中國真皮衣王10個、中國真皮名裝5個、中國真皮標志裘皮衣王4個、中國箱包12強,以及真皮標志企業400多個、真皮標志生態皮革企業26個。
中國馳名商標40個。中國出口名牌5個。中國名牌47個:其中皮鞋旅遊鞋29個,皮革服裝、裘皮服裝11個,箱包7個。
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區域和生產基地:浙江溫州——"中國鞋都"、浙江海寧——"中國皮革之都"、河北辛集——"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廣東花都——"中國皮具之都";浙江崇福——"中國皮草名鎮"、河北肅寧——"中國裘皮之都」、成都武侯——"中國女鞋之都"、重慶璧山——"中國西部鞋都"、廣東惠東——"中國女鞋生產基地"、河北白溝——"中國箱包之都"。

⑷ 皮雕的起源

皮雕藝術的起源概況:皮雕藝術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歐洲中世紀時期,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來做浮雕式圖案的器具。皮雕作品雕刻精美,工藝細致,在歐洲中世紀之後一度是皇宮貴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徵。這種皮雕工藝長期的私下傳授,並沒有公開和流行。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同時皮雕由西班牙傳入美洲。一直到20世紀以後,皮雕才成為美洲人的喜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佔領軍傳入日本,後由日本傳入中國台灣,近幾年才傳入中國內陸,在國內開始蓬勃發展。

⑸ 人類 什麼時候 發明 布 開始做衣服穿的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借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虱子。

虱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虱子共有三種:頭虱、體虱和陰虱。頭虱和陰虱主要寄生在毛發中,而體虱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里。專家普遍認為,體虱是由頭虱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虱從頭虱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虱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虱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鍾」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虱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虱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虱和體虱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虱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虱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准。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信息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虱和體虱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虱和體虱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范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制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回歸自然的結果。

⑹ 求介紹皮衣的歷史

皮衣用動物皮毛製成,主要以棕、黑色為主。
在歷史上,皮衣經歷了從軍隊用衣到時尚裝扮的演變過程。
皮衣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從古埃及墳墓里挖掘出來的畫像工藝品中可以看到,皮衣在那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尤其是在埃及軍隊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古希臘和古羅馬也大大發揮了皮衣的軍用作用。因此,是羅馬人將皮衣推廣到了歐洲,英國人十分精於制皮術,他們將獸皮用來寫字或者製造船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圓舟」。 16世紀時皮衣的款式以無袖為主,主要被軍人們用來抵禦嚴寒。 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皮革製造越來越普及,同時開始了製造皮衣。到了中世紀,幾乎歐洲每個城鎮都有一個皮革製造廠。
20世紀,皮衣普遍運用在二戰戰場上以及電影屏幕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電影就是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電影《The wild one》(譯為《飛車黨》),他身穿一身黑色的機車夾克,這一形象已經成為了他的代表。也就是因為這部電影,皮衣開始在英國以及美國的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

⑺ 皮革文化、起源歷史

最早北方游牧民族利用狩獵所得到的動物毛皮取暖及居住,然而生皮容易腐敗,不耐久存,也不耐用。為了能讓皮毛更耐久更耐用呢,原始游牧人以石頭敲擊使之柔軟,後來逐漸發展出讓皮子變得柔軟的技術。

這種處理皮革的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可以說明是人類的一個進步、藝術演進的歷史。隨著文明的演變,在皮革的演變史上有了長足的發展。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 「皮囊壺」的造型曾一度被宋遼時期瓷器所吸收並推崇,從瓷器皮囊壺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皮革器物造型已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從此在人類的生活中開始出現了皮革製作的各種用品,比如說皮革製成的包囊,交通工具,地圖,房屋,服裝,帽子,鞋,裝飾品等等。

之後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人類當然不會停留在簡單而笨重的皮製品上,他們在皮革製品上開始增加圖案使其在視覺上更加美觀。之後在不斷的勞動和生活中演變出製作技巧也開始設計,開始了最早的皮革藝術設計。

皮革在原始時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也是當時人類對皮革的依賴性所導致的。簡單的來說人類當時沒有製造布料的技術導致對皮革的需求和依賴,所以在當時皮革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具有真正的皮革藝術的產生從最初游牧民族馴馬開始,馴馬時代始於籠頭的發明,後來有了馬嚼子,牧民得以跨上馬背自由馳騁。

馬鞍、馬蹬的發明,解放了牧民的雙手,以利長途遷徙、四方征戰。圍繞馬的馴養和使用,皮革工藝大顯身手。草原先民學會了鞣製皮革,製成了籠頭、馬鞭、鞍韂、馬靴、箭筒、刀鞘、皮盔甲、馴馬服、摔跤服、乃至蒙古包上的皮革裝飾等。

這些皮具的製作均附加適當的藝術技巧,既有實用功能,又具審美價值。流行數百年的雕花馬鞍,即可謂傳統皮革工藝的典型代表。

在內蒙古皮革藝術實踐的長河中,不斷的發展和傳承,內蒙古的皮革藝術從使用皮革造型到多樣性的藝術創作,它植根於草原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狩獵、畜牧經濟,凝聚著草原人民的聰明智慧,千百年來為草原人民的生產、生活服務,也成為草原文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皮革藝術在蒙古民族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牧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皮革製成的生活必需品和裝飾品。隨著經濟的發展,皮革造型藝術所蘊涵的藝術生命力和審美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並顯示出其發展的潛力和勢頭。

為了將這門古老的藝術得以繼承和發揚,認識皮革藝術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就是對皮革藝術保護和發揚。

(7)皮衣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一、歷史發展

皮革行業涵蓋了製革、製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製品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機械、輔料等配套行業。上下游關聯度高,依靠市場拉動,產品常青,集創匯、富民、就業為一體的特點。

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中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製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於3億張牛皮(標准皮)的產量,中國皮革產量摺合標准皮近7000萬張,約佔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

但是,中國皮革製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也應該正視到,21世紀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並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二、應用領域

皮革的總消費量有一半以上適用來做皮鞋材料。其次,提包、夾袋、運動器具、衣服、皮帶、工業用途等都持續的使用皮革。皮雕用的皮革需要亮雖急速增加、但整體看來確實是一點點而已。這些雕刻皮大部分是牛皮,佔了皮革原料的7~8成。 但是這些皮革的需要和皮革供應並不一致。

⑻ 誰是原始紡織技術的發明者

原始紡織技術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它從最初的手工編網編席發展而來,母系家族中的婦女們是最初的發明者。有了紡織技術,人們夏天可以穿著用葛藤、麻類植物的纖維編織成的麻衣和草鞋,冬天則穿著由動物毛皮縫成的皮衣和革履。原始的養蠶制絲技術也在這個時期出現。有了這些衣物,人們才可以「衣冠楚楚」。

⑼ 皮衣的介紹

皮衣是採用動物皮,如牛皮、羊皮、蛇皮、魚皮等動物皮,經過特定工藝加工成的皮革做成的衣服,由於動物皮的毛眼具有透氣性,用它來做衣服,人就象多了一層皮膚,所以它對人類的突出貢獻是防寒,當然還有很多優點,如美觀、高貴、不容易臟等。由於皮衣是用皮革製成,因而它的清潔與護理都要採用專用清潔劑、護理劑。皮衣清潔劑、護理劑的酸鹼度PH值應在5~7.5之間,並且是油。由於皮衣經過使用一段很長時間後,內部的油脂會揮發走失而變硬,因而要護理,護理劑應用新發明的皮模擬油皮革軟化護理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