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簡單的樹皮裙做法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樹皮製成的衣冠產品。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
保亭縣黎族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先民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用於蔽體的衣物主要是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由晉人裴洲《東觀漢記》一書可知,漢代已有用樹皮布做冠的記載,當時邊疆少數民族還以樹皮布制衣裳、被褥。
黎族「縫樹皮為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干、拍打成片狀和縫制。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制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盡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製作樹皮布的器具,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志。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海南島上的樹皮布及石拍已經進入了博物館而在生活中消失。在黎族地區,年輕一代已不知樹皮布為何物。因此,對於樹皮布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掘整理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被海南省政府公布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B. 樹皮的分布范圍
海南黎族同胞穿著的樹皮衣一般取自當地生長的一種構樹,他們先將剝離的樹皮製成樹皮布,然後再縫製成衣、帽、被。雖然樹皮布在人類社會物質豐富的今天早已失去它的使用價值,可是它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眾多的文字記載證明:黎族同胞製作樹皮布的歷史十分悠久。如今在海南黎族的閩方言、哈方言地區,仍有會製作樹皮布及懂得縫綴樹皮衣、帽、腰帶的黎族人家。
古代海南島上的人們穿的樹皮衣褲、蓋的樹皮被,主要有遮羞、保暖等用途。在明代,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支系的人們普遍穿這種樹皮衣。在當地,樹皮衣有兩種用途和製作方法:一種是純粹的樹皮衣,即:將製作樹皮衣的樹皮從樹上剝下來,經過敲打、浸泡、曬乾等工序,縫成一塊可以遮羞的樹皮布;一種是將樹皮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層的樹皮,經過一整套製作樹皮布的工序後,然後巧妙地取其纖維,紡成線,織成衣服或被子。
在中國古籍中,記載了至少3000年以前海南島的樹皮布文化。如: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清·張長慶撰《黎歧紀聞》等典籍中,均載有海南黎族「績木皮為布」。
1931年和1932年,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先後兩次到海南進行黎族的田野調查,寫了一本《海南島民族志》,書里提及「海南島的布……用樹皮經搗擊後做成的」,還例舉了1909年柏林民族學博物館陳列出的海南樹皮布來加以證實。樹皮布隨著經濟的發展,樹皮布漸漸遠離黎族人的生活。大概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區已經不再使用樹皮布,中部黎區則大約使用到清代以後。解放前,海南黎區的黎族人大多會後一種製作樹皮衣或被子的製作技術。這種製作樹皮衣的技術明顯比前一種的工序復雜得多,與織錦的紡織技術有相似的地方。因而判斷,製作樹皮衣的方法應出現在織錦之前,但織錦的技術與樹皮衣製作方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現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以及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縣博物館都收藏有樹皮布,都是歷史上黎村傳下的、以古法製作的、「績木皮為布」的產品。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樹皮布的製作方法。
盡管樹皮布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可是當地黎族同胞卻不能忘懷祖輩傳承下來的工藝。這種代代相傳製作樹皮布的技術,對研究黎族早期無紡織布有著重要意義。「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所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C. 箭毒木樹皮可以做衣服嗎
可以哦。
雲南昆明,張樹皮(藝名)做樹皮服飾26年,每一套都獨一無二。製作原料就是箭毒木,
箭毒木是一種桑科植物,是一種落葉喬木,樹干粗壯高大,樹高達45米,樹皮很厚,既能開花,也會結果;果子是肉質的,成熟時呈紫紅色。葉橢圓形至倒卵形,箭毒木樹皮厚,纖維多,它的汁液有見血封喉的恐怖毒性,被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樹。
西雙版納的各族群眾把它伐倒浸入水中,除去毒液後,剝下它的樹皮捶松、曬干,用來做床上的褥墊,舒適又耐用,睡上幾十年也還具有很好的彈性,也可以用來製作樹皮衣服。