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魚皮衣服怎麼做好看
擴展閱讀
真絲裙子怎麼樣才能變薄 2025-07-02 08:48:26
旗袍是什麼年齡穿的 2025-07-02 08:42:31

魚皮衣服怎麼做好看

發布時間: 2025-07-02 01:26:51

⑴ 赫哲族流傳千年的技藝,魚皮如何做衣服

在我國最北部的一個省份,黑龍江就但有著寒冷的氣候,還有著豐富多彩的邊境文明。其中有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以魚皮製造衣服著稱。雖說製作衣服原理都是先紡線,再織布裁衣,但是,魚皮那薄薄的一層,把它製成線,然後再做成衣服的確是一件很復雜精巧的事情。不過這項需要獨具匠心的手藝,已在赫哲族發揚近千年。除了必備的魚線製作,之前以及後續還有很多加工項目要做。

三、關於打法

在一番辛苦的取出完整的魚皮之後,赫哲族的人一般要先將其晾曬去去水分。然後還要將它切成塊,再進行乾燥。在微微的熱度的時候,塗上一層魚肝油,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了。在這熱冷交替的時候,用快刀切絲,最後將切好的魚絲定型。之後就和尋常織布做衣服的過程類似了。最後這種用魚皮製作出來的衣服,在東北寒冷的條件下,非常的實用,之前經常有人說在冬天雪地里躺著,只要穿上這一層魚衣,到了半夜甚至都會發熱,可見赫哲族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⑵ 赫哲族服飾的製作工藝

魚皮衣飾的製作過程是:將適宜做衣褲鞋的蜇羅、條、草根、大馬哈、懷頭等魚皮剝下曬干,用熟魚皮的木槌(空庫)和槌床(亥日坎)捶軟後,按照魚皮花紋拼縫成一大張,再按身材大小剪裁縫制。縫制魚皮衣飾要用魚皮線,這種線是用胖頭魚皮做的。
獸皮衣飾的製作過程是:先熟制獸皮。熟制獸皮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光板皮子的熟制,一種是帶毛皮子的熟制。
光板皮子的熟制是:將獸皮用缸或木桶泡上(冬季六、七天,夏季三四天),泡至毛掉時用木刮刀刮,刮干凈後晾乾,後用木鍘刀鍘軟,再放進缸里用狍腦漿水泡,泡好後用絞桿將漿水絞干。制衣時再用木鍘刀鍘,用木槌在槌床上捶,捶至皮子柔軟剪裁製衣即可。
帶毛皮子的熟制是:用朽木屑拌水,在皮子上抹一層,卷上悶半天或一宿,然後將皮子撐開颳去肉脂,用木鍘刀鍘或用木刮刀刮。為使皮子更柔軟,用發酵的苞米面悶一宿後,再用手揉搓,用大齒梳子一遍即可剪裁製衣。做獸皮衣褲使用的線是飽、鹿筋製成的。衣服的鈕扣用骨頭、木頭或皮條。
赫哲族的魚皮文化藝術是在其獨特的漁獵生活中產生的, 從古至今, 一脈相承, 是幾千年來口傳身授的民間傳統文化, 是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民間藝術瑰寶。但是, 隨著赫哲人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的變化, 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文化藝術一度處於瀕危失傳的處境, 如魚皮的染色、魚皮線的製法, 現在已無人能做了。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文化藝術急需科學的保護與開發創新。

⑶ 傳說赫哲族的衣服是用魚皮製成的,是真的嗎希望能詳細介紹一下,謝謝!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魚皮衣:赫哲族人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有著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魚皮服飾,早年的婦女們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魚皮魚線用野花染成各種顏色,然後精巧地縫製成各種魚皮服飾,並磨魚骨為扣,綴海貝殼為邊飾。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綉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

套褲: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赫哲族漁民的魚皮套褲是用懷頭、哲羅或狗魚皮製成的,分男女兩種。男式的上端為斜口,女式的上端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花邊。

赫哲族的魚皮袍等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縫衣服的線也是魚皮的。魚皮線是將胖頭魚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線細)的鱗刮掉熟好,塗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使之保持柔軟乾燥,然後將其疊好壓平,切成細絲即可,使用時再勒一勒,就更細而柔滑流利了。魚皮袍等魚皮服飾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濕、易染色等特性,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硬化。近幾十年來,隨著赫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和紡織、化纖等各種現代服裝面料的大量輸入,魚皮服飾在現實生活中已不多見了。

樺皮帽:赫哲族的樺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頂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種雲卷紋、波浪紋以及狍、鹿、魚的形象,輕巧美觀。姑娘常將精心製作的樺皮帽送給自己的心上人,作為愛情的信物。

手套: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製成,主要有「沙拉耶開依」(五指手套)、「瓦拉開依」(皮手悶子,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和「考胡魯」(皮手悶子,筒長並有活口)三種。三種手套各有特點,「瓦拉開依」便於拿東西卻不能握槍射擊。「沙拉耶開依」精巧美觀,套口處多鑲有灰鼠皮邊和雲字花邊,手背面上還多綉有花紋,又便於拿東西和射擊,但保暖性較差。人們在冬季出獵時喜歡戴「考胡魯」,戴上它後,可以把筒套在袖口上,並用皮繩系緊,手可以從手掌面手腕處的開口自由出入指套。

⑷ 誰有魚皮衣的製做方法

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區的江河中,魚不僅數量、品種多,而且捕撈也很容易。由於魚類資源十分豐富,人們不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魚皮可做衣服的有鰱魚、鯉魚、大馬哈魚、白魚、草魚以及哲羅魚、趕條魚等許多種類,用以取皮做衣料的都是十幾斤至百斤以上的大魚。赫哲人捕到魚後,首先將皮剝下晾乾或在火旁烘乾,然後去掉魚鱗,下墊一個槽形木砧,用無刃的鐵斧或專用的木斧捶打,使其變得柔韌,近似棉布的感覺,稱為「熟皮」。熟好的魚皮,再按花紋拼接用線連成大張,就成為備用的衣料,用時再按式樣和尺寸剪裁製作。縫魚皮的線是用胖頭魚等魚類的皮熟好後塗狗魚油,以增強柔韌性和避免乾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齊,捲起來像切面條那樣切成細絲,存放在陰涼避風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備作縫衣時使用。

⑸ 魚皮如何染色

赫哲族的魚皮衣服多用胖頭、趕條、草根、鯇魚、鱘、大馬哈、鯉魚等魚皮製成,長衣居多,主要是婦女穿用。式樣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長過膝,下身肥大。領邊、衣邊、袖口、前後襟等處都綉有雲紋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貼成雲紋或動物圖案,並用野花汗染成紅、藍、黑等顏色,風格淳樸渾厚、粗獷遒勁。早年衣下邊往往還要縫綴海貝殼、銅鈴和纓絡珠琉綉穗之類的裝飾品,更加別致美觀。魚皮袍等魚皮服飾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濕、易染色等特性。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硬化、不會蒙上冰。

第一種:原生態本色魚皮
熟制加工魚皮時,先將要剝皮的魚稍微放干後,去掉頭尾,然後用木刀將皮和肉剝離開,兩邊剝到脊骨附近,再用兩手狠勁將皮撕下來。將魚皮板板整整地撐開後,掛在屋內或掛在室外,晾乾後捲起來用木槌(赫哲語:「庫恩庫」或稱「空庫」)在木砧床,又名「熟皮砧子」(赫哲語:「亥日坎「)上反復捶打,捶打到柔軟時為止。木槌是用色木做的,槌似斧形,熟皮木砧子似長元寶形。
有的槌頭與柄由一根木連在一起做的,也有的槌頭是安全槌柄上的。木槌柄長約六寸,直徑約一寸。槌子厚約一寸五分,長有七八寸、高五六寸,槌刃呈月牙形。木砧用料是比較硬的,不易裂的木材做成,一般多用樺木,也有用柳木做的。形狀是一彎三翹的樣子,長有二尺五寸,寬五寸,厚約五寸。熟制魚皮時,人坐在小木凳上,一手拿槌,另一手拿捲起來的魚皮,兩腿壓在木砧兩端,將魚皮放在木砧當中,反復地捶打,越捶魚越熟,捶至魚皮柔軟時為止。從早起加工到做早飯前,可熟出一二張魚皮。如果一整天熟魚皮時,可熟出十至二十張,魚皮越干越好熟,放置幾年的魚皮都可以熟制。將魚皮熟好後,採集各種顏色野花染皮子,花色有蘭、黃、綠、紅等顏色。
第二種:彩色魚皮
預先組成批次的鮮魚皮稱重裝入鼓內,再根據皮重的規定比例及工藝技術要求稱出各種化工料和水,分工序逐步加入轉鼓內,按工藝要求時間起、停轉鼓:工序分別進行清洗,浸水殺菌、脫脂、脫鱗、脫色、浸灰、復灰、增白、軟化、浸酸、鞣製、搭馬、漂白、還原、復鞣、中和、再鞣、染色、加脂、填充等水場工藝,將魚皮鞣製成革。其革面牢固、抗撕裂、耐皺折等各項技術指標都高於牛羊皮革,其特徵還在於:防潮、防濕、防濁,冬天不硬化,不會蒙上冰霜等獨特優點。它是一種極為優異高檔新型環保皮革。

⑹ 魚皮衣是哪個民族的

魚皮衣是赫哲族服飾。

赫哲族的獨特服飾,距今已攔鬧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專家們表示,赫哲族生活在黑龍江的饒河縣和撫遠縣等地,他們也一直沿江而居以捕魚為也的古老民族。對赫哲族人來說魚就是生活的一切,不僅可以用來吃,烹飪出各種不同的美食,還會用魚製作生活器具,比如魚刺可以做縫衣針,魚骨可以做裝飾品,最厲害的還是魚皮做衣服。

赫哲族人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找到仔正了一些適合做衣服的魚皮,如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和草根魚等等。製作魚皮衣服的第一步就是捕魚,根據要做什麼樣的衣服,捕捉大小合適的魚。第二步就正式進入製作過程,第三步就是裁剪衣服樣子,第四就是縫合,用魚皮線將衣服樣子縫合即可,此時可以搭配不同的魚皮形成美麗的圖案,讓衣服顯念衡悔得更華麗。

赫哲族介紹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

由於居住地域廣闊,赫哲人的自稱較多,如「那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為族稱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後,「赫哲」作為族稱開始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